最近在看一些大模型的内容, 很多人都说,LLM并不能真正的理解我们的需求,他只是下一个Token的预测而已,我不禁就感觉到了好奇, 如果他不理解我的问题,怎么完成我给的任务的呢? 比如我让他帮我写一段代码,他是怎么实现的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去问了下AI(好奇怪的一个感觉)我使用的是
gemini-2.5-pro
下面是他的回答, 我觉得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帮我解惑的,所以记录下来
Q: 我应该如何理解"LLM并不理解用户的需求,只是下一个Token的预测,但他能很好的完成任务,比如写对你想要的代码" 这句话呢
A: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它精准地指出了大型语言模型(LLM)最核心、也最令人困惑的悖论。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拆解和理解这句话。
层面一:"只是下一个Token的预测" ------ 模型的根本机制
这部分是完全正确的,这是LLM工作的底层原理。
- 超级"自动补全" :你可以把LLM想象成一个极其强大、见多识广的"输入法"或"自动补全"工具。当你输入"今天天气真不错,很适合..."时,它会根据海量的文本数据计算出下一个最可能的词是"散步"、"出门"还是"晒太阳"。
- 数学而非思考:这个预测过程不是基于"思考"或"理解",而是纯粹的数学计算。模型将你输入的文字("prompt")和你已经生成的部分回答都转换成一串数字(向量),然后在它巨大的参数网络中进行计算,最终输出一个概率分布,列出所有可能的下一个"字"或"词"(Token)以及它们的可能性。模型会选择概率最高(或根据某种策略抽样选择)的那个Token作为下一个输出。
- 循环往复:它把刚生成的这个Token再加到输入序列中,然后重复上述过程,预测再下一个Token。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代码符号地"吐"出来,直到生成完整的回答。
所以,从机制上讲,它确实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它只知道"接下来该说什么"在统计上最合理。
层面二:"并不理解用户的需求" ------ "理解"的定义问题
这部分是理解这个悖论的关键。我们需要区分两种"理解":
-
人类的理解(心智模型式理解) :
- 拥有世界模型:我们知道"苹果"是一种可以吃的水果,有实体,有重量,长在树上。我们有一个关于"苹果"的完整心智概念。
- 意图和目标:当我们被要求写代码时,我们脑子里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比如"我要实现一个登录功能"),然后我们会进行逻辑规划和推理("需要用户名输入框、密码输入框、一个提交按钮...")。
- 因果和常识:我们理解因果关系和物理世界的常识。
-
LLM的"理解"(模式匹配式理解) :
- 没有世界模型:LLM不知道"苹果"是什么。它只知道"苹果"这个词经常和"手机"、"公司"、"吃"、"甜"、"红色"等词一起出现。它所拥有的,是一个基于海量文本数据构建的、极其复杂的词语关联网络(高维向量空间中的关系)。
- 模仿意图:当你说"写一段Python代码,实现一个简单的计算器"时,LLM并不"想"去帮你解决计算问题。它是在其庞大的数据库中,识别出了你这个请求的"模式"(pattern)。它见过成千上万个类似的请求(比如在GitHub、Stack Overflow上的问题),也见过与之对应的高质量回答(代码片段)。
- 统计上的"因果" :它学会了"当出现'Python'、'计算器'、'代码'这些词的组合时,后面极大概率会出现
def calculator():
、input()
、if/elif/else
这样的代码结构"。它链接的不是真实世界的因果,而是文本世界中的"模式"。
所以,说它"不理解"是指它没有人类那样的心智、意图和世界模型。它的"理解"是一种高级的、大规模的模式匹配。
层面三:"但他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 涌现出的惊人能力
这部分是奇迹发生的地方。为什么一个只会"猜词"的机器能表现出如此强大的能力?
-
数据量变引起质变:当训练数据达到万亿级别,模型参数达到千亿级别时,量变引发了质变。为了能更精准地预测下一个Token,模型必须在内部学习到语法、逻辑、事实知识、推理链条、甚至是代码的结构和规范。它被迫去"压缩"人类所有的知识,并从中找出最高效的规律。
- 例子:为了能续写好一个侦探故事,模型必须学习到"谁是凶手"这个信息,并在后续的文本中保持一致性,这看起来就像它在"推理"。
-
代码是LLM的"舒适区" :代码任务尤其能体现LLM的优势,原因有几点:
- 高度结构化:代码有严格的语法和清晰的逻辑,比自然语言的模糊性要低得多。这使得模式识别更容易。
- 海量优质数据:互联网上有巨量的、高质量的"问题-代码"对(如GitHub的issue和代码、Stack Overflow的问答),这是完美的训练材料。
- 模式重复性高:很多编程任务都是在重复造轮子或使用固定的范式(比如API调用、数据库连接、算法实现等)。LLM极擅长学习和复现这些模式。
总结与比喻
你可以把LLM想象成一个 "终极模仿者" 或 "概率学大师" 。
- 场景:假设有一个学生,他没有真正理解物理,但他把从小学到博士后的所有物理教科书、习题册、论文、考试卷(包括题目和标准答案)全都背了下来,并且烂熟于心。
- 表现:你现在问他一个物理问题,即使是一个全新的问题,他也能通过检索记忆中无数相似的问题和解法,瞬间拼凑、组合、提炼出一个看起来完美无缺、逻辑自洽的答案。他甚至能模仿物理学家的口吻来阐述。
- 本质:他是在解决问题吗?不是。他是在他庞大的"记忆库"中,找到了一个与你问题最匹配的"答案模式",然后"复述"出来。
所以,回到你的问题:
"LLM并不理解用户的需求(没有人类心智),只是下一个Token的预测(它的工作机制),但他能很好的完成任务(因为海量数据和巨大模型规模使其学到的模式足以以假乱真,甚至在代码等结构化领域超越普通人),比如写对你想要的代码(这是它最擅长的模式匹配领域之一)。"
这句话非常精准。它揭示了LLM的本质:一个基于概率的序列生成模型,其强大的能力源于对海量数据中隐藏模式的极致学习,从而产生了令人惊叹的、看似"智能"的"涌现"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