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更新教程,评论区答疑解惑,小白也能变大神!"

目录
[一、 主要电源转换类型 ](#一、 主要电源转换类型)
[二、 DC/DC 的详细分类 ](#二、 DC/DC 的详细分类)
2.2.1非隔离型:(输入与输出之间没有电气隔离,共地)
2.2.1.2电容方式: (即 电荷泵 Charge Pump)

一、 主要电源转换类型
1.1AC/DC:
- 交流电转直流电(例如手机充电器、电脑电源适配器)。
1.2DC/DC:
- 直流电到直流电的变换(电压、电流或极性的改变)。
1.3DC/AC:
- 直流电转交流电(例如逆变器、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并网逆变器)。
二、 DC/DC 的详细分类
2.1线性电源(LDO):
- 工作原理:通过调整线性器件(如晶体管)的工作点来改变其等效电阻,实现降压。
- 特点:结构简单、噪声低(纹波小)、效率相对较低(尤其压差大时)、发热大。
2.2开关电源:
- 工作原理:通过功率半导体器件(开关管)的快速通断,结合储能元件(电感L、电容C)进行能量传递和转换,最终实现所需电压。
- 特点:效率高(一般可达80%-95%或更高)、体积相对小、设计更复杂、可能产生电磁干扰(EMI)
2.2.1非隔离型:(输入与输出之间没有电气隔离,共地)
2.2.1.1电感方式: (即 DC/DC)
- 拓扑结构 (基础功能):
- 降压 (Buck Converter)
- 升压 (Boost Converter)
- 升降压/反转 (Buck-Boost / Inverting Converter) (兼具降压/升压或实现电压极性反转功能)
- 控制/实现方式:
- 控制器:
- 工作模式: PWM (脉宽调制), PFM (脉冲频率调制), PWM/PFM (混合模式)。
- (常用于需要外部功率MOSFET的应用)
- 转换器:
- 整流方式: 二极管整流, 同步整流 (用MOSFET替代二极管以提高效率)。
- 工作模式: PWM, PFM, PWM/PFM。
- (通常指集成开关管的单片解决方案)
2.2.1.2电容方式: (即 电荷泵 Charge Pump)
- 拓扑结构 (基础功能):
- 降压 (Buck)
- 升压 (Boost)
- 反转 (Inverting)
- 实现方式:
- 转换器:
- (依靠电容的充放电实现电压变换)
2.2.2隔离型:
- *原理:*利用变压器实现输入与输出之间的电气隔离(提供安全性和抗干扰性)。
- *常见拓扑:*反激式 (Flyback), 正激式 (Forward), 推挽式 (Push-Pull), 半桥 (Half-Bridge), 全桥 (Full-Bridge) 等。
- 也广泛使用 PWM/PFM 等调制方式。
三.AC/DC与DC/DC电源的区别与特点
3.1AC/DC电源
AC/DC电源是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的开关电源,通常称为一次电源。其工作原理是通过高压整流滤波获得直流高压,再由DC/DC变换器输出稳定的直流电压。功率范围广泛,从几瓦到几千瓦不等,适用于不同场景。AC/DC的功率流向可以是双向的,整流时功率流向负载,有源逆变时功率流回电源。
由于输入为50/60Hz交流电,AC/DC电源必须经过整流和滤波,因此需要体积较大的滤波电容器。同时,为满足安全标准(如UL、CCEE)和EMC指令(如IEC、FCC、CSA),交流输入侧需添加EMC滤波电路并使用符合安全标准的元件,这使得AC/DC电源的体积难以进一步小型化。
3.2DC/DC电源
DC/DC电源是将直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的电源。广义上,任何直流转直流的电源都可以称为DC/DC,包括LDO(低压差线性稳压器)。但通常约定俗成的定义是:仅将通过开关方式实现的直流转直流电源称为DC/DC电源。
DC/DC电源的核心特点是高效和灵活,能够实现升压、降压或电压反转等功能。其体积通常较小,适合高密度电路设计。常见的DC/DC拓扑结构包括Buck(降压)、Boost(升压)和Buck-Boost(升降压)等。
3.3关键区别
- 输入类型:AC/DC输入为交流电,DC/DC输入为直流电。
- 电路复杂度:AC/DC需要整流滤波和EMC设计,DC/DC通常更简洁。
- 体积限制:AC/DC因滤波和安全要求体积较大,DC/DC更易小型化。
- 应用场景:AC/DC用于从电网取电的设备,DC/DC用于电池或直流供电系统。
两种电源在电子设备中常协同工作,AC/DC提供初级直流电压,DC/DC进一步调整电压以满足不同模块需求。
四.线性电源与开关电源的核心区别
4.1线性电源
- 调整管持续工作在放大区,通过消耗多余电压(压降×电流)来稳定输出。这种方式导致效率较低(通常30%-60%),发热严重需配备大型散热片。AC/DC转换依赖工频变压器,体积和重量较大,但输出纹波极小(<5mV),适合高精度电路如音频设备、传感器供电。
4.2开关电源
- 调整管快速切换饱和/截止状态(高频开关),通过调节占空比控制输出电压。效率高(可达80%-95%),发热少,无需大散热片。省去工频变压器,体积小巧。但输出存在高频纹波(约50mV)和开关噪声,需额外滤波(如磁珠、稳压管)。支持升压、降压及升降压拓扑(如Buck、Boost电路),适用场景更广。
4.3关键特性对比
特性 线性电源 开关电源 效率 低(压降越大效率越低) 高(与输入输出电压差无关) 体积/重量 大(需变压器和散热片) 小(高频变压器,无大散热片) 纹波噪声 极小(5mV以下) 较大(需额外滤波) 拓扑灵活性 仅降压 支持升降压、反激等多种拓扑 成本 低压差时成本较低 高压差时更经济 4.4典型应用场景
- 线性电源:精密仪器、低噪声射频电路、医疗设备。
- 开关电源:消费电子产品、工业电源、LED驱动。
五.普通电源和特种电源
5.1普通电源的分类及特点
- PC电源:专为个人电脑设计,提供稳定的直流电输出,通常为12V、5V、3.3V等电压。
- 整流电源: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常用于电子设备供电或电池充电。
- 定制电源:根据客户需求设计的非标准电源,满足特定设备的供电要求。
- 加热电源:专为加热设备(如电炉、工业加热器)提供高功率输出的电源。
- 焊接电源/电弧电源:用于焊接设备,提供高电流输出以维持电弧稳定。
- 电镀电源:为电镀工艺提供稳定的直流电,电流通常较大。
- 开关电源:通过高频开关技术转换电压,效率高、体积小,广泛用于电子设备。
- 逆变电源: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常用于太阳能系统或不间断电源。
- 交流稳压电源:稳定交流输出电压,防止电压波动影响设备运行。
- 直流稳压电源:提供稳定的直流输出电压,常用于实验室或精密设备。
- DC/DC电源:将一种直流电压转换为另一种直流电压,常用于车载或便携设备。
- 通信电源:专为通信设备设计,通常具备高可靠性和冗余设计。
- 模块电源:标准化设计的电源模块,便于集成到系统中。
- 变频电源:输出频率可调的交流电,用于测试或特定设备驱动。
- UPS电源:不间断电源,在主电源故障时提供临时电力。
- EPS应急电源:紧急情况下为关键设备提供电力,如消防系统。
- 净化电源:滤除电网中的噪声和干扰,提供纯净电力。
- 网络电源:为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设计的专用电源。
- 电力操作电源:用于电力系统的控制和保护设备供电。
- 适配器电源:将交流电转换为设备所需的直流电,常见于笔记本电脑。
- 线性电源:通过线性调节输出电压,纹波小但效率较低。
- 电源控制器/驱动器:控制电源输出或直接驱动负载(如电机)。
- 功率电源:为大功率设备提供高电流输出。
- 其他普通电源:包括调压电源、变压器电源等通用或特殊用途电源。
5.2特种电源的分类及特点
- 岸电电源:为船舶靠岸时提供电力,替代船上发电机。
- 安防电源:专为安防系统(如摄像头、报警器)设计,具备高可靠性。
- 高压电源:输出数千伏至数万伏的高电压,用于科研或医疗设备。
- 医疗电源:满足医疗设备的安全和EMC标准,如绝缘和低漏电流。
- 军用电源:适应严苛环境(如高温、冲击),具备抗干扰能力。
- 航空航天电源:用于飞机或航天器,重量轻且耐极端条件。
- 激光电源:为激光器提供高稳定度脉冲或连续电流。
- 其他特种电源:如脉冲电源、核磁共振电源等特殊应用场景。
5.3普通电源与特种电源的核心区别
- 技术指标差异:特种电源可能在电压(如高压)、电流(如超大电流)、稳定度(如±0.1%)、动态响应(微秒级调整)或纹波(极低噪声)上有更高要求。
- 应用场景:普通电源用于常见电子设备,特种电源则针对特殊领域(如医疗、军工),需满足特定标准(如绝缘、抗辐射)。
- 设计复杂度:特种电源常需定制化设计,如激光电源需匹配脉冲波形,航空航天电源需轻量化与高可靠性兼顾。
六.隔离电源与非隔离电源的概念
- 隔离电源的输入回路与输出回路之间没有直接的电气连接,通过变压器或光耦等器件实现电气隔离,输入输出呈绝缘高阻态。隔离电源的典型结构包含变压器,能量通过磁场耦合传递。
- 非隔离电源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直接电气连接,共用地线或共用部分电路。常见的非隔离结构如Buck、Boost等DC-DC拓扑,输入输出通过开关管和电感直接耦合。
6.1隔离电源的特点
- 安全性高
- 因输入输出完全隔离,可有效防止触电风险,适合人体直接接触的设备(如医疗设备)。隔离电压通常为1kV~4kV,符合安规标准。
- 抗干扰能力强
- 隔离设计切断地环路,减少共模噪声传导,适用于工业环境或长距离供电场景。
- 多路输出灵活
- 通过次级绕组可生成不同电压的输出,且各输出间相互隔离。
- 缺点
- 体积较大(需变压器)、成本较高、效率略低(变压器损耗)。
6.2非隔离电源的特点
- 体积小成本低
- 无需变压器,电路结构简单,适合紧凑型设计(如消费电子)。
- 效率高
- 直接能量传递路径,效率通常达95%以上(如同步Buck电路)。
- 设计复杂度低
- PCB布局和EMI处理相对简单。
- 缺点
- 存在共地干扰风险,不适用于高安全要求的场景;输入输出不隔离可能引发级联故障。
6.3选型建议
6.3.1选择隔离电源的场景
- 涉及AC市电输入(如AC/DC电源)
- 需要符合安规认证(如UL60950、IEC60601)
- 多子系统共地可能引发干扰(如工业控制)
- 高压与低压电路混合设计(如电动汽车BMS)
6.3.2选择非隔离电源的场景
- 电池供电的低压系统(如便携设备)
- 对成本和体积敏感(如IoT模块)
- 单一PCB板内局部电压转换(如3.3V转1.8V)
6.3.3典型方案举例
- 隔离方案:反激式(Flyback)、LLC谐振拓扑
- 非隔离方案:Buck、Boost、Buck-Bootst
6.4设计注意事项
6.4.1隔离电源
- 需预留变压器安全距离(Creepage/Clearance)
- 次级需加稳压反馈(如TL431+光耦)
- 注意Y电容选型以控制EMI
6.4.2非隔离电源
- 确保功率地路径低阻抗
- 敏感信号远离开关节点
- 输入输出加滤波电容抑制纹波
- 测试时需重点关注隔离耐压测试(Hi-Pot Test)和漏电流指标。
七.开关电源控制技术对比
PWM(脉冲宽度调制)
- 通过固定频率调节脉冲宽度(占空比)来控制输出电压。重负载时效率高,输出稳定,纹波较小,适合需要低噪声的场景。但轻负载时效率较低,因开关损耗固定。
PFM(脉冲频率调制)
- 通过可变频率调节脉冲数量(固定占空比)来控制输出电压。轻负载时效率高,因开关动作仅在需要时启动,静态功耗低。但输出纹波较大,频率不固定导致噪声滤波设计复杂。
PWM-PFM混合模式
- 结合两者优势:重负载用PWM保证稳定性,轻负载自动切换至PFM提升效率。适合负载变化大的应用(如便携设备),但控制电路设计更复杂。
7.1关键性能差异
效率
- PFM在轻负载时效率显著优于PWM;PWM在重负载时表现更稳定。混合模式平衡两者。
负载调节能力
- PWM的负载调节性能更好,输出电压更稳定;PFM在负载突变时响应较慢。
设计复杂度
- PWM电路简单,噪声易过滤;PFM需处理可变频率带来的EMI问题。混合模式需额外切换逻辑。
EMI与噪声
- PWM因固定频率,滤波设计简单;PFM的频谱分散,需更复杂的EMI抑制措施。
7.2应用选择建议
- 优先PWM:需低噪声、高功率输出场景(如工业设备)。
- 优先PFM:低功耗待机或电池供电设备(如IoT传感器)。
- 选择混合模式:负载波动大且对效率敏感的应用(如智能手机电源管理)。
八.电荷泵的基本概念
- 电荷泵是一种利用电容而非电感或变压器进行储能的DC-DC电压转换器。它通过开关网络控制电容的充放电来实现电压变换,常见于驱动手机背光LED或低功耗处理器。
8.1工作原理
- 电荷泵的核心是开关网络和电容组合。充电电容(C_pump)负责传输电荷,储能电容(C_out)储存电荷并稳定输出电压。开关网络在充电和放电状态间快速切换,通过电容的充放电实现能量转移。
8.2工作模式
- 电荷泵可通过配置实现三种功能:
- 逆变器:将正输入电压转换为负输出。
- 分路器:输出输入电压的一部分(如1/2或2/3)。
- 增压器:提供1.5倍或2倍增益。例如,单节锂电池(3.7V)在2倍模式下可驱动需要3.3V-4V的白光LED。
8.3性能优化
- 现代电荷泵通过两种方式优化输出:
- 线性调整:输出噪声低,但效率较低。
- 电荷泵调制:通过控制开关电阻提升效率,适合需要更大电流的场景。
8.4优势与局限
- 电荷泵无需电感,避免了磁场干扰,但电容切换时可能产生微小噪声。其效率高于LDO(低压差线性稳压器),且比感应降压调整器结构更简单。
九.正激与反激开关电源的区别
9.1工作原理差异
反激式:
- 开关管导通时,变压器原边储能,次级二极管截止,负载由输出电容供电。
- 开关管关断时,变压器次级释放能量,二极管导通,向负载和电容供电。
- 变压器兼具储能和电压转换功能,类似隔离型Buck-Boost电路。
正激式:
- 开关管导通时,变压器原边和次级同时工作,能量直接传递到负载。
- 开关管关断时,需通过磁复位电路(如复位绕组或双管结构)释放变压器励磁能量。
- 变压器仅用于电压转换,需外接续流电感和续流二极管维持输出。
9.2电路结构特点
反激式:
- 次级整流二极管负极直接接输出电容,无续流电感。
- 适合多路输出,能量按需分配,但需加气隙防止磁饱和。
正激式:
- 次级整流二极管后接续流电感,再连接输出电容。
- 单路输出性能稳定,多路输出时需每路独立电感,否则稳压精度差。
9.3工作模式与适用场景
- 反激式:通常工作在DCM(断续模式),功率因数高,适合中小功率(<200W),如充电器、适配器。
- 正激式:多工作在CCM(连续模式),动态响应好,适合中高功率(>100W),如工业电源、通信设备。
9.4磁芯处理方式
- 反激式:利用次级绕组电压自然复位磁芯,无需额外复位电路。
- 正激式:需主动复位(如复位绕组、RCD钳位或双管结构),防止磁饱和。
9.5关键总结
- 反激变压器储能,正激变压器仅变压。
- 反激适合多路输出且成本低,正激适合高功率稳定输出。
- 反激无需续流电感,正激必须添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