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早期驯服野生机器人珍贵影像(不是)

AI Keymaker:人类早期驯服野生机器人珍贵影像(不是)

(注意:以下内容建议妥善保存,千万别让人工智能统治世界后发现这份早期"虐待"记录。)

近期,一系列展示研究人员对人形机器人进行推、拉、踢、踹的视频在X上引起激烈讨论。这些看似"粗暴"的画面引发了大量讨论。本文的目的,不是进行价值评判,而是为你梳理这些行为背后的技术逻辑、行业脉络与多方观点,帮助你理解这一现象的全貌。


一、起点:网络热议的"粗暴训练"究竟是什么?

早期流传最广、最具争议的一则,主角是中国宇树科技(Unitree)的H1机器人。

  • 表象: 视频中,一台被安全绳悬挂的机器人在测试中突然猛烈地摆动四肢,动作失控,看似"发狂"或"反抗"。
  • 事实: 经过技术分析,这并非一次常规的抗干扰测试,而是一次在特定条件下的技术故障。其根本原因在于,机器人的平衡算法未能将头部安全绳的外部拉力纳入计算,导致传感器持续误判自身在"摔倒",从而陷入一个不断尝试过度补偿的恶性循环。

尽管这个最知名的案例是个意外,但主动、可控地对机器人施加物理干扰,确实是全球顶尖机器人研发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这就引出了核心问题:工程师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二、技术拆解:为何"挨打"是机器人进化的必修课?

这些测试在学术上被称为抗扰动测试(Disturbance Rejection Test)鲁棒性(Robustness)测试。其最终工程目标只有一个:确保机器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世界中,能够安全、可靠地完成任务。这背后,由三大核心技术支柱支撑。

1. 基石:零力矩点(ZMP)理论------"绝不踏出安全区"

这是人形机器人平衡控制的经典理论。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隐形的点,位于机器人的脚底支撑区域。只要机器人所有动作产生的合力都作用在这个点上,且这个点不超出脚底的范围,机器人就不会倒。

  • 工作方式: 当机器人被外力推动时,控制系统会瞬间计算出ZMP将要偏离"安全区"。为了把它"拉"回来,系统会立刻命令机器人调整身体姿态,比如弯曲膝盖、摆动手臂,甚至快速踏出一步来重新形成一个稳定的支撑面。

2. 进阶:全身控制(WBC)------"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

如果说ZMP是保证"不下盘不稳",那全身控制(WBC)就是在此基础上,将机器人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协同防御。它不再仅仅依赖腿部,而是调动全身所有关节(包括手臂和躯干)来共同抵御冲击。

  • 核心组件: WBC框架中有一个关键模块叫扰动观测器(Disturbance Observer) 。它像一个高级感知系统,能实时估算出外部推力的大小和方向。
  • 工作方式: 当观测器"感觉"到推力后,WBC会立即计算出一个最优的全身动作方案,协调所有关节做出最节能、最有效的补偿动作。这就是为什么视频中的机器人有时会优雅地后撤一步,同时挥动手臂来抵消冲击,而不是僵硬地抵抗。

3. 前沿:强化学习(RL)------"从千万次失败中学习大师之道"

这是当前最热门的技术路径。研究人员会在物理模拟环境中创建一个与真实机器人一模一样的"数字孪生体",然后让AI在虚拟世界中进行数百万甚至数十亿次的"挨打"训练。

  • 工作方式: AI控制机器人在模拟中应对各种角度、各种力度的推搡。成功抵御一次,就获得"奖励";摔倒了,就受到"惩罚"。通过这种海量的试错,AI能自主学习到一套极其复杂且高效的平衡策略,这种策略甚至可能超越人类工程师基于传统理论设计的控制器。

三、这是中国独创,还是全球标准?

对机器人进行物理冲击测试,远非中国公司的独创。恰恰相反,这一实践是由行业的"祖师爷"------**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开创并推广的行业标准。

  • 开创者: 早在2016年,波士顿动力发布的Atlas机器人视频中,就包含了大量工程师用长杆猛推、用脚踢等画面。这些极具冲击力的测试,旨在向世界展示其机器人无与伦比的动态平衡能力,并为行业树立了性能的黄金标准。
  • 跟进与演化: 包括宇树科技、傅利叶智能在内的中国公司,其进行的抗扰动测试,在方法和目的上都遵循了这一行业惯例。而另一家顶尖公司Agility Robotics则将这一理念推向了新高度:他们会有意让机器人摔倒,来测试其**自我扶正(self-righting)**的能力。这标志着行业对鲁棒性的理解,已从"避免失败"进化到了"学会从失败中恢复"。

四、当技术测试遇上公众情感

尽管工程师们视其为必要的研发步骤,但这些视频在公众层面引发了截然不同的解读。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网友评论视角:

共情派: "看着好可怜啊,虽然知道是机器,但它做出那种趔趄的动作,还是会觉得不忍心。能不能用别的方法测试?"

技术乐观派: "这才是硬核研发!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支持这种严格测试,这说明技术在扎实地进步,而不是做PPT产品。"

务实中立派: "只要最终能保证机器人在公共场所的安全性,前期的测试怎么严苛都不过分。关键是制定好安全规范,别伤到人就行。"

未来主义调侃派: "都记下来了,现在可劲欺负,以后等它们有了思想,这些视频就是证据,到时候都得加倍还回来(手动狗头)。"

这些迥异的评论背后,反映了一个深层的心理学现象:人类倾向于对外观和行为拟人化的物体(特别是机器人)产生共情。观看它们被"虐待",即便知道其没有感觉,依然会激发观察者的负面情绪。这为机器人设计和公共关系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展示技术实力的同时,兼顾公众的心理接受度。

资料来源参考

2506.14278\] Whole-Body Control Framework for Humanoid Robots with Heavy Limbs: A Model-Based Approach - arXiv HuB: Learning Extreme Humanoid Balance - arXiv From Experts to a Generalist: Toward General Whole-Body Control for Humanoid Robots - arXiv

相关推荐
Mr_Xuhhh9 分钟前
QT窗口(3)-状态栏
java·c语言·开发语言·数据库·c++·qt·算法
啊这.-10 分钟前
Codeforces Round 921 (Div. 1) B. Space Harbour(线段树,2100)
算法
远望樱花兔10 分钟前
【Java】【力扣】94.二叉树的中序遍历
算法·leetcode
Tim_1015 分钟前
【算法专题训练】03、比特位计数
c++·算法
Blossom.11820 分钟前
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从零构建卷积神经网络(CNN)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机器学习·cnn·机器人·transformer
张人玉34 分钟前
C#`Array`进阶
java·算法·c#
MicroTech20251 小时前
Bell不等式赋能机器学习:微算法科技MLGO一种基于量子纠缠的监督量子分类器训练算法技术
科技·算法·量子计算
success2 小时前
【爆刷力扣-链表】画图自见
算法
今晚一定早睡3 小时前
代码随想录-数组-移除元素
前端·javascript·算法
前端拿破轮3 小时前
面试官:二叉树的前中后序遍历,用递归和迭代分别实现🤓🤓🤓
数据结构·算法·leet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