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科目
定义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类目,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对会计对象所作的科学分类。
作用
银行经营中的各类经济业务,会使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 。为清晰反映这些变动,需对业务及资金变动结果进行分类核算与监督。因此,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作为会计核算基础,在银行会计核算中作用重大。
对核算的意义
连接核算方法: 将复式记账、凭证填制审核、账簿登记及报表编制等核算方法结合,保障核算工作准确高效。
系统核算前提: 对繁多复杂的银行业务归类,实现科学化、条理化与系统化,为各方提供有用会计信息。
规范统一核算: 明确核算对象内容,统一核算口径,各地区和金融行业按规定科目分类核算、汇总分析,为宏观决策提供统一数据。
银行会计科目分类
按经济内容分类
资产类科目
资产类科目用于反映银行资金的占用与分布状况,涵盖各类财产、债权以及其他权利相关科目。具体而言,包含流动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科目

银行资产类科目常见设置
负债类科目
负债类科目展现了银行获取与形成资金的途径,它囊括各类债务、应付款项以及其他需偿付债务相关的科目。像向中央银行借款、衍生金融负债、吸收存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付债券等,都归属于此类科目范畴。

银行负债类科目常见设置
所有者权益类科目
所有者权益类科目用以呈现所有者权益的具体状况,主要涵盖资金投入者投入的资金以及留存收益相关科目。其中包括实收资本(股份制银行称股本),它体现了投资者初始投入银行的资金;资本公积,包含资本溢价等多种来源形成的积累;盈余公积,由银行从净利润中提取;一般风险准备,同样从净利润提取以应对潜在风险;还有未分配利润,即银行历年累积尚未分配或有待分配的利润。

银行所有者权益科目常见设置
损益类科目
损益类科目用于反映银行的财务收支状况与经营成果,涵盖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的各类收入、支出及费用科目。其中,收入方面有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以及营业外收入;支出与费用部分包含利息支出、营业外支出,还涉及投资损益等科目。这些科目综合呈现出银行一段时期内的经营效益情况。

银行损益类科目常见设置
共同类科目
共同类科目反映银行在日常核算中资产负债性质不确定,其性质视科目的期末余额轧差而定的资金,它包括系统内联行往来、清算资金往来和货币兑换等科目。

银行共同类科目常见设置
以上科目设置不代表所有银行都是严格按照上述举例设置,只是通常设置。下图也是一张常见的科目设置图(来自于网络)

常见银行科目汇总附录
按与资产负债表关系分类
表内科目
它是指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用以核算和监督银行资金活动的科目,如库存现金等

表内科目
表外科目
它是指不纳入资产负债表内,用以记载不涉及资金运动的重要业务事项的科目。

表外科目
按核算的详细程度分类
总分类科目
银行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核算指标的会计科目。例如,把银行各种形式的存款归到 "吸收存款" 这一总分类科目,涵盖企业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以及个人储蓄存款等,从总体上反映银行存款规模。是一种宏观体现
明细类科目
明细分类科目是基于核算与管理需求,对部分会计科目展开的进一步细分。依据分类详尽程度的差异,其可细分为子目与细目,其中子目也被叫做二级科目,细目则被称作三级科目。
以 "吸收存款" 科目为例,它能从总体上呈现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状况。然而,为满足管理和核算的实际要求,此科目还能进一步划分。比如,可按存款对象分为吸收单位的单位存款以及吸收居民个人的储蓄存款等类别。而在储蓄存款这一子目下,还能够依据储蓄人设立更为详细的科目,借此清晰展现各存款人的具体信息。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