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03 神经网络(2)-损失函数

2 损失函数

2.1 概述

  • 作用 :衡量模型预测结果(y^\hat{y}y^)和真实标签(yyy)的差异,差异越大,说明模型参数"质量越差"(需要调整);

  • 本质 :深度学习训练的"指挥棒"------反向传播时,损失函数的梯度会告诉模型"怎么调整参数,才能让预测更准";

  • 在不同文献/框架中,损失函数可能有这些名字

2.2 多分类任务损失函数

2.2.1 概述

  • 在多分类任务通常使用 softmax 将 logits(神经网络在经过最后一层线性变换后,尚未经过激活函数处理的原始输出值)转换为概率的形式,所以多分类的交叉熵损失也叫做 Softmax 损失
    L=−∑i=1nyilog⁡(S(fθ(xi))) \mathcal{L} = -\sum_{i=1}^{n} \mathbf{y}i \log\left(S(f\theta(\mathbf{x}_i))\right) L=−i=1∑nyilog(S(fθ(xi)))

    • yi\mathbf{y}_iyi :真实标签的 one-hot 编码(比如二分类中,"猫"的标签是 [1, 0] ,"狗"是 [0, 1]);

    • fθ(xi)f_\theta(\mathbf{x}_i)fθ(xi) :模型对样本 xi\mathbf{x}_ixi 的"原始预测分数"(logits);

    • SSS(Softmax 函数):把 logits 转换成"概率分布"(所有类别概率和为 1);

    • L\mathcal{L}L:损失值,衡量"预测概率分布"和"真实标签分布"的差异 → 差异越大,损失越大,模型越需要调整参数;

  • 以"识别手写数字 2"为例:

    • 模型输出

      • logits(原始分数):[0.1, 2, 1](假设 3 分类,对应"0、1、2");
      • Softmax 转换后概率:[0.1, 0.7, 0.2](和为 1 ,模型认为"是 1 的概率 70%");
    • 真实标签 :one-hot 编码为 [0, 1, 0]

    • 损失计算 :代入公式,只有真实类别("1")的 yi\mathbf{y}_iyi 是 1,其他是 0 → 损失简化为:
      L=−(0log⁡(0.10)+1log⁡(0.7)+0log⁡(0.2))=−log⁡0.7 \mathcal{L} = - \left( 0 \log(0.10) + 1 \log(0.7) + 0 \log(0.2) \right) = -\log 0.7 L=−(0log(0.10)+1log(0.7)+0log(0.2))=−log0.7

      • 损失越小,说明预测概率越接近真实标签 → 训练时,模型会调整参数让这个损失"尽可能小";

  • 多分类交叉熵损失的意义:

    • 对齐概率分布:让模型预测的"概率分布"尽可能贴近真实标签的"one-hot 分布"(比如真实是"猫",就希望"猫"的概率趋近 1,其他趋近 0);

    • 反向传播的依据:损失值的梯度会告诉模型"怎么调整参数",让预测更准;

2.2.2 代码

  • 在 pytorch 中使用 nn.CrossEntropyLoss() 实现

    python 复制代码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python 复制代码
    # nn.CrossEntropyLoss()=softmax + 损失计算
    # 说明:PyTorch中的CrossEntropyLoss会自动对输入的预测值先做softmax,再计算交叉熵损失
    def test1():
        # 设置真实值:可以是热编码后的结果也可以不进行热编码。这里演示的是"不进行独热编码"的写法,直接用类别索引表示真实标签
        
        # 注意:真实标签的类型必须是64位整型数据(torch.int64)
        # 解释:y_true存储的是样本的真实类别索引,比如[1, 2]表示第1个样本属于类别1,第2个样本属于类别2
        y_true = torch.tensor([1, 2], dtype=torch.int64)
        
        # y_pred存储模型的预测结果,形状是[样本数, 类别数]
        # 解释:这里是2个样本,3个类别,每个样本输出3个预测概率(已经是softmax后的结果也可以直接是logits,CrossEntropyLoss会自动处理)
        # 示例中:
        # 第1个样本预测类别0概率0.2、类别1概率0.6、类别2概率0.2 
        # 第2个样本预测类别0概率0.1、类别1概率0.8、类别2概率0.1 
        y_pred = torch.tensor([[0.2, 0.6, 0.2], [0.1, 0.8, 0.1]], dtype=torch.float32)
        
        # 实例化交叉熵损失
        # 解释:创建CrossEntropyLoss对象,它会自动完成:
        # 1. 对y_pred做softmax(如果输入的是logits)
        # 2. 与y_true(类别索引)计算交叉熵损失
        loss = nn.CrossEntropyLoss()
        
        # 计算损失结果
        # 解释:将预测值y_pred和真实标签y_true传入loss函数,自动计算损失
        # .numpy()是为了把PyTorch的张量转换成numpy数组,方便打印查看
        my_loss = loss(y_pred, y_true).numpy()
        
        # 打印损失值
        print('loss:', my_loss)

2.2.3 输出结果分析

  • 输入数据:

    • 真实标签 y_true = [1, 2]:表示 2 个样本,第 1 个样本属于类别 1 ,第 2 个样本属于类别 2(类别索引从 0 开始);

    • 预测概率 y_pred = [[0.2, 0.6, 0.2], [0.1, 0.8, 0.1]]

      • 第 1 个样本对 3 个类别的预测概率:类别0:0.2类别1:0.6类别2:0.2
      • 第 2 个样本对 3 个类别的预测概率:类别0:0.1类别1:0.8类别2:0.1
  • 损失计算逻辑(CrossEntropyLoss):CrossEntropyLoss 会自动对 y_predSoftmax (如果输入的是 logits),然后计算交叉熵 。公式简化为:
    loss=−1N∑i=1Nlog⁡(p正确类别) \text{loss} = -\frac{1}{N} \sum_{i=1}^N \log\left( p_{\text{正确类别}} \right) loss=−N1i=1∑Nlog(p正确类别)

    • N 是样本数量(这里 N=2 );
    • p_{\\text{正确类别}} 是样本预测为"真实类别"的概率;

    2.2.1 概述中的公式本质是同一个损失逻辑 ,只是从 "简化版(针对类别索引)""完整版(针对 one-hot 编码)" 两个角度描述多分类交叉熵损失,核心逻辑完全一致;

  • 逐样本计算

    • 样本 1(真实类别 1) :预测为类别 1 的概率是 0.6 → 损失项: -\\log(0.6) \\approx 0.5108

    • 样本 2(真实类别 2) :预测为类别 2 的概率是 0.1 → 损失项: -\\log(0.1) \\approx 2.3026

  • 最终损失为两个样本的平均损失:
    loss=0.5108+2.30262≈1.4067 \text{loss} = \frac{0.5108 + 2.3026}{2} \approx 1.4067 loss=20.5108+2.3026≈1.4067

  • 但实际运行结果是 1.1200755,因为传入的 y_pred 实际上已经是概率(softmax后的输出),但CrossEntropyLoss再对它做softmax(logits -> softmax),这就导致计算不对,损失值偏小;

  • 代码输出结果的含义:损失值 1.1200755 表示模型对这两个样本的预测"不够准确",需要反向传播调整参数,让正确类别的预测概率更高

2.3 二分类任务损失函数

2.3.1 概述

  • 在处理二分类任务时,我们不再使用 softmax 激活函数,而是使用 sigmoid 激活函数,那损失函数也相应地进行调整,使用二分类的交叉熵损失函数(也叫二元交叉熵,Binary Cross-Entropy, BCE ):
    L=−ylog⁡y^−(1−y)log⁡(1−y^) L = -y \log \hat{y} - (1 - y) \log(1 - \hat{y}) L=−ylogy^−(1−y)log(1−y^)

    • 适用任务:二分类(比如"垃圾邮件/正常邮件""患病/健康");

    • 激活函数:搭配 sigmoid 激活函数,让模型输出 \\hat{y} 是"样本属于正类的概率"(范围 (0, 1));

    • y :样本的真实标签(二分类中,通常是 0 或 1 ,比如 1 代表"正类",0 代表"负类");

    • \\hat{y} :模型的预测概率(经过 sigmoid 后,是样本属于正类的概率);

  • 损失计算逻辑

    • 如果样本是正类( y=1 :公式简化为 L = -\\log \\hat{y} → 预测概率 \\hat{y} 越接近 1 ,损失越小;越接近 0 ,损失越大(惩罚模型"把正类预测成负类");
  • 如果样本是负类( y=0 :公式简化为 L = -\\log(1 - \\hat{y}) → 预测概率 \\hat{y} 越接近 0 ,损失越小;越接近 1 ,损失越大(惩罚模型"把负类预测成正类");

  • 二元交叉熵的意义:

    • 对齐概率:让模型预测的"正类概率"尽可能贴近真实标签(1 或 0 );

    • 反向传播依据:训练时,损失的梯度会指导模型调整参数,让预测更准确(比如预测正类概率不够大,就调整参数让它变大)。

2.3.2 代码

  • 在 pytorch 中使用nn.BCELoss()实现

    python 复制代码
    def test2():
        # 设置真实值和预测值
        # 预测值是sigmoid输出的结果(已经过sigmoid归一化到0~1区间)
        # 解释:y_pred存储3个样本的预测概率,requires_grad=True表示需要计算梯度(用于反向传播)
        y_pred = torch.tensor([0.6901, 0.5459, 0.2469], requires_grad=True)
        
        # 真实标签:0表示负类,1表示正类,dtype=torch.float32是BCELoss的输入要求
        # 解释:y_true和y_pred长度必须一致,每个元素对应一个样本的真实类别(0/1)
        y_true = torch.tensor([0, 1, 0], dtype=torch.float32)
        
        # 实例化二分类交叉熵损失(BCE损失)
        # 解释:nn.BCELoss专门用于二分类任务,计算预测概率与真实标签的交叉熵
        criterion = nn.BCELoss()
        
        # 计算损失
        # 解释:将预测概率y_pred和真实标签y_true传入损失函数
        # .detach()是为了阻断反向传播(避免计算图占用内存),.numpy()转成numpy数组方便打印
        my_loss = criterion(y_pred, y_true).detach().numpy()
        
        # 打印最终损失值
        print('loss: ', my_loss)
    
    test2()

2.3.3 输出结果分析

  • 输入数据

    • 预测概率 y_pred = [0.6901, 0.5459, 0.2469]:3 个样本的预测概率(已经过 Sigmoid 归一化到 0~1);

    • 真实标签 y_true = [0, 1, 0]:3 个样本的真实类别,0 表示负类,1 表示正类;

  • 损失计算逻辑(BCELoss):BCELoss 用于二分类,公式为
    loss=−1N∑i=1N(yilog⁡(y^i)+(1−yi)log⁡(1−y^i)) \text{loss} = -\frac{1}{N} \sum_{i=1}^N \left( y_i \log(\hat{y}_i) + (1-y_i) \log(1-\hat{y}_i) \right) loss=−N1i=1∑N(yilog(y^i)+(1−yi)log(1−y^i))

    • y_i 是真实标签(0 或 1)
    • \\hat{y}_i 是预测概率
  • 逐样本计算

    • 样本 1(真实标签 0):损失项: -(0 \\cdot \\log(0.6901) + 1 \\cdot \\log(1-0.6901)) = -\\log(0.3099) \\approx 1.173

    • 样本 2(真实标签 1):损失项: -(1 \\cdot \\log(0.5459) + 0 \\cdot \\log(1-0.5459)) = -\\log(0.5459) \\approx 0.604

    • 样本 3(真实标签 0):损失项: -(0 \\cdot \\log(0.2469) + 1 \\cdot \\log(1-0.2469)) = -\\log(0.7531) \\approx 0.283

  • 最终损失为平均 3 个样本的损失:
    loss=1.173+0.604+0.2833≈0.6867 \text{loss} = \frac{1.173 + 0.604 + 0.283}{3} \approx 0.6867 loss=31.173+0.604+0.283≈0.6867

  • 代码输出结果的含义:损失值 0.6867941 表示模型对这 3 个样本的预测"不够准确",需要反向传播调整参数,让正类样本的预测概率更高,负类样本的预测概率更低

2.4 回归任务损失函数-MAE损失函数

2.4.1 概述

  • MAE(Mean Absolute Error,平均绝对误差)损失函数 ,也叫 L1 Loss,,是以绝对误差作为距离。公式:
    L=1n∑i=1n∣yi−fθ(xi)∣ \mathcal{L} = \frac{1}{n} \sum_{i=1}^{n} \left| y_i - f_\theta(x_i) \right| L=n1i=1∑n∣yi−fθ(xi)∣

    • y_i :样本的真实值
    • f_\\theta(x_i) :模型对样本 x_i 预测值
    • n :样本数量;
    • \\mathcal{L} :损失值,衡量"预测值与真实值的绝对误差的平均值" → 误差越大,损失越大,模型越需要调整参数;
  • 特点:

    • 稀疏性(正则化效果) :MAE 对"大误差"更敏感(因为是绝对值,大误差不会被"平方缩小"),会惩罚模型预测偏差大的情况。因此常被用作"正则项",约束模型参数,避免过拟合;
    • 梯度不光滑问题 :在预测值 = 真实值(误差为 0)时,绝对值函数的梯度不连续(左右导数突变)。训练时,梯度下降可能"跳过极小值点",导致模型收敛到次优解;
  • 图像:

    • 横轴:预测误差 \|y_i - f_\\theta(x_i)\| );纵轴:损失值 \\mathcal{L} );

    • 图像是"V 型",体现 MAE 的特点:

      • 误差越大,损失线性增长(惩罚大误差);

      • 误差为 0 时,损失最小(模型预测完全准确)。

2.4.2 代码

  • 在 pytorch 中使用 nn.L1Loss() 实现:

    python 复制代码
    # 定义测试函数,演示 MAE(L1 Loss)的计算流程
    def test3():
        # 设置预测值和真实值
        # y_pred:模型的预测结果,需要计算梯度(requires_grad=True)用于反向传播
        # 这里是 3 个样本的预测值:[1.0, 1.0, 1.9]
        y_pred = torch.tensor([1.0, 1.0, 1.9], requires_grad=True)
        
        # y_true:样本的真实标签,dtype=torch.float32 是 L1Loss 的输入要求
        # 这里是 3 个样本的真实值:[2.0, 2.0, 2.0]
        y_true = torch.tensor([2.0, 2.0, 2.0], dtype=torch.float32)
        
        # 实例化 MAE 损失函数(L1 Loss)
        # nn.L1Loss 会计算预测值与真实值的绝对误差的平均值
        criterion = nn.L1Loss()
        
        # 计算损失
        # 将预测值 y_pred 和真实值 y_true 传入损失函数,自动计算 MAE
        # .detach() 用于切断反向传播(避免保留计算图占用内存)
        # .numpy() 转成 numpy 数组,方便打印查看结果
        my_loss = criterion(y_pred, y_true).detach().numpy()
        
        # 打印最终损失值
        print('loss:', my_loss)
    test3()

2.4.3 输出结果分析

  • MAE 损失函数的计算公式为:
    MAE=1n∑i=1n∣ypred,i−ytrue,i∣ \text{MAE} = \frac{1}{n} \sum_{i=1}^{n} \left| y_{\text{pred},i} - y_{\text{true},i} \right| MAE=n1i=1∑n∣ypred,i−ytrue,i∣

    • 其中:

      • n 是样本数量(这里 n = 3 ,对应 3 个预测值和 3 个真实值);

      • y_{\\text{pred},i} 是模型对第 i 个样本的预测值;

      • y_{\\text{true},i} 是第 i 个样本的真实标签值;

  • 代码中给出的预测值和真实值分别是:

    • 预测值 y_{\\text{pred}} = \[1.0, 1.0, 1.9\]

    • 真实值 y_{\\text{true}} = \[2.0, 2.0, 2.0\]

  • 逐样本计算绝对误差,再求平均:

    1. 第 1 个样本绝对误差: \|1.0 - 2.0\| = 1.0
    2. 第 2 个样本绝对误差: \|1.0 - 2.0\| = 1.0
    3. 第 3 个样本绝对误差: \|1.9 - 2.0\| = 0.1
  • 将这些绝对误差求平均:
    MAE=1.0+1.0+0.13=2.13=0.7 \text{MAE} = \frac{1.0 + 1.0 + 0.1}{3} = \frac{2.1}{3} = 0.7 MAE=31.0+1.0+0.1=32.1=0.7

  • 代码输出结果的含义:

    • 最终输出 loss: 0.7 ,表示模型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平均绝对误差是 0.7
    • 损失值越小,说明模型预测越接近真实标签;损失值越大,说明预测偏差越大,需要继续调整模型参数(如通过反向传播优化网络权重 )来减小误差。

2.5 回归任务损失函数-MSE损失函数

2.5.1 概述

  • MSE(均方误差,Mean Squared Error)损失函数 ,也叫 L2 Loss 或欧氏距离,它以误差的平方和的均值作为距离。公式:
    L=1n∑i=1n(yi−fθ(xi))2 \mathcal{L} = \frac{1}{n} \sum_{i=1}^{n} \left( y_i - f_\theta(x_i) \right)^2 L=n1i=1∑n(yi−fθ(xi))2

    • y_i :样本的真实值(比如实际房价);

    • f_\\theta(x_i) :模型对样本 x_i 预测值(比如模型预测的房价);

    • n :样本数量;

    • \\mathcal{L} :损失值,衡量"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平方误差的平均值" → 误差越大,损失越大,模型越需要调整参数;

  • 特点:

    • 作为正则项(L2 正则) :MSE 的"平方"特性,会放大模型的"大误差" (比如预测偏差 2 → 平方后是 4 ,偏差 3 → 平方后是 9)。这种"惩罚大误差"的特点,让 MSE 常被用作正则项(比如 L2 正则 ),约束模型参数不要过大,避免过拟合;

    • 梯度爆炸风险 :当预测值与真实值偏差很大 时(比如模型预测房价 100 万,实际是 1000 万),平方误差会非常大( (1000-100)\^2 = 810000 )。反向传播时,梯度(损失对参数的导数)也会被"平方放大",可能导致梯度爆炸(梯度值瞬间变得极大,模型参数更新幅度过大,无法稳定训练);

  • 图像:

    • 横轴:预测误差 y_i - f_\\theta(x_i) ),纵轴:损失值 \\mathcal{L} );

    • 曲线是"U 型",体现 MSE 的特点:

      • 误差越大,损失指数级增长(平方放大误差);

      • 误差为 0 时,损失最小(模型预测完全准确);

  • 适合场景:数据分布较均匀、无极端异常值,且希望模型对"小误差更敏感"的回归任务(比如预测温度,误差 1℃ 影响大,需要重点优化);

  • 对比 MAE(L1 Loss)

    • MAE 对异常值鲁棒(绝对值不放大误差),但梯度在 0 点不连续(训练可能不稳定);
    • MSE 对异常值更敏感(平方放大误差),但梯度光滑(训练更稳定)。

2.5.2 代码

  • 在 pytorch 中使用 nn.MSELoss() 实现

    python 复制代码
    def test4():
        # 准备预测值和真实值
        # y_pred: 模型输出的预测结果,需要计算梯度(requires_grad=True)用于反向传播更新参数
        # 这里模拟 3 个样本的预测值: [1.0, 1.0, 1.9]
        y_pred = torch.tensor([1.0, 1.0, 1.9], requires_grad=True)
        
        # y_true: 样本的真实标签,dtype=torch.float32 是 MSELoss 要求的输入类型
        # 这里模拟 3 个样本的真实值: [2.0, 2.0, 2.0]
        y_true = torch.tensor([2.0, 2.0, 2.0], dtype=torch.float32)
        
        # 初始化 MSE 损失函数
        # nn.MSELoss 会计算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均方误差(平方误差的平均值)
        loss_function = nn.MSELoss()
        
        # 计算损失值
        # 将预测值和真实值传入损失函数,自动执行: 
        # 1) 逐样本计算 (y_pred - y_true)^2 
        # 2) 对所有样本的平方误差求平均
        # .detach() 用于切断反向传播链路(避免保存计算图占用内存)
        # .numpy() 转换为 numpy 数组方便打印查看
        calculated_loss = loss_function(y_pred, y_true).detach().numpy()
        
        # 打印最终损失结果
        print('loss:', calculated_loss)
    test4()

2.5.3 输出结果分析

  • MSE 损失函数的公式:
    MSE=1n∑i=1n(ypred,i−ytrue,i)2 \text{MSE} = \frac{1}{n} \sum_{i=1}^{n} \left( y_{\text{pred},i} - y_{\text{true},i} \right)^2 MSE=n1i=1∑n(ypred,i−ytrue,i)2

    • n :样本数量(这里 n = 3 ,3 个样本);

    • y_{\\text{pred},i} :模型对第 i 个样本的预测值

    • y_{\\text{true},i} :第 i 个样本的真实值

  • 代码中,预测值和真实值分别为:

    • 预测值 y_{\\text{pred}} = \[1.0, 1.0, 1.9\]

    • 真实值 y_{\\text{true}} = \[2.0, 2.0, 2.0\]

  • 对每个样本,计算"预测值 - 真实值"的平方:

    • 样本 1: (1.0 - 2.0)\^2 = (-1.0)\^2 = 1.0

    • 样本 2: (1.0 - 2.0)\^2 = (-1.0)\^2 = 1.0

    • 样本 3: (1.9 - 2.0)\^2 = (-0.1)\^2 = 0.01

  • 计算"平均平方误差":将所有样本的平方误差求和,再除以样本数量 n = 3
    MSE=1.0+1.0+0.013=2.013=0.67 \text{MSE} = \frac{1.0 + 1.0 + 0.01}{3} = \frac{2.01}{3} = 0.67 MSE=31.0+1.0+0.01=32.01=0.67

  • 代码输出结果的含义:

    • 输出 loss: 0.67 表示模型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均方误差是 0.67
    • 损失值越小,说明模型预测越接近真实标签;损失值越大,说明预测偏差越大,需要继续调整模型参数(如通过反向传播优化网络权重)来减小误差;
  • MSE 的特点(结合代码场景)

    • 放大"大误差":MSE 对"大误差"更敏感(平方会放大误差)。如果模型预测偏差大(比如样本 1、2 的偏差是 1.0),平方后会让损失更显著,推动模型优先优化这些"大误差";

    • 梯度更新特性:MSE 的梯度(损失对模型参数的导数)与"预测误差"成正比(梯度 = 2 \\times (y_{\\text{pred}} - y_{\\text{true}}) )。误差越大,梯度越大,模型参数更新幅度也越大,这可能导致"梯度爆炸"(但本示例误差小,无此问题)。

2.6 回归任务损失函数-smooth L1损失函数

2.6.1 概述

  • Smooth L1 是分段函数 ,定义:
    smoothL1(x)={0.5x2如果 ∣x∣<1∣x∣−0.5否则 \text{smooth}_{L_1}(x) = \begin{cases} 0.5x^2 & \text{如果 } |x| < 1 \\ |x| - 0.5 & \text{否则} \end{cases} smoothL1(x)={0.5x2∣x∣−0.5如果 ∣x∣<1否则

    • xxx:预测值与真实值的误差 x = f(x) - y ,即模型预测偏差);
  • 设计目的(解决 L1/L2 的缺点)

    损失函数 缺点 Smooth L1 的改进逻辑
    L1(MAE) 误差为 0 时梯度不连续(影响训练稳定性) 当 $
    L2(MSE) 误差大时梯度爆炸(异常值敏感) 当 $
  • 图像:

    • L1(蓝色):V 型,误差大时梯度稳定,但 0 点不光滑;

    • L2(绿色):U 型,误差小时梯度光滑,但误差大时梯度爆炸;

    • Smooth L1(红色)

      • 误差小( \|x\| \< 1 ):曲线和 L2 重合(梯度光滑);
      • 误差大( \|x\| \\geq 1 ):曲线和 L1 重合(梯度稳定,避免爆炸);
  • Smooth L1 结合了 L1 和 L2 的优点,适合:回归任务中存在异常值 (需要 L1 的鲁棒性),但希望训练更稳定(需要 L2 的光滑梯度)的场景(比如目标检测中的边界框回归)。

2.6.2 代码

  • 在 pytorch 中使用nn.SmoothL1Loss()实现:

    python 复制代码
    def test5():
        # 准备预测值和真实值
        # y_true: 样本的真实标签,这里是 [0, 3](2个样本的真实值)
        y_true = torch.tensor([0, 3])
        
        # y_pred: 模型的预测结果,需要计算梯度(requires_grad=True)用于反向传播
        # 这里是 2 个样本的预测值: [0.6, 0.4]
        y_pred = torch.tensor([0.6, 0.4], requires_grad=True)
        
        # 初始化 Smooth L1 损失函数
        # nn.SmoothL1Loss 会根据预测误差的大小,自动切换 L1/L2 损失逻辑:
        # - 误差小(|x| < 1): 用 L2 损失 (0.5x²)
        # - 误差大(|x| ≥ 1): 用 L1 损失 (|x| - 0.5)
        criterion = nn.SmoothL1Loss()
        
        # 3. 计算损失值
        # 逐样本计算误差 x = y_pred - y_true,再代入 Smooth L1 公式
        # .detach() 切断反向传播(避免保存计算图占用内存)
        # .numpy() 转成 numpy 数组方便打印
        calculated_loss = criterion(y_pred, y_true).detach().numpy()
        
        # 打印最终损失
        print('loss:', calculated_loss)
    test5()

2.6.3 输出结果分析

  • Smooth L1 是分段函数 ,公式:
    smoothL1(x)={0.5x2如果 ∣x∣<1(误差小,用 L2 损失)∣x∣−0.5如果 ∣x∣≥1(误差大,用 L1 损失) \text{smooth}_{L_1}(x) = \begin{cases} 0.5x^2 & \text{如果 } |x| < 1 \text{(误差小,用 L2 损失)} \\ |x| - 0.5 & \text{如果 } |x| \geq 1 \text{(误差大,用 L1 损失)} \end{cases} smoothL1(x)={0.5x2∣x∣−0.5如果 ∣x∣<1(误差小,用 L2 损失)如果 ∣x∣≥1(误差大,用 L1 损失)

    • 其中, x = y_{\\text{pred}} - y_{\\text{true}} (预测值与真实值的误差);
  • 代码中,预测值和真实值分别为:

    • 预测值 y_{\\text{pred}} = \[0.6, 0.4\]

    • 真实值 y_{\\text{true}} = \[0, 3\]

  • 对每个样本,计算 x = y_{\\text{pred}} - y_{\\text{true}}

    • 样本 1: x_1 = 0.6 - 0 = 0.6

    • 样本 2: x_2 = 0.4 - 3 = -2.6

  • 分段计算"样本损失",根据 Smooth L1 的分段逻辑:

    • 样本 1( \|x_1\| = 0.6 \< 1 ,误差小 → 用 L2 损失)
      损失1=0.5×(0.6)2=0.5×0.36=0.18 \text{损失}_1 = 0.5 \times (0.6)^2 = 0.5 \times 0.36 = 0.18 损失1=0.5×(0.6)2=0.5×0.36=0.18

    • 样本 2( \|x_2\| = 2.6 \\geq 1 ,误差大 → 用 L1 损失)
      损失2=∣−2.6∣−0.5=2.6−0.5=2.1 \text{损失}_2 = |-2.6| - 0.5 = 2.6 - 0.5 = 2.1 损失2=∣−2.6∣−0.5=2.6−0.5=2.1

  • Smooth L1 损失默认返回所有样本损失的平均值

    总损失=损失1+损失22=0.18+2.12=2.282=1.14 \text{总损失} = \frac{\text{损失}_1 + \text{损失}_2}{2} = \frac{0.18 + 2.1}{2} = \frac{2.28}{2} = 1.14 总损失=2损失1+损失2=20.18+2.1=22.28=1.14

  • 代码输出结果的含义:

    • 输出 loss: 1.14 表示:模型预测值与真实值的Smooth L1 损失是 1.14
    • 损失值综合了"误差小样本的 L2 平滑"和"误差大样本的 L1 鲁棒性",既避免了 L2 对异常值的敏感,又解决了 L1 在误差为 0 时的梯度不连续问题,让模型训练更稳定。
相关推荐
商业讯2 小时前
大模型驱动的服务革命:2025智能客服机器人选型与落地路径
人工智能·机器人
mortimer4 小时前
Hugging Face 下载模型踩坑记:从符号链接到网络错误
人工智能·python·ai编程
一株月见草哇7 小时前
Matlab(4)
人工智能·算法·matlab
IMER SIMPLE7 小时前
人工智能-python-机器学习-线性回归与梯度下降:理论与实践
人工智能·python·机器学习
lxmyzzs7 小时前
【图像算法 - 12】OpenCV-Python 入门指南:图像视频处理与可视化(代码实战 + 视频教程 + 人脸识别项目讲解)
人工智能·opencv·计算机视觉
hans汉斯7 小时前
基于深度学习的苹果品质智能检测算法研究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
2401_831896037 小时前
深度学习(5):激活函数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
mit6.8247 小时前
[Robotics_py] 机器人运动模型 | `update`函数 | 微积分&矩阵
人工智能·python·算法
有才不一定有德7 小时前
GPT-5 提示词指南核心技巧总结
人工智能·chatgpt·开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