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了前两步,第三步是 "处理哈希冲突" ------ 当计算出的索引对应的数组位置(桶)已经有元素时,需要根据桶中元素的结构(链表或红黑树)进行针对性操作。第三步的核心是 "在冲突中平衡正确性与效率":既要通过 Key 的唯一性检查保证数据准确,又要通过合理的存储方式和结构优化(链表转红黑树)避免冲突导致的性能下降,最终维持 HashMap "高效存取" 的核心优势。
前提:什么情况下会进入第三步?
经过第一步(计算哈希值)和第二步(计算索引)后,我们得到了元素要放入的桶索引index
。此时会检查数组的table[index]
(即桶的头节点):
- 如果
table[index] == null
(桶为空):直接插入新节点,无需处理冲突(跳过第三步)。 - 如果
table[index] != null
(桶不为空):说明发生了哈希冲突(已有元素占用了该索引),进入第三步处理。
第三步的核心操作:根据桶的结构处理冲突
JDK 1.8 中,桶的结构有两种:链表(Node) 或红黑树(TreeNode),处理方式不同。
情况 1:桶中是链表(节点类型为Node
)
当桶中的元素以链表形式存储时(默认结构,或红黑树退化后的结构),流程如下:
-
检查头节点是否与新 Key 相同
比较头节点的哈希值和新 Key 的哈希值,同时用
equals()
比较 Key 内容:- 如果相同(哈希值相同且
equals
返回 true):说明是同一个 Key,后续会更新其 value。 - 如果不同:继续遍历链表。
- 如果相同(哈希值相同且
-
遍历链表,查找相同 Key
顺着链表的
next
指针逐个检查节点:- 找到相同 Key 的节点:标记该节点,后续更新其 value。
- 遍历到链表尾部仍未找到:说明是新 Key,需要插入新节点。
-
插入新节点(尾插法)
JDK 1.8 采用尾插法(新节点放在链表末尾),而非 1.7 的头插法(避免多线程下的链表成环问题)。
java
运行
java// 伪代码:链表尾部插入新节点 while (当前节点的next != null) { 移动到下一个节点; } 当前节点的next = 新节点; // 新节点成为链表最后一个元素
-
检查是否需要转为红黑树
插入新节点后,链表长度会增加。此时需要判断:
- 如果链表长度 ≥ 8 ,且数组容量 ≥ 64 :将链表转为红黑树(
treeifyBin()
方法),提升查询效率(从 O (n) 优化为 O (log n))。 - 如果数组容量 < 64:不转树,而是先扩容(通过增加数组容量减少冲突)。
- 如果链表长度 ≥ 8 ,且数组容量 ≥ 64 :将链表转为红黑树(
情况 2:桶中是红黑树(节点类型为TreeNode
)
当链表长度≥8 且数组容量≥64 时,链表会转为红黑树(一种自平衡二叉查找树)。此时处理冲突的流程如下:
-
在红黑树中查找相同 Key
利用红黑树的特性(左子树节点值≤根节点,右子树节点值≥根节点),通过哈希值和
equals()
比较快速定位 Key:- 找到相同 Key:标记该节点,后续更新其 value。
- 未找到:说明是新 Key,需要插入新节点。
-
插入新节点并维持红黑树平衡
新节点插入后,红黑树会通过变色 和旋转操作(左旋、右旋)维持平衡,保证树的高度始终是 O (log n),确保查询效率。
最后插一嘴:
三个关键目标:
1. 确保 Key 的唯一性,正确处理重复 Key
HashMap 的核心特性是 "Key 唯一"(相同 Key 会覆盖 value)。当发生哈希冲突时,必须先判断桶中是否已存在 "相同的 Key"(哈希值相同且equals()
返回 true):
- 若存在:更新该 Key 对应的 value(保证 Key 唯一,避免重复存储)。
- 若不存在:确认是新 Key,需要将其正确加入当前桶中。
2. 妥善存储新 Key,维持数据结构的完整性
当确认是新 Key 时,需根据桶的当前结构(链表或红黑树),将新节点插入到合适位置:
- 链表结构:采用尾插法插入尾部(避免 JDK 1.7 头插法的线程安全问题)。
- 红黑树结构:按照树的插入规则插入,并通过旋转 / 变色维持树的平衡。
目的是保证数据结构不被破坏,后续能正常查询和操作。
3. 优化冲突场景的性能,避免效率退化
哈希冲突不可避免,但大量冲突会导致桶中的链表过长(查询时间复杂度从 O (1) 退化为 O (n))。因此第三步的关键目标之一是通过结构转换优化性能:
- 当链表长度≥8 且数组容量≥64 时,将链表转为红黑树(查询时间复杂度优化为 O (log n))。
- 若数组容量不足 64,则优先通过扩容减少冲突(而非转树),因为小容量下扩容更能从根本上分散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