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智驾方案介绍 3|MoE+Sparse Attention 高效结构解析

一、前言

【理想汽车智驾方案介绍专题 -1】端到端+VLM 方案介绍

【理想汽车智驾方案介绍专题 -2】MindVLA 方案详解

在上述两篇系列帖子中,笔者已对理想汽车 VLM 和 VLA 方案的框架进行了全面介绍,但对于其中的前沿技术仅做了初步探讨,未进行更深入的剖析。因此,笔者计划继续以系列文章的形式,介绍其中涉及的相关前沿技术。

首先,将介绍 MindVLA 中采用的"MoE + Sparse Attention"高效结构。

二、MoE + Sparse Attention 高效结构

稀疏注意力(Sparse Attention)与混合专家架构(MoE)是提升大模型效率与性能的核心技术。MindGPT 针对大语言模型(LLM)进行了重新设计与预训练,使其具备了 3D 空间理解和 3D 推理能力,不过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语言模型(LLM)的参数量。即便采用英伟达(NV)大力宣传的 Thor - U 智驾芯片,在端侧部署时仍有可能会出现推理效率低下的问题。 所以模型采用了 MOE 架构+SparseAttention,实现模型容量扩容的同时不会大幅度增加推理负担。

由上图可以看到,MindGPT 使用混合专家(MoE)架构(有 E1-E8 个专家),由 Router 动态选择激活部分专家(而非全部),只在需要时调用相关子模型。稀疏注意力(Sparse Attention)则限制注意力机制的复杂度,只关注关键输入部分(如相关物体或动作),而不是全局计算。在这张图中,它的实现过程是:

每一层的 token 并不全互相注意,而是:

  • 利用 Router 分配 token 给不同的 expert
  • 每个 expert 内部只在局部或关键 token 上建立注意力连接

这种结构既节省计算,又保持了输入的局部结构性,尤其适合 3D 场景中的空间约束。

2.1 Sparse Attention

参考论文Generating Long Sequences with Sparse Transformers

传统 transformer 的全连接注意力复杂度为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O ( n 2 ) O(n^2) </math>O(n2),对于高维空间场景(例如 3D Token 很多)会显著拖慢速度、增加计算。

稀疏注意力的核心目标是:

  • 减少 token-to-token 的注意力连接(只对一部分 token 建立 attention)
  • 降低计算复杂度,同时保持关键 token 的交互质量

那么它是如何实现目标的呢?下面将结合Sparse Transformer代码进行介绍。

Sparse Transformer 是由OpenAI提出的稀疏注意力的最早实现之一,其核心思想是用 规则稀疏模式(Regular Sparse Patterns) 替代标准全连接注意力(full self-attention)。在保持表示能力的同时,将注意力复杂度从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O ( n 2 ) O(n^2) </math>O(n2)降低为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O ( n n ) O(n\sqrt n) </math>O(nn ).

2.1.1 Sparse Attention 图结构解析

Strided attention(跳跃连接)

每个 token 关注步长为 s 的若干 token,例如:

Plain 复制代码
位置:      0   1   2   3   4   5   6   7   8
strided:   ↑       ↑       ↑       ↑

token 8 会关注 0, 2, 4, 6 这些步长为 2 的 token。

Local attention(局部窗口)

每个 token 也关注自己附近的窗口内 token,比如前后 2 个:

Plain 复制代码
位置:       5
局部窗口:   3   4   5   6   7
组合结构

将两者合并后,注意力图是 局部窗口 + 跳跃连接,形成稀疏但有覆盖力的结构:

Plain 复制代码
Token 位置:         8
局部连接:         6 7 8
跳跃连接:     0 2 4

这种结构可以保证每个 token 都能快速传播到远端(通过跳跃),并同时保留局部建模能力。

2.1.2 代码实现解析

由于 OpenAI Sparse Transformer 没开源,这里参考了其思想的一个流行实现:[OpenNMT-py 或 custom PyTorch 实现],也可参考 Reformer 等模型实现方式。

稀疏注意力 mask 构造(关键)
Plain 复制代码
def build_sparse_attention_mask(seq_len, block_size=64, num_local_blocks=1, stride=2):
    """
    构造稀疏注意力 mask:局部 + 跳跃
    """
    mask = torch.zeros(seq_len, seq_len, dtype=torch.bool)

    for i in range(seq_len):
        # 添加局部窗口(例如前后1个block)
        for j in range(-num_local_blocks, num_local_blocks + 1):
            idx = i + j * block_size
            if 0 <= idx < seq_len:
                mask[i, idx] = True

        # 添加跳跃连接(stride)
        for j in range(0, seq_len, stride):
            mask[i, j] = True

    return mask

这个 mask 会用于注意力权重:

Plain 复制代码
attn_scores = torch.matmul(query, key.transpose(-2, -1))  # [B, H, N, N]
attn_scores[~mask] = -inf  # 掩蔽非连接位置
attn_probs = softmax(attn_scores)
应用在 Attention 模块

核心 attention 模块不变,只是加了 mask:

Plain 复制代码
def sparse_attention(query, key, value, mask):
    attn_scores = torch.matmul(query, key.transpose(-2, -1))
    attn_scores = attn_scores.masked_fill(~mask, float('-inf'))
    attn_probs = torch.softmax(attn_scores, dim=-1)
    return torch.matmul(attn_probs, value)

这样就可以在不修改 Transformer 主体结构的前提下使用稀疏连接。

以下是一个 9×9 attention matrix 的稀疏连接可视化(● 表示有连接):

Plain 复制代码
Token ID →
    0 1 2 3 4 5 6 7 8
  ┌──────────────────
0 │●       ●       ●
1 │  ●     ●     ●
2 │    ●   ●   ●
3 │      ● ● ●
4 │      ● ● ●
5 │      ● ● ●
6 │    ●   ●   ●
7 │  ●     ●     ●
8 │●       ●       ●

中间对角线为 **局部 attention,**分布的条纹为 跳跃 attention。

2.1.3 复杂度分析

标准全连接 Self-Attention 的公式是: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Q K T QK^T </math>QKT:产生 n×n 的权重矩阵 → 计算复杂度是: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O ( n 2 d ) O(n^2 d) </math>O(n2d);

Softmax ()V :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O ( n 2 d ) O(n^2 d) </math>O(n2d);

整体复杂度为: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O ( n 2 d ) O(n^2 d) </math>O(n2d),这意味着当序列变长时(如 n=8192),计算量和内存都会剧增。

Sparse Transformer 通过限制每个 token 只关注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O ( n ) O(\sqrt{n}) </math>O(n )个位置,从而稀疏 attention 矩阵。

每个 token 的 attention 链接数为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k = O ( n ) k=O(\sqrt{n}) </math>k=O(n )**,**所有 token 的总链接数就是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n ⋅ k = n ⋅ n n⋅k=n⋅\sqrt{n} </math>n⋅k=n⋅n

由于只需要对是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n ⋅ n n⋅\sqrt{n} </math>n⋅n 个位置计算 QKᵀ dot product,而不是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n 2 n^2 </math>n2 ,每个位置依然是**O(d)的向量操作 ,**所以 Sparse Transformer 的复杂度是是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O ( n ⋅ n ) O(n⋅\sqrt{n}) </math>O(n⋅n )

2.2 MoE

MoE(专家混合体)是神经网络的一种架构模式,该模式将一个层或操作(例如线性层、多层感知机或注意力投影)的计算拆分为多个"专家"子网络。这些子网络各自独立地进行计算,其计算结果会被整合,以生成 MoE 层的最终输出。MoE 架构可分为密集型和稀疏型,前者意味着在处理每个输入时都会启用所有专家,后者则表示每个输入仅使用部分专家。因此,MoE 架构具备以下优势:

  • 提升计算效率
  • 在不显著增加推理成本的前提下,扩大模型容量(参数量)

这些优势与大模型的应用难题完美匹配,故而在该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2.2.1 MoE 结构解析

本节首先描述 MoE 的核心组件,然后以DeepSpeed-MoE 源代码为例进行详细解析。

以 PyTorch 为例,MoE 的核心组成部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1.Gate 模块(路由器)

负责为每个输入样本选择合适的专家(通常是 top-k 策略):

Plain 复制代码
# 伪代码
scores = gate(x)  # (batch_size, num_experts)
top_k_scores, top_k_indices = torch.topk(scores, k=2)
  • scores 通常是通过一个线性层获得,表示输入样本对各个专家的偏好程度。
  • 路由器可能带有噪声或正则(如 Switch Transformer 中的 noisy gating)。
2.Experts 模块(多个子网络)

每个专家是一个独立的神经网络(比如一个 MLP):

Plain 复制代码
class Expert(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hidden_dim):
        self.ff = nn.Sequential(
            nn.Linear(hidden_dim, 4*hidden_dim),
            nn.ReLU(),
            nn.Linear(4*hidden_dim, hidden_dim)
        )

通常通过参数共享或并行执行多个专家。

3.Dispatcher(稀疏调度器)

根据 Gate 的输出,将输入路由给选中的专家,并收集输出:

Plain 复制代码
 for i in range(num_experts):
    expert_input = input[mask[:, i]]
    expert_output = experts[i](expert_input)
    output[mask[:, i]] = expert_output * gate_scores[:, i]

这一步骤通常要做优化,否则容易成为性能瓶颈。

2.2.2 DeepSpeed-MoE 示例代码

源码地址:github.com/microsoft/D...

其核心组件为deepspeed.moe.layer.MoEdeepspeed.moe.layers.gates 类。

1.MoE 类( deepspeed.moe.layer.MoE

作为入口类,集成了路由器、专家、通信逻辑:

Plain 复制代码
class MoE(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hidden_size, experts=..., ep_size=..., k=1):
        self.experts = Experts()
        self.gate = TopKGate()
        ...
  • ep_size: 每个专家组的并行数(Expert Parallelism)。
  • k: top-k gating.
  • 使用了通信优化如 All-to-All 分发样本。
2.构造函数 init

根据官方文档MoE 的初始化签名如下,参数丰富且功能强大:

Plain 复制代码
class MoE(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hidden_size: int,
                 expert: nn.Module,
                 num_experts: int = 1,
                 ep_size: int = 1,
                 k: int = 1,
                 capacity_factor: float = 1.0,
                 eval_capacity_factor: float = 1.0,
                 min_capacity: int = 4,
                 use_residual: bool = False,
                 noisy_gate_policy: Optional[str] = None,
                 drop_tokens: bool = True,
                 use_rts: bool = True,
                 use_tutel: bool = False,
                 enable_expert_tensor_parallelism: bool = False,
                 top2_2nd_expert_sampling: bool = True)
  • hidden_size:输入和输出的维度;
  • expert:作为子模块传入的专家网络(如 MLP);
  • num_experts:专家总数;
  • ep_size:专家并行维度;
  • k:选用 top‑k 路由;
  • capacity_factoreval_capacity_factor:训练/评估期间专家最大处理 token 数比例;
  • min_capacity:每个专家至少能接收的 token 数;
  • use_residual:是否启用 Residual MoE 结构;
  • noisy_gate_policydrop_tokensuse_rts:路由噪声、token 丢弃、随机选择;
  • enable_expert_tensor_parallelism:专家参数 tensor 切分;
  • top2_2nd_expert_sampling:top‑2 第二专家采样策略。

这些选项为 MoE 的训练/推理提供了高度灵活性

3.前向函数 forward

forward 函数定义如下:

Plain 复制代码
def forward(self, hidden_states: Tensor, used_token: Optional[Tensor] = None) -> Tuple[Tensor, Tensor, Tensor]:

返回三元组 (output, l_aux, exp_counts),分别为输出、auxiliary loss、各专家激活次数

forward 函数的核心步骤可以总结为以下 5 部分:

Plain 复制代码
def forward(self, hidden_states, used_token=None):
    # 1️⃣ Gating 阶段:计算每个 token 的专家 logits,并选出 top‑k 专家
    gates, load, indices, expert_capacity = self.gate(
        hidden_states, self.training)
    # gates: (B, k) 专家权重,load: auxiliary balance loss,indices: 专家索引

    # 2️⃣ Capacity 控制:根据 capacity_factor 限制每个专家最多处理的 token 数
    # 用 expert_capacity 来计算实际可接收的 token 数

    # 3️⃣ Dispatch 阶段:将 token 分发给对应专家
    dispatch_mask, combine_mask = create_masks(indices, expert_capacity)
    # dispatch_mask: 用于提取每个专家的 token

    # 重塑 hidden_states 方便通信:
    expert_inputs = torch.einsum("b h, b e -> e b h", hidden_states, dispatch_mask)

    # 4️⃣ all_to_all 分发 token:跨 GPU 路由 token 到对应专家所在 GPU
    expert_inputs = all_to_all(expert_inputs, self.expert_parallel_group)

    # 5️⃣ 专家计算阶段:每个专家在本地 receive 的 token 上执行 forward
    expert_outputs = self.experts(expert_inputs)

    # 6️⃣ all_to_all 收集结果:各专家输出回传给原始 GPU
    expert_outputs = all_to_all(expert_outputs, self.expert_parallel_group)

    # 7️⃣ 合并输出:将专家输出按照 token-group 重组回 batch 维度
    output = torch.einsum("e b h, b e -> b h", expert_outputs, combine_mask)

    return output, load, indices.bincount(...)
4.TopKGate 类( deepspeed.moe.layers.gates

实现 top-k 路由,并支持 noisy gate:

Plain 复制代码
class TopKGate(nn.Module):
    def forward(self, input):
        logits = self.w_gating(input)
        topk_vals, topk_indices = torch.topk(logits, k)
        ...

还包括负载均衡 loss。

5.Expert 通信部分

使用 all_to_all 通信分发数据,保证跨 GPU 的负载均衡和数据交换效率。

在多 GPU(分布式)训练中,如果我们有多个专家网络(Experts),这些专家可能是跨 GPU 分布的。举个例子:

  • 有 4 张 GPU,每张 GPU 上部署 2 个专家,共 8 个专家;
  • 假设 batch 里的一部分 token 需要被路由到第 3 个专家(在 GPU 2 上),另一部分需要被送到第 6 个专家(在 GPU 4 上);
  • 那么就必须跨 GPU 发送这些 token ------ 所以通信效率就非常关键。

这时候就需要 all_to_all 机制来高效完成这个通信过程。

torch.distributed.all_to_all 是一种跨 GPU 的点对点通信机制,作用是每张 GPU 都给其他所有 GPU 发送一块数据,同时从其他 GPU 收到对应的数据块。

具体来说:

  • 每个进程(GPU)上都有自己的输入 token;
  • 每个进程根据路由器(Gate)的输出,将 token 分为 N 份,分别属于 N 个专家(也就是 N 个目标 GPU);
  • 然后用 all_to_all 一次性把这 N 份数据分发到对应的 GPU 上;
  • 所有专家完成前向计算后,再用 all_to_all 把结果发回。

参考 deepspeed/moe/utils/all_to_all.py

Plain 复制代码
def all_to_all(input, group):
    # input shape: (num_local_experts, tokens_per_expert, hidden_size)
    output = torch.empty_like(input)
    torch.distributed.all_to_all_single(output, input, group=group)
    return output

通常输入需要 reshape 成:

Plain 复制代码
[local_experts, tokens_per_expert, hidden_dim]

之后经过两次 all_to_all:

  • tokens 分发阶段:将 token 从本地发送到它所需的专家所在的 GPU;

  • 结果收集阶段:将处理后的输出再收集回原始的 GPU。

参考链接

Applying Mixture of Experts in LLM Architectures

www.cnblogs.com/thesevenths...

zhuanlan.zhihu.com/p/188897585...

相关推荐
Greedy Alg1 小时前
LeetCode 239. 滑动窗口最大值
数据结构·算法·leetcode
空白到白2 小时前
机器学习-KNN算法
人工智能·算法·机器学习
闪电麦坤952 小时前
数据结构:排序算法的评判标准(Criteria Used For Analysing Sorts)
数据结构·算法·排序算法
爱coding的橙子2 小时前
每日算法刷题Day65:8.27:leetcode dfs11道题,用时2h30min
算法·leetcode·深度优先
不懂机器人2 小时前
linux网络编程-----TCP服务端并发模型(epoll)
linux·网络·tcp/ip·算法
小O的算法实验室4 小时前
2025年KBS SCI1区TOP,矩阵差分进化算法+移动网络视觉覆盖无人机轨迹优化,深度解析+性能实测
算法·论文复现·智能算法改进
艾莉丝努力练剑5 小时前
【C语言16天强化训练】从基础入门到进阶:Day 11
c语言·学习·算法
浩少7027 小时前
LeetCode-22day:多维动态规划
算法·leetcode·动态规划
岁月静好20258 小时前
Leetcode 深度优先搜索 (15)
算法·leetcode·深度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