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DC芯片基础及其ATE测试

一.DC-DC基础

  • DCDC(直流-直流转换器)是PMIC的一种类型,它和LDO一样,通常用于给电子设备供电,但和LDO不同的是,DCDC一般应用于对效率要求比较高的场景中,另外,LDO一般只能用于降压,而DCDC既可以升压,也可以降压。我们经常听到的开关电源指的就是DC-DC。
  • 具有降压功能的DCDC称作Buck,也是使用率比较高的DCDC,它能将较高的电压转化为一个稳定的低电压。
  • 具有升压功能的DCDC称作Boost,它能将较低的电压转化为一个稳定的高电压。
  • Buck和Boost的拓扑结构类似但又有很大区别,但它们的元器件是几乎相同的。

二.Buck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

  • 下图为Buck电路的基本拓扑结构:其中S1是MOS管,在Buck电路中,MOS会一直开合产生PWM波,经过Buck电路,输出一条接近于DC的直流电压波形。
  • 当MOS闭合时,环路是图中紫色的线;二极管D1截止,电流流经电感L1给负载RL供电,此时电容C1和电感L1处于充电和储能状态,由于电感上的电流不能突变,电感上的线圈在未饱和时,IL呈线性增加,此时输出电压显然无法达到输入的电压值。​此时电感的正向伏秒积为​ :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 V i n − V o u t ) ∗ t o n (Vin-Vout)*ton </math>(Vin−Vout)∗ton
  • 当MOS断开时,环路是图中绿色的虚线;由于电感维持原来的电流方向,将之前储能的电流释放给电容C1和负载RL,当电流流经D1时,二极管续流,又经过原来的路径。电容会滤掉尖峰的部分,使波形更平顺。
  • 下图为MOS管闭合以及断开时,各节点的电流波形。可以看到,当MOS管闭合时,此时VIN和电感相连,电感上的电流IL上升,二极管由于反向截止,因此电流为零。

  • 当MOS管断开时,电感左侧和VIN断开不再有电流,电感自身的电流向电感右侧流,经过负载RL,因此此时的IL呈下降趋势,MOS断开的一瞬间,电感电流达到最大,根据楞次定律,此时电感为了维持原来电流的方向,会产生反向电动势,但此时由于MOS的断开,电感左侧电压瞬间拉低,反向电动势使得电感右侧变为负压,因此二极管的阳极为负压,阴极为0V,二极管反向导通,并在这一瞬间吸收了MOS管释放的电流,因此突变一个比较大的电流,随着电感电流下降(释放给负载),二极管上的电流也逐渐减小。

  • MOS管再次闭合时,由于VIN再次恢复供电,二极管状态翻转,反向截止,电流瞬间变为0,此时由于电感左侧的电压为VIN,右侧接地,电感为了维持原来的状态,会产生一个新的反向电动势,即产生一个左负右正的反向电动势来反抗电流的增大(此时电流从右往左,将新电流往左推),因此电流又会线性上升,而不是突然跳变(这是DCDC电路的核心,利用电感上的电流不能突变)。

  • 下图更加详细地展示了Buck电路上各个器件的电流和电压波形。另外,图上没有标注但值得注意的是输出电压的波形(这也是Buck电路的目的,将一个PWM波输出为一个接近于DC的电压)。输出电压即RL的负载,由于RL是完全由电感供电的,所以RL的电压波形应该和IL完全一样,即有明显变化的锯齿波。但由于电容的滤波,使得原来的电压波形被"削峰填谷",使波形变成平滑且波动很小,​​近似于直流的波形​​。因此,输出电压的纹波和电容的容值相关,电容越大,纹波越小。

  • 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关系:根据​电感伏秒平衡​ 原理,导通期间的电感电压 (Vin - Vout)与关断期间的电压 (-Vout)在各自时间内的乘积之和为零,可以间接推导出 Vout = Vin * Duty。(具体推导过程略)

三.Boost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

  • Boost电路的元器件组成和Buck完全一样,只是排列方式有区别:电感、二极管和MOS管的位置和Buck不一样。其中S1是MOS管,在Boost电路中,MOS会一直开合产生PWM波。与Buck电路最显著的区别是,​电感L1位于输入侧,并与负载串联​。输出也是接近于DC的电压,但和Buck的区别是,Buck电路实现降压功能,Boost电路实现升压功能。
  • MOS管闭合时,VIN供电给电感L1,此时回路为图中紫色的线;由于二极管反向截止,电流只能经过电感经过MOS管回到电源。由于电感上的电流不能突变,电感上的电流IL会持续上升,此时​此时电感的正向伏秒积为​ :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V i n ∗ t o n Vin * ton </math>Vin∗ton
  • MOS管断开时,二极管被导通,电感原本储备的能量和VIN一起释放给RL,同时给电容C1充电,所以此时VOUT>VIN,从而实现升压的目的。MOS管再次闭合,RL的电压也不会直接降为0V,因为之前电容充的电会在此时释放给RL,保证输出电压不会跌到低。
  • 下图为MOS管在开关时,Boost各节点的波形,当MOS管闭合时,MOS管S1闭合,将电感L1的右端直接短路到地(GND)。此时,输入电压VIN全部加在电感L1两端,电感电流IL​线性上升​,电能以磁能的形式储存在电感中。电流沿着MOS管流向GND,此时SW的电平为低;电感电流IL流向MOS管,因此MOS管上的电流IS也呈上升趋势;由于此时二极管的阳极接SW=0V,所以二极管无法导通,没有电流流过,波形表现为低。
  • 当MOS管S1断开时,切断了电感对地的直接通路。由于电感的电流不能突变,为了维持电流的连续,电感会想办法导通二极管,由于此时二极管反向截止,所以电感会产生一个​左负右正​ 的反向电动势,会将SW点的电压抬高一点,使得二极管能导通。这个反向电动势使电感右端的电压​急剧升高​ (叠加在输入电压VIN之上),直到高于输出电压VOUT一个二极管的管压降。此时,二极管D1的阳极电压高于阴极电压,因此二极管​正向导通​ ,此时SW呈现为高电平;MOS管由于和电感断开,瞬间被接地,所以电流为0;二极管由于电感反向电动势的作用被瞬间导通,电感上储存的电流一瞬间释放给二极管,因此波形呈现一个比较大的电流;电感中储存的能量,加上输入电源VIN的能量,​一起​ 通过二极管向负载RL供电,并给输出电容C1充电。电感电流IL​线性下降​。输出电压波形和电感电流波形相反,当MOS管断开时,电感储存的能量和VIN叠加,VOUT上升,当MOS管闭合时,VOUT依靠电容放电来维持,电压线性下降。这一点和Buck不同,因为Buck中电感和负载是串联的,所以在Buck电路中IL和VOUT同升同降,但在Boost电路中,由于电感和RL之间被二极管隔开,电感电流IL和VOUT之间存在时差,所以会产生延后性。

三.同步与异步及自举电路

1.同步与异步

  • 不管是Buck还是Boost,都分为同步型和异步型。我们以下图Buck电路为例,左侧是异步型Buck,即回路依靠二极管D1来续流,右侧是同步二极管,原先的D1被替换成第二个MOS管Q2,利用MOS管的体二极管来续流。
  • 具体工作原理是:当Q1闭合时,Q2完全断开(模拟D1反向截止);当Q1断开时,Q2会在一小段死区时间后闭合,Q2的体二极管代替异步Buck中的二极管,由于MOS本身具有很小的导通阻抗,因此可以减小损耗,提升效率。
  • 我们可以简单计算一下,异步型的Buck损耗为: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I o u t ∗ V f Iout*Vf </math>Iout∗Vf,同步型的Buck损耗为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I o u t 2 ∗ R D S ( o n ) Iout²*RDS(on) </math>Iout2∗RDS(on),二极管的导通压降是固定的,通常是0.5-0.7V,而MOS管的RDSon却可以是毫欧级别,因此在电流比较大的情况下同步的Buck损耗比较低,效率比较高。但同步的Buck中的Q2需要外部逻辑控制开合,这一点比异步Buck要复杂。

2.自举电容

  • 在同步型Buck中,由于SW点连接下MOS的D极,同时连接上MOS的S极,由于SW点是PWM波,电压周期性呈现高低电平的变化,所以当电压为高的时候,此时Q1的S极为高,导致Q1无法正常导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BST和SW之间接一个自举电容CBoot,当SW为低(0V)时,芯片内部的电源给Cboot充电,直至电容充满,当SW为高时,由于电容两端电压不能突变,所以Cboot会维持所充电的电压例如5V,如果此时SW=12V,那么BST到SW的压差就有17V,芯片内部有一个高边驱动器会将这个17V的压差驱动给MOS管的G极,因此此时的Vg=17V,而Vs=12V,Vgs=5V>Vth从而使MOS导通。

四.DCDC的工作模式

  • DCDC的工作模式大致可以分为CCM、DCM、BCM和FCCM,即连续导通模式、断续导通模式、边界导通模式和强制连续导通模式。

1.连续导通模式CCM

  • CCM要求电感电流在整个正周期内始终为正值,即连续流动,永不归零,具有较小的输出纹波和较低的峰值电流。是DCDC在重载和电感比较大的情况下的工作模式。CCM需要较大的功率电感。

2.断续导通模式DCM

  • DCM要求电感电流在一个周期内可以下降至0并保持一段时间,通常适用于轻载、小电感和低占空比的情况。在相同负载的情况下,DCM所需的功率电感比CCM要更小。在轻载时,效率较高,但同时输出纹波和峰值电流也较大,且对负载变化敏感。

3.边界导通模式BCM

  • BCM是介于BCM和DCM的一种工作模式,即电感电流在一个周期结束时刚好降为0,支持该模式的DCDC一般都是基于电流归零检测机制来控制开关管导通,因此只在少数条件下会用到,例如功率因数校正前端。

4.强制连续导通模式FCCM

  • FCCM主要解决BCM和DCM模式等传统轻载模式下输出纹波大和动态响应延迟的问题,当电感电流低于0的时候,CCM模式下直接进入DCM模式,但在FCCM模式下允许电感电流反向流动,保持永不间断。适用于对输出纹波和动态响应延迟要求比较高的情景,如CPU、GPU、射频电路供电等。

五.DCDC的主要参数及ATE测试方法

  • 不论是Buck还是Boost,对于ATE测试来说,都有几项比较重要的测试,也是PMIC中比较重点的测试参数。(以下都以​数模混合的Buck​为例,测试电路以下图为准)

1.输出电压相关测试项目

  • 测试DCDC转换器的输出电压Vout,测试方法为:VIN在Vtyp条件时上电,SW=Vtyp,数字管脚上电,复位脚上电,配置寄存器到对应的测试模式,VOUT带载,测量VOUT上的电压。调试时需要用示波器抓取VIN和VOUT的波形,需要确认VIN的波形没有明显过冲,然后等待VOUT波形稳定后采集。
  • 负载调整率Rload,测试方法为:分别在轻载和重载条件下测量VOUT1和VOUT2,作差判断变化量是否在规格内,这个方法和LDO类似。
  • 线性调整率Rline,测试方法为:固定负载Iout,分别在不同的VIN条件下测试VOUT,作差判断变化量是否在规格内。

2.静态功耗

  • 静态输入电流Iq,测试方法为:芯片正常开机工作时,VIN和SW同时上电,数字pin脚上电,复位脚上电,芯片开机,配置寄存器到对应的测试模式,分别测试VIN和SW脚上的电流并相加。
  • 关断电流Isd,测试方法为:将数字pin脚悬空,VIN、SW和VOUT同时上电,复位脚拉高再拉低,分别测试VIN、SW和VOUT上的电流并相加。

3.功率管相关

  • 功率管漏电之IDSS(VGS=0V,DS之间的漏电),测试方法为:1.下管的IDSS,如图即Q2的IDSS:上下管关闭,VIN=SW=Vtype,VOUT悬空,数字pin脚上电,复位脚拉高,芯片开机,配置寄存器进入相关测试模式,测量SW上的电流。(​注意:Buck和Boost对于VOUT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Buck悬空即可,Boost需要上电!​) 2.上管的IDSS,如图即Q1的IDSS:上下管关闭,VIN=Vtype,SW接地,VOUT悬空,数字pin脚上电,复位脚拉高,芯片开机,配置寄存器进入相关测试模式,测量VIN上的电流。(Boost恰恰相反,SW接地,VOUT=type,测量VOUT的电流)
  • 功率管漏电之IVGS(VDS=0V,施加VGS,测量G极电流),测试方法为:1.下管的IVGS,上下管关闭,将下管的VDS=0V,即SW=0V,VDD=Vtype,数字pin脚上电,复位脚拉高,芯片开机,配置寄存器进入相关测试模式,由于G极没有电源通道,提供内部电路切换将原本G极的电流引导至其他pin脚测试(如VDD);2.上管的IVGS,上下管关闭,VDD=SW=type(VDS=0),数字pin脚上电,复位脚拉高,芯片开机,配置寄存器进入相关测试模式,由于G极没有电源通道,提供内部电路切换将原本G极的电流引导至其他pin脚测试(如VDD)。(Boost测试同理,注意电感位置有区别)
  • 功率管的RDSon,即MOS管在导通时DS之间的阻抗,测试方法为:1.下管的RDSon,配置相关寄存器使上管关闭,下管导通,VDD=Vtype,SW注入一个电流,通常是500mA,测量SW脚的电压,RDSon=Vsw/Isw。2.上管的RDSon,配置相关寄存器使上管导通,下管关闭,VDD=Vtype,SW拉出一个电流,通常是500mA,测量SW脚的电压,RDSon=(VDD-SW)/Isw。(​Boost是VOUT-SW​)

六.DCDC的PCB Layout注意事项

相关推荐
算家计算1 天前
英伟达谷歌打响“太空算力争夺战”,下一战场竟是星辰大海?
人工智能·芯片·资讯
芯片智造5 天前
芯片制造上通常使用SOI衬底制造是什么?有哪些优点?
经验分享·芯片·半导体·硅晶圆
芯片智造6 天前
在半导体制造中刻蚀工序如何选择?干法刻蚀与湿法刻蚀各有什么利弊?
经验分享·芯片·半导体·湿法刻蚀
算家计算8 天前
英伟达亮出最强AI芯片!性能暴增3倍,算力竞赛迎来新节点
人工智能·nvidia·芯片
切糕师学AI10 天前
MCU的时钟系统
嵌入式硬件·mcu·芯片
芯片智造21 天前
在半导体制造中硅片的尺寸与其厚度有什么关系呢?
经验分享·芯片·半导体·硅片
芯片智造21 天前
在半导体制造中什么是晶圆退火工艺?
经验分享·芯片·半导体·晶圆退火
FIN66681 个月前
昂瑞微冲刺科创板:创新驱动,引领射频芯片国产化新征程
前端·安全·前端框架·信息与通信·芯片
FIN66681 个月前
昂瑞微:引领射频前端国产化浪潮,铸就5G时代核心竞争力
前端·人工智能·科技·5g·芯片·卫星
FIN66681 个月前
募投绘蓝图-昂瑞微的成长密码与未来布局
前端·后端·5g·云原生·信息与通信·射频工程·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