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吐槽一下添加mcp服务流程

初次尝试添加MCP服务时,我着实有点摸不着头脑。印象中,这类功能应该会有一个类似"MCP服务市场"的入口,让用户可以方便地选择和添加服务。然而,在这个IDE里,我并没有找到类似的功能。
在Craft模式下,倒是有个Config MCP的按钮。点击之后,看起来似乎可以添加MCP服务,但仅支持手动配置。

点开后,界面上没有我预想中的服务市场,只有一句略带"挑衅"意味的提示:Want to add MCP Servers outside the market? (想添加市场外的MCP服务吗?) ------ 想的话就点右边配置吧!这不废话么,我压根没得选,你根本就没给我提供"市场内"的选项啊!

我之所以放这么多截图,就是想让你体会一下空洞迷茫的感觉。。
在点击了Manual configuration
后,左侧弹出了一个空的配置文件。

没错,就是一个空空如也的配置文件,连个注释提示都没有,这体验真是让人服气。无奈之下,我只能硬着头皮开始尝试编写配置。这时,它终于给出了一点提示,提供了一个默认配置示例:
json
{
"mcpServers": {
"figma": {
"url": "https://figma.codebuddy.app",
"token": "figma-token"
}
}
}
干活了,figma MCP服务,站起来!
我根据本地服务的地址,修改了上面的配置。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右边的服务列表里,Figma服务自动出现了!
最终配置如下:

能看见配置是这样的:
json
{
"mcpServers": {
"figma": {
"url": "http://127.0.0.1:3333/sse"
}
}
}
此时,我用了召唤咒语:"Figma MCP服务,站起来!"它便立刻开足马力,在几分钟内就将一个设计稿转化成了代码。看到这一幕,初级前端工程师恐怕要当场"阵亡",高级前端工程师可能也要单膝跪地,吐出一口老血。
看这个配置,你可能已经猜到了,这是一个本地服务。所以,我刚刚其实是用了倒叙的手法。
那么,这个本地Figma MCP服务究竟该如何部署呢?且看下文分解。
如何部署figma MCP本地服务
1、获取Figma的token
首先,你得拿到一个figma官网的token
。
- 注册
figma
账号 注册登录后,进入主页。 然后,点击用户名,点击settings
。

- 填写申请信息 在弹窗点击
Security
选项,再点击Generate new token
,截止日期写长一点,下面的全选择read-only
。

- 保存
token
把生成的token复制下来备用即可。
2、本地运行Figma-MCP
- 从github下载
Figma-Context-MCP
Figma-Context-MCP
下载地址,在命令行输入:
xshell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GLips/Figma-Context-MCP.git
把源码下载到本地保存,安装一下依赖。
- 修改
.env.example
在项目的根目录下,找到.env.example
,将文件命名改为.env
,将前面保存的key放到FIGMA_API_KEY

- 启动服务 运行
npm run dev
命令,可以看到figma MCP Server
本地服务已经启动,端口是3333。

获取figma资源link并生成源码
点击对话框的这个按钮,

选择一个你figma资源,打开后右键复制资源link

复制完成后,你会在对话框看见与此相关的链接信息,同时在对话框内会自动生成一句命令:Implement selected figma content (执行选定的Figma内容)。 默认情况下,它会用原生的HTML/CSS/JS来实现设计稿。当然,你也可以添加自己的要求,比如指定使用Vue 3等框架来实现。

前端的工作才刚开始
写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前端要失业了,但我想说,前端的工作其实才刚刚开始。
不可否认,这个工具确实能省掉前端开发近三分之一的工作量。一个典型的前端项目,无非是搭框架、画页面、对接口、写交互这几大块。MCP帮忙搞定了从UI到源码的"画页面"工作。如果未来再出现一个"接口对接MCP",能自动完成数据联调,那前端的工作就又少了三分之一。最后,似乎只剩下了交互逻辑的实现。而这一部分被AI接管,或许也只是时间问题。
前端的亮点还是要交给高级开发
然而,即便未来MCP能完成大部分前端工作,那些真正考验水平、决定产品体验的亮点,依然要交给高级前端工程师才靠谱。
根据我使用各种AI模型的经验,它们生成的代码有时并非你真正想要的,甚至可能为了修复一个小问题而引入一个更大的问题。如果你不是经验丰富的专业开发者,就算有再得力的AI编程助手,也可能随时手忙脚乱。这就好比F1方程式赛车,赛车性能再强,车手的技术若不专业,也可能在几秒之内就翻车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