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
-
- [在Transformer模型结构中出现的FFN,或者叫Feed Forward的部分到底是什么?](#在Transformer模型结构中出现的FFN,或者叫Feed Forward的部分到底是什么?)
-
- [1. FFN 的结构:它长什么样?](#1. FFN 的结构:它长什么样?)
- [2. FFN 的核心作用:它到底在做什么?](#2. FFN 的核心作用:它到底在做什么?)
-
- [(1) 提供非线性变换能力](#(1) 提供非线性变换能力)
- [(2) 对注意力信息进行提炼和加工](#(2) 对注意力信息进行提炼和加工)
- [(3) 记忆事实性知识](#(3) 记忆事实性知识)
- [3. 为什么FFN要对每个Token独立处理?](#3. 为什么FFN要对每个Token独立处理?)
- [4. FFN的变体](#4. FFN的变体)
- 总结:FFN的角色定位
- 关于embedding生成,请解释下BERT和Word2Vec两种方法?
- 为什么在模型中一定要引入非线性?
-
- [1. 数学本质:没有非线性,深度就失去了意义](#1. 数学本质:没有非线性,深度就失去了意义)
- [2. 现实世界的数据本质是非线性的](#2. 现实世界的数据本质是非线性的)
- [3. 非线性激活函数的作用:赋予模型"扭曲空间"的能力](#3. 非线性激活函数的作用:赋予模型“扭曲空间”的能力)
- 总结
在Transformer模型结构中出现的FFN,或者叫Feed Forward的部分到底是什么?
在Transformer中,FFN(Feed-Forward Network,前馈神经网络) 是一个至关重要却又常常被低估的组件。如果说Self-Attention的作用是混合信息 (让序列中的每个token都能关注到所有其他token),那么FFN的作用就是加工和提炼这些信息,可以把它理解为Transformer的"记忆和推理中心"。
1. FFN 的结构:它长什么样?
FFN是一个简单的两层全连接神经网络,夹在Self-Attention层之后。它对序列中的每一个token的表示向量进行独立且相同的处理。
其数学公式为:
FFN ( x ) = max ( 0 , x W 1 + b 1 ) W 2 + b 2 \text{FFN}(x) = \max(0, xW_1 + b_1)W_2 + b_2 FFN(x)=max(0,xW1+b1)W2+b2
或者更常见地写为:
FFN ( x ) = ReLU ( W 1 x + b 1 ) W 2 + b 2 \text{FFN}(x) = \text{ReLU}(W_1 x + b_1)W_2 + b_2 FFN(x)=ReLU(W1x+b1)W2+b2
其中:
- x x x 是当前token经过Self-Attention层处理后的输出向量(维度为
d_model
,例如1024)。 - W 1 , b 1 W_1, b_1 W1,b1 是第一层的权重和偏置。它将向量从
d_model
维度映射到一个更高的维度d_ff
(例如4096)。这被称为"扩展层"。 - ReLU \text{ReLU} ReLU 是激活函数,引入非线性。
- W 2 , b 2 W_2, b_2 W2,b2 是第二层的权重和偏置。它将向量从高维
d_ff
映射回原来的d_model
维度。这被称为"收缩层"。
简单来说,FFN就是一个"放大→处理→缩小"的过程。
2. FFN 的核心作用:它到底在做什么?
(1) 提供非线性变换能力
- Self-Attention本质上是线性操作(加权求和)。如果没有FFN提供的非线性激活函数(如ReLU、GELU),整个Transformer堆叠再多层也只是一个巨大的线性模型,无法拟合复杂的语言函数。
- 类比:就像在传统的CNN中,卷积层(关注空间关系)后面要接ReLU激活函数一样,FFN为Transformer提供了非线性。
(2) 对注意力信息进行提炼和加工
- Self-Attention负责"广撒网",收集全局信息。但它收集来的信息是原始和混杂的。
- FFN则像一个专家网络 ,负责对每个token身上所聚合的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从中提取更抽象、更有用的特征。
- 一个生动的比喻 :
- Self-Attention 就像是在一个会议上,每个人(token)都听取并汇总了所有人的意见。
- FFN 就像是每个人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关起门来,独自消化和深度思考刚才听到的所有信息,形成自己更成熟、更深刻的新观点。
(3) 记忆事实性知识
- 研究发现,Transformer的参数主要存储在FFN层 中(因为
d_ff
维度很大,W_1
和W_2
矩阵非常巨大)。 - 许多事实性知识(如"法国的首都是巴黎")并非存储在Attention中,而是被编码在FFN的参数里。Attention更像是一个"路由器",负责根据上下文激活相关的FFN知识库。
3. 为什么FFN要对每个Token独立处理?
这是一个关键设计。FFN的"逐位(Pointwise)"操作意味着:
- 处理 token
A
的FFN和处理 tokenB
的FFN是完全一样的(参数共享)。 - 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直接的信息交互。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
- 计算高效:可以并行处理序列中的所有token,速度极快。
- 保持位置独立性:Self-Attention已经处理了token之间的关系,FFN无需再重复此工作。它只需要专注于如何更好地表示单个token。
4. FFN的变体
原始的ReLU激活函数现在已被证明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神经元死亡"(输出恒为0)。因此,现代LLM(如GPT、LLaMA)普遍使用GELU(高斯误差线性单元)等更平滑的激活函数来替代ReLU。
公式变为:
FFN ( x ) = GELU ( x W 1 + b 1 ) W 2 + b 2 \text{FFN}(x) = \text{GELU}(xW_1 + b_1)W_2 + b_2 FFN(x)=GELU(xW1+b1)W2+b2
总结:FFN的角色定位
组件 | 角色 | 功能 |
---|---|---|
Self-Attention | 通信层 | 让序列中的所有token相互交流,整合全局上下文信息。 |
FFN | 加工层 | 对每个token的已有信息进行非线性变换、深度提炼和知识存储。 |
你可以将Transformer的一个Block理解为:
- Attention:"大家好,我刚刚听了所有人的发言,这是我的总结。"
- Add & Norm:"好了,我把这个总结记下来,并规范化一下。"
- FFN:"现在,让我独自基于这个总结,进行一番深入的思考和创新,得出我的最终结论。"
- Add & Norm:"最终结论出炉,准备传递给下一层。"
正是这种"交流→思考→再交流→再思考"的交替过程,使得Transformer能够构建出极其强大和复杂的语言表示。
关于embedding生成,请解释下BERT和Word2Vec两种方法?
BERT 和 Word2Vec 代表了自然语言处理(NLP)中词语表示的两个不同时代和不同层次的技术。
简单来说:
- Word2Vec 提供的是静态的、上下文无关的词向量。一个词在任何句子中都只有一个固定的表示。
- BERT 提供的是动态的、上下文相关的词表示。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会有不同的表示。
下面我们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对比。
1. Word Vector (词向量) - 静态表示时代
代表模型:Word2Vec, GloVe, FastText
核心思想
通过在大规模语料上训练,将词汇表中的每个词映射成一个固定的、稠密的实数向量(例如300维)。这些向量的几何关系(如距离、方向)能够捕捉词语之间的语义和语法关系。
工作原理
- "一个词的含义可以由它周围经常出现的词(上下文)来定义"(分布式假设)。
- 通过预测上下文(Skip-gram)或由上下文预测中心词(CBOW)来学习词向量。
- 一旦训练完成,每个词的向量就固定了。
优势
- 计算高效:向量是预先训练好的,使用起来非常简单快速,只需一个查找表。
- 可解释性 :能够捕捉到有趣的语言学规律,例如经典的
king - man + woman ≈ queen
的向量运算。 - 解决了One-Hot的"词汇鸿沟"问题:将词语映射到了有意义的低维空间,语义相似的词在向量空间中也相近。
致命劣势
- 上下文无关(Context-Independent) :这是最大的问题。无论语境如何,一个词只有一种表示。
- 例如:"苹果"在"我吃了一个苹果"(水果)和"我买了一部苹果手机"(品牌)中的含义完全不同,但Word2Vec只会为"苹果"生成同一个向量。这无法解决一词多义问题。
- 无法处理未登录词(OOV):如果遇到训练时没见过的词,模型无法给出其向量表示(尽管FastText通过子词分解部分解决了此问题)。
2. BERT - 动态表示时代
代表模型:BERT, GPT, RoBERTa, XLNet
核心思想
BERT不再为每个词生成一个固定的向量。它是一个深度Transformer编码器 ,其输出是基于整个输入句子的上下文来为每个词生成独特的表示。
工作原理
- 输入:BERT接收一个句子(或一对句子)作为输入。
- 编码:句子中的每个词(或子词)首先被转换成初始向量(包括词向量、位置向量和段落向量)。
- 深度上下文编码 :这些初始向量经过多层的Transformer编码器块。在每一层中,Self-Attention机制允许每个词直接与句子中的所有其他词进行交互,从而聚合全局信息。
- 输出 :最终,对于输入的每个词,BERT都会输出一个融合了整个句子上下文信息的深度向量表示。
优势
- 上下文相关(Contextualized) :完美解决一词多义问题。
- 在"我吃苹果"中,"苹果"的BERT向量会更接近于"水果"、"香蕉"等词的语义。
- 在"苹果发布会"中,"苹果"的BERT向量会更接近于"品牌"、"科技"、"公司"等词的语义。
- 强大的特征提取能力:BERT的表示是在大规模语料上通过预测被掩盖的词(MLM)和下一句关系(NSP)任务预训练而来的,蕴含了丰富的语法、语义甚至常识知识。
- 即插即用:预训练好的BERT模型可以作为特征提取器,为各种下游任务(如文本分类、问答、情感分析)生成强大的词/句向量,通常只需稍加微调就能取得极佳效果。
劣势
- 计算成本高:无法预先计算好所有词的向量,必须将整个句子输入模型进行前向计算才能得到词表示,比查找Word2Vec向量慢得多。
- 结构复杂:模型参数量巨大(数亿甚至数十亿),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计算资源进行训练。
核心对比表格
特性 | Word2Vec | BERT |
---|---|---|
表示性质 | 静态的、上下文无关的 | 动态的、上下文相关的 |
核心模型 | 浅层神经网络(CBOW/Skip-gram) | 深度Transformer编码器 |
一词多义 | 无法解决 | 完美解决 |
计算方式 | 预计算,查找表 | 实时前向计算 |
计算效率 | 高(快速查找) | 低(需要完整计算) |
输出 | 每个词一个固定向量 | 每个词在不同句子中有不同向量 |
典型任务 | 作为早期模型的输入特征 | 微调后用于各种下游SOTA任务 |
哲学 | 一个词一个向量 | 一个用法一个向量 |
一个生动的比喻
- Word2Vec 像是给你一本静态的字典 。无论你问"苹果"在什么句子里,它都只会给你字典里那唯一的一条解释。
- BERT 像是一个语言专家 。你把这个专家请到现场,把整个句子"我吃苹果" 念给他听,然后问他:"在这个句子里,'苹果'是什么意思?"他会根据整个句子的语境,告诉你它最可能指的是水果 。如果你换一个句子"苹果发布会",他给出的解释又会是品牌。
总结
- Word Vector 是NLP早期发展的基石,它将词语从离散符号带入了向量空间,但其静态性是天花板。
- BERT 及其代表的预训练语言模型 是NLP领域的革命。它通过动态上下文编码突破了静态词向量的限制,极大地提升了模型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成为了当今NLP几乎所有领域的主流技术。
因此,BERT不是简单的"升级版词向量",而是一种全新的、更强大的语言表示范式。
示例代码
以下是BERT使用的示例代码:
python
import torch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BertTokenizer, BertModel
# 1. 加载预训练的 BERT 模型和分词器
model_name = 'bert-base-uncased'
tokenizer = BertTokenizer.from_pretrained(model_name)
model = BertModel.from_pretrained(model_name)
# 2. 输入文本
text = "Hello, how are you?"
# 3. 使用分词器处理文本(一步到位,推荐方式)
# 这一步自动完成了:分词 -> 添加[CLS][SEP] -> 转换ID -> 创建Tensor -> 添加批次维度
inputs = tokenizer(text, return_tensors="pt") # pt 代表 PyTorch
# 4. 获取 BERT 的编码结果
with torch.no_grad():
outputs = model(**inputs) # 解包字典,将input_ids等参数传入模型
embeddings = outputs.last_hidden_state
# 5. 打印嵌入表示的形状和内容
print(f"Embeddings shape: {embeddings.shape}") # 应该是 [1, 8, 768]
print(embeddings)
输出解释 :
运行修正后的代码,你会得到一个形状为 [1, 8, 768] 的Tensor。
- 1: 批次大小(我们只输入了一个句子)。
- 8: 序列长度(包括 [CLS]、Hello、,、how、are、you、?、[SEP])。
- 768: BERT-base模型每个标记的嵌入向量维度。
这个 embeddings 张量就是输入文本的上下文感知的深度表示,可以用于后续任务,如文本分类、语义相似度计算等。
为什么在模型中一定要引入非线性?
这是一个非常核心的机器学习问题。在模型中引入非线性(Non-Linearity) 是深度学习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如果没有非线性,无论你的模型有多深,它都等价于一个简单的线性模型,从而无法学习现实世界中的复杂模式和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为什么非线性如此至关重要:
1. 数学本质:没有非线性,深度就失去了意义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 线性变换的局限性 :一系列线性操作(矩阵乘法、向量加法)的组合,无论叠加多少层,最终都可以被另一个单一的线性变换所等价替代 。
- 公式推导 :假设有两层线性变换:
y = W2 * (W1 * x + b1) + b2
。这可以简化为y = (W2 * W1) * x + (W2 * b1 + b2)
。令W3 = W2 * W1
和b3 = W2 * b1 + b2
,则y = W3 * x + b3
。看,一个两层的"深度"线性网络被压缩成了一个单层的线性模型。
- 公式推导 :假设有两层线性变换:
- 结论 :如果没有非线性激活函数,增加神经网络的深度不会带来任何表达能力的提升。你只是在用一个更复杂的方式做一个线性回归,这完全违背了使用深度网络的初衷。
2. 现实世界的数据本质是非线性的
我们需要模型来解决的问题,其背后的数据分布和关系绝大多数都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 简单例子(线性可分):判断一个水果是苹果还是橘子,如果只根据"直径"这一个特征,可能一条直线就能分开。
- 复杂例子(非线性可分):判断一个动物是猫还是狗,特征包括体重、身高、耳朵形状、叫声频率等。这些特征与结果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无法用一个超平面完美分割。
- 更复杂的例子 :
- 图像识别:一张图片中的像素值与"猫"这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极度非线性的。
- 自然语言:词汇的组合远不是加法关系。"不" + "好" = "不好",这种语义的转变就是非线性的。
- 结论 :线性模型只能学习线性决策边界 (如图1)。而要学习非线性决策边界 (如图2),甚至是更复杂的流形结构,必须引入非线性变换。
3. 非线性激活函数的作用:赋予模型"扭曲空间"的能力
非线性激活函数(如ReLU, Sigmoid, Tanh, GELU)是引入非线性的标准方法。它们的作用就像一系列的空间扭曲器。
- 分阶段处理 :
- 每一层线性变换负责旋转和拉伸输入数据所在的空间。
- 紧随其后的非线性函数则负责弯曲和折叠这个空间。
- 逐层抽象 :
- 通过多次"线性变换 + 非线性扭曲",深度网络可以一步步地将原始输入数据(如图像像素、文本词元)映射到越来越抽象的特征空间中。
- 举例 :在图像识别中,早期层可能学习到边缘和角落,中间层学习到眼睛、鼻子等部件,最终层学习到整个面部的概念。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层次结构是非线性变换逐层组合的结果。
总结
方面 | 没有非线性 | 引入非线性 |
---|---|---|
模型能力 | 只能是线性模型 | 通用函数逼近器(理论上可以近似任何复杂函数) |
决策边界 | 只能是直线/超平面 | 可以是任意复杂的曲线/曲面 |
深度意义 | 深度无效,等效于单层 | 深度有效,可实现分层抽象和特征学习 |
现实应用 | 只能解决简单、线性可分的问题 | 能解决复杂问题(图像、语言、推理等) |
一言以蔽之:引入非线性,是为了让模型能够摆脱线性关系的束缚,从而具备学习和表示现实世界中无处不在的复杂、非线性模式和关系的能力。它是深度学习模型拥有强大表达力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