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软件架构复用的定义及分类
核心概念
-
软件产品线
- 定义:一组共享公共核心资产的软件密集型系统,通过定制核心资产满足特定市场需求。
- 核心资产库:包括软件架构、可剪裁元素、设计方案、文档、测试用例、项目管理记录等。
- 目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缩短上市时间。
-
软件复用
- 本质:系统化的开发过程,通过识别、开发、分类和修改软件实体(如构件、设计模式),实现跨项目重复使用。
- 作用:提升开发效率、质量和性能。
复用分类
类型 | 特点 | 适用场景 |
---|---|---|
机会复用 | 开发过程中临时发现可复用资产时复用,无预先规划。 | 小型项目或紧急开发任务 |
系统复用 | 开发前规划复用策略,明确需复用的资产类型和范围。 | 大型项目、产品线开发 |
重点考点
- 区分产品线与普通复用:产品线强调核心资产库的规范化管理,复用范围更广(包括文档、测试等)。
- 复用分类依据:是否提前规划复用策略。
典型考题
Q :软件产品线的核心资产库通常不包括以下哪项?
A. 软件架构设计文档
B. 测试用例和测试计划
C. 项目预算和进度记录
D. 最终用户数据
答案:D(用户数据属于业务数据,非核心资产)
二、软件架构复用的原因
核心价值
- 效率提升
- 减少重复开发工作,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
- 质量保障
- 复用已验证的资产(如架构、测试用例),提高系统可靠性和互操作性。
- 维护简化
- 统一的核心资产库便于问题追溯和更新,降低维护复杂度。
重点考点
- 复用不仅是技术行为,更是管理策略,需平衡短期成本与长期收益。
- 复用对质量的影响:通过复用成熟资产减少缺陷引入。
典型考题
Q :软件架构复用能直接提升以下哪项非功能属性?
A. 系统可扩展性
B. 开发团队规模
C. 用户界面美观度
答案:A(复用标准化架构更易扩展)
三、 软件架构复用的对象及形式
可复用对象(10类)
- 需求:相似业务场景的需求(如银行交易系统)。
- 架构设计:已验证的架构方案(如微服务、分层架构)。
- 元素:设计模式、代码模块(避免重复设计错误)。
- 建模与分析:性能分析模型、容错方案等。
- 测试资源:测试用例、数据、工具、计划(以产品线为单位积累)。
- 项目规划:成本估算、进度模板(复用WBS经验)。
- 过程与方法:编码规范、开发流程、工具链。
- 人员技能:产品线培训的通用技术能力。
- 样本系统:已部署系统作为原型参考。
- 缺陷消除:历史缺陷解决方案(如性能优化策略)。
复用形式演进
- 粒度变化:从函数/库复用 → 类/接口复用 → 大粒度构件复用。
重点考点
- 复用对象多样性:不仅限于代码,涵盖文档、流程、经验等。
- 测试复用:以产品线为单位积累测试资源,降低单项目成本。
典型考题
Q :以下哪项属于"缺陷消除"复用的直接收益?
A. 减少新系统性能问题
B. 缩短需求分析时间
C. 降低测试工具采购成本
答案:A(复用历史缺陷解决方案预防同类问题)
四、软件架构复用的基本过程
三阶段流程
-
获取可复用资产
- 目标:构造或获取可靠、易理解、可修改的资产。
- 关键活动:资产规范化(如统一接口标准)、质量验证。
-
管理可复用资产
- 核心设施:构件库(Component Library)。
- 核心问题 :
- 构件分类:按功能/领域/技术维度组织(如金融领域中间件)。
- 构件检索:支持关键字、语义匹配等高效查询。
-
使用可复用资产
- 步骤:需求分析 → 检索资产库 → 定制(修改/扩展/配置) → 组装集成。
- 定制方式:参数化配置、适配器模式扩展、代码级修改。
重点考点
- 构件库的核心作用:存储、检索、管理资产,需满足"足量构件+高效检索"。
- 复用失败常见原因:资产分类混乱、检索效率低、定制成本过高。
典型考题
Q :在复用过程中,"构件检索"效率低最可能由以下哪种原因导致?
A. 构件数量不足
B. 分类维度不清晰
C. 定制工具缺失
答案:B(分类混乱增加检索复杂度)
本章总结与考点地图
知识点 | 关键内容 | 常见题型 |
---|---|---|
软件产品线 vs. 普通复用 | 核心资产库管理、跨产品复用 | 概念区分、选择题 |
机会复用 vs. 系统复用 | 规划时机、适用范围 | 场景应用题 |
10类可复用对象 | 需求/测试/缺陷消除等非代码资产 | 多选题、举例说明 |
复用三阶段流程 | 获取→管理(构件库)→使用(定制+集成) | 流程排序、简答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