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当新项目启动,我总爱先在自己的 3D 模型库里 "逛一逛"------ 就像在堆满灵感素材的工作室里踱步,期待与某个合适的 "伙伴" 撞个满怀。前不久,我刚从 dimensiva 平台下载了一批高质量模型,大多用于建筑可视化项目。虽说其中不乏付费精品,但平台也慷慨提供了不少免费资源,每一款都细节饱满,连 UV 映射都已调校至即用状态。也正因如此,那把精致的皮椅模型,自然而然成了这次质感创作项目的绝佳起点。
确定基础模型后,我首先将精力投入到皮革纹理的打造上。最初,我尝试用 Poliigon 的皮革生成器自主创作,反复调试出好几版纹理。可盯着屏幕细细端详时,总觉得那些细微的瑕疵不够 "恰到好处"------ 要么纹理的颗粒感过于规整,少了几分真实皮革的随性;要么表面的光泽度拿捏不准,欠缺自然的温润质感。几番纠结后,我索性换了思路:在 Blender 里将两种材质的纹理贴图进行叠加融合。像是在调色盘上混合颜料般,一点点调整图层的透明度与叠加模式,终于让皮革的质感朝着我心中的理想模样靠近。
纹理定稿,接下来便是照明环节。于我而言,照明从来不是套公式的活儿,我更偏爱保持设置的简洁性,避免让复杂的参数掩盖了材质本身的美感。毕竟,没有哪套照明方案能通用于所有项目,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全新的探索。这次皮椅项目,我没有使用复杂的灯光组合,仅靠几盏不同强度的点光源,便搭建起了整个场景的光影框架。
创作过程中,我总会想起 Blender Guru 在某段视频里拆解的照明理论 ------ 那些关于光影层次、明暗对比的讲解,至今仍是我调整灯光时的 "指南针"。其实不止这一支视频,他其他关于照明理论的分享也都充满洞见,我常常会反复观看,每一次都能有新的收获。而另一个获取灵感的小技巧,便是向现实中的摄影师学习,比如 Karl Taylor。我会仔细研究他的布光方案,琢磨光线如何在真实物体上形成柔和的过渡、如何用阴影勾勒出物体的轮廓,再尝试在 3D 场景里还原这份真实感。这种 "从现实到虚拟" 的转化,总能让我的照明设置更具说服力。
当材质与照明都调试妥当,我便着手渲染了两张效果图,用于参与每周的渲染挑战。不过,受限于本地设备的性能,渲染过程难免有些 "慢节奏"。好在现在有渲云这样的云渲染平台可以借力 ------ 它依托分布式云计算架构,能将庞大的渲染任务拆解成多个小任务并行处理,效率提升尤为明显。更贴心的是,平台提供的高性能云主机从 32 核起步,还能根据场景复杂度弹性扩展至 192 核,即便是超大型场景或长篇动画,也能轻松应对,让创作不必再受硬件的束缚。
最后,我将皮椅项目的渲染成果与教程内容相结合,又在 Photoshop 里对画面的对比度和色彩做了些细微调整 ------ 像是给作品添上最后一笔精致的妆容,让皮革的纹理更显清晰,光影的层次更富张力。一番打磨后,这张带着温度的最终图像,才算真正完成。

纹理制作完成后,就该进行照明了。我喜欢保持我的照明设置简单,尽量不要让事情变得过于复杂。没有适合您所有项目的照明解决方案,因此我总是在每个项目中尝试不同的照明技术。对于这个项目,我只使用了不同强度的点光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