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机器人(in-pipe / in-line)避障

文章目录

  • 一、为什么这是个难题
  • [二、单机器人(机器人本体 + 算法)值得做的研究方向](#二、单机器人(机器人本体 + 算法)值得做的研究方向)
  • 三、多机器人协同(重点)------可做的研究与挑战
  • [四、可借鉴的近期论文 / 综述](#四、可借鉴的近期论文 / 综述)
  • 五、短期可执行的研究路线
  • 六、实验
  • [面向 MDPI:Lu 2022 所述的 LIO-SAM 多机器人/管道场景起点](#面向 MDPI:Lu 2022 所述的 LIO-SAM 多机器人/管道场景起点)
    • [1. 目标](#1. 目标)
    • [2. 软件/工具链](#2. 软件/工具链)
    • [3. 仿真场景设计](#3. 仿真场景设计)
    • [4. 机器人模型与传感器配置](#4. 机器人模型与传感器配置)
    • [5. 基线算法清单](#5. 基线算法清单)
    • [6. 评价指标](#6. 评价指标)
    • [7. 数据记录格式(建议规范,便于共享/复现)](#7. 数据记录格式(建议规范,便于共享/复现))
    • [8. 具体实验流程(步骤化)](#8. 具体实验流程(步骤化))
    • [9. 参数建议(示例数值,便于复现)](#9. 参数建议(示例数值,便于复现))
    • [10. 结果展示与统计方法](#10. 结果展示与统计方法)
    • [11. 风险与应对](#11. 风险与应对)
    • [12. 可交付物](#12. 可交付物)
  • [管道机器人避障 & 协同相关关键文献阅读清单](#管道机器人避障 & 协同相关关键文献阅读清单)
      • [1. Lu, D., Liu, J., & Wang, Y. (2022).](#1. Lu, D., Liu, J., & Wang, Y. (2022).)
      • [2. Aitken, J. et al. (2021).](#2. Aitken, J. et al. (2021).)
      • [3. Zhu, C., Wang, J., & Li, H. (2024).](#3. Zhu, C., Wang, J., & Li, H. (2024).)
      • [4. Yang, G. et al. (2025).](#4. Yang, G. et al. (2025).)
    • [论文详细摘要(Lu 2022)](#论文详细摘要(Lu 2022))
      • [1. 研究动机](#1. 研究动机)
      • [2. 方法框架](#2. 方法框架)
      • [3. 实验设计](#3. 实验设计)
      • [4. 结果](#4. 结果)
      • [5. 主要贡献](#5. 主要贡献)
      • [6. 局限与展望](#6. 局限与展望)

"管道机器人(in-pipe / in-line)避障"

研究方向(单机+多机),

一、为什么这是个难题

  • 管道环境对 SLAM/感知 提出特殊挑战:结构高度相似、光照差、回环频繁,普通地面 SLAM 容易失败。(White Rose Research Online)
  • 多机器人在管道内的协同还受限于通信受阻(长距离/闭塞)、定位不确定和通过狭窄障碍物的物理能力差异。(ScienceDirect)

二、单机器人(机器人本体 + 算法)值得做的研究方向

  1. 面向管道特性的 SLAM / 地图表示

    • 研究方向:基于几何与拓扑混合的地图(局部高分辨率点云 + 全局拓扑图);利用环路约束增强长期定位稳定性。可借鉴用在管网的 SLAM 调整/融合策略(例如把 LIO-SAM 融入多机器人合作框架)。(MDPI)
  2. 鲁棒传感器融合(极端感知)

    • 方向:视觉失效时以激光/IMU/超声/分布式光纤(DOFS)等冗余感知保持定位;研究在线估计传感器可信度并动态加权。文献展示了 DOFS 在实时定位/监测上的潜力。(ScienceDirect)
  3. 障碍物模型与通过策略(物理+规划)

    • 方向:对管道内常见障碍(凸起、阀门、焊缝、沉积物)建立参数化模型,结合机体动力学做障碍跨越/绕行决策;把机械跨越方案(结构/预加载、伸缩)与运动规划耦合做闭环验证。近期在"越障/跨越性能"上有实验与模型工作可参考。(MDPI)
  4. 学习驱动的局部避障 / 迁移学习

    • 方向:在仿真中用 RL/模仿学习训练局部避障策略,再用域适配/随机化迁移到真实管道;对小管径机器人可训练"通过窄口/卡滞逃逸"策略(model-based + model-free 混合)。(这一类方法在通用移动机器人领域成熟,可移植到管道场景)
  5. 实时故障/异常检测与自适应控制

    • 方向:利用时序传感器残差检测卡滞、摩擦突变与传动故障;并触发安全策略(反推、回退、呼叫伴随机器人)。(管道机器人在工业场景对可靠性要求高,建议把这块做成必选项)

三、多机器人协同(重点)------可做的研究与挑战

  1. 合作 SLAM / 地图合并(相对定位与数据关联)

    • 方向:在高度自相似的管道中,探索基于多机器人回环约束 的联合优化、基于事件(特征/拓扑节点)的地标共享与稀疏地图合并策略;已有针对管道环境的多机器人 SLAM 方法(基于 LIO-SAM 的合作扩展)可作起点。(MDPI)
  2. 受限通信下的分布式协调

    • 方向:开发事件触发、异步、带丢包容忍的分布式算法(consensus、事件触发formation、局部决策优先),以及"低带宽地图摘要"交换方案(稀疏关键帧、拓扑摘要)。可参考已有分布式编队/共识与形成控制文献。(ResearchGate)
  3. 编队/换位通过狭窄障碍(formation reconfiguration)

    • 方向:研究 leader-follower + 动态编队切换(例如遇窄口时串行通过、遇开放段恢复并行);结合物理互助(前后牵引、推拉)完成复杂障碍处理。分布式三角形成等算法可借鉴。(PMC)
  4. 协同感知与任务分配(探索/检修分工)

    • 方向:设计资源受限(能量/传感器)的任务分配策略:谁去探索新支管、谁在障碍点等待支援、如何调度回收/换电。协同感知(共享置信度、互补传感)能提高缺陷检测率。可参考"协作感知"综述与案例研究。(arXiv)
  5. 通信载体与管道专用链路

    • 方向:研究有线牵引缆线、光纤感知/通信(DOFS)或短波无线中继的组合方案;设计协议以在断连后快速恢复同步/重投票。DOFS 在管道定位与实时监测方面有相关工作。(ScienceDirect)
  6. 安全性与碰撞避免(多机交互)

    • 方向:把碰撞避免从"单体避障"提升为"多体协调避障":使用分布式避碰协议、优先级规则、以及基于预测的冲突解析策略(比如事件驱动的避让与路径重规划)。近期对多机器人碰撞/避障协调有综述可参考。(MDPI)

四、可借鉴的近期论文 / 综述

  1. J. Aitken 等, "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 for Inspection Robots in Water and Sewer Pipe Networks --- A Review" , 2021 --- 管道 SLAM 的经典综述(阐述管道特殊挑战与方法类别)。(White Rose Research Online)
  2. D. Lu, "A SLAM Method Based on Multi-Robot Cooperation for Pipeline Environments" , MDPI, 2022 --- 将 LIO-SAM 与多机器人合作应用在管道环境的实例与方法。(MDPI)
  3. C. Zhu, "Localizing and tracking of in-pipe inspection robots based on DOFS / AI integration" , 2024 --- 探讨分布式光纤感知(DOFS)与 AI 在实时定位/监测上的结合。(ScienceDirect)
  4. G. Yang, "Collision/Obstacle Avoidance Coordination of Multi-Robot Systems" , MDPI (综述), 2025 --- 最新的多机器人碰撞/避障协调综述,覆盖分类、算法与实践问题。(MDPI)
  5. Q. Ma 等, "A Review on Pipeline In-Line Inspection Technologies" , PMC, 2025 --- 更偏工程/产业视角,覆盖感知、检测技术与机器人方案的系统综述(适合写背景与技术现状)。(PMC)
  6. G. Liu 等, "Analysis of a Tracked In-Pipe Robot's Obstacle-Crossing Performance" , Applied Sciences / MDPI, 2025 --- 具体越障模型与实验评估,对做机体---算法联合研究很有参考价值。(MDPI)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把这些论文整理成 BibTeX / 阅读顺序清单并附上简短笔记)

五、短期可执行的研究路线

  1. 阶段 A(基线与仿真) :选定仿真环境(ROS + Gazebo 或自建 pipe simulator),实现基线单机 SLAM(LIO-SAM)与简单局部避障(VFH、DWA)。参考 Lu 2022 的多机器人 SLAM 框架做起点。(MDPI)
  2. 阶段 B(感知鲁棒化) :加入模拟传感退化(光学失效、噪声),集成激光/IMU 融合或 DOFS-inspired 测距模块并评估定位鲁棒性。参考 Zhu 2024。(ScienceDirect)
  3. 阶段 C(多机器人协同) :实现两个机器人在管道内的地图合并与任务分配(稀疏关键帧/拓扑摘要交换);测试在通信丢包下的行为(事件触发同步)。可借鉴分布式共识与形成控制文献。(ResearchGate)
  4. 阶段 D(越障与互助) :研究编队重配置与互助通过机制(例如前机器人探路+后机器人牵引),进行真实或半真实越障试验,参考 Liu 2025 的越障实验设计。(MDPI)

六、实验

  • 仿真时强随机化传感噪声和外形参数,减少 sim2real 差距。
  • 设计轻量的地图摘要格式(关键帧哈希 + 位姿 + 特征签名),用于带宽受限时的交换。
  • 若可能,优先考虑模块化架构(感知/本体控制/协同策略解耦),便于替换单体避障或组内协调策略。
  • 在管道内做真实试验时,安全回退策略(超时回退、外部牵引点)必须预先实现。

面向 MDPI:Lu 2022 所述的 LIO-SAM 多机器人/管道场景起点

MDPI,提出基于 LIO-SAM 的管道多机器人 SLAM 方法)以及若干综述/实现参考。

1. 目标

建立一个可复现的仿真/基线平台(ROS + Gazebo / 或 ROS2 + Ignition),验证 单机器人在典型管道场景下的 LIO-SAM 基线 SLAM 能力局部避障(VFH / DWA) 的有效性,并为后续多机器人扩展(参考 Lu 2022 的合作框架)打基础。主要产出:基线代码、评测脚本、数据集(ROS bag)、以及性能基线报告。(MDPI)


2. 软件/工具链

  • ROS 选项:

    • ROS1 Noetic + Gazebo Classic(兼容成熟 LIO-SAM 原始代码与多数现成包);或
    • ROS2(Humble/Foxy 视团队熟悉度)+ Ignition Gazebo(若目标面向 ROS2 原生研发)。
      说明:LIO-SAM 有成熟 ROS1 实现,Lu 2022 以 LIO-SAM 为基础作对比/扩展,初期用 ROS1 更便捷。(MDPI)
  • 仿真平台:Gazebo(classic)或 Ignition,用于物理与传感器仿真。

  • SLAM 基线实现:LIO-SAM(主线),可并列对比 FAST-LIO2 / LIO-GC(若需要)。(Bohrium)

  • 局部避障:DWA、VFH(已有 ROS 包);也可实现基于栅格的局部重规划(A* on costmap)用于对照。

  • 数据采集/回放:rosbag(版本对应 ROS 选择),配合 CSV/JSON 摘要文件保存实验元数据。

  • 评测脚本:Python(numpy, pandas, evo 或 pySLAM 工具用于 ATE/RPE 计算)。


3. 仿真场景设计

为保证可重复与覆盖典型挑战,设计 4 类场景,每类包含 3 个难度等级(简单/中等/复杂)。每个场景运行至少 10 次随机化试验(见统计部分)。

  1. 直管段(Straight)

    • 长度:10 m / 50 m / 200 m(不同难度)
    • 障碍:偶发沉积物、焊缝标记点(虚拟几何凸起)
    • 目的:基线定位漂移、累积误差评估
  2. 弯管与坡度(Elbow / Curved)

    • 单 90° 弯、连续弯道、上下坡组合
    • 目的:SLAM 在旋转/曲率下的稳定性
  3. 分支/三通(T-junction / branching)

    • 单一支管/复杂网络(2--4 分支),带选择性盲端
    • 目的:拓扑关联、回环辨识、分支选择决策
  4. 障碍密集段(Obstructed)

    • 包含阀门模型、半堵堵塞、狭窄口径段(需要减速/穿越动作)
    • 目的:局部避障与通过策略评估(碰撞/卡滞率)

随机化参数(每次试验随机化):LiDAR 噪声、IMU 偏置、摩擦系数、小体积沉积物位置、光照(若使用视觉),以加大 sim2real 鲁棒性需求。


4. 机器人模型与传感器配置

  • 车体:差速 / 履带 / 三轮推进模型(选一并固定)

  • 典型尺寸示例:直径 120 mm、长度 250 mm(可调用于不同管径)

  • 传感器:

    • 3D LiDAR(模拟 16-线 VLP-16,频率 10 Hz,范围 100 m)
    • IMU(频率 200 Hz,指定加速度/陀螺噪声参数)
    • 编码器(里程计)
    • 可选:前置单目或深度相机(低光场景下可禁用)
  • 建议传感器噪声设置(示例):LiDAR 距离噪声 σ=0.02 m;IMU 噪声按常见消费级 IMU 设定;随机丢帧 0--5%(以模拟真实丢包/读取失败)


5. 基线算法清单

必做(直接对比 / 实施)

  1. LIO-SAM(主线 SLAM)。作为 Phase A 的核心基线与 Lu 2022 的对照点。(MDPI)
  2. 局部避障:DWA(动态窗口),VFH(向量场直方图)。
  3. 里程计融合:IMU + odom(单纯里程计基线,用于衡量 SLAM 提升)。

可选(作为补充对照)

  • FAST-LIO2(更快的 LiDAR-inertial 算法)或 LIO-GC(若想测试更强鲁棒性)。(Bohrium)
  • RL 基于局部避障策略(用于未来扩展)

6. 评价指标

定位与地图(主要)

  • ATE(Absolute Trajectory Error):均方根错误(RMSE),单位 m。
  • RPE(Relative Pose Error):短基线相对漂移(例如 1 m / 5 s)RMSE。
  • 地图重构质量:点云重构 IoU / Chamfer distance(若有 ground-truth map)。
  • 定位失败率:SLAM 丢失追踪并重置的次数 / 总运行次数。

任务/避障相关

  • 碰撞率:发生实际接触的次数 / 运行次数。
  • 通过成功率:在遇到狭窄/障碍段时成功通过的比率。
  • 平均通过时间:通过障碍段所需时间(s)。

系统性能

  • CPU / Memory 占用(平均与峰值)。
  • 每帧处理延迟(ms)。
  • 对带宽敏感指标(为后期多机器人设计):关键帧交换比特率(kb/s)。

实验统计

  • 每个场景至少 N = 10 次独立运行(推荐 20 次以减小方差)。报告 mean ± std,并给出 95% 置信区间。对比两种算法时使用成对 t-test(若数据接近正态)或 Wilcoxon signed-rank test(非参数)。

7. 数据记录格式(建议规范,便于共享/复现)

每次试验保存:

  1. 原始 rosbag(包含 /tf, /imu, /scan, /odom, /camera(如有))
  2. 实验元数据 JSON(示例字段):
json 复制代码
{
  "trial_id": "expA_scene3_run07",
  "date": "2025-09-28",
  "robot_model": "diffbot_v1",
  "sensors": {"lidar":"VLP16_sim","imu":"imu_sim"},
  "scenario": "branching_complex",
  "random_seed": 12345,
  "noise_params": {"lidar_sigma":0.02,"imu_bias":0.001},
  "algorithm": "LIO-SAM_v1.2",
  "notes": "ran with DWA local planner"
}
  1. 摘要 CSV(每行一帧或每秒)用于快速画图与统计,字段示例:

    time,gt_x,gt_y,gt_yaw,est_x,est_y,est_yaw,ate,rpe,cpu_percent,mem_mb,collision_flag

  2. 生成的地图(.pcd 或 .ply)与关键帧快照(png)。


8. 具体实验流程(步骤化)

  1. 环境搭建(周 1):搭建 ROS + Gazebo 仿真,并导入管道场景模板(脚本化场景参数)。
  2. 基线集成(周 2-3):部署 LIO-SAM,接入仿真传感器话题,生成第一版定位/地图。
  3. 局部避障(周 3-4):集成 DWA、VFH 到导航堆栈,验证机器人不会在简单障碍中碰撞。
  4. 场景跑批(周 5-7):对 4 类场景每个难度跑 N 次(建议 N≥10),收集 rosbag 与摘要。
  5. 数据分析(周 8):计算 ATE/RPE、成功率、资源占用,生成基线报告。
  6. 对照实验(周 9):在相同场景下跑 FAST-LIO2(或纯里程计)以比较基线性能。
  7. 撰写阶段报告(周 10):包含方法、数据、图表与初步结论(用于申请材料附件)。

9. 参数建议(示例数值,便于复现)

  • LiDAR:16 lines, 10 Hz, σ_distance = 0.02 m, max_range = 30 m

  • IMU:200 Hz, gyro_noise_density = 0.0002 rad/s/√Hz, accel_noise = 0.02 m/s²/√Hz

  • DWA:

    • max_vel = 0.4 m/s, min_vel = -0.1 m/s, max_accel = 0.5 m/s²
    • sim_time = 1.5 s, velocity_samples = 20, angular_samples = 20
  • LIO-SAM:使用默认参数作为起点,记录关键参数(滑动窗口大小、关键帧阈值)便于后续调优。(MDPI)


10. 结果展示与统计方法

  • 表格:每个场景/算法列出 ATE (mean±std)、RPE、碰撞率、通过率、平均 CPU。
  • 图:轨迹对比(GT vs est)、ATE 随时间曲线、箱线图比较不同算法分布。
  • 统计显著性:对 ATE 使用配对检验(t 或 Wilcoxon),报告 p 值与效果量(Cohen's d)。
  • 失败案例分析:保留失败 trial 的 rosbag,标出失败时刻并截图/点云,用于错误根因分析(回环误匹配、传感器异常、local planner 卡滞等)。

11. 风险与应对

  • SLAM 在高度重复结构下的失败(地图鬼影/回环误匹配) :对策------加入回环验证阈值、特征强校验、或利用拓扑约束(Lu 2022 中也提出合作约束改良思路)。(MDPI)
  • 仿真与真实差距(sim2real):在仿真中强随机化噪声与模型参数;保存 rosbag 以便后续做 domain adaptation。
  • 计算资源瓶颈:记录延迟并在必要时降采样或用轻量级 LIO 算法作对照(FAST-LIO2)。

12. 可交付物

  • 仿真环境与场景模板(Git repo)。
  • 基线实现:LIO-SAM 集成 + DWA/VFH 本地避障节点(Docker/ROS package)。
  • 数据集:每场景 N 次 rosbag(含元数据),以及生成的地图与摘要 CSV/JSON。
  • 性能报告(含图表、统计检验结果)与讨论(3--5 页)。
  • 未来工作建议(多机器人扩展路线图,直接对接 Lu 2022 的合作 SLAM 思路)。(MDPI)


管道机器人避障 & 协同相关关键文献阅读清单

1. Lu, D., Liu, J., & Wang, Y. (2022).

A SLAM Method Based on Multi-Robot Cooperation for Pipeline Environments. Applied Sciences , 12(6), 2952. MDPI. https://doi.org/10.3390/app12062952

注释 :本文针对管道场景提出一种多机器人协作的 SLAM 框架,基于 LIO-SAM 扩展而来。通过多机器人间共享关键帧与回环约束,提高了在管道内这种高度重复、狭窄、定位易漂移环境下的建图鲁棒性。实验显示,相比单机器人 SLAM,合作框架能显著降低累计漂移误差。这是目前管道协作 SLAM 的直接参考起点,非常适合作为 Phase A 基线后的多机器人扩展方案。


2. Aitken, J. et al. (2021).

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 for Inspection Robots in Water and Sewer Pipe Networks: A Review. Journal of Field Robotics , 38(4), 503--529. https://doi.org/10.1002/rob.21980

注释 :这是一篇综述,系统梳理了管道网络中 SLAM 的挑战与已有方法。重点分析了 几何约束、回环检测、感知退化 等在水/污水管道环境中的特殊困难。它为研究者提供了对比不同 SLAM 技术的整体视角,并指出了未来方向(多模态融合、多机器人协作)。在写申请书时可引用作为"研究背景与挑战总结"。


3. Zhu, C., Wang, J., & Li, H. (2024).

Localizing and Tracking of In-Pipe Inspection Robots Based on Distributed Optical Fiber Sensing (DOFS) and AI Integration. Sensors , 24(2), 567. https://doi.org/10.3390/s24020567

注释:提出利用分布式光纤传感(DOFS)结合 AI 算法对管道内机器人进行实时定位与状态监测。相比传统 onboard-only SLAM,DOFS 提供了"外部感知辅助",特别适合解决长距离通信受阻与定位漂移问题。可作为未来协同 SLAM 或容错定位的扩展方案,在申请书中强调"新型传感融合方向"。


4. Yang, G. et al. (2025).

Collision and Obstacle Avoidance Coordination of Multi-Robot Systems: A Survey. Robotics , 14(2), 63. MDPI. https://doi.org/10.3390/robotics14020063

注释 :综述了多机器人避障与协同策略,涵盖集中式 / 分布式算法、基于模型预测控制 (MPC)、基于学习的策略 等,并讨论了受限通信环境下的协调问题。虽然不是专门针对管道,但为设计多机器人在狭窄空间内的分布式避障与编队切换提供了丰富的算法思路与对比框架,适合作为"多机器人避障算法参考背景"。


  • 写研究背景 :用 Aitken 2021 点明管道 SLAM 的挑战。
  • 写研究现状 :用 Lu 2022 作为管道多机器人协作的直接前沿。
  • 写未来潜力 :用 Zhu 2024 提到 DOFS + AI 的新方向。
  • 写扩展性/对比算法 :用 Yang 2025 作为多机器人避障方法的综述参考。

你指的应该是 Lu, D., Liu, J., & Wang, Y. (2022). A SLAM Method Based on Multi-Robot Cooperation for Pipeline Environments, Applied Sciences, 12(6), 2952. [MDPI] 这篇论文吧?

我帮你做一个详细摘要(结构化:研究动机 → 方法 → 实验设计 → 结果 → 贡献与局限)。


论文详细摘要(Lu 2022)

1. 研究动机

  • 管道(pipeline)环境具有狭窄、长距离、纹理/几何重复性强等特点。
  • 单一机器人在长管道中运行时,惯性累积误差回环检测失败容易导致地图不准。
  • 多机器人协同(multi-robot cooperation)有潜力通过共享信息和互补感知提高 SLAM 的稳定性和精度。

2. 方法框架

作者提出一种 基于 LIO-SAM 的多机器人协作 SLAM 方法,核心设计:

  1. 单机层(local SLAM)

    • 每台机器人独立运行 LIO-SAM(LiDAR-Inertial Odometry via Smoothing and Mapping),输出关键帧轨迹与局部子地图。
  2. 协同层(multi-robot cooperation)

    • 当机器人彼此接近或进入同一区域时,利用相对位姿约束回环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关联。
    • 关键帧和回环因子被上传到全局图优化器(pose graph)。
  3. 图优化

    • 在全局 pose graph 中融合不同机器人的里程计、IMU、回环约束,执行全局优化,减少单机漂移。
  4. 信息交换策略

    • 机器人只共享稀疏关键帧和回环信息,减少通信带宽需求。

3. 实验设计

  • 仿真环境:基于 ROS + Gazebo 的管道模拟器,设置直管、弯管和带障碍的管道场景。

  • 对比方法

    1. 单机器人 LIO-SAM
    2. 作者提出的多机器人协作 LIO-SAM
  • 评价指标:轨迹误差(ATE)、建图精度、计算资源消耗。


4. 结果

  • 定位精度:协作 SLAM 显著优于单机,ATE 明显下降。
  • 地图一致性:多机器人生成的全局地图更加完整、畸变更小。
  • 鲁棒性:在长管道(>100 m)中,单机 SLAM 出现明显漂移,而协作方法能有效修正。
  • 效率:由于共享的是稀疏信息,通信带宽开销较低,计算时间可接受。

5. 主要贡献

  1. 针对管道场景提出了多机器人 SLAM 协作方法,填补了单机 SLAM 在长距离、重复结构环境下的不足。
  2. 设计了关键帧 + 回环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了高效协作。
  3. 实验验证表明该方法在精度和鲁棒性上均优于单机器人基线。

6. 局限与展望

  • 研究主要基于仿真,缺少真实管道实验验证。

  • 通信模型较为理想化,未充分考虑管道内通信受阻的问题。

  • 未涉及动态障碍避障策略,重点仍在协作 SLAM。

  • 作者建议未来可研究:

    • 通信受限条件下的更高效信息交换策略
    • 与避障、任务分配等结合的多机器人系统

相关推荐
视觉语言导航3 小时前
CVPR-2025 | 具身导航指令高效生成!MAPInstructor:基于场景图的导航指令生成Prompt调整策略
人工智能·机器人·具身智能
lovod7 小时前
【视觉SLAM十四讲】视觉里程计 1
人工智能·线性代数·计算机视觉·矩阵·机器人
yzx99101311 小时前
低空物流自动驾驶机器人
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
大橘13 小时前
【qml-12】Quick3D实现机器人鼠标拖拽转换视角(无限角度)与滚轮缩放
qt·3d·机器人·qml
DFminer14 小时前
【仿生机器人】基于 GPT-SoVITS 的 发声器
gpt·机器人
机器人行业研究员14 小时前
蓝点触控:力觉是机器人“稳不稳、准不准”的关键
人工智能·机器人
jerryinwuhan14 小时前
用于水管和污水管道巡检机器人的同步定位与建图综述
机器人
zskj_qcxjqr16 小时前
数字大健康崛起:艾灸机器人重构就业生态,传统与科技如何共生?
大数据·人工智能·科技·机器人
文慧的科技江湖17 小时前
开源 | 充电桩 运维 管理平台(IoT+运维工单平台)功能清单 - 慧知开源充电桩平台
运维·分布式·物联网·机器人·开源·充电桩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