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与数字经济(一):从4G、5G得与失,看6G时代商业航天如何成为新经济引擎?

原文分布于2025年3月7日。

近日在两会发布的zf工作报告中,对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的定位从上一年度的"未来产业"调整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了其新增长引擎与国家支柱产业的战略地位。关于商业航天对国家经济、军事、地缘zz的战略意义,我们在前期的系列文章中已经多次分析过,本篇重点探讨,商业航天将从哪些方面、以及如何对经济增长起到战略引擎的作用。

商业航天与经济

我们前面简单分析过,商业航天产业既是太空经济的核心主体,也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之一。

  • 从太空资源开发的角度,商业航天是低空经济深度发展以及未来向深空、外太空延伸的基础,可以说是发展太空经济的火车头和先导部队。

  • 从数字资源开发的角度,卫星互联网是通信网络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信网络体系架构是数字资源开发、数字生态建设的关键基础设施,卫星互联网也就构成了数字经济底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面向6G时代空天地一体的消费级用户大规模需求为目标,商业航天面临技术融合、规模建设与价值变现的多重挑战。除了需要突破星地融合、通导遥一体等技术和体制壁垒外,还要求服务于军事、科研需求的传统航天工业体系向可同时服务民用市场需求转型,同时加速实现商业闭环,以确保可持续发展。

当前的问题在于:

一是产业链闭环生态,受火箭即商业航天、卫星即商业航天、商业航天基本等于卫星互联网等诸多盲人摸象、不求甚解的认知影响,对商业航天全产业链的体系架构关系,以及对终端应用场景(航天+)的关注力度和开发深度是极其欠缺的。忽视应用价值开发的建设思路必然导致实施措施上的盲目性,重建设而轻应用,长期一定会遭到可持续动力不足的反噬。

二是面向终端用户的商业模式,以及国际化服务。终端市场关系到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变现,而终端市场与通信等领域的交叉,(比如卫星互联网=航天+通信),使得终端应用变现的最后一公里涉及多产业体系协同和利益分配的问题。体现在商业模式上就是以什么方式面向终端用户做交付,这个问题如果对国内用户理不明白,更遑论国际化。而商业航天天然全球化的特征,也决定了必须争夺国际市场。

三是商业化通道机制,一个庞大的新产业兴起,代表存量技术已经到了需要规模化应用开发的阶段,卫星互联网建设仅仅只是整个商业航天垂直生态中最重要的一条线。要知道目前家家户户都在用的微波炉是源于早期雷达技术研究过程中的一个发现,我们各项传统航天研发和工程实践中所积累的新技术、新发明和新发现,是一个巨大的亟待开发的宝藏。而这些新技术、新发明、新发现与应用市场连接的通道、机制、标准、法律、法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缺了这个配套系统建设,发展商业航天就是空谈。

目前国内商业航天市场一直吵来吵去吵不明白,主要就是受到盲人摸象的困扰,"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我们对商业航天全产业链架构的分析已经重复多次,不再赘述。国际上从当前商业航天"遥遥领先"的美国的一些做法,我们也能找到启发:

  • 在商业化通道机制上,以NASA作为传统航天的一端、以及美国整个航天事业的中心枢纽,与包括波音、SpaceX、蓝色起源等新老商业航天企业暨军工集团之间,在一系列技术标准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下,通过双边合同的方式,一面向大规模应用市场输出NASA的航天技术、资源、能力,一面通过zf采购、风险投资、专项计划等资助、培育、发展有潜质的商业航天企业,在应用技术、太空资源、航天服务能力上获得反哺。从而实现整个航天事业的军民一体,以及航天技术和市场之间的高效连接。
  • 在产业链闭环生态上,SpaceX以下游卫星互联网"星链"为牵引形成纵向一体化的产业生态,其应用方向非常清晰,正式商用后立刻显现在军事、民用市场的巨大潜力,以及可观的盈利能力。SpaceX凭借完整的生态链(火箭动力、燃料、材料、载荷、卫星、地球站,以及系统设计、制造、发射、运营)及其超高的运行效率,在全球商业航天领域形成了绝对的霸主地位,一定程度为美国的航天事业带来新的生机、扭转了美国由于传统航天快速衰落带来的不利局面。
  • 在终端服务闭环及国际化落地上,卫星公司自主运营和与作为电信运营商资源方合作落地的情况都存在。以最"遥遥领先"的SpaceX为例,天基组网模式使"星链"具备直接面向C端用户提供服务的能力,但一方面需要当地市场准入许可,另一方面,在代表最终趋势的手机直连业务上,也需要与运营商取得合作。

说完了商业航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产业政策重点,我们再聚焦到数字经济层面,探讨商业航天如何成为经济增长引擎。

4G、5G的得与失,数字经济的建与用

纵观我们整个通信发展史,业界的共识是:"1G落后、2G追随、3G突破、4G同步,5G赶超"。

但相比4G时代,5G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技术标准和建设规模上,在应用深度上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4G时代我们在技术上与国际主流几乎同步,建成了最大规模的4G网络,同时凭借庞大的消费互联网用户规模和成熟的技术应用(移动支付、短视频等),为我国移动互联网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5G时代我们建成了全球最大的5G网络(截至2024年用户超10亿),主导了部分国际标准(如5G独立组网标准),并在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形成创新应用案例。但由于生态上的短板,导致在美国主导的逆全球化局势、全球经济下行阶段形成被动局面:

  • 芯片与器件依赖:5G核心芯片(如高端射频器件)仍依赖进口,面临"卡脖子"风险。

  • 应用深度不足:垂直行业应用多停留在示范阶段,规模化商用不足,企业端需求未被充分激发,数字化转型的广度、深度、速度未能有效支撑起5G基础建设的普及力度。

  • 投入产出失衡:5G建设成本高,运营商收入增长乏力,行业渗透率偏低(如工业领域仅10%企业开展深度转型)。

笔者印象中2017年左右开始,市场广泛讨论数字化转型、万物互联、新基建,随后"数字政府""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概念逐渐兴起,近几年有关数字化转型和万物互联的讨论热度有所下降,一些新的概念又在涌现......

从接触的部分中小型制造企业看,尤其非一二线城市,虽然企业老板对学习数字要素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但其公司内部连OA都没有;号称为政企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的云企业,自己的销售线索靠吼、服务靠走;处于行业TOP地位的数金平台,软件生产管理依靠"元老们"的人情关系支撑......按照我们前面对工业化的定义(从工业化历史全局,看商业航天未来战略),数字化时代所代表的技术、管理、商业模式在企业端的渗透和改造,距离达到工业3.0的标准还非常遥远。

数字经济替代房地产成为新的支柱性产业,首先要完成数字化,包括城市管理、社会治理、交通物流等各行各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只有全面数字化了,电脑世界里的数字"土壤"足够丰厚了,模型和算力才能进行智能生产,为各行各业赋能。

数字化应用端繁荣了,数字经济才能形成正循环,5G乃至6G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完成价值变现。也就是说,跳过数字化转型(产业数字化)这一步发展数字经济,是不可能的。

串起来讲,关系是这样的:

  • 发射场等基础设施与太空运输系统是商业航天的"建",卫星互联网(以及导航、遥感系统)是商业航天的"用"。

  • 卫星互联网和4G、5G是数字经济的"建",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是数字经济的"用"。

  • 产业数字化(资产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初级阶段",数字产业化(数字资产化)是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阶段"。

面向应用做建设,技术尖端创新与规模化落地并重,是一切经济体系能够循环起来的基本逻辑,数字经济也不例外。未来,数字经济将全面渗透所有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数智化就是工业3.0、4.0时代的"工业化",就是将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提升各行各业的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升级。

综上,总结一下就是:

  • 4G时代我国技术与国际同步,建设规模最大,移动互联网在消费端的普及和深度应用推动了数字经济初期阶段消费互联网时代的繁荣。

  • 5G时代我们在技术和建设规模上取得显著成就,实现对国际先进水平的超越,但在企业端的应用深度上未能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潜力,产业互联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 面向6G时代,可能既要聚焦关键技术研究及其标准化,又要加大基础建设力度,同时还需要着力补齐数字化转型的短板,注重应用场景的规模化开发和产业生态建设。

但这与商业航天有什么关系呢?

本文在网络公开资料研究基础上成文,限于个人认知,可能存在错漏,欢迎帮忙补充指正。

相关推荐
F_D_Z3 小时前
【一文理解】下采样与上采样区别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
CiLerLinux3 小时前
第三十五章 ESP32S3 摄像头实验
图像处理·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
진영_3 小时前
深度学习打卡第N8周:使用Word2vec实现文本分类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word2vec
飞哥数智坊4 小时前
Linus 眼中,编程 AI 的真实价值如何?
人工智能·ai编程
用户5191495848454 小时前
Oracle云基础设施强势崛起:AI驱动的新一代云计算竞争格局
人工智能·aigc
励志成为糕手4 小时前
Spark Shuffle:分布式计算的数据重分布艺术
大数据·分布式·spark·性能调优·数据倾斜
盼小辉丶5 小时前
视频生成技术Deepfake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keras·生成模型
CV-杨帆5 小时前
复现 Qwen3Guard 实时安全,逐词响应
人工智能·语言模型
K_i1345 小时前
GitOps实战:Helm一键部署ArgoCD
大数据·elasticsearch·搜索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