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较长,建议点赞收藏。更多AI大模型应用开发学习视频及资料,在智泊AI。
最近写文章,发现自己有一个习惯:
如果没有一个结构化的知识框架,无论是学习还是写作,我都会非常难受。
这算不算强迫症呢?(笑)
私以为,知识的价值不仅在于"知道",更在于"连接":将点状的知识连接成线,形成可迁移、可演化的知识体系,这样记忆更清晰,表达也更到位。
所以抽空总结了一份AI相关的知识框架和学习路径:

路径分为三个阶段:
基础编程 - 低代码落地 - 企业级应用与系统架构
学完这三个阶段,你将完成从AI新手到AI架构师的完整蜕变。
作者能力有限,借此希望为想学习AI的朋友们提供一条系统性的学习路线,快速入门,拥抱AI!
AI学习路径图 - 基础篇
AI基础知识
基础编程知识其实不难(比大学C语言简单多了)
打好编程基础,便于同学们使用最新技术,快速搭建MVP验证技术可行性。
- Python
- TypeScript
- 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
LLM APIs
大语言模型 API
使用API与LLM交互,便于同学们真正理解LLM。理解结构化输出、缓存、提示词等基础知识,巩固同学们的知识框架。
- KV caching(键值缓存)
- 系统提示词
- LLM导论
- 提示缓存Prompt Caching
- 结构化输出
- 多模态模型
- 速率限制、批量处理、重试机制
- 成本/性能权衡
大模型基础
尽管大模型在图像识别、数学计算等领域已经比人类做的还好了,但是我们在生产环境使用中,依然能感觉到:
大模型说话不太像人,总是哪里怪怪的。实际生产中说的都对,但就是体验不好。怎么办呢?
第三阶段,我们来学习大名鼎鼎的RAG、微调、上下文工程!通过控制大模型的行为模式、知识库,补充行业知识,让大模型适配我们的生产环境。
学完这部分,你就已经可以搭建市面上通用的企业级应用啦!
-
Tool Use(工具调用)
-
微调(Fine-tuning)
-
RAG 基础
-
Prompt Engineering(提示词工程)
-
Context engineering(上下文工程)
AI学习路径图 - 进阶篇
低代码 AI 应用平台
本阶段的目标是:拒绝纸上谈兵,快速搭建企业级MVP,让灵感安稳落地。
本部分我们讲一讲低代码平台(如 Coze、Dify、n8n),它们封装了 Agent 的核心能力(记忆、工具调用、流程编排),同学们无需深入AI底层知识,也能构建可交互的 AI 应用。
便捷、简便、关键是便宜!
低代码 AI 应用并不是无法商业化的玩具,许多初创公司的MVP就是使用工作流搭建的。
- Coze、Dify
- 企业级应用基础
- n8n / Make / Zapier
- GitHub(开源项目快速落地)
- Hugging Face (开源项目快速落地)
检索技术基础
我们已经知道了,对于LLM系统,上下文是核心。
当基础优化已经达到瓶颈,如何强化我们的的检索效率?
为了构建更高效的数据检索系统,我们需要优化检索技术。
- 向量数据库
- 图数据库
- 混合检索(Hybrid retrieval)
- 重排序流水线(Reranking pipelines)
- 索引策略:HNSW、IVF
- 分块与嵌入策略
RAG
检索增强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检索-增强-生成。外部知识提取的核心单元就是RAG系统了。
- MCP(Memory, Context, Prompt)
- Reranking
- 数据工程
- 多步检索(Multi-step retrieval)
- 数据检索与生成
- LLM 编排框架
AI Agents
同学们的AI知识已经很深入了!接下来进入全新的世界:
AI-NATIVE
我们迈入 AI 智能体(Agents)领域,让 AI系统从单纯的回答问题转变为自主行动。
- 记忆机制(Memory)
- A2A, ACP(智能体间通信、动作协调等)
- 人机协同(Human-in-the-loop)
- 多智能体系统(MAS)
- 智能体设计模式
- 智能体编排框架
AI学习路径图 - 深水区篇
企业级应用进阶
如果AI系统在每个环节的回答正确率是98%,10个环节的累计错误率能达到多少?接近20%。
企业级 AI 应用如何突破突破技术局限?本阶段聚焦 "AI应用的最后后一公里问题",解决垂类AI应用规模化落地过程中的核心痛点。
- 模型幻觉
- 业务Knowhow - SOP&COT
- 工程架构
- 数据架构
- 飞轮系统
- 可观测性基础
可观测性与评估
专家和普通人的区别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是专家可以把握技术边界:他知道不同的技术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知道它在什么条件下表现优异,又在何种场景下表现不佳。
如何创建评估数据集?
如何使用LLM评价LLM?
如何追踪、监控AI系统?
本部分我们尝试构建可持续迭代的AI产品,围绕AI系统的可观测性建立标准化的评估体系。
-
LLM 评价(LLM-as-a-judge)
-
多轮评估(Multi-turn evals)
-
AI 智能体评估
-
组件级评估
-
可观测性平台
-
智能体监控与埋点
AI基础设施
无论是AI产品经理还是技术专家,对AI系统技术路径的把握都是非常重要的。大型项目运行动则数月,还有其显著的路径依赖,可靠的AI系统架构可以让企业级应用事半功倍。
- CI/CD(持续集成/持续交付)
- Kubernetes(K8s)
- 云服务
- 模型路由
- 容器化
- LLM 部署
AI安全
玩GPT的都知道,AI系统很可能会被几句危险提示词解除掉全部安全限制。
没有人希望自己的AI系统因为违反某规某纪而被叔叔约谈(笑)。
如何给系统建立可靠的防火墙?这部分我们讲一讲沙箱机制、防范提示词注入攻击,以及如何建设适配自己企业的伦理准则。
- 防火墙
- 沙箱(Sandboxing)
- 伦理
- 提示词注入攻击防御
结语
学习路径到此就结束了!
学习资源推荐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学习大模型,以下是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将帮助你从不同角度学习大模型,提升你的实践能力。
本文较长,建议点赞收藏。更多AI大模型应用开发学习视频及资料,在智泊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