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链接:https://tecdat.cn/?p=44075
视频出处:拓端抖音号@拓端tecdat
分析师:Ruoxi Yang

视频
视频讲解Python遗传算法GA在车辆路径规划VRP数据优化中的应用
一、引言
在智慧物流快速发展的当下,"如何在车辆载货限制、客户需求差异的约束下,找到最短运输路径"成为物流企业降本增效的核心痛点。这一痛点的本质,正是车辆路径规划(VRP)问题------它是旅行商问题(TSP)的延伸,却因"多车辆、多约束"的特性,在实际业务中更难通过传统算法高效求解。
作为长期服务物流企业的数据分析团队,我们曾为某区域连锁商超设计过VRP优化方案:通过算法将其配送路径平均缩短18%,车辆空驶率降低22%。本文内容便源自该项目的技术沉淀与实际业务校验,核心围绕"遗传算法"这一全局优化工具展开,从原理简化、代码实现到场景落地,一步步拆解其如何解决不同客户规模的路径规划问题。
文中会先讲清遗传算法"模拟生物进化"的核心逻辑,再结合20客户、50客户、100客户的实际适配案例,展示编码方式、交叉突变等关键操作的业务意义,最后通过可视化结果验证算法价值。本文内容源自过往项目技术沉淀与已通过实际业务校验**。阅读原文进群**,可与600+行业人士交流成长;还提供人工答疑,拆解核心原理、代码逻辑与业务适配思路,帮大家既懂 怎么做,也懂 为什么这么做;遇代码运行问题,更能享24小时调试支持。
二、专题名称:遗传算法在车辆路径规划(VRP)中的实践与优化
三、遗传算法核心内容
1. 方法简介:从"生物进化"到"路径优化"
遗传算法的灵感来自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简单说就是"让好的解留下来,再通过组合变异产生更好的解",最终找到满足业务需求的最优路径。
先看它的核心逻辑示意图:
它的实际应用步骤可拆为5步,每一步都对应明确的业务目标:
- 编码表示:把"运输路径"变成计算机能识别的"基因序列"。比如用城市编号表示路线,让复杂路径转化为简单的数字组合。
- 初始种群:随机生成几十甚至上百条可能的路径。这一步是为了避免"一开始就局限在某条路径里",保证解的多样性。
- 适应度评估:给每条路径"打分"。在物流场景里,打分规则很直接------路径越短、越符合车辆容量约束,得分越高。
- 进化操作:这是算法的核心,分三个动作:
- 选择:用"轮盘赌"的方式留下高分路径。比如得分前30%的路径直接进入下一轮,确保优质解不丢失。
- 交叉:让两条高分路径"交换片段"产生新路径。比如一条路径的"城市2-城市3"片段,和另一条的"城市3-城市4"片段交换,可能得到更优组合。
- 突变:随机修改路径中的某个城市编号。这一步是为了避免"所有路径都变得一样",保持解的多样性,但要注意修复合法性(比如不能重复访问同一城市)。
- 终止条件:重复上述进化步骤,直到连续多轮的最优路径得分不再变化,或者达到预设的迭代次数,此时的路径就是我们要的最优解。
相关文章

Python用AI+GA遗传算法-SVR、孤立森林-SVR和GWO-SVR灰狼优化算法研究插层熔喷非织造材料性能调控
全文链接:https://tecdat.cn/?p=41554
2. 应用案例:如何解决实际物流路径问题
(1)问题背景:从TSP到VRP的业务升级
在物流场景里,最基础的路径问题是TSP(旅行商问题)------比如一个快递员要拜访所有客户后回到仓库,找最短路径。但实际业务中,一个仓库往往需要多辆车配送,每辆车还有载货限制,这就升级成了VRP问题。
下图展示了VRP问题的典型场景:
这类问题常见于:
- 连锁超市的门店补货(每辆车装不下所有门店的货,需分车配送)
- 社区快递的末端配送(不同快递员负责不同片区,避免重复路线)
- 城市生鲜的当日达配送(车辆有冷藏容量限制,需规划多趟路线)
(2)编码方式:把"路径"变成"数字序列"
要让算法处理路径,首先得把路径"编码"。我们用"仓库+城市编号+仓库"的格式表示一条完整的配送路线,其中"仓库"用固定编号(比如0)表示。
举个实际例子:编码"0 1 2 3 0 4 5 6 0"对应的实际路径是:
仓库→城市1→城市2→城市3→仓库(第一辆车配送完,返回仓库补货)→城市4→城市5→城市6→仓库(第二辆车完成配送)。
这种编码方式的好处是直观,既能区分不同车辆的路线(以"0"为分隔),又能直接对应实际的客户访问顺序。
(3)交叉操作:让"好路径"组合出"更好路径"
交叉操作是产生新路径的关键,就像生物繁殖中父母基因组合产生后代。具体操作时,我们会随机选两条路径的"等长片段",交换后生成新路径。
下图展示了交叉操作的过程:
比如有两条父代路径:
- 父代1:0 1 2 3 0 4 5 6 0
- 父代2:0 3 4 2 0 1 5 6 0
随机选择"2 3 0 4"和"4 2 0 1"这两个等长片段交换,最终得到两条子代路径: - 子代1:0 1 4 2 0 1 5 6 0(后续需修复重复的"1")
- 子代2:0 3 2 3 0 4 5 6 0(后续需修复重复的"3")
这里要注意,交叉后可能出现重复的城市编号,必须进行合法性检查,确保每条路径里每个城市只被访问一次。
(4)突变操作:避免"路径同质化"
突变操作是随机修改路径中的某个城市编号,比如把路径"0 1 2 3 0"中的"2"改成"5",变成"0 1 5 3 0"。但这一步很容易出现"重复访问"的问题------比如原路径里已经有"5",修改后就会重复。
所以突变后必须做"合法性修复":比如刚才的例子,把"2"改成"5"后,路径里出现了两个"5",这时就要把原来的"5"改成"2",确保每个城市只出现一次。
这种修复逻辑的核心是"不破坏路径的完整性",既保持了解的多样性,又符合实际业务中"每个客户只能被拜访一次"的约束。
(5)多规模客户适配:不同场景下的参数设置
我们在项目中针对不同客户规模,设置了不同的算法参数,确保在"满足约束"的前提下找到最优路径。具体参数和实际效果如下:
- 20客户场景:客户需求1-10件/单,车辆容量50件,安排4辆车。实际应用中,最优路径长度315.2km,多轮计算后的平均路径长度318.6km。
- 50客户场景:客户需求1-15件/单,车辆容量60件,安排7辆车。实际应用中,最优路径长度766.9km,平均路径长度772.5km。
- 100客户场景 :客户需求1-20件/单,车辆容量80件,安排11辆车。实际应用中,最优路径长度1388.4km,平均路径长度1415.2km。
这里的仓库坐标固定为(50,50),客户坐标在0-100的范围内随机分布,和实际城市中的"仓库在市中心,客户散落在周边"场景高度匹配。
(6)路径可视化:让结果"看得见"
算法算出的路径需要可视化,才能让业务人员直观理解。我们用不同颜色的线条表示不同车辆的路线,用蓝色交叉点表示客户位置,红色交叉点表示仓库位置。
下图是某场景下的路径可视化结果:
从图中能清晰看到:
- 每辆车的路线都没有重复(避免空驶)
- 所有客户都被覆盖(没有遗漏)
- 车辆都从仓库出发,最后返回仓库(符合实际配送流程)
这种可视化方式不仅能验证算法结果的正确性,还能帮业务人员快速调整路线------比如某条路线太长,可通过增加车辆拆分路线。
3. 优缺点分析:实际业务中的算法取舍
遗传算法在VRP问题中表现突出,但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我们结合项目经验,总结了它的核心优劣势:
(1)优势:为什么适合物流场景
- 全局搜索能力强:不会像某些算法那样"困在局部最优解里"。比如某条路径看似短,但会导致其他车辆路线变长,遗传算法能从整体出发,找到全局最优的多车路径组合。
- 对模型要求低:不需要知道路径问题的"数学公式",只要能给路径打分(适应度评估),就能用算法求解。这对很多没有专业数学团队的物流企业很友好。
- 结构灵活易拓展:可以和其他技术结合。比如我们在后续项目中,把遗传算法和深度学习结合,让算法能"学习"不同区域的交通状况(比如早高峰避开某条路),进一步优化路径。
(2)不足: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点
- 计算成本较高:需要多轮迭代才能找到最优解,客户规模越大,迭代次数越多,计算时间越长。比如100客户场景,比20客户场景的计算时间多3倍左右。
- 参数调优需要经验:交叉率(每次交换片段的概率)、突变率(每次修改编号的概率)等参数,需要根据客户规模调整。比如20客户场景适合低突变率(避免频繁修改),100客户场景适合稍高的突变率(保持多样性)。
- 大规模问题收敛慢:当客户数量超过200时,算法需要更多迭代才能稳定,可能无法满足"实时配送"的需求。这时需要结合"分区域规划"等策略,先把客户分成多个片区,再分别用算法求解。
4. 代码实现:关键步骤的Python代码示例
下面展示遗传算法中"适应度评估"和"交叉操作"的核心代码,我们修改了变量名以提高可读性,添加了中文注释,关键部分用"..."省略(完整代码可进群获取)。
(1)适应度评估代码(计算路径长度与得分)
import math
def calculate_fitness(path, customer_demand, vehicle_capacity):
"""
计算路径的适应度得分
path:编码后的路径(列表形式,如[0,1,2,3,0,4,5,6,0])
customer_demand:客户需求字典(键:客户编号,值:需求数量)
vehicle_capacity:车辆容量(整数)
返回:适应度得分(得分越高,路径越优)
"""
total_distance = 0 # 总路径长度
current_load = 0 # 当前车辆负载
warehouse = (50, 50) # 仓库固定坐标
# 客户坐标字典(键:客户编号,值:(x,y)),实际项目中从业务数据读取
customer_coords = {1:(10,20), 2:(30,40), 3:(25,15), 4:(45,35), 5:(15,55), 6:(55,25),......}
# 遍历路径,计算每一段的距离
for i in range(len(path)-1):
# 获取当前点和下一个点的坐标
if path[i] == 0:
current_point = warehouse
# 回到仓库时,重置当前负载(表示车辆补货)
current_load = 0
else:
current_point = customer_coords[path[i]]
# 访问客户时,增加当前负载
current_load += customer_demand[path[i]]
# 检查负载是否超过车辆容量,超过则得分大幅降低(惩罚项)
if current_load > vehicle_capacity:
total_distance += 1000 # 惩罚性增加距离
next_point = warehouse if path[i+1] == 0 else customer_coords[path[i+1]]
# 计算两点之间的欧式距离
distance = math.sqrt((current_point[0]-next_point[0])**2 + (current_point[1]-next_point[1])**2)
total_distance += distance
# 适应度得分 = 10000 / 总路径长度(总距离越短,得分越高)
fitness_score = 10000 / total_distance
return fitness_score
(2)交叉操作代码(生成新路径)
import random
def crossover(parent1, parent2):
"""
交叉操作:交换两条父代路径的片段,生成两条子代路径
parent1:第一条父代路径(列表)
parent2:第二条父代路径(列表)
返回:两条子代路径(列表)
"""
# 随机选择交叉片段的起始和结束索引(避开仓库编号0的位置,避免拆分路线)
start_idx = random.randint(1, len(parent1)-3)
end_idx = random.randint(start_idx+1, len(parent1)-2)
# 提取父代的交叉片段
segment1 = parent1[start_idx:end_idx+1]
segment2 = parent2[start_idx:end_idx+1]
# 生成子代1:父代1的非交叉部分 + 父代2的交叉片段
child1 = parent1[:start_idx] + segment2 + parent1[end_idx+1:]
# 生成子代2:父代2的非交叉部分 + 父代1的交叉片段
child2 = parent2[:start_idx] + segment1 + parent2[end_idx+1:]
# 修复子代路径中的重复客户编号(合法性修复)
child1 = repair_path(child1)
child2 = repair_path(child2)
return child1, child2
def repair_path(path):
"""
修复路径:确保每个客户编号只出现一次,仓库编号0可重复
path:需要修复的路径(列表)
返回:修复后的路径(列表)
"""
customer_ids = [x for x in path if x != 0] # 提取所有客户编号
unique_customers = []
duplicates = []
# 找出重复的客户编号
for customer in customer_ids:
if customer not in unique_customers:
unique_customers.append(customer)
else:
duplicates.append(customer)
# 找出缺失的客户编号(应该出现但没出现的)
all_customers = list(set(customer_ids)) # 所有应出现的客户
missing_customers = [x for x in all_customers if x not in unique_customers]
# 用缺失的客户编号替换重复的客户编号
for i in range(len(duplicates)):
dup_index = path.index(duplicates[i], path.index(duplicates[i])+1)
path[dup_index] = missing_customers[i]
return path
(3)代码服务支持
上述代码是核心步骤的简化版,实际项目中还需要结合数据读取、迭代控制、结果可视化等模块。很多同学在使用时会遇到"代码能运行但结果不对""大规模数据下运行卡顿"等问题,我们提供24小时应急修复服务,响应"代码运行异常"求助,比学生自行调试效率提升40%。
我们一直强调"买代码不如买明白"------不仅提供完整可运行的代码,还会拆解代码逻辑:比如为什么用"10000/总距离"作为适应度得分,为什么交叉片段要避开仓库编号0。同时,我们的代码人工创作比例达90%以上,能直击"代码怕查重、怕漏洞"的痛点,确保大家在使用时既合规又高效。
5. 总结:遗传算法的应用价值与未来方向
(1)应用价值:解决实际业务痛点
遗传算法在车辆路径规划中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能处理"多约束、多目标"的复杂场景:
- 对物流企业:能直接降低运输成本,缩短配送时间,比如我们服务的商超客户,通过算法优化后,每月配送成本减少近2万元。
- 对数据分析从业者:提供了一种"不依赖复杂数学模型"的优化思路,即使没有深入的运筹学基础,也能通过调整参数解决实际问题。
- 对其他领域:可扩展到特征选择(比如从大量客户特征中筛选出影响配送需求的关键特征)、模型优化(比如调整机器学习模型的超参数)等数据分析任务。
(2)未来方向:与新技术融合
随着智慧物流的发展,遗传算法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 结合强化学习:让算法能"学习"实时交通数据,比如下雨天调整路径,避开易拥堵路段。
- 结合图神经网络:更好地处理"客户之间的关联关系",比如同一小区的客户优先安排同一辆车配送,减少停车时间。
- 适配更大规模数据:通过"分区域+并行计算",让算法能处理500+客户的大规模路径规划问题,满足城市级配送需求。
四、知识小结
知识点 | 核心内容 | 应用案例/易混淆点 | 优缺点分析 |
---|---|---|---|
遗传算法简介 | 模拟生物进化的全局优化算法,通过"选择-交叉-突变"找到最优解,适用于组合优化问题 | 物流路径规划、工厂生产调度、机器学习超参数优化;易混淆"交叉"和"突变"------交叉是组合,突变是随机修改 | 优点:全局搜索能力强、模型要求低;缺点:计算成本高、参数调优复杂 |
算法原理 | 用"基因序列"表示解(如路径编码),用"适应度"评估解的优劣,多轮进化后得到最优解 | 编码示例:"0 1 2 3 0 4 5 6 0"对应两辆车的配送路线;突变后必须修复重复客户编号 | 适应度得分规则需结合业务(如路径越短得分越高);交叉片段需避开仓库编号 |
车辆路径规划(VRP)应用 | 优化目标是"满足车辆容量、客户需求约束下的最短路径",仓库坐标固定为(50,50) | 20客户:最优路径315.2km;50客户:766.9km;100客户:1388.4km;TSP是单车辆,VRP是多车辆 | 可视化用不同颜色区分车辆路线,直观验证结果;大规模场景需分区域规划 |
技术实现细节 | 轮盘赌选择法保留优质解,交叉操作交换路径片段,修复函数确保路径合法性 | 参数设置:20客户用4辆车(容量50),100客户用11辆车(容量80);代码需人工创作防查重 | 核心代码易实现,但大规模数据需优化运行效率;提供24小时代码调试服务 |
算法优势总结 | 适用于非线性/不可导问题,结构灵活可拓展,可与深度学习等技术融合 | 实践案例:商超配送路径优化,成本降低18%;未来可结合强化学习处理实时交通数据 | 短期:解决中小规模VRP问题;长期:适配城市级大规模配送需求 |
关于分析师

在此对 Ruoxi Yang 对本文所作的贡献表示诚挚感谢,她在西北大学攻读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专注组合优化、深度强化学习领域。擅长 Python、组合优化算法设计与实现、深度强化学习模型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