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中的传感器技术74——Navigation(11)

GNSS定位基本原理

  1. 卫星持续发射包含时间戳和星历的射频信号。

  2. 接收机同步捕获至少四颗卫星的信号,测量传播时间 → 计算伪距。

  3. 依据已知卫星坐标和伪距,求解后方交会方程,得到三维位置和时间校正。

  4. 如需更高精度,进一步进行差分或载波相位处理。

1、系统组成

空间段:若干颗运行在中高轨道的导航卫星(如 GPS、北斗、GLONASS、伽利略),每颗卫星都携带高精度原子钟并定期广播星历(Ephemeris)‍和时间信息。

控制段:地面监控站负责卫星轨道、时钟的校准以及信号参数的更新。

用户段:地面或空中的 GNSS 接收机,负责接收卫星信号并进行位置计算。

2、信号测距(伪距)‍

接收机在同一时刻接收到多颗卫星的射频信号。信号中携带的时间戳与接收机本地时钟的差乘以光速 ,得到伪距 (即卫星到接收机的距离)。

由于接收机时钟误差,伪距中还包含一个未知的时钟偏差 。

3、后方交会(三角定位)‍

已知每颗卫星的三维坐标 与对应的伪距 ,可以建立如下方程: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至少四颗卫星(三维坐标 + 时钟偏差)即可求解出接收机的三坐标 与时钟偏差 。这就是后方交会(trilateration)‍的核心原理。

4、钟差的来源

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中的钟差,指的是卫星端或接收机端的原子钟时间与系统统一时间(GNSS 标准时间)之间的偏差。它是 GNSS 定位、导航和授时误差的主要来源之一,通常分为两类:

类型 含义 典型大小 主要补偿方式
卫星钟差 卫星上搭载的原子钟(铷钟、铯钟)时间与 GNSS 系统时间的差值,包含钟差、钟速、钟漂以及随机误差。常用二阶多项式 表示 1 ms 以内(对应约 300 km 等效距离误差),广播星历提供的精度约 10 ns(≈3 m),精密产品可达 0.1 ns(≈0.03 m) 通过导航电文中的钟差参数(a₀、a₁、a₂)进行实时修正;精密单点定位(PPP)使用高精度轨道‑钟差产品
接收机钟差 接收机内部时钟与 GNSS 标准时间的偏差,影响所有观测卫星的伪距/相位量。 通常在 10 ns--100 ns 之间,等效距离误差在 3 m--30 m 左右 差分定位(RTK/DGNSS)或 PPP 中把接收机钟差作为待估参数一起求解;也可通过外部授时(如网络授时)校正

产生原因

  • 原子钟本身的漂移:即使是高精度原子钟,也会出现微小的频率偏移(钟速)和漂移(钟漂)。

  • 相对论效应:卫星在高空、快速运动导致的时间膨胀和引力势差,需要在制造或软件中预先补偿。

  • 硬件延迟与码相位偏差:不同频率、不同信号的硬件路径差异也会表现为钟差(如 DCB、TGD)。

对定位的影响

伪距观测的等效距离可以写成

ρ=c(tr-ts)=cδtr-cδts+几何距离+其他误差

其中 c 为光速,δtr 与 δts分别是接收机和卫星的钟差。如果不加以校正,1 ns 的钟差就会产生约 0.3 m 的距离误差,进而导致定位误差数米甚至十几米。

常用校正手段

  • 广播钟差参数:GNSS 电文中提供的a0,a1,a2 用于实时校正卫星钟差。

  • 精密钟差产品:IGS、iGMAS 等组织发布的高精度轨道‑钟差产品,支持厘米级甚至分米级定位。

  • 差分技术:RTK、网络 RTK 通过基准站的已知坐标和已校正的钟差,消除接收机钟差。

  • PPP(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在单站点使用精密钟差产品直接估计并消除卫星与接收机的钟差

5、定位误差的来源

图1 定位误差来源

差分定位技术可以消除

卫星钟差

星历误差

电离层误差

对流层误差

将接收机钟差作为未知数求出

坐标差分可达±5m的精度;RTD可达±(1-3)m级的精度,RTK可达±(1-3)cm的精度,高程精度是平面精度的2-3倍。

6、AGNSS

内容 说明
定义 AGNSS 是在传统 GNSS(GPS、北斗、GLONASS、伽利略等)基础上,利用地面或卫星网络向接收机提供辅助信息(如卫星星历、时钟、粗略位置、大气模型等),以加快定位、提升可靠性和精度。
工作原理 1. 获取辅助数据:移动终端通过蜂窝、Wi‑Fi、蓝牙或专用卫星链路向服务器请求最新的星历、闰秒、卫星健康等信息。 2. 本地解算:接收机在收到这些数据后,能够在信号弱或视野受阻的环境下快速完成首次定位(TTFF)‍,并在后续持续更新。
主要优势 • 显著缩短 TTFF:在弱信号或室内环境下,TTFF 可从数十秒降至 1--2 秒。 • 提升定位成功率:在城市峡谷、地下停车场等 GNSS 信号受阻的场景中,辅助信息帮助接收机快速捕获卫星。 • 降低功耗:快速定位后即可进入低功耗模式,延长电池续航。
常见应用 - 智能手机、车载导航、无人机、物流追踪、紧急定位(eCall) - 精准农业、测绘、工业物联网(IIoT) - 轨道交通与铁路定位(如 AGIS4RAIL 项目)
实现方式 1. 网络辅助(A‑GNSS)‍:通过运营商基站或互联网服务器提供数据。 2. 卫星辅助(SBAS/GBAS)‍:利用区域增强系统(如 WAAS、EGNOS、北斗 SBAS)广播辅助信息。
技术挑战 • 基础设施需求:需要覆盖广泛的网络或卫星广播系统,尤其在偏远地区仍有盲区。 • 数据时效性:星历等信息必须保持最新,否则会导致定位误差。 • 安全与隐私:辅助数据的传输需加密防止篡改,且涉及用户粗略位置时需遵守隐私法规。
最新进展(2024‑2025)‍ - 硬件集成:Quectel LG290P、LC76G 系列模块在硬件手册中明确支持 AGNSS 功能,提供专用 API 供开发者获取和使用辅助数据。 - 行业项目:欧洲 NAVISP 项目"AGIS4RAIL"将 AGNSS 与成像传感器结合,用于铁路列车的高可靠定位。 - 深度学习融合:研究提出"Deep Learning Assisted Kalman Filter",在 GNSS 信号缺失环境下结合 AGNSS 数据提升定位精度。
未来趋势 1. 多源融合:将 AGNSS 与 5G/6G 边缘计算、视觉里程计、惯性测量单元(IMU)深度融合,实现亚米级甚至厘米级定位。 2. 全球统一标准:推动统一的辅助数据格式和接口,降低不同厂商、不同网络之间的兼容成本。 3. 低功耗实现:在物联网终端上进一步优化协议栈,进一步降低功耗,适配超低功耗传感节点。

AGNSS 通过在 GNSS 基础上提供实时的辅助信息,显著提升了定位速度、成功率和可靠性,已在移动通信、车载、铁路、无人机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 5G/6G 网络、深度学习算法以及新一代低功耗硬件的快速发展,AGNSS 将在高精度、低时延定位场景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关推荐
Godspeed Zhao8 小时前
自动驾驶中的传感器技术75——Navigation(12)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自动驾驶
rengang668 小时前
04-深度学习的基本概念:涵盖深度学习中的关键术语和原理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
杨成功8 小时前
大语言模型(LLM)学习笔记
人工智能·llm
文火冰糖的硅基工坊8 小时前
[人工智能-大模型-122]:模型层 - RNN是通过神经元还是通过张量时间记录状态信息?时间状态信息是如何被更新的?
人工智能·rnn·深度学习
Dev7z8 小时前
基于深度学习的中国交通警察手势识别与指令优先级判定系统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
阿_旭8 小时前
复杂环境下驾驶员注意力实时检测: 双目深度补偿 + 双向 LSTM
人工智能·lstm·驾驶员注意力
Elastic 中国社区官方博客9 小时前
Elastic AI agent builder 介绍(三)
大数据·人工智能·elasticsearch·搜索引擎·ai·全文检索
这张生成的图像能检测吗10 小时前
(论文速读)YOLA:学习照明不变特征的低光目标检测
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目标检测·计算机视觉·低照度
ZPC821010 小时前
opencv 获取图像中物体的坐标值
人工智能·python·算法·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