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代码详细讲解:UDP Echo 服务器](#3、代码详细讲解:UDP Echo 服务器)
[1. 头文件引入](#1. 头文件引入)
[2. EchoServer 类定义](#2. EchoServer 类定义)
[2.1 构造函数](#2.1 构造函数)
[2.2 Start方法 - 服务器主循环](#2.2 Start方法 - 服务器主循环)
[2.3 析构函数](#2.3 析构函数)
[3. main函数](#3. main函数)
[4. 程序工作流程](#4. 程序工作流程)
[5. 关键系统调用说明](#5. 关键系统调用说明)
[6. 特点](#6. 特点)
[7. 可能的改进(后面会额外补充)](#7. 可能的改进(后面会额外补充))
[3、详细讲解:EchoClient UDP 客户端代码](#3、详细讲解:EchoClient UDP 客户端代码)
[1. 代码整体架构](#1. 代码整体架构)
[2. 构造函数详解](#2. 构造函数详解)
[3. Start() 方法详解](#3. Start() 方法详解)
[3.1 服务器地址设置](#3.1 服务器地址设置)
[3.2 主循环](#3.2 主循环)
[第一:sendto() 函数](#第一:sendto() 函数)
[第二:recvfrom() 函数](#第二:recvfrom() 函数)
[3.3 缓冲区处理](#3.3 缓冲区处理)
[4. 析构函数](#4. 析构函数)
[5. 网络通信流程总结](#5. 网络通信流程总结)
[6. 代码特点分析](#6. 代码特点分析)
[7. 关键系统调用和函数](#7. 关键系统调用和函数)
[8. 编译运行说明](#8. 编译运行说明)
[9. 完整工作流程示例](#9. 完整工作流程示例)
一、问题背景与解决方案
在进行网络通信测试时,我们遇到一个典型问题:当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数据后,服务端能够打印接收到的数据(服务端可见),但客户端无法确认服务端是否成功接收(客户端不可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服务端改造为回声服务器,使其在接收数据后将相同内容返回给客户端,这样客户端就能通过接收响应来验证通信是否正常。
二、服务端实现
1、核心逻辑
-
使用UDP协议接收客户端数据
-
打印接收到的数据(包括客户端IP和端口)
-
将接收到的数据加上前缀后返回给客户端
2、完整代码实现
为此,我们可以将该服务器改造为一个简易回声服务器。当服务端接收到客户端发送的数据时,除了在服务端打印输出外,还会调用sendto函数将接收到的数据原样回传给对应的客户端。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服务端在调用sendto函数时必须提供客户端的网络属性信息。实际上,这些信息在数据接收阶段就已经通过recvfrom函数获取并保存了,因此服务端完全知晓需要回应的客户端信息。
cpp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cstring>
#include <sys/socket.h>
#include <netinet/in.h>
#include <arpa/inet.h>
#include <unistd.h>
class EchoServer {
private:
int _sockfd;
public:
EchoServer(int port) {
_sockfd = socket(AF_INET, SOCK_DGRAM, 0);
if (_sockfd < 0) {
perror("socket creation failed");
exit(EXIT_FAILURE);
}
struct sockaddr_in server_addr;
memset(&server_addr, 0, sizeof(server_addr));
server_ad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er_addr.sin_addr.s_addr = INADDR_ANY;
server_addr.sin_port = htons(port);
if (bind(_sockfd, (const struct sockaddr*)&server_addr, sizeof(server_addr)) < 0) {
perror("bind failed");
exit(EXIT_FAILURE);
}
}
void Start() {
const int BUFFER_SIZE = 128;
char buffer[BUFFER_SIZE];
for (;;) {
struct sockaddr_in peer;
socklen_t len = sizeof(peer);
// 接收客户端数据
ssize_t size = recvfrom(_sockfd, buffer, BUFFER_SIZE - 1, 0,
(struct sockaddr*)&peer, &len);
if (size > 0) {
buffer[size] = '\0';
// 打印客户端信息
char ip_str[INET_ADDRSTRLEN];
inet_ntop(AF_INET, &(peer.sin_addr), ip_str, INET_ADDRSTRLEN);
int port = ntohs(peer.sin_port);
std::cout << "Received from " << ip_str << ":" << port
<< " - " << buffer << std::endl;
// 构造回声消息
std::string echo_msg = "Echo from server: ";
echo_msg += buffer;
// 发送回声响应
sendto(_sockfd, echo_msg.c_str(), echo_msg.size(), 0,
(struct sockaddr*)&peer, len);
} else {
std::cerr << "recvfrom error" << std::endl;
}
}
}
~EchoServer() {
close(_sockfd);
}
};
int main() {
EchoServer server(8888);
server.Start();
return 0;
}
3、代码详细讲解:UDP Echo 服务器
这是一个使用C++实现的UDP Echo服务器,它会接收客户端发送的消息,并将相同的消息(添加了前缀)返回给客户端。
1. 头文件引入
cpp
#include <iostream> // 标准输入输出
#include <cstring> // 字符串操作
#include <sys/socket.h> // 套接字编程
#include <netinet/in.h> // 互联网地址族
#include <arpa/inet.h> // IP地址转换
#include <unistd.h> // POSIX操作系统API
这些头文件提供了创建网络服务器所需的基本功能:套接字创建和管理、地址结构定义、输入输出功能、字符串处理
2. EchoServer 类定义
cpp
class EchoServer {
private:
int _sockfd; // 服务器套接字文件描述符
2.1 构造函数
cpp
public:
EchoServer(int port) {
// 创建UDP套接字
_sockfd = socket(AF_INET, SOCK_DGRAM, 0);
if (_sockfd < 0) {
perror("socket creation failed");
exit(EXIT_FAILURE);
}
// 设置服务器地址结构
struct sockaddr_in server_addr;
memset(&server_addr, 0, sizeof(server_addr)); // 清零结构体
server_addr.sin_family = AF_INET; // IPv4地址族
server_addr.sin_addr.s_addr = INADDR_ANY; // 接受所有接口的连接
server_addr.sin_port = htons(port); // 设置端口号(网络字节序)
// 绑定套接字到指定端口
if (bind(_sockfd, (const struct sockaddr*)&server_addr, sizeof(server_addr)) < 0) {
perror("bind failed");
exit(EXIT_FAILURE);
}
}
关键点:
-
使用
socket()创建UDP套接字(SOCK_DGRAM) -
使用
sockaddr_in结构体设置服务器地址:-
AF_INET表示IPv4 -
INADDR_ANY表示接受来自任何网络接口的连接 -
htons()将主机字节序转换为网络字节序
-
-
使用
bind()将套接字绑定到指定端口
2.2 Start方法 - 服务器主循环
cpp
void Start() {
const int BUFFER_SIZE = 128; // 缓冲区大小
char buffer[BUFFER_SIZE]; // 接收缓冲区
for (;;) { // 无限循环
struct sockaddr_in peer; // 客户端地址结构
socklen_t len = sizeof(peer);
// 接收客户端数据
ssize_t size = recvfrom(_sockfd, buffer, BUFFER_SIZE - 1, 0,
(struct sockaddr*)&peer, &len);
if (size > 0) {
buffer[size] = '\0'; // 确保字符串以null结尾
// 打印客户端信息
char ip_str[INET_ADDRSTRLEN];
inet_ntop(AF_INET, &(peer.sin_addr), ip_str, INET_ADDRSTRLEN);
int port = ntohs(peer.sin_port);
std::cout << "Received from " << ip_str << ":" << port
<< " - " << buffer << std::endl;
// 构造回声消息
std::string echo_msg = "Echo from server: ";
echo_msg += buffer;
// 发送回声响应
sendto(_sockfd, echo_msg.c_str(), echo_msg.size(), 0,
(struct sockaddr*)&peer, len);
} else {
std::cerr << "recvfrom error" << std::endl;
}
}
}
关键点:
-
使用
recvfrom()接收UDP数据报:-
它会阻塞直到收到数据
-
同时获取客户端地址信息(存储在
peer结构中)
-
-
处理接收到的数据:
-
添加null终止符确保是合法字符串
-
使用
inet_ntop()将二进制IP地址转换为可读字符串 -
使用
ntohs()将端口号转换为主机字节序
-
-
构造响应消息(添加前缀"Echo from server: ")
-
使用
sendto()将响应发送回客户端
1. inet_ntop(AF_INET, &(peer.sin_addr), ip_str, INET_ADDRSTRLEN)
功能 :将 二进制格式的IPv4地址 转换为 点分十进制字符串格式 (如 "192.168.1.1")。
参数解析:
cpp
const char *inet_ntop(int af, const void *src, char *dst, socklen_t size);

-
af: 地址族(Address Family),这里用AF_INET表示IPv4。 -
src: 指向二进制格式IP地址的指针,这里是&(peer.sin_addr)。 -
dst: 存储转换结果的字符串缓冲区,这里是ip_str。 -
size: 目标缓冲区的大小,这里是INET_ADDRSTRLEN(定义为16,足够存放IPv4字符串)。
代码中的具体用法:
cpp
char ip_str[INET_ADDRSTRLEN];
inet_ntop(AF_INET, &(peer.sin_addr), ip_str, INET_ADDRSTRLEN);
-
peer.sin_addr是sockaddr_in结构体中的成员,类型为struct in_addr,存储了二进制格式的IPv4地址(如0xC0A80101对应192.168.1.1)。 -
&(peer.sin_addr)取地址,传递给inet_ntop。 -
转换结果存入
ip_str,例如:"192.168.1.1"。
为什么需要这个转换?
-
网络传输中IP地址以二进制形式存储(高效),但人类可读格式需要字符串。
-
类似函数:
inet_addr()(已废弃)、inet_aton()。
2. ntohs(peer.sin_port)
功能: 将 网络字节序(大端)的16位端口号 转换为主机字节序(可能是小端或大端,取决于CPU架构)。
参数解析:
cpp
uint16_t ntohs(uint16_t netshort);

-
netshort: 网络字节序的16位值(这里是peer.sin_port)。 -
返回值:主机字节序的16位值。
代码中的具体用法:
cpp
int port = ntohs(peer.sin_port);
-
peer.sin_port是sockaddr_in结构体中的成员,类型为uint16_t,存储了网络字节序的端口号(如0x22B8对应8888)。 -
ntohs()将其转换为主机字节序:-
如果主机是小端(如x86),
0x22B8(大端)会被转换为0xB822(小端)。 -
如果主机是大端(如某些嵌入式系统),值保持不变。
-
为什么需要这个转换?
-
网络协议规定使用大端字节序(网络字节序),但不同CPU可能使用小端(如Intel)或大端。
-
类似函数:
-
htons():主机字节序 → 网络字节序(发送数据时用)。 -
ntohl()/htonl():处理32位值(如IPv4地址)。
-
结合代码的上下文
在 EchoServer 的 Start() 方法中:
cpp
char ip_str[INET_ADDRSTRLEN];
inet_ntop(AF_INET, &(peer.sin_addr), ip_str, INET_ADDRSTRLEN); // 二进制IP → 字符串
int port = ntohs(peer.sin_port); // 网络端口 → 主机端口
std::cout << "Received from " << ip_str << ":" << port << " - " << buffer << std::endl;
-
打印客户端地址时,需要将二进制IP和端口号转换为人类可读格式。
-
例如,客户端地址可能是
192.168.1.100:54321,但内存中存储的是二进制值,必须通过转换才能正确显示。
关键点总结
| 函数 | 方向 | 数据大小 | 典型用途 |
|---|---|---|---|
inet_ntop |
网络二进制 → 字符串 | IPv4 | 打印或记录IP地址 |
ntohs |
网络字节序 → 主机字节序 | 16位 | 读取端口号或短整型数据 |
这两个函数是网络编程中处理地址和端口号可读性的基础工具,确保数据在不同字节序的机器间正确解析。
3. INET_ADDRSTRLEN 宏
**它用于定义存储 IPv4 地址字符串表示(点分十进制格式)所需的最大缓冲区长度。**以下是具体说明:
宏定义与用途
-
定义位置 :通常在
<netinet/in.h>或<arpa/inet.h>头文件中定义。 -
值 :
#define INET_ADDRSTRLEN 16。 -
用途 :指定存储 IPv4 地址字符串(如
"192.168.1.1")所需的缓冲区大小,包括终止符\0。
长度计算依据
-
IPv4 地址由 4 组十进制数(每组 0-255)和 3 个点(
.)组成,格式为A.B.C.D。 -
每组十进制数最多占 3 字节(如
255),加上 3 个点和 1 个终止符,总长度为:4组 × 3字节 + 3个点 + 1个终止符 = 16字节 -
示例:
"255.255.255.255"是最长的合法 IPv4 地址字符串,占用 16 字节。
相关宏:INET6_ADDRSTRLEN
-
用于 IPv6 地址的字符串表示(十六进制格式,如
"2001:0db8::1")。 -
值 :通常为
46(兼容格式,包括冒号和可能的缩略表示)。 -
用途:确保缓冲区足够存储最长的 IPv6 地址字符串。
使用场景
-
函数参数 :如
inet_ntop()的第四个参数需指定目标缓冲区大小,此时可直接使用INET_ADDRSTRLEN:cppchar ip_str[INET_ADDRSTRLEN]; inet_ntop(AF_INET, &addr.sin_addr, ip_str, INET_ADDRSTRLEN); -
动态分配:若动态分配缓冲区,可基于该宏确保安全:
cppchar *ip_str = malloc(INET_ADDRSTRLEN);
注意事项
-
平台差异 :某些系统(如 Windows 的 Winsock)可能定义不同的值(如
22),需参考具体文档。 -
IPv6 兼容性 :处理 IPv6 时需使用
INET6_ADDRSTRLEN,避免缓冲区溢出。
示例代码
cpp
#include <stdio.h>
#include <arpa/inet.h>
int main() {
struct in_addr addr = { .s_addr = htonl(0xC0A80101) }; // 192.168.1.1
char ip_str[INET_ADDRSTRLEN];
if (inet_ntop(AF_INET, &addr, ip_str, INET_ADDRSTRLEN) == NULL) {
perror("inet_ntop failed");
return 1;
}
printf("IPv4 Address: %s\n", ip_str); // 输出: IPv4 Address: 192.168.1.1
return 0;
}
总结 :INET_ADDRSTRLEN 是一个预定义的宏,值为 16,用于确保 IPv4 地址字符串转换时有足够的缓冲区空间。它是网络编程中处理地址字符串时的关键常量。
2.3 析构函数
cpp
~EchoServer() {
close(_sockfd); // 关闭套接字
}
确保在服务器对象销毁时关闭套接字,释放资源。
3. main函数
cpp
int main() {
EchoServer server(8888); // 创建服务器实例,监听8888端口
server.Start(); // 启动服务器
return 0;
}
创建服务器实例并启动主循环。
4. 程序工作流程
-
创建UDP套接字
-
绑定到指定端口(8888)
-
进入无限循环:
-
等待接收客户端消息
-
打印客户端地址和消息内容
-
构造响应消息并发送回客户端
-
-
如果接收失败,打印错误信息
5. 关键系统调用说明
-
socket(): 创建通信端点 -
bind(): 将地址与套接字关联 -
recvfrom(): 从套接字接收数据(UDP) -
sendto(): 通过套接字发送数据(UDP) -
close(): 关闭文件描述符
6. 特点
-
UDP协议:无连接,不可靠但高效
-
多客户端支持:每次接收都获取客户端地址,可以服务多个客户端
-
简单回声服务:将接收到的消息原样返回(添加前缀)
-
错误处理:基本的错误检测和退出机制
7. 可能的改进(后面会额外补充)
-
添加信号处理(如SIGINT)以优雅关闭服务器
-
实现超时机制,避免无限阻塞
-
添加日志记录功能
-
支持更大的消息(当前限制为127字节)
-
添加配置选项(如绑定地址、缓冲区大小等)
这个服务器适合用于学习基本的UDP网络编程概念,可以作为更复杂网络应用的基础。
三、客户端实现
1、核心逻辑
-
连接指定服务端
-
发送用户输入的数据
-
接收并打印服务端的回声响应
修改服务端代码后,客户端代码也需要相应调整。客户端发送数据至服务端后,由于服务端会将数据回传,因此客户端需要通过recvfrom函数接收响应数据。
在调用recvfrom接收服务端响应时,客户端虽然已获知服务端网络信息,但仍需获取这些参数。建议使用临时变量存储这些信息,避免因参数设置为空而引发问题。
客户端收到服务端回传的数据后,直接输出原始内容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客户端发送给服务端的数据不仅会在服务端打印显示,还会被服务端重新发回客户端,最终由客户端打印输出。
2、完整代码实现
cpp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cstring>
#include <sys/socket.h>
#include <netinet/in.h>
#include <arpa/inet.h>
#include <unistd.h>
class EchoClient {
private:
int _sockfd;
std::string _server_ip;
int _server_port;
public:
EchoClient(const std::string& ip, int port)
: _server_ip(ip), _server_port(port) {
_sockfd = socket(AF_INET, SOCK_DGRAM, 0);
if (_sockfd < 0) {
perror("socket creation failed");
exit(EXIT_FAILURE);
}
}
void Start() {
struct sockaddr_in server_addr;
memset(&server_addr, 0, sizeof(server_addr));
server_ad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er_addr.sin_port = htons(_server_port);
inet_pton(AF_INET, _server_ip.c_str(), &server_addr.sin_addr);
const int BUFFER_SIZE = 128;
char buffer[BUFFER_SIZE];
for (;;) {
std::string msg;
std::cout << "Please Enter# ";
std::getline(std::cin, msg);
// 发送数据到服务端
sendto(_sockfd, msg.c_str(), msg.size(), 0,
(const struct sockaddr*)&server_addr, sizeof(server_addr));
// 接收服务端响应
struct sockaddr_in tmp_addr;
socklen_t addr_len = sizeof(tmp_addr);
ssize_t size = recvfrom(_sockfd, buffer, BUFFER_SIZE - 1, 0,
(struct sockaddr*)&tmp_addr, &addr_len);
if (size > 0) {
buffer[size] = '\0';
std::cout << "Server response: " << buffer << std::endl;
} else {
std::cerr << "recvfrom error" << std::endl;
}
}
}
~EchoClient() {
close(_sockfd);
}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if (argc != 3) {
std::cerr << "Usage: " << argv[0] << " <server_ip> <server_port>" << std::endl;
return 1;
}
EchoClient client(argv[1], std::stoi(argv[2]));
client.Start();
return 0;
}
3、详细讲解:EchoClient UDP 客户端代码
这段代码实现了一个基于 UDP 协议的简单回声(Echo)客户端,可以与服务器进行交互式通信。下面我将从整体架构、关键函数、网络通信流程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代码整体架构
类设计
cpp
class EchoClient {
private:
int _sockfd; // 套接字文件描述符
std::string _server_ip; // 服务器IP地址
int _server_port; // 服务器端口号
public:
// 构造函数
EchoClient(const std::string& ip, int port);
// 启动客户端
void Start();
// 析构函数
~EchoClient();
};
-
使用面向对象方式封装UDP客户端
-
私有成员保存连接信息
-
公共接口提供初始化和启动功能
主程序
cpp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if (argc != 3) {
std::cerr << "Usage: " << argv[0] << " <server_ip> <server_port>" << std::endl;
return 1;
}
EchoClient client(argv[1], std::stoi(argv[2]));
client.Start();
return 0;
}
-
处理命令行参数(服务器IP和端口)
-
创建客户端对象并启动
2. 构造函数详解
cpp
EchoClient(const std::string& ip, int port)
: _server_ip(ip), _server_port(port) {
// 创建UDP套接字
_sockfd = socket(AF_INET, SOCK_DGRAM, 0);
if (_sockfd < 0) {
perror("socket creation failed");
exit(EXIT_FAILURE);
}
}
关键点:
-
套接字创建:
-
socket(AF_INET, SOCK_DGRAM, 0)创建UDP套接字 -
AF_INET表示IPv4地址族 -
SOCK_DGRAM表示无连接的数据报服务(UDP) -
第三个参数0表示使用默认协议(UDP)
-
-
错误处理:
-
检查套接字是否创建成功
-
失败时打印错误信息并退出程序
-
3. Start() 方法详解
这是客户端的核心功能实现,包含与服务器交互的完整流程。
3.1 服务器地址设置
cpp
struct sockaddr_in server_addr;
memset(&server_addr, 0, sizeof(server_addr)); // 清零结构体
server_addr.sin_family = AF_INET; // IPv4地址族
server_addr.sin_port = htons(_server_port); // 端口号(网络字节序)
inet_pton(AF_INET, _server_ip.c_str(), &server_addr.sin_addr); // IP地址转换
关键函数:
-
htons():主机字节序转网络字节序(16位) -
inet_pton():将点分十进制IP字符串转换为二进制格式
3.2 主循环
cpp
const int BUFFER_SIZE = 128;
char buffer[BUFFER_SIZE];
for (;;) {
// 获取用户输入
std::string msg;
std::cout << "Please Enter# ";
std::getline(std::cin, msg);
// 发送数据到服务端
sendto(_sockfd, msg.c_str(), msg.size(), 0,
(const struct sockaddr*)&server_addr, sizeof(server_addr));
// 接收服务端响应
struct sockaddr_in tmp_addr;
socklen_t addr_len = sizeof(tmp_addr);
ssize_t size = recvfrom(_sockfd, buffer, BUFFER_SIZE - 1, 0,
(struct sockaddr*)&tmp_addr, &addr_len);
// 处理响应
if (size > 0) {
buffer[size] = '\0'; // 添加字符串终止符
std::cout << "Server response: " << buffer << std::endl;
} else {
std::cerr << "recvfrom error" << std::endl;
}
}
关键网络函数:
第一:sendto() 函数
sendto() 是 Unix/Linux 系统中的一个核心系统调用,用于在 无连接 的网络通信中发送数据(主要是 UDP 协议)。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详细讲解这个函数。
1. 函数原型
cpp
#include <sys/socket.h>
ssize_t sendto(int sockfd, const void *buf, size_t len, int flags,
const struct sockaddr *dest_addr, socklen_t addrlen);

2. 参数详解

2.1 sockfd (套接字描述符)
-
作用:标识要使用的套接字
-
类型:整数文件描述符
-
获取方式:通常通过
socket()系统调用创建 -
注意:必须是支持发送操作的套接字(如 UDP 套接字)
2.2 buf (数据缓冲区)
-
作用:指向要发送数据的缓冲区
-
类型:
const void*(通用指针) -
特点:
-
可以是任何类型的数据(字符、结构体等)
-
数据不会被
sendto()修改(因为标记为const)
-
2.3 len (数据长度)
-
作用:指定要发送的字节数
-
类型:
size_t(无符号整数) -
重要提示:
-
不是缓冲区大小,而是实际要发送的数据长度
-
如果
len为 0,通常不会发送数据(但可能发送 0 长度数据报)
-
2.4 flags (控制标志)
-
作用:控制发送行为的标志位
-
常用选项(通过位或
|组合):-
0:默认行为 -
MSG_DONTWAIT:非阻塞发送(如果不可立即发送则返回 EAGAIN) -
MSG_MORE:告诉内核还有更多数据要发送(TCP 优化) -
MSG_CONFIRM:通知链路层邻居缓存有效(某些系统)
-
-
UDP 常用:通常设为 0
2.5 dest_addr (目标地址)
-
作用:指定数据报的目标地址
-
类型:
const struct sockaddr* -
特点:
-
对于 UDP 这样的无连接协议必须指定
-
对于已连接的套接字可以设为 NULL
-
-
地址结构体:
-
IPv4:
struct sockaddr_in -
IPv6:
struct sockaddr_in6 -
通用:
struct sockaddr(使用时需要类型转换)
-
2.6 addrlen (地址长度)
-
作用:指定地址结构体的长度
-
类型:
socklen_t(通常是 32 位无符号整数) -
为什么需要:
-
不同地址族(IPv4/IPv6)的结构体大小不同
-
系统需要知道地址结构的准确大小才能正确解析
-
3. 返回值
-
成功:返回实际发送的字节数
-
对于 UDP 通常应该等于
len(因为 UDP 是数据报协议) -
如果返回值 <
len,可能是信号中断或缓冲区满
-
-
失败:返回 -1 并设置
errno-
常见错误:
-
EACCES:无权限(如广播地址未设置权限) -
EAGAIN/EWOULDBLOCK:非阻塞模式下套接字不可写 -
ECONNRESET:连接被对方重置(对 UDP 来说可能是 ICMP 错误) -
EDESTADDRREQ:未指定目标地址(对无连接套接字) -
EINTR:被信号中断 -
EINVAL:无效参数 -
EMSGSIZE:消息太大(超过 MTU 或协议限制) -
ENOBUFS:系统缓冲区不足 -
ENOTCONN:套接字未连接(但对 UDP 通常不需要连接)
-
-
4. 使用示例
基本 UDP 发送
cpp
int sockfd = socket(AF_INET, SOCK_DGRAM, 0);
struct sockaddr_in server_addr;
memset(&server_addr, 0, sizeof(server_addr));
server_ad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er_addr.sin_port = htons(8080);
inet_pton(AF_INET, "127.0.0.1", &server_addr.sin_addr);
const char *message = "Hello, Server!";
ssize_t sent = sendto(sockfd, message, strlen(message), 0,
(struct sockaddr*)&server_addr, sizeof(server_addr));
if (sent == -1) {
perror("sendto failed");
} else {
printf("Sent %zd bytes to server\n", sent);
}
发送二进制数据
cpp
struct {
int id;
float value;
} data = {42, 3.14f};
sendto(sockfd, &data, sizeof(data), 0,
(struct sockaddr*)&server_addr, sizeof(server_addr));
5. 重要特性
5.1 无连接性
-
每次调用
sendto()都需要指定目标地址 -
不同于 TCP 的
send()(连接后无需指定地址) -
适合 UDP 这样的无连接协议
5.2 数据报边界
-
UDP 是面向消息的协议,每次
sendto()对应一个独立的数据报 -
接收方会完整收到这个数据报(除非被截断或丢失)
5.3 长度限制
-
UDP 数据报最大长度受限于 IP 层 MTU(通常约 1500 字节)
-
实际可用载荷大小:
-
IPv4:65507 字节(65535 - 8 字节 UDP 头 - 20 字节 IP 头)
-
但建议保持在路径 MTU 以下(通常 1472 字节或更小)
-
6. 与相关函数比较
| 函数 | 协议 | 连接性 | 地址参数 | 适用场景 |
|---|---|---|---|---|
sendto() |
UDP/其他 | 无连接 | 必须提供 | 通用发送 |
send() |
TCP/UDP | 可连接 | 可选 | 已连接套接字 |
sendmsg() |
所有 | 任意 | 通过消息头 | 高级功能(多缓冲区、控制信息) |
7.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7.1 发送失败(返回 -1)
cpp
if (sendto(sockfd, buf, len, 0, addr, addrlen) == -1) {
switch(errno) {
case EMSGSIZE:
// 数据太大,需要分片或减少大小
break;
case EACCES:
// 检查权限(如广播权限)
break;
default:
perror("sendto error");
}
}
7.2 部分发送
-
UDP 理论上应该全部发送或失败
-
如果返回小于
len:-
可能是信号中断(检查
errno是否为EINTR) -
可能是系统实现问题(罕见)
-
7.3 性能优化
-
对于高频小数据报:
-
考虑使用
sendmmsg()(Linux 特有)批量发送 -
或使用已连接套接字 +
send()减少地址处理开销
-
8. 底层实现原理
-
内核处理流程:
-
从用户空间复制数据到内核缓冲区
-
添加 UDP 头(源端口、目的端口、长度、校验和)
-
添加 IP 头并路由
-
交给网络设备驱动发送
-
-
校验和计算:
-
如果校验和字段为 0,可能不计算(取决于实现)
-
否则计算 UDP 伪首部 + UDP 头 + 数据的校验和
-
-
缓冲区管理:
-
使用套接字发送缓冲区
-
如果缓冲区满,可能阻塞或返回
EAGAIN(取决于阻塞/非阻塞模式)
-
9. 完整代码示例(带错误处理)
cpp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tring.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ys/socket.h>
#include <netinet/in.h>
#include <arpa/inet.h>
#include <errno.h>
int main() {
// 创建UDP套接字
int sockfd = socket(AF_INET, SOCK_DGRAM, 0);
if (sockfd == -1) {
perror("socket creation failed");
exit(EXIT_FAILURE);
}
// 设置服务器地址
struct sockaddr_in server_addr;
memset(&server_addr, 0, sizeof(server_addr));
server_ad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er_addr.sin_port = htons(8080);
if (inet_pton(AF_INET, "127.0.0.1", &server_addr.sin_addr) <= 0) {
perror("invalid address");
close(sockfd);
exit(EXIT_FAILURE);
}
// 发送数据
const char *message = "Hello from UDP client!";
ssize_t bytes_sent = sendto(sockfd, message, strlen(message), 0,
(struct sockaddr*)&server_addr, sizeof(server_addr));
if (bytes_sent == -1) {
perror("sendto failed");
} else {
printf("Successfully sent %zd bytes\n", bytes_sent);
}
close(sockfd);
return 0;
}
10. 总结
sendto() 是 UDP 网络编程的核心函数,具有以下关键特性:
-
适用于无连接协议(主要是 UDP)
-
每次发送都需要指定目标地址
-
保持数据报边界(每次调用发送一个独立数据报)
-
需要处理各种错误情况(特别是
EMSGSIZE和权限问题) -
性能受限于系统调用和缓冲区管理
理解 sendto() 的工作原理对于编写高效可靠的网络应用程序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处理 UDP 协议时需要特别注意数据报大小和错误处理。
第二:recvfrom() 函数
recvfrom() 是 Unix/Linux 系统中用于从无连接套接字(主要是 UDP)接收数据的核心系统调用。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详细讲解这个函数。
1. 函数原型
cpp
#include <sys/socket.h>
ssize_t recvfrom(int sockfd, void *buf, size_t len, int flags,
struct sockaddr *src_addr, socklen_t *addrlen);

2. 参数详解
2.1 sockfd (套接字描述符)
-
作用:标识要使用的套接字
-
类型:整数文件描述符
-
获取方式:通过
socket()系统调用创建 -
注意:必须是支持接收操作的套接字
2.2 buf (接收缓冲区)
-
作用:指向存储接收数据的缓冲区
-
类型:
void*(通用指针) -
特点:
-
必须是已分配的内存区域
-
缓冲区大小应足够容纳预期数据
-
2.3 len (缓冲区长度)
-
作用:指定缓冲区的最大容量
-
类型:
size_t(无符号整数) -
重要提示:
-
不是要接收的数据量,而是缓冲区能容纳的最大字节数
-
防止缓冲区溢出
-
2.4 flags (控制标志)
-
作用:控制接收行为的标志位
-
常用选项(通过位或
|组合):-
0:默认行为(阻塞直到收到数据) -
MSG_DONTWAIT:非阻塞接收(如果没有数据立即返回 EAGAIN) -
MSG_WAITALL:等待直到收到请求的全部字节(对 UDP 通常无效) -
MSG_PEEK:查看数据但不从接收队列中移除 -
MSG_TRUNC:返回数据报实际长度(即使比缓冲区大)
-
2.5 src_addr (源地址)
-
作用:返回发送方的地址信息
-
类型:
struct sockaddr* -
特点:
-
可以是 NULL(如果不关心发送方地址)
-
通常需要转换为特定地址族的结构体(如
sockaddr_in)
-
2.6 addrlen (地址长度指针)
-
作用:输入输出参数
-
输入:指定
src_addr缓冲区的大小 -
输出:返回实际写入的地址结构大小
-
-
类型:
socklen_t*(指向 socklen_t 的指针) -
为什么需要:
-
处理不同地址族(IPv4/IPv6)的结构体大小不同
-
系统需要知道可以写入多少地址数据
-
3. 返回值
-
成功:返回实际接收的字节数
-
对于 UDP:应该是完整数据报的大小(除非被截断)
-
返回 0:对于 UDP 表示接收到 0 长度数据报(合法但罕见)
-
-
失败:返回 -1 并设置
errno-
常见错误:
-
EAGAIN/EWOULDBLOCK:非阻塞模式下无数据可读 -
ECONNREFUSED:收到 ICMP 端口不可达(对 UDP) -
EINTR:被信号中断 -
EINVAL:无效参数 -
ENOTCONN:套接字未连接(但对 UDP 通常不需要连接)
-
-
4. 使用示例
基本 UDP 接收
cpp
int sockfd = socket(AF_INET, SOCK_DGRAM, 0);
struct sockaddr_in server_addr, client_addr;
memset(&server_addr, 0, sizeof(server_addr));
server_ad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er_addr.sin_addr.s_addr = INADDR_ANY;
server_addr.sin_port = htons(8080);
bind(sockfd, (struct sockaddr*)&server_addr, sizeof(server_addr));
char buffer[1024];
socklen_t client_len = sizeof(client_addr);
ssize_t recv_len = recvfrom(sockfd, buffer, sizeof(buffer), 0,
(struct sockaddr*)&client_addr, &client_len);
if (recv_len == -1) {
perror("recvfrom failed");
} else {
buffer[recv_len] = '\0'; // 添加字符串结束符
printf("Received %zd bytes from %s:%d\n", recv_len,
inet_ntoa(client_addr.sin_addr), ntohs(client_addr.sin_port));
printf("Data: %s\n", buffer);
}
处理大数据报(使用 MSG_TRUNC)
cpp
char buffer[2000];
socklen_t temp_len = sizeof(client_addr);
int flags = 0;
ssize_t recv_len = recvfrom(sockfd, buffer, sizeof(buffer), flags | MSG_TRUNC,
(struct sockaddr*)&client_addr, &temp_len);
if (recv_len > sizeof(buffer)) {
printf("Partial read: got %zu bytes of %zd byte datagram\n",
sizeof(buffer), recv_len);
}
5. 重要特性
5.1 无连接性
-
每次调用
recvfrom()都会返回发送方的地址 -
不同于 TCP 的
recv()(连接套接字不提供对端地址) -
适合 UDP 这样的无连接协议
5.2 数据报边界
-
UDP 是面向消息的协议,每次
recvfrom()返回一个完整的数据报 -
除非缓冲区太小,否则不会拆分数据报
5.3 缓冲区管理
-
如果数据报大于缓冲区:
-
默认情况下:数据被截断,只返回缓冲区能容纳的部分
-
使用
MSG_TRUNC标志:可以获取实际数据报大小(即使被截断)
-
-
建议缓冲区至少为可能的最大 UDP 数据报大小(通常 64KB)
6. 与相关函数比较
| 函数 | 协议 | 连接性 | 地址参数 | 适用场景 |
|---|---|---|---|---|
recvfrom() |
UDP/其他 | 无连接 | 返回发送方地址 | 通用接收 |
recv() |
TCP/UDP | 可连接 | 不提供地址 | 已连接套接字 |
recvmsg() |
所有 | 任意 | 通过消息头 | 高级功能(多缓冲区、控制信息) |
7.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7.1 接收失败(返回 -1)
cpp
ssize_t recv_len = recvfrom(sockfd, buf, len, 0, addr, &addrlen);
if (recv_len == -1) {
switch(errno) {
case EAGAIN:
// 非阻塞模式下无数据,可以稍后重试
break;
case ECONNREFUSED:
// 可能收到ICMP端口不可达,忽略或记录
break;
default:
perror("recvfrom error");
}
}
7.2 部分接收
-
UDP 理论上应该全部接收或失败
-
如果返回小于实际数据报大小:
-
缓冲区太小导致截断
-
使用
MSG_TRUNC标志检测这种情况
-
7.3 性能优化
-
对于高频接收:
-
考虑使用
recvmmsg()(Linux 特有)批量接收 -
或使用已连接套接字 +
recv()减少地址处理开销 -
调整套接字缓冲区大小(
SO_RCVBUF)
-
8. 底层实现原理
-
内核处理流程:
-
检查套接字接收队列是否有数据
-
如果没有数据:
-
阻塞模式:等待直到数据到达
-
非阻塞模式:立即返回 EAGAIN
-
-
将数据从内核缓冲区复制到用户缓冲区
-
填充发送方地址信息(如果请求)
-
-
地址处理:
-
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包确定发送方地址族
-
转换为
sockaddr通用格式返回给用户
-
-
数据报完整性:
-
UDP 数据报要么完整接收,要么被截断
-
不会出现 TCP 那样的部分数据流
-
9. 完整代码示例(带错误处理)
cpp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tring.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ys/socket.h>
#include <netinet/in.h>
#include <arpa/inet.h>
#include <errno.h>
#define BUF_SIZE 2048
int main() {
// 创建UDP套接字
int sockfd = socket(AF_INET, SOCK_DGRAM, 0);
if (sockfd == -1) {
perror("socket creation failed");
exit(EXIT_FAILURE);
}
// 绑定地址
struct sockaddr_in server_addr;
memset(&server_addr, 0, sizeof(server_addr));
server_ad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er_addr.sin_addr.s_addr = INADDR_ANY;
server_addr.sin_port = htons(8080);
if (bind(sockfd, (struct sockaddr*)&server_addr, sizeof(server_addr)) == -1) {
perror("bind failed");
close(sockfd);
exit(EXIT_FAILURE);
}
// 接收循环
while (1) {
char buffer[BUF_SIZE];
struct sockaddr_in client_addr;
socklen_t client_len = sizeof(client_addr);
ssize_t recv_len = recvfrom(sockfd, buffer, BUF_SIZE, 0,
(struct sockaddr*)&client_addr, &client_len);
if (recv_len == -1) {
if (errno == EINTR) continue; // 被信号中断,继续
perror("recvfrom failed");
break;
}
// 处理接收到的数据
char client_ip[INET_ADDRSTRLEN];
inet_ntop(AF_INET, &client_addr.sin_addr, client_ip, INET_ADDRSTRLEN);
printf("Received %zd bytes from %s:%d\n",
recv_len, client_ip, ntohs(client_addr.sin_port));
// 简单回显
sendto(sockfd, buffer, recv_len, 0,
(struct sockaddr*)&client_addr, client_len);
}
close(sockfd);
return 0;
}
10. 高级主题
10.1 匿名端口
-
服务器可以使用
bind()到端口 0 让系统分配临时端口 -
然后通过
getsockname()获取实际绑定的端口
10.2 多播接收
cpp
// 加入多播组
struct ip_mreq mreq;
mreq.imr_multiaddr.s_addr = inet_addr("224.0.0.1");
mreq.imr_interface.s_addr = htonl(INADDR_ANY);
setsockopt(sockfd, IPPROTO_IP, IP_ADD_MEMBERSHIP, &mreq, sizeof(mreq));
// 然后正常调用 recvfrom() 接收多播数据
10.3 非阻塞接收
cpp
// 设置非阻塞模式
int flags = fcntl(sockfd, F_GETFL, 0);
fcntl(sockfd, F_SETFL, flags | O_NONBLOCK);
// 在循环中检查是否有数据
char buf[1024];
struct sockaddr_in addr;
socklen_t addrlen = sizeof(addr);
ssize_t n = recvfrom(sockfd, buf, sizeof(buf), MSG_DONTWAIT, &addr, &addrlen);
if (n == -1) {
if (errno == EAGAIN || errno == EWOULDBLOCK) {
// 没有数据可读
} else {
perror("recvfrom");
}
}
11. 总结
recvfrom() 是 UDP 网络编程的核心函数,具有以下关键特性:
-
适用于无连接协议(主要是 UDP)
-
每次接收都返回发送方地址信息
-
保持数据报边界(每次调用接收一个独立数据报)
-
需要处理缓冲区截断和错误情况
-
性能受限于系统调用和缓冲区管理
理解 recvfrom() 的工作原理对于编写高效可靠的网络应用程序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处理 UDP 协议时需要特别注意数据报完整性和缓冲区大小管理。
3.3 缓冲区处理
cpp
buffer[size] = '\0'; // 确保字符串正确终止
-
手动添加终止符,确保可以安全作为字符串处理
-
防止缓冲区溢出(虽然BUFFER_SIZE-1已经限制了接收长度)
4. 析构函数
cpp
~EchoClient() {
close(_sockfd); // 关闭套接字
}
-
资源释放,避免文件描述符泄漏
-
在对象销毁时自动调用
5. 网络通信流程总结
-
初始化阶段:
-
创建UDP套接字
-
设置服务器地址信息
-
-
交互循环:
-
读取用户输入
-
发送消息到服务器
-
接收服务器响应
-
显示响应内容
-
-
终止:程序退出时自动关闭套接字
6. 代码特点分析
-
UDP协议特性:
-
无连接:每次发送都需指定目标地址
-
不可靠:没有连接状态,不保证送达
-
简单高效:适合简单请求-响应模式
-
-
健壮性考虑:
-
检查套接字创建是否成功
-
处理接收错误情况
-
使用固定大小缓冲区防止溢出
-
-
可改进点:
-
没有超时机制,recvfrom可能无限阻塞
-
缓冲区大小固定,长消息会被截断
-
没有验证服务器身份(任何服务器响应都会显示)
-
7. 关键系统调用和函数
| 函数 | 作用 |
|---|---|
socket() |
创建套接字 |
sendto() |
发送UDP数据报 |
recvfrom() |
接收UDP数据报 |
inet_pton() |
IP地址字符串转二进制 |
htons() |
主机到网络字节序转换(16位) |
close() |
关闭套接字 |
8. 编译运行说明
首先需要先启动对应端口的Echo服务器,也就是编译和运行服务端,然后对客户端进行同样的操作,然后测试回声服务器时,服务端和客户端都能观察到相应现象,从而可以准确判断通信状态,如下:

9. 完整工作流程示例
-
比如用户输入消息:"Hello, Server!"
-
客户端发送到指定服务器和端口
-
服务器接收并返回相同消息
-
客户端显示:"Server response: Hello, Server!"
-
循环继续,等待下一条输入
这个简单的回声客户端展示了UDP网络编程的基本模式,可以作为更复杂网络应用的基础。
四、网络测试与部署指南
1、静态编译客户端
你可以将生成的可执行程序分享给朋友进行网络测试。为确保程序在各台设备上完全一致,建议在编译客户端时添加-static参数进行静态编译。所以为了在不同机器上运行相同的客户端程序,建议进行静态编译:
cpp
g++ EchoClient.cc -o EchoClient -static -std=c++11
静态编译后的程序会包含所有依赖库,因此体积较大,但能确保在不同环境下的兼容性。

2、程序分发方法
你可以先通过sz命令将客户端可执行程序下载到本地,再分享给朋友使用。这类似于我们日常下载PC软件的过程:下载的实际上是客户端程序,而对应的服务端则部署在Linux服务器上运行。
1. 从服务器下载客户端:
bash
sz EchoClient # 使用lrzsz工具下载到本地

将客户端的可执行程序发送给朋友后,对方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将其上传到云服务器:
-
使用rz命令上传
-
直接拖放文件到服务器
上传完成后,执行chmod命令赋予文件可执行权限即可。
2. 上传到目标机器:
-
方法1:使用rz命令上传
bashrz # 选择客户端程序上传 -
方法2:直接拖拽(如果使用图形界面SSH工具)
3. 添加执行权限:
bash
chmod +x client
五、代码优化说明
1、错误处理增强:
-
添加了socket创建和绑定的错误检查
-
改进了网络地址转换的错误处理
2、代码结构优化:
-
使用类封装服务器和客户端逻辑
-
将网络地址处理与业务逻辑分离
3、可移植性改进:
-
使用
inet_pton替代已弃用的inet_addr -
添加了
-std=c++11编译选项确保兼容性
4、缓冲区安全:
-
确保所有字符串操作都以null结尾
-
限制接收缓冲区大小防止溢出
这个简易回声服务器实现完整展示了UDP通信的基本模式,可以作为网络编程学习的基础示例,也可以根据需要扩展为更复杂的协议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