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为请求创建了一个接收者对象的链。这种模式给予请求的类型,对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进行解耦。这种类型的设计模式属于行为型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通常每个接收者都包含对另一个接收者的引用。如果一个对象不能处理该请求,那么它会把相同的请求传给下一个接收者,依此类推。
责任链模式介绍
意图: 避免请求发送者与接收者耦合在一起,让多个对象都有可能接收请求,将这些对象连接成一条链,并且沿着这条链传递请求,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
主要解决: 职责链上的处理者负责处理请求,客户只需要将请求发送到职责链上即可,无须关心请求的处理细节和请求的传递,所以职责链将请求的发送者和请求的处理者解耦了。
何时使用: 在处理消息的时候以过滤很多道。
如何解决: 拦截的类都实现统一接口。
关键代码: Handler 里面聚合它自己,在 HandlerRequest 里判断是否合适,如果没达到条件则向下传递,向谁传递之前 set 进去。
应用实例: 1、红楼梦中的"击鼓传花"。 2、JS 中的事件冒泡。 3、JAVA WEB 中 Apache Tomcat 对 Encoding 的处理,Struts2 的拦截器,jsp servlet 的 Filter。
优点: 1、降低耦合度。它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 2、简化了对象。使得对象不需要知道链的结构。 3、增强给对象指派职责的灵活性。通过改变链内的成员或者调动它们的次序,允许动态地新增或者删除责任。 4、增加新的请求处理类很方便。
缺点: 1、不能保证请求一定被接收。 2、系统性能将受到一定影响,而且在进行代码调试时不太方便,可能会造成循环调用。 3、可能不容易观察运行时的特征,有碍于除错
业务代码使用的例子
利用spring boot注入及接口实现责任链
首先我们定义一个入参Payment
java
public class Payment {
private boolean success;
// 其他参数略....
public boolean isSuccess() {
return success;
}
public void setSuccess(boolean success) {
this.success = success;
}
}
再定义一个接口
java
public interface PaymentProcessor {
/**
* 节点处理
*
* @param context
*/
void handle(Payment context);
}
接下来我们定义两个实现类CreditCardProcessor
、PayPalProcessor
.当我们新增节点或者实现时可以直接实现PaymentProcessor
接口。这里采用spring注解@Order
来定义执行顺序。
java
@Order(1)
@Component
public class CreditCardProcessor implements PaymentProcesso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Payment context) {
System.out.println("Processed credit card payment.");
}
}
@Order(2)
@Component
public class PayPalProcessor implements PaymentProcesso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Payment context) {
System.out.println("Processed PayPal payment.");
}
}
最后,我们还需要创建一个支付处理servicePaymentHandleChainService
,用于管理这些实现类。·这里采用spring注入list的形式,list顺序为上面实现类@Order
的顺序
java
@Service
public class PaymentHandleChainService {
@Autowired
private List<PaymentProcessor> paymentProcessors;
public void execute(Payment payment) {
for (PaymentProcessor paymentProcessor : paymentProcessors) {
paymentProcessor.handle(payment);
}
}
}
整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我们写个单元测试:
Java
@RunWith(SpringRunner.class)
@SpringBootTest(classes = SpringExampleApplication.class)
public class PaymentServiceTest {
@Autowired
private PaymentHandleChainService paymentHandleChainService;
@Test
public void test() {
paymentHandleChainService.execute(new Payment());
}
}
结果如下图所示,符合我们预期:
抽象类实现责任链
另一种方式通过抽象类定义链式,我们还是用上面的例子,这里加个抽象类。
java
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tractPaymentProcessor {
/**
* 下一个节点
*/
protected AbstractPaymentProcessor next = null;
public void execute(Payment context) throws Exception {
// 上层未执行成功,不再执行
if (!context.isSuccess()) {
return;
}
// 执行当前阶段
doHandler(context);
// 判断是否还有下个责任链节点,没有的话,说明已经是最后一个节点
if (getNext() != null) {
getNext().execute(context);
}
}
public AbstractPaymentProcessor getNext() {
return next;
}
public void setNext(AbstractPaymentProcessor next) {
this.next = next;
}
public abstract void doHandler(Payment content) throws Exception;
public static class Builder {
private AbstractPaymentProcessor head;
private AbstractPaymentProcessor tail;
public Builder addHandler(AbstractPaymentProcessor handler) {
if (this.head == null) {
this.head = handler;
} else {
this.tail.setNext(handler);
}
this.tail = handler;
return this;
}
public AbstractPaymentProcessor build() {
return this.head;
}
}
}
新定义两个实现类CreditCard2Processor
、PayPal2Processor
java
@Component
public class CreditCard2Processor extends AbstractPaymentProcessor {
@Override
public void doHandler(Payment content) throws Exception {
System.out.println("Processed credit card payment.");
}
}
@Component
public class PayPal2Processor extends AbstractPaymentProcessor {
@Override
public void doHandler(Payment content) throws Exception {
System.out.println("Processed PayPal payment.");
}
}
这种方式使用起来可以自定义节点,比较灵活。
java
@Test
public void test2() throws Exception {
paymentHandleChainService.execute(new Payment());
new AbstractPaymentProcessor.Builder()
.addHandler(creditCard2Processor)
.addHandler(payPal2Processor)
.build().execute(new Payment());
}
整体结构如下:
责任链模式与策略模式区别
之前我们讲过如何在业务代码中优雅的使用策略模式,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两者的区别。
责任链模式和策略模式都是常见的行为型设计模式,但它们解决的问题和应用场景有一些不同之处。以下是责任链模式和策略模式的主要区别:
-
问题域不同:
-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用于构建一个由多个处理器组成的处理链,每个处理器依次尝试处理请求,直到请求被处理或链上没有处理器能够处理为止。主要用于分离请求发送者和接收者,避免紧耦合的处理方式。
- 策略模式(Strategy):用于定义一组算法或行为,使它们可以相互替换。主要用于在运行时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策略,从而实现不同的行为。
-
关注点不同:
- 责任链模式:关注的是请求的处理流程,它将多个处理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处理链,每个处理器负责处理一部分请求,或者将请求传递给下一个处理器。
- 策略模式:关注的是算法的选择和替换,它将不同的算法封装成策略对象,然后在运行时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策略来执行。
-
调用顺序不同:
- 责任链模式:请求会依次在处理链上传递,每个处理器决定是否处理该请求或将其传递给下一个处理器。
- 策略模式:客户端代码选择合适的策略对象,然后直接调用所选策略的方法。
-
目的不同:
- 责任链模式:主要用于处理请求的分发和处理,可以用于动态地组织和调整处理器的顺序和层次。
- 策略模式:主要用于实现不同的算法或行为,使客户端代码能够根据需求选择适当的策略来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