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树
python
# 模块导入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ExtraTreeRegressor as ETR, DecisionTreeRegressor as DTR
ExtraTreeRegressor
和DecisionTreeRegressor
是scikit-learn库中的两种回归模型,用于拟合和预测连续型目标变量。
决策树是一种基于树结构的机器学习算法,用于解决分类和回归问题 。它通过对数据的特征进行一系列判断和分支,逐步将数据集划分成不同的子集 ,最终得到一个基于特征的树形结构,用于预测新数据的类别或数值。
决策树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在每个节点上选择最有价值 的特征进行划分,使得子节点间的纯度尽可能高,同时保持树的简单性。在分类任务中,纯度通常指子节点中样本所属类别的比例 ;在回归任务中,纯度通常指子节点中样本目标变量的方差或标准差。
决策树在处理离散型和连续型特征时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使用信息增益、信息增益比、基尼指数等指标进行节点划分。对于过拟合问题,可以通过剪枝、随机森林等方法进行处理。
两种树对比
DecisionTreeClassifier和DecisionTreeRegressor是决策树算法的两个变体,用于解决分类和回归问题。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所解决的问题类型和输出类型。
- DecisionTreeClassifier(决策树分类器 ):
- 问题类型:DecisionTreeClassifier用于解决分类问题,即将样本分为不同的类别。
- 输出类型:其输出是一个离散的类别标签,表示样本属于哪个类别。
- DecisionTreeRegressor(决策树回归器 ):
- 问题类型:DecisionTreeRegressor用于解决回归问题,即预测连续目标变量的值。
- 输出类型:其输出是一个连续的数值,表示预测的目标变量的值。
除了上述区别,DecisionTreeClassifier和DecisionTreeRegressor在算法实现上也有一些略微的差异:
- 分割准则:分类树通常使用基尼系数(Gini index)或熵(entropy)来度量特征的重要性,以选择最佳的分割点。而回归树通常使用平方误差(mean squared error)作为分割准则。
- 剪枝策略:为了防止过拟合,决策树通常需要进行剪枝。对于分类树来说,常用的剪枝策略有预剪枝和后剪枝。对于回归树来说,通常采用贪心策略进行自底向上的剪枝。
总结起来,DecisionTreeClassifier和DecisionTreeRegressor主要区别在于解决的问题类型和输出类型。前者适用于分类问题,输出离散类别标签;后者适用于回归问题,输出连续数值。
决策树中的专业名词
- 节点(Node):表示决策树上的一个数据处理单元,包含一个或多个子节点和一个父节点。
- 根节点(Root Node):表示决策树的起始节点,没有父节点。
- 叶节点(Leaf Node):表示决策树的终止节点,没有子节点。
- 内部节点(Internal Node):表示除根节点和叶节点外的其他节点,拥有一个或多个子节点。
- 特征(Feature):表示决策树划分节点时使用的属性或特征值,可以是离散型或连续型。
- 阈值(Threshold):表示用于划分连续型特征的阈值,通常是根据特征值的中位数或平均值确定的。
- 深度(Depth):表示决策树从根节点到某个节点的路径长度,根节点的深度为0。
- 路径(Path):表示从根节点到叶节点的一条路径,由一系列节点和边组成。
- 分支(Branch):表示从一个节点到其子节点的一条边。
- 剪枝(Pruning):表示对决策树进行修剪,以防止模型过拟合。常用的剪枝方法有预剪枝(
Pre
-Pruning)和后剪枝(Post-Pruning)。 - 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表示在某个节点上划分前后数据集的信息熵差异,用于选择最佳划分特征。
- 基尼指数(
Gini
Index):表示在某个节点上划分前后数据集的基尼系数差异,用于选择最佳划分特征。
DecisionTreeRegressor
导入模块
python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DecisionTreeRegressor, ExtraTreeRegressor
创建模型对象
python
dtr = DecisionTreeRegressor(max_depth=None, criterion='mse', splitter='best', random_state=None)
参数说明
max_depth
:决策树的最大深度,默认为None,表示不限制深度。criterion
:节点划分的标准,可选'mse'(均方误差)或'mae'(平均绝对误差),默认为'mse'。splitter
:节点划分的策略,可选'best'(最优划分)或'random'(随机划分),默认为'best'。random_state
:随机种子,用于重复实验。
拟合模型
python
dtr.fit(X,y)
X是一个二维数组或者数据框,其中每一行代表一个样本,每一列表示一个特征
y是目标变量向量,是一个一维数组或列表,其中每个元素表示一个样本的目标值
预测
python
y_pred_dtr = dtr.predict(X_test)
其中X_test是我们待预测的新特征矩阵
示例代码
数据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python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python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是一个常用的函数调用,用于将数据集 X
和对应的目标变量 y
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具体解释如下:
X
:表示样本特征矩阵,其中每一行代表一个样本,每一列代表一个特征。y
:表示目标变量(或标签),是与样本特征矩阵X
对应的目标值。test_size=0.2
:表示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时,测试集的大小为全部数据的 20%。random_state=42
:表示设置随机数种子为 42,用于控制随机划分的重现性。
该函数会返回划分后的训练集和测试集,以便后续在机器学习模型中使用。具体返回结果会有以下四个元组:
X_train
:表示划分后的训练集样本特征。X_test
:表示划分后的测试集样本特征。y_train
:表示划分后的训练集目标变量。y_test
:表示划分后的测试集目标变量。
通过这个函数可以确保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划分是随机的,并且可以重复该划分过程。同时,通过指定随机数种子,可以使得每次运行时得到相同的划分结果,以保持实验的可重现性。
具体代码
python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diabetes # 导入糖尿病数据集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 将数据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DecisionTreeRegressor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mean_squared_error # 计算均方误差
# 加载糖尿病数据集
diabetes = load_diabetes()
X, y = diabetes.data, diabetes.target
# 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分别是 训练集样本特征矩阵 测试集样本特征矩阵 训练集目标向量 测试集目标向量
# 创建决策树回归模型
dtr = DecisionTreeRegressor(max_depth=5, random_state=42)
# 训练模型
dtr.fit(X_train, y_train)
# 预测测试集
y_pred_dtr = dtr.predict(X_test)
# 评估模型性能
mse = mean_squared_error(y_test, y_pred_dtr)
print("均方误差 (MSE):", mse) # 3600 均方误差较大,需要改进模型
均方误差
均方误差(Mean Squared Error,MSE)是一种常用的回归模型评估指标。它用于衡量模型预测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程度,具体计算方式如下:
MSE = (1/n) * Σ(yᵢ - ŷᵢ)²
其中,n 是样本数量,yᵢ 是真实值,ŷᵢ 是模型的预测值。
MSE 的计算方法是将每个样本的预测误差平方后求和,再除以样本数量。因为误差被平方,所以 MSE 比较敏感,较大的误差会被放大,而较小的误差则相对较小。
对于 MSE 来说,**数值越小表示模型的预测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越小,模型的拟合能力越好。**当 **MSE 为0时,表示模型完全拟合了训练数据,但这可能意味着模型过于复杂,存在过拟合的风险。**通常情况下,我们希望选择一个使得 MSE 较小且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表现一致的模型。
需要注意的是,MSE 的值与数据集的单位相关,因此无法直接进行跨数据集的比较。在评估模型时,可以将 MSE 与其他模型的 MSE 进行比较,或者将其与问题的背景和要求相结合来进行评估,例如与实际误差的大小进行比较或与领域专家的知识相结合。
模型优化
要修改决策树的参数、进行剪枝以及使用基尼系数进行划分,使得模型更加优化,通常需要使用机器学习库来实现
首先,我们导入所需的库和数据集:
python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DecisionTreeClassifier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accuracy_score
加载鸢尾花数据集并将其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python
data = load_iris()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data.data, data.target,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创建决策树分类器对象,并设置参数:
python
clf = DecisionTreeClassifier(criterion='gini', max_depth=None, random_state=42)
其中,criterion
参数设置了用于划分的准则,这里选择了基尼系数(gini index)。max_depth
参数表示树的最大深度,设置为None
表示不限制深度。random_state
参数用于确定每次运行时的随机性,以便结果可重复。
拟合(训练)决策树分类器:
python
clf.fit(X_train, y_train)
使用训练好的模型进行预测:
python
y_pred = clf.predict(X_test)
计算预测的准确率:
python
accuracy = accuracy_score(y_test, y_pred)
print("准确率:", accuracy)
接下来,我们可以进行剪枝。
首先,我们可以使用预剪枝设置max_depth
参数限制树的最大深度:
python
clf_pruned = DecisionTreeClassifier(criterion='gini', max_depth=3, random_state=42)
然后,重复之前的拟合、预测和准确率计算过程:
python
clf_pruned.fit(X_train, y_train)
y_pred_pruned = clf_pruned.predict(X_test)
accuracy_pruned = accuracy_score(y_test, y_pred_pruned)
print("剪枝后的准确率:", accuracy_pruned)
最后,基于基尼系数的划分是决策树算法的默认选择,所以不需要额外的代码来设置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