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文章写完后,目录可以自动生成,如何生成可参考右边的帮助文档
文章目录
BigKey
1.什么是bigkey
bigkey是指key对应的value所占的内存空间比较大,例如一个字符串类型的value可以最大存到512MB,一个列表类型的value最多可以存储23-1个元素。
如果按照数据结构来细分的话,一般分为字符串类型bigkey和非字符串类型bigkey。
字符串类型:体现在单个value值很大,一般认为超过10KB就是bigkey,但这个值和具体的OPS相关。
非字符串类型:哈希、列表、集合、有序集合,体现在元素个数过多。
bigkey无论是空间复杂度和时间复杂度都不太友好,下面我们将介绍它的危害。
2.bigkey的危害
bigkey的危害体现在三个方面:
-
内存空间不均匀.(平衡):例如在Redis Cluster中,bigkey 会造成节点的内存空间使用不均匀。
-
超时阻塞:由于Redis单线程的特性,操作bigkey比较耗时,也就意味着阻塞Redis可能性增大。
-
网络拥塞:每次获取bigkey产生的网络流量较大
假设一个bigkey为1MB,每秒访问量为1000,那么每秒产生1000MB 的流量,对于普通的千兆网卡(按照字节算是128MB/s)的服务器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而且一般服务器会采用单机多实例的方式来部署,也就是说一个bigkey可能会对其他实例造成影响,其后果不堪设想。
bigkey的存在并不是完全致命的:
如果这个bigkey存在但是几乎不被访问,那么只有内存空间不均匀的问题存在,相对于另外两个问题没有那么重要紧急,但是如果bigkey是一个热点key(频繁访问),那么其带来的危害不可想象,所以在实际开发和运维时一定要密切关注bigkey的存在。
3.发现bigkey
redis-cli --bigkeys可以命令统计bigkey的分布。
但是在生产环境中,开发和运维人员更希望自己可以定义bigkey的大小,而且更希望找到真正的bigkey都有哪些,这样才可以去定位、解决、优化问题。
判断一个key是否为bigkey,只需要执行debug object key查看serializedlength属性即可,它表示 key对应的value序列化之后的字节数。
如果是要遍历多个,则尽量不要使用keys的命令,可以使用scan的命令来减少压力。
scan
Redis 从2.8版本后,提供了一个新的命令scan,它能有效的解决keys命令存在的问题。和keys命令执行时会遍历所有键不同,scan采用渐进式遍历的方式来解决 keys命令可能带来的阻塞问题,但是要真正实现keys的功能,需要执行多次scan。可以想象成只扫描一个字典中的一部分键,直到将字典中的所有键遍历完毕。scan的使用方法如下:
scan cursor [match pattern] [count number]
cursor :是必需参数,实际上cursor是一个游标,第一次遍历从0开始,每次scan遍历完都会返回当前游标的值,直到游标值为0,表示遍历结束。
Match pattern :是可选参数,它的作用的是做模式的匹配,这点和keys的模式匹配很像。
Count number :是可选参数,它的作用是表明每次要遍历的键个数,默认值是10,此参数可以适当增大。
可以看到,第一次执行scan 0,返回结果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9就是下次scan需要的cursor
第二个部分是10个键。接下来继续
直到得到结果cursor变为0,说明所有的键已经被遍历过了。
除了scan 以外,Redis提供了面向哈希类型、集合类型、有序集合的扫描遍历命令,解决诸如hgetall、smembers、zrange可能产生的阻塞问题,对应的命令分别是hscan、sscan、zscan,它们的用法和scan基本类似,请自行参考Redis官网。
渐进式遍历可以有效的解决keys命令可能产生的阻塞问题,但是scan并非完美无瑕,如果在scan 的过程中如果有键的变化(增加、删除、修改),那么遍历效果可能会碰到如下问题:新增的键可能没有遍历到,遍历出了重复的键等情况,也就是说scan并不能保证完整的遍历出来所有的键,这些是我们在开发时需要考虑的。
如果键值个数比较多,scan + debug object会比较慢,可以利用Pipeline机制完成。对于元素个数较多的数据结构,debug object执行速度比较慢,存在阻塞Redis的可能,所以如果有从节点,可以考虑在从节点上执行。
4.解决bigkey
主要思路为拆分
对 big key 存储的数据 (big value)进行拆分,变成value1,value2... valueN等等。
- 例如big value 是个大json 通过 mset 的方式,将这个 key的内容打散到各个实例中,
- 或者一个hash,每个field代表一个具体属性,通过hget、hmget获取部分value,hset、hmset来更新部分属性。
- 例如big value 是个大list,可以拆成将list拆成。= list_1, list_2, list3, ...listN
其他数据类型同理。
什么是热点Key?该如何解决
在Redis中,访问频率高的key称为热点key。
1. 产生原因和危害
原因
热点问题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种:
用户消费的数据远大于生产的数据(热卖商品、热点新闻、热点评论、明星直播)。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一些突发的事件,例如:双十一期间某些热门商品的降价促销,当这其中的某一件商品被数万次点击浏览或者购买时,会形成一个较大的需求量,这种情况下就会造成热点问题。同理,被大量刊发、浏览的热点新闻、热点评论、明星直播等,这些典型的读多写少的场景也会产生热点问题。
请求分片集中,超过单Server的性能极限。在服务端读数据进行访问时,往往会对数据进行分片切分,此过程中会在某一主机Server上对相应的Key进行访问,当访问超过Server极限时,就会导致热点Key问题的产生。
危害
1、流量集中,达到物理网卡上限。
2、请求过多,缓存分片服务被打垮。
3、DB击穿,引起业务雪崩。
2.发现热点key
预估发现
针对业务提前预估出访问频繁的热点key,例如秒杀商品业务中,秒杀的商品都是热点key。
当然并非所有的业务都容易预估出热点key,可能出现漏掉或者预估错误的情况。
客户端发现
客户端其实是距离key"最近"的地方,因为Redis命令就是从客户端发出的,以Jedis为例,可以在核心命令入口,使用这个Google Guava中的AtomicLongMap进行记录,如下所示。
使用客户端进行热点key的统计非常容易实现,但是同时问题也非常多:
(1) 无法预知key的个数,存在内存泄露的危险。
(2) 对于客户端代码有侵入,各个语言的客户端都需要维护此逻辑,维护成本较高。
(3) 规模化汇总实现比较复杂。
Redis发现
monitor命令
monitor命令可以监控到Redis执行的所有命令,利用monitor的结果就可以统计出一段时间内的热点key排行榜,命令排行榜,客户端分布等数据。
Facebook开源的redis-faina正是利用上述原理使用Python语言实现的,例如下面获取最近10万条命令的热点key、热点命令、耗时分布等数据。为了减少网络开销以及加快输出缓冲区的消费速度,monitor尽可能在本机执行。
此种方法会有两个问题:
1、monitor命令在高并发条件下,内存暴增同时会影响Redis的性能,所以此种方法适合在短时间内使用。
2、只能统计一个Redis节点的热点key,对于Redis集群需要进行汇总统计。
可以参考的框架:Facebook开源的redis-faina正是利用上述原理使用Python语言实现的
hotkeys
Redis在4.0.3中为redis-cli提供了--hotkeys,用于找到热点key。
如果有错误,需要先把内存逐出策略设置为allkeys-lfu或者volatile-lfu,否则会返回错误。
但是如果键值较多,执行较慢,和热点的概念的有点背道而驰,同时热度定义的不够准确。
抓取TCP包发现
Redis客户端使用TCP协议与服务端进行交互,通信协议采用的是RESP。如果站在机器的角度,可以通过对机器上所有Redis端口的TCP数据包进行抓取完成热点key的统计
此种方法对于Redis客户端和服务端来说毫无侵入,是比较完美的方案,但是依然存在3个问题:
(1) 需要一定的开发成本
(2) 对于高流量的机器抓包,对机器网络可能会有干扰,同时抓包时候会有丢包的可能性。
(3) 维护成本过高。
对于成本问题,有一些开源方案实现了该功能,例如ELK(ElasticSearch Logstash Kibana)体系下的packetbeat[2] 插件,可以实现对Redis、MySQL等众多主流服务的数据包抓取、分析、报表展示
3. 解决热点key
发现热点key之后,需要对热点key进行处理。
使用二级缓存
- 可以使用guava-cache或hcache,发现热点key之后,将这些热点key加载到JVM中作为本地缓存。访问这些key时直接从本地缓存获取即可,不会直接访问到redis层了,有效的保护了缓存服务器。
key分散
- 将热点key分散为多个子key,然后存储到缓存集群的不同机器上,这些子key对应的value都和热点key是一样的。当通过热点key去查询数据时,通过某种hash算法随机选择一个子key,然后再去访问缓存机器,将热点分散到了多个子key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