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复活亲人市场分析:技术、成本与伦理挑战

"起死回生"这种事,过去只存在于科幻电影里,但今年,被"复活"的案例却越来越多。

2月底,知名音乐人包晓柏利用AI"复活"了她的女儿,让她在妈妈生日时唱了一首生日歌;3月初,商汤科技的年会上,刚刚去世不久的创始人汤晓鸥以数字人的形式被"复活",并进行了风格独特的演讲;近日,有网友用AI技术"复活"了李玟、乔任梁等已逝明星,掀起了巨大的争议。

与逝去的亲人"再见面"这门原本隐秘小众的生意,开始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但由于所用技术不同,价格和效果也各不相同。

花10元,可以让去世亲人的照片"眨眼",背后是简单的图像处理技术;花费千元,可以通过AI换脸变声技术与未能告别的亲人视频通话;花费万元,能够与屏幕中亲人的克隆数字人进行聊天,这种数字人能够说话、行动和表现表情,真实感更强。

"AI复活"是一门有强烈需求的生意,潜藏着数亿级市场,然而涉足这一领域的商家鱼龙混杂。有的下载软件就能制作"会说话的照片"进行售卖;有的数字人服务商在向企业售卖直播、会展、主持人等数字人服务之外,开发了面向个人的数字人定制APP;还有一些商家,通过自研+接入第三方技术接口的方式,为用户提供定制化服务。

未来,"AI复活"或许会像拍照一样普遍,但其中也存在数据隐私和法律伦理等问题。有业内人士警告称,AI换脸变声技术的成熟可能被一些人利用,以用户对亲人的思念和信任实施诈骗,因此他提醒大家"回忆虽好,谨防被'割'"。

"复活"亲人,需要多少钱?

目前市面上的"AI复活"产品,根据成本和技术难度分为三个等级,对应着用户在"复活"亲人后与之"再见"的三种方式。

最低档次是照片驱动,即俗称的talking photo(会动的照片)。前几年就有类似的APP火了一阵子。利用深度学习和图像处理等技术,可以让照片中的人物嘴巴和眼睛动起来;若要让照片中的人开口说话或唱歌,则需用到唇语匹配和语音生成技术。这些技术已经成熟且开源,量产后单次成本可以压缩到10元以内。据有10年AI创业经验的极链科技创始人&总裁董慧智介绍。

第二档次是表情捕捉驱动的伪直播,通过将真人模特替换成逝者的形象和声音,实现语音电话或视频通话互动,或者生成祝福短视频等。这里涉及语音克隆、AI换脸、动捕(表情捕捉)、深度伪造(deepfake)等技术。这种方式特别讨巧,技术并不新鲜,部分AI诈骗也采用类似技术。动捕设备及人力成本较高,需要数千元。这类"AI复活"的视频片段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很高,通常是小辈为家中老人下订单,使用逝者的脸和声音与老人通话,称逝者在外工作,延续"善意的谎言"。老人往往看不出破绽,只是频频抹泪。

第三档次是近期火热的用数字人技术"复活"亲人。由于产品不同,成本也有所不同。通常通过收集人物生前的照片、声音等数据来克隆数字人的形象和声音,然后底层搭载大语言模型模拟逝者的思想,能与之进行实时的文字或语音交流。51数字人公司提供这项业务,创始人陈鸿介绍,一般产品交付的是一个带有数字人的屏幕,大屏如电视,小屏如iPad。用户登录账号后,可以看到逝去亲人的数字人形象,能够通过语音或文字与之互动,产品还提供语音电话叫醒服务。"定制类的'复活亲人'业务,一般要5万元以上。"陈鸿称,客户大多是长期付费,后续不断在细节上调优,也有家族凑钱一起做的,要求更高。

"AI复活"对数据质量要求极高,被克隆者生前的照片、视频或语音样本越多、越清晰,数字人的相似度就越高。再输入一些个人特征数据,如兴趣爱好,才能模拟其性格。"素材不全,成本会增加。"陈鸿表示。因此,精度越高、数据越定制化,效果也越接近真人,价格也更昂贵。所谓的精度,主要体现在人物口型准确度、分辨率清晰度、动作复杂程度、服饰发型和表情丰富度、语音(音色、语气)相似度、是否有电音、是否有抑扬顿挫(多情感)、是否带交互、交互是否更贴合本人性格等。

在数字人领域,要完美克隆某个人的技术难度"上不封顶"。商汤科技"复活"创始人汤晓鸥就是一个例子。商汤科技数字空间事业群数字文娱事业部总经理栾青告诉「定焦」,为了还原汤老师的音容笑貌,采用了不同技术。整个制作过程中,商汤运用了自研的TTS语音生成大模型,截取了汤老师四、五段不同说话风格的声音作为prompt(提示),总声音素材不过十几秒,还原了汤老师的东北口音、音色、常用的语气词和语调以及冷幽默的风格。此外,商汤如影数字人技术团队使用汤老师之前清晰有效的视频,通过商汤自研的视频生成技术进行动作生成和场景过渡,还原走动、喝水等动作,以及微笑的表情。

受限于素材不多,以及算力和成本的考虑,目前很多数字人的视频和产品看起来仍然很"假"。"这些都不算是完整的'复活'数字人,技术和服务的最高交付上限,无法满足人们的最低需求下限。"陈鸿称。形象不够像,只能用情绪价值来补充,在数字人的设计上加入一些交互细节。他举例说,比如一个客户的爷爷最喜欢老四,聊天时爷爷会突然提到下个月是老四的生日,家人要多聚、兄弟要和睦,客户就会被打动。

总的来说,前两档使用相对简单的图像处理、换脸和声音克隆技术,可以看到人脸、模仿声音,但由于成本低,效果粗糙。市面上见到的还原度较高且能动、能对话的,属于第三档数字人,越像越贵。

谁在靠克隆人赚钱?

从过往的"复活亲人"案例来看,大部分不像真人且让人出戏甚至尴尬。而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发展,栾青观察到,"AI复活"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真实度上都大幅提高,能让人投入、感动,从而激发更多需求。

由此,一条产业链应运而生。这条产业链上,有跟风商家、数字人服务商、AI从业者,还有专门做定制AI复活(复活或克隆亲人、明星、企业家等)的玩家。电商平台上,不少店铺提供"AI复活"服务,标价多为10元、50元。短视频平台上,也有不少人以"AI造梦""AI疗愈"为名提供类似服务。"收费便宜、效果粗糙,但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长尾市场。"董慧智称。

淘宝上售卖的"让照片说话"服务图

这类生意也存在灰色空间。有短视频博主发布"复活"李玟、张国荣、乔任梁等已逝名人的视频,让他们开口唱歌和说话,虽然声称"旨在致敬和纪念,无商业目的",但此类视频流量颇高,还有部分借此引流做"亲人复活"生意。同时,一些提供"AI复活"服务的店铺也注明"只做怀念,人脸识别请绕道"。

目前,技术成熟的数字人服务商和AI从业者,更多是将商业模式放在B端,如AI客服、数字人直播、AI老师、AI主持人、AI医疗等,有部分推出了面向C端的类似工具,但并未大规模宣传。网友曾用大模型初创公司MiniMax

推出的FacePlay产品,让数字人"复活"费玉清;公司推出了一款可多人实时互动的AI视频通话产品"心心",曾吸引不少普通人用其来"复活"亲人,但公司尚未开展相关业务。MiniMax联合创始人杨斌称,"此类技术没有问题,关键在于应用是否妥当。"

多家数字人服务商告诉「定焦」,他们在收到B端客户需求时,不少是用于"克隆"特定人物,尤其是短视频平台上的虚拟主播,很多是参考现有红人进行数字人定制。此外,也有一些"复活"逝者的需求,但公司较为谨慎,通常用行业案例视频来回应需求。

由于"复活亲人"涉及数据隐私、法律伦理等问题,技术服务商在与客户对接时也较为小心。栾青称,商汤目前没有向C端推出"复活亲人"服务,"我们要尊重原始数据保护的法律和伦理边界。"目前,商汤的数字人应用主要还是基于角色扮演(IP)、主播、老师等场景,这些数字人没有特定的人格,只提供情绪、内容和情感。

更多公司选择与第三方公司合作提供服务。大模型和生成式AI公司出门问问联合创始人李志飞称,他们曾与殡葬企业永安堂合作推出"定制AI助手",用AI与传统殡葬行业结合的模式,"复活"亲人。此外,51数字人也在与相关企业合作探索更多可能性。

也有一些创业公司直接涉足C端业务,研发相关技术并提供"复活亲人"的定制化服务。陈鸿介绍,51数字人曾有一些客户,是找亲朋好友凑钱一起下单,将逝者的形象和声音传到大屏上,然后装在家中某个位置,配合逝者的服装、发型、妆容等,提升家族仪式感,也给后辈一种情感寄托。"但这类服务依然小众。"

在更多从业者看来,数字人虽能做到越来越像,但仍无法取代真人。MiniMax的杨斌称,"即使科技再发达,人类依然是特殊的存在。" 在他看来,数字人只是一种工具,不能也不该有太高期待。

争议与风险:情感操纵?

越来越多的逝者被数字人技术"复活",带来的不仅是情感的释放,也有技术滥用的风险。资深AI行业观察者陆嘉瑞告诉「定焦」,从实际使用效果看,用户对"复活亲人"的需求多是想要释放情感,但AI生成的音视频并不代表本人行为,"这是一种情感欺骗。"他称,当一个人面对"复活亲人"时的反应,并不是真实互动,这与"换头"短视频所带来的情感冲击不同,更可能引发不良影响。

同样,商汤科技的栾青也持保留意见。在她看来,虚拟人技术带来的是情感投射和共鸣,而数字人的使用应该有伦理边界,不能随意用技术操控情感。

另一个隐患是数据隐私和安全。去年,某明星就因私人照片被不法分子利用AI换脸技术制作不雅视频,产生恶劣影响。陆嘉瑞称,尽管AI生成的音视频并非真人,但其细节、情感表达等可能被利用,尤其是AI换脸变声技术成熟后,可能被一些人利用,以用户对亲人的思念和信任实施诈骗。

51数字人的陈鸿也警告称,用户在输入数据时应小心,尤其是语音数据,防止被不法分子获取并利用。他建议,"不要轻易分享个人数据,使用AI服务时要认准正规平台,避免数据泄露。"

此外,法律和伦理问题也是"AI复活"领域的难题。目前,国内尚无专门针对AI换脸和复活技术的法律法规。陆嘉瑞建议,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法律法规,规范数字人技术的使用,避免技术滥用带来不良后果。

2015年,俄罗斯亿万富翁德米特里·伊茨科夫发出倡议,宣称到2045年将为所有人打造一副机器人身体来实现永生,这项计划面临一定争议。2022年,伊隆·马斯克在推特上提到已经将自己的大脑上传到云端,并与自己的虚拟版本交谈过,但有人认为这是马斯克在宣传自己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

随着"AI复活"褪去神秘感,行业或许也会开始进入价格内卷的时代,如果不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行业还需保持敬畏之心。

相关推荐
AI_NEW_COME25 分钟前
知识库管理系统可扩展性深度测评
人工智能
海棠AI实验室1 小时前
AI的进阶之路:从机器学习到深度学习的演变(一)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机器学习
hunteritself1 小时前
AI Weekly『12月16-22日』:OpenAI公布o3,谷歌发布首个推理模型,GitHub Copilot免费版上线!
人工智能·gpt·chatgpt·github·openai·copilot
IT古董2 小时前
【机器学习】机器学习的基本分类-强化学习-策略梯度(Policy Gradient,PG)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分类
centurysee2 小时前
【最佳实践】Anthropic:Agentic系统实践案例
人工智能
mahuifa2 小时前
混合开发环境---使用编程AI辅助开发Qt
人工智能·vscode·qt·qtcreator·编程ai
四口鲸鱼爱吃盐2 小时前
Pytorch | 从零构建GoogleNet对CIFAR10进行分类
人工智能·pytorch·分类
蓝天星空2 小时前
Python调用open ai接口
人工智能·python
睡觉狂魔er2 小时前
自动驾驶控制与规划——Project 3: LQR车辆横向控制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自动驾驶
scan7242 小时前
LILAC采样算法
人工智能·算法·机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