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在万千三叶草中寻觅,只为那一抹独特的四叶草之绿,它象征着幸运与希望。本篇博客主要介绍四叶草的绘制。
1. 效果展示

绘制四叶草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博客中所展示的为绘制完成的四叶草。
2. 源码展示
#define _CRT_SECURE_NO_WARNINGS
#include<stdio.h>
#include<math.h>
#include<conio.h>
#include <graphics.h>
#define PI 3.1415926535
void main(void)
{
//初始化绘图窗口
initgraph(640,480); //创建绘图窗口
setcolor(GREEN); //设置绘图颜色
setorigin(320,240); //设置原点坐标
//画花朵
double e;
int x1, y1, x2, y2;
for (double a = 0; a < 2 * PI; a += 2 * PI / 720)
{
e = 100 * (1 + sin(4 * a));
x1 = (int)(e * cos(a));
y1 = (int)(e * sin(a));
x2 = (int)(e * cos(a + PI / 5));
y2 = (int)(e * sin(a + PI / 5));
line(x1, y1, x2, y2);
Sleep(20);
}
_getch();
closegraph();
}
3.逻辑概述
3.1 初始化图形环境
- 使用
initgraph(640,480)
创建了一个 640×480 像素的绘图窗口 - 设置绘图颜色为绿色 (
GREEN
) - 将坐标系原点设置到窗口中心 (320, 240)
3.2 参数方程计算四叶草形状
- 使用极坐标方程
e = 100 * (1 + sin(4a))
计算花瓣的轮廓 sin(4a)
中的系数 4 决定了花瓣数量(8 个花瓣)- 当 a 从 0 到 2π 变化时,e 的值周期性变化形成花瓣形状
3.3 动态绘制四叶草
-
通过 720 次循环,每次增加微小角度增量 (2π/720)
-
对每个角度 a 计算两个点 :
x1 = e·cos(a), y1 = e·sin(a) x2 = e·cos(a+π/5), y2 = e·sin(a+π/5)
-
连接这两个点形成线段,构成花朵的一部分
-
每次绘制后暂停 20 毫秒,形成动画效果
4. 参数改变
如果诸君对该程序想有所拓展,可以通过一些参数的修改改变四叶草的形状。
sin(4 * a)
中的系数 4 → 控制花瓣数量PI / 5
→ 控制线段连接角度100
→ 控制花朵大小Sleep(20)
→ 控制绘制速度
5.小结
以上便是本篇博客的所有内容了,如果大家学到知识的话,还请给博主点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