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科技大模型 RAG 岗三轮面试全复盘:从八股到开放题的通关指南
在大模型技术落地加速的当下,RAG(检索增强生成)作为连接模型与真实世界知识的核心技术,已成为企业招聘的热门方向。近期,我参与了京东科技人机交互技术部大模型 RAG 岗位的面试,历经三轮考核最终完成流程。整体面试难度适中,时长均控制在 1 小时内,且各轮侧重点清晰 ------ 从基础八股到项目深挖,再到开放题考察思维深度,层层递进却无超纲内容。现将完整面试经历与复盘思路整理如下,供同方向求职者参考。
一面:聚焦项目细节,基础八股 "热身"
一面时长约 40 分钟,整体节奏偏 "稳",核心是通过项目验证候选人的实操能力,同时用基础问题确认技术栈匹配度。开场后,面试官先让我做自我介绍,随后直接跳过论文细节,将重心放在实习中的 RAG 项目上 ------ 这与面试官提及 "团队正做 RAG" 的背景直接相关,也提示了京东科技对 "项目落地经验" 的重视。
在项目提问环节,面试官围绕 "数据处理流程""检索策略选择""效果优化方法" 三个维度展开。比如 "为何选择 BM25 + 向量检索的混合策略?""召回结果冗余时做了哪些去重处理?""如何评估检索准确率与生成相关性?" 等问题,均需结合具体实操细节回答,而非泛泛而谈理论。这也提醒求职者:简历中提及的 RAG 项目,必须梳理清楚 "每一步决策的原因" 与 "对应的数据支撑",避免因 "流程化描述" 被质疑实操能力。
基础技术问题则以 "八股题" 为主,难度不高但覆盖核心知识点。其中,"以 Qwen 为例讲 Decoder-only 架构构建""为何更倾向 Decoder-only 而非 Encoder-Decoder""大模型解码策略对比" 三个问题,均是大模型领域的基础考点。以 Decoder-only 架构为例,我从 "层结构设计"(多头注意力 + 前馈网络的堆叠)、"预训练目标"(自回归语言建模)、"Qwen 的优化点"(动态位置编码、分组查询注意力 GQA 的引入)三个层面拆解,既贴合具体模型,又展现了对架构细节的理解。而 "Decoder-only 更受欢迎" 的问题,需从 "生成任务适配性"(自回归生成天然匹配对话、文本创作场景)、"工程效率"(无需 Encoder,训练与推理成本更低)、"效果迁移性"(预训练模型易适配多任务)三个角度作答,才能覆盖技术与业务双重需求。
代码题考察的是 "148. 排序链表",属于中等难度的链表操作题。面试官要求先讲思路再写代码,重点关注 "时间复杂度优化"(如归并排序的 O (nlogn) 方案)与 "边界条件处理"(空链表、单节点链表)。这类基础算法题,本质是考察候选人的代码基本功,提前刷 LeetCode 热题即可应对。
二面:深化技术深度,拓展 RAG 认知边界
二面时长不足 1 小时,在一面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技术考察,尤其注重候选人对 "RAG 进阶方案" 与 "大模型优化技术" 的了解程度。开场同样是自我介绍与项目复盘,但面试官对论文细节的关注度有所提升,会追问 "论文的创新点与现有研究的差异""实验数据的可靠性验证方法",这提示求职者需对自己的学术经历做深度梳理,避免 "论文只挂名、无理解" 的情况。
核心提问环节聚焦两大方向:一是 RAG 的进阶方案,二是大模型的工程优化技术。当被问及 "除了朴素 RAG 范式,还了解哪些改进方法" 时,我从 "检索层优化"(如多轮检索、跨模态检索、知识图谱增强检索)、"生成层优化"(如提示工程优化、检索结果重排序、多源信息融合)、"反馈层优化"(如用户反馈迭代检索策略、强化学习优化生成质量)三个维度展开,结合具体案例(如 LangChain 的多轮检索框架、Milvus 的向量索引优化)增强说服力,这也成为后续沟通的加分项。
关于大模型技术的提问,"GQA 原理""FlashAttention 优化思路""LoRA 及其改进方法" 三个问题,均是工程落地中的核心技术。例如 FlashAttention 的优化,需从 "内存访问效率"(将注意力计算拆分为块,减少显存读写)、"数值计算优化"(利用 GPU 硬件特性做并行计算)、"精度权衡"(在部分场景下用 FP16 替代 FP32,兼顾速度与精度)三个层面解释,才能体现对底层原理的理解;而 LoRA 的改进方法,可提及 "QLoRA(量化 LoRA,降低显存占用)""LoRA+(动态调整秩适应不同任务)""AdaLoRA(自适应分配参数更新权重)" 等,展现技术视野的广度。
代码题考察 "56. 合并区间",属于数组操作的经典题,重点在于 "排序后贪心合并" 的思路,以及 "边界条件(如空数组、单个区间)" 的处理。面试官不仅关注代码正确性,还会追问 "时间复杂度能否进一步优化",需明确 "排序 O (nlogn) 为最优,无法再降",体现对算法复杂度的认知。
三面:聚焦 RAG 深度思考,开放题考察潜力
三面是终面,时长同样较短,但风格与前两轮差异明显 ------ 几乎不考八股题,全程围绕 "RAG 的深度思考" 与 "开放题" 展开,核心是评估候选人的问题解决能力与技术前瞻性。开场后,面试官让我 "挑一个最满意的论文或实习项目详细讲解",并在过程中不断追问 "决策背后的逻辑",比如 "为何选择这个技术方案而非其他?""遇到效果瓶颈时如何排查问题?""最终效果如何量化评估?",这要求求职者对项目有 "从 0 到 1" 的完整认知,而非仅记忆流程。
当被指出 "RAG 项目比较简单" 时,我并未回避,而是主动提出 "后续改进思路":一是 "检索精度优化",计划引入知识图谱构建领域词典,解决专业术语检索不准的问题;二是 "生成相关性提升",通过微调模型学习 "检索结果与生成文本的对齐策略",减少 "答非所问";三是 "效率优化",利用量化技术降低检索与生成的 latency,适配实时场景。这种 "正视不足 + 主动规划" 的态度,得到了面试官的认可。
"RAG 如何保证检索内容符合用户期待" 与 "RAG 系统的改进方向" 两个开放题,是三面的核心。对于前者,我从 "用户需求理解"(通过多轮对话明确用户意图,细化检索关键词)、"检索策略适配"(根据用户场景选择不同检索方式,如精准匹配用于事实查询、模糊匹配用于创意生成)、"反馈机制"(建立用户评分体系,迭代优化检索结果)三个角度作答;对于后者,我则聚焦 "多模态 RAG 的落地"(如处理图片、表格类信息)、"低资源场景下的 RAG 优化"(如小样本学习减少数据依赖)、"隐私保护 RAG"(如联邦检索、本地化部署)三个方向,结合京东科技的业务场景(如电商客服、智能导购)提出具体改进设想,让回答更具落地性。
面试总结与备考建议
回顾三轮面试,京东科技大模型 RAG 岗的考察特点清晰:重项目实操、轻偏难怪题、注业务落地。结合我的经历,给同方向求职者三点建议:
-
深耕 RAG 项目细节:简历中提及的 RAG 项目,需梳理 "数据流程、技术选型、效果优化、问题排查" 全链路,尤其要准备 "为何做这个决策""如果重来会如何改进" 等深度问题,避免 "流程化背书"。
-
拓展技术视野广度:除了基础的 RAG 范式,需了解 "多轮检索、知识图谱增强、LoRA 微调、FlashAttention 优化" 等进阶技术,可通过阅读顶会论文(如 NeurIPS、ICML)、开源项目(如 LangChain、Milvus)提升认知。
-
结合业务思考问题:面试中遇到开放题,需结合企业业务场景(如京东的电商、客服场景)提出解决方案,避免 "纯技术空谈",体现 "技术服务业务" 的思维。
整体而言,京东科技大模型 RAG 岗的面试难度适中,只要扎实掌握基础技术、深入理解项目细节、具备一定的技术视野,通关概率较高。希望我的复盘能为同方向求职者提供参考,祝大家都能拿到心仪的 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