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初识Linux

目录

[一 计算机背景](#一 计算机背景)

摩尔定律:

总结

硅谷模式

[二 操作系统历史脉络](#二 操作系统历史脉络)

操作系统的诞生:

计算机历史回顾图

[三 Linux相关话题](#三 Linux相关话题)

[四 Linux系统发行版问题](#四 Linux系统发行版问题)

[1 操作系统源码的视角](#1 操作系统源码的视角)

[2 商业化发行版视角](#2 商业化发行版视角)

[五 Linux安装与多用户创建-------环境准备](#五 Linux安装与多用户创建-------环境准备)

[1 Linux安装](#1 Linux安装)


一 计算机背景

第一台计算机:1946年2月14日-----埃尔阿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制造,用于军事目的,体积非常大,它每秒可进行5000次加减运算,使用了188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功率140千瓦,价格140万美元,真可谓"庞然大物"。

"埃尼阿克"可以说是美苏两大政营"冷战"军备竞赛的代表之一(诞生只是虽然冷战还未开始,但国际形势已经基本奠定了日后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格局")。

产生背景:美苏冷战,各自发展军工技术(导弹的弹道轨迹),那投入了大量的财力,需要收回,就出现了军转民,军转民的本质是:把技术打包成产品。现在的网络也是军转民之后出现的结果。

那由谁把技术打包成产品呢? 答案是公司。公司形成产品后卖给百姓,公司赚到钱后,国家以税收等形式,收回钱再投入到军工技术中去,形成闭环。而公司包含:技术,人才,钱。

而上述的这种模式,称之为硅谷模式。例如:苹果,微软,IBM等公司都是这么产生的

摩尔定律:

是半导体行业的核心预测法则,由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于 1965 年提出,最初是对集成电路(芯片)技术发展趋势的观察,后来逐渐成为指导整个科技行业发展的重要 "非正式定律"。

一、摩尔定律的核心内容(三次关键演进)

摩尔的最初观察和后续修正,始终围绕 "芯片性能提升" 与 "成本下降" 的核心逻辑,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二、摩尔定律的 "底层逻辑":为什么能实现?

摩尔定律的本质是半导体工艺的持续微型化------ 通过不断缩小晶体管的尺寸,在同样大小的芯片上集成更多晶体管,从而实现 "性能提升、功耗降低、成本下降" 的三重目标:

  1. 性能提升:更多晶体管意味着芯片能同时处理更多数据(如 CPU 的核心数增加、GPU 的流处理器增多),运算速度更快;
  2. 功耗降低:晶体管尺寸缩小后,电流通过的距离缩短,开关所需的电能减少,芯片更节能(符合 "Dennard 缩放定律",曾与摩尔定律协同作用);
  3. 成本下降:同样面积的晶圆(制造芯片的基础材料)能切割出更多功能相同的芯片,或在同一芯片上集成更多功能,摊薄单位成本(例如,2000 年 1 块能运行 1GHz 的芯片成本,20 年后可买 1 块运行 3GHz 以上的芯片)。

三、摩尔定律的 "黄金时代"(1980s-2010s)

在 20 世纪 80 年代至 21 世纪 10 年代的 30 多年里,摩尔定律始终 "超预期兑现",直接推动了三次科技革命:

  • PC 时代(1980s-2000s):CPU 晶体管数量从 1978 年英特尔 8086 的 2.9 万个,增长到 2000 年奔腾 4 的 4200 万个,PC 从 "实验室设备" 变为家庭必需品;
  • 移动互联网时代(2010s):手机芯片(如高通骁龙、苹果 A 系列)的晶体管数量从 2010 年的数千万个,增长到 2020 年的上百亿个,支撑了智能手机、4G 网络、移动支付的普及;
  • 云计算 / 大数据时代:服务器芯片(如英特尔至强、AMD EPYC)的高密度集成,让数据中心能高效处理海量数据,为云计算、AI 初步应用提供算力基础。

四、摩尔定律的 "放缓与挑战"(2020s 至今

进入 21 世纪 20 年代后,摩尔定律逐渐逼近物理极限经济极限,增长节奏显著放缓,核心挑战包括:

  1. 物理极限:量子隧穿效应

    当晶体管尺寸缩小到5 纳米(nm)以下(如 3nm、2nm),其核心的 "栅极"(控制电流的开关)厚度已接近原子级别(约 1-2 个原子厚),会出现 "量子隧穿"------ 电流不受控制地穿过栅极,导致晶体管无法正常开关,芯片漏电、发热严重(这也是为什么 5nm 后的工艺,功耗下降不再明显)。

  2. 技术复杂度与成本飙升

    工艺微型化的研发和制造成本呈指数级增长:

    • 研发成本:28nm 工艺的研发费用约 10 亿美元,而 3nm 工艺超过 50 亿美元,只有英特尔、台积电、三星等少数巨头能承担;
    • 设备成本:制造 3nm 芯片的 "极紫外光刻机(EUV)" 单价超 1.5 亿美元,且全球仅 ASML 能生产,进一步限制了工艺迭代速度。
  3. Dennard 缩放定律失效

    2007 年后,"晶体管尺寸缩小→功耗同比下降" 的 Dennard 定律不再成立 ------ 即使缩小尺寸,芯片的功耗密度(单位面积的发热量)仍会上升,不得不通过 "降频""多核堆叠" 等方式妥协,导致 "晶体管翻倍 = 性能翻倍" 的关联被打破。

五、摩尔定律的 "未来:替代路径"

尽管传统路径放缓,但行业并未放弃 "性能提升" 的目标,而是转向新的技术方向,延续摩尔定律的 "精神":

  • 先进工艺延续:通过 "GAA(全环绕栅极)""纳米片晶体管" 等新结构(替代传统 FinFET),继续推动 2nm、1nm 工艺研发(台积电、三星计划 2025 年后量产 2nm);
  • ** Chiplet(芯粒)技术 **:将不同功能的芯片(如 CPU 核心、GPU、内存控制器)拆分为 "小芯片",再通过高速互联封装成一个整体,替代 "单芯片集成所有功能",降低研发难度和成本;
  • 新材料与新架构:探索 "石墨烯""碳纳米管" 等替代硅基的新材料,或通过 "量子计算""存算一体" 等新架构,突破硅基芯片的物理瓶颈(目前仍处于实验室或早期商用阶段)。

总结

摩尔定律不仅是对晶体管数量的预判,更是过去 60 年科技产业 "持续创新、成本普惠" 的缩影 ------ 它推动了 PC、手机、互联网的普及,重塑了社会生活方式。如今,尽管传统路径面临极限,但它的核心逻辑(通过技术突破提升性能、降低成本)仍在以新的形式延续,继续影响着 AI、元宇宙、量子计算等下一代科技方向的发展。

当时IBM公司认为:计算机不能被个人使用,当时计算机主要是给企业,金融公司,银行等使用。

依托于摩尔定律,发展出了两种计算机:一种是大型一体机(计算机),一种是电脑。

硅谷模式

硅谷模式是发源于美国加州硅谷(以旧金山湾区为核心)的独特创新生态体系,是科技、资本、人才、文化等要素深度融合的产物,核心是通过高效协同推动技术快速转化为商业价值,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标杆范式。

其核心特征可简略概括为 4 点:

  1. "产学研" 深度绑定:以斯坦福、伯克利等顶尖高校为核心,高校向企业开放技术、实验室资源,教授 / 学生常跨界创业(如惠普、谷歌均源于斯坦福科研项目),形成 "科研 - 转化 - 商业" 的闭环;
  2. 资本与创新无缝对接:依托成熟的风险投资(VC)体系,资本不仅提供资金,更参与企业战略、资源对接,容忍早期失败(如谷歌、Meta 早期均靠 VC 孵化),快速推动初创公司成长;
  3. 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鼓励 "试错",不排斥失败("失败是经验积累" 成为共识),同时强调 "人才流动"------ 员工在不同科技公司、高校间自由切换,加速技术与理念的交叉传播;
  4. 完整的产业生态链:聚集了从芯片、软件、硬件到配套服务(法律、咨询、供应链)的全链条企业,形成 "协作大于竞争" 的生态(如苹果与众多中小供应商协同,谷歌与初创公司频繁合作 / 收购),降低创新成本。

二 操作系统历史脉络

操作系统的诞生:

最古早的操作系统是unix操作系统:由肯汤普森用汇编语言写出的。但这样写发展成本太高,肯汤普森和丹尼斯李奇就想能不能发明一种新的语言去写unix操作系统,于是c语言诞生。unix操作系统主要适用于大型一体机。

而个人级操作系统也随之诞生:例如苹果的OS系统,Windows系统。

苹果是软硬件都做,而windows是当初微软和英特尔一起做的电脑,微软负责操作系统,英特尔负责CPU,他们变成了组装类的个人品牌电脑。由此衍生出了很多品牌:华硕,宏基,联想等等。这种分工合作,能提高效率,可以降低成本。

计算机历史回顾图

三 Linux相关话题

搭载unix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当年算是前沿),进入高校,赫尔辛基大学,有一个叫做雷纳斯托瓦兹的人,他不满以上的操作系统都要收费,于是仿照unix系统,自己开发了一个小型操作系统,并且开源,公开了源代码,将它命名为Linux。之后很多大佬都认同他的这种行为,不满大公司的收费行为,自发加入了书写源代码的的队列当中,操作系统逐步完善

开源问题:

1 是什么? 全称是开放源代码

2 为什么?开源和闭源相比,开源写出的软件效率更高,bug更少,更稳定。因为开源看的人多,发现问题更及时,且没有利益冲突,解决问题更流畅,更好。而闭源有利益冲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效率低下。Linux系统开源---->是为了对抗其他闭源操作系统

3 源代码地址https://www.kernel.org/

开源的本质:是一种商业模式!!
企业愿意选择哪一款操作系统,作为自己的平台系统?

选择Linux

1 源代码公开,免费

2 更好

3 数据安全

四 Linux系统发行版问题

1 操作系统源码的视角

Linux系统版本号:

Eg:6.16.6:第一个6代表主版本,16代表次版本号,第二个6代表修改次数。如果次版本号是奇数,表示是测试版本,如果是偶数,表示是发行版

2 商业化发行版视角

五 Linux安装与多用户创建-------环境准备

1 Linux安装

(1)双系统----不推荐

(2)虚拟机

(3)云服务器:使用理由 (1)最仿真 (2)方便后续做网络实验

(4)windows wsl:相当于windows支持子系统(不建议)

https://www.xshell.com/zh/free-for-home-school/

相关推荐
fouryears_234172 小时前
云服务器使用代理稳定与github通信方法
运维·服务器·github
渡我白衣2 小时前
Linux网络:应用层协议http
linux·网络·http
pofenx2 小时前
使用nps创建隧道,进行内网穿透
linux·网络·内网穿透·nps
Ronin3052 小时前
【Linux系统】单例式线程池
linux·服务器·单例模式·线程池·线程安全·死锁
wanhengidc3 小时前
手机云服务是什么意思?
运维·网络·安全·游戏·智能手机
desssq3 小时前
ubuntu 18.04 泰山派编译报错
linux·运维·ubuntu
Lzc7743 小时前
Linux的多线程
linux·linux的多线程
清风笑烟语3 小时前
Ubuntu 24.04 搭建k8s 1.33.4
linux·ubuntu·kubernetes
Dovis(誓平步青云)3 小时前
《Linux 基础指令实战:新手入门的命令行操作核心教程(第一篇)》
linux·运维·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