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从政策热词到生活日常------中国低空经济全景解析与杭深模式对比

当一杯奶茶从天而降,当跨城通勤只需15分钟,当城市治理"长出翅膀"------低空经济,这个曾只存在于航空报告中的专业术语,正悄然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近年来,"低空经济"频繁出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和地方发展规划中,成为继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之后又一"新质生产力"代表。它不仅是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更是一场关于城市空间重构、交通方式变革与产业生态重塑的深刻革命。
本文将系统梳理低空经济的定义、政策演进、发展现状与核心路径,并重点对比杭州 与深圳两大先锋城市的差异化发展模式,揭示中国低空经济的未来图景。
一、什么是低空经济?
低空经济,是指以真高1000米以下空域 (部分场景可延伸至3000米)为核心活动空间,以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直升机等低空飞行器为载体,通过飞行活动带动制造、运营、服务、应用等多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
它不是单一产业,而是一个融合航空、通信、人工智能、新能源与城市治理的超级生态。
核心特点:
- 空域依赖性强:低空空域是基础性生产资料;
- 技术驱动明显:依赖5G、北斗、AI、电动化等前沿技术;
- 场景多元贴近民生:物流、文旅、医疗、通勤、巡检等;
- 政策高度敏感:空域开放与监管制度决定发展上限。
核心生产要素:
要素 | 内容 |
---|---|
空域资源 | 开放、分类、动态管理的低空空域 |
飞行器 | 无人机、eVTOL、轻型飞机等智能载体 |
基础设施 | 起降点、飞行服务站、充电/通信网络 |
数字底座 | 低空智联网(UOM/UTM)、高精度地图、AI调度平台 |
制度环境 | 法规、适航标准、安全监管体系 |
二、政策演进:从"严管"到"赋能"的十年跨越
低空经济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政策长期酝酿的结果:
- 2009年:概念首次提出;
- 2010年:《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意见》启动改革;
- 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其纳入国家战略;
-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定为"新增长引擎",国家发改委设立"低空经济发展司";
- 2025年:《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提请审议,低空经济正式进入法律体系。
截至2025年5月,全国已有30个省级行政区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广东、北京、浙江等地出台专项行动方案,政策红利全面释放。
三、发展现状:上游强、中游弱、下游热
当前中国低空经济呈现结构性失衡:
- 上游(制造)全球领先:大疆占据全球消费无人机70%市场,亿航、小鹏汇天等eVTOL企业获全球首批适航认证;
- 中游(基础设施与运营)仍是短板:飞行服务站、空管系统、起降网络建设滞后;
- 下游(应用)需求旺盛:物流、文旅、应急等场景政策支持力度最大,但依赖中上游支撑。
关键转折点出现在2023--2024年:空域分类标准出台、eVTOL适航破冰、低空智联网落地,技术、政策、资本、场景同步成熟,产业进入"从0到1"的质变期。
四、两大先锋城市:杭州 vs 深圳
在中国低空经济版图中,杭州 与深圳分别代表了两种典型发展路径。
1. 杭州模式:"场景驱动型"------让低空飞入生活
杭州依托文旅资源与数字经济基础,聚焦高频、高体验、可消费的民生场景:
- 低空+文旅:钱塘江City Fly夜航、空中婚礼、酒店+直升机套票;
- 低空+商务:滨江---绍兴"低空巴士",打造长三角40分钟商务圈;
- 低空+物流:乡村奶茶无人机配送、"低空+高铁"血液联运,降本30%以上。
创新亮点:
- 利用商业综合体屋顶建设主城区航站楼(如来福士顶楼);
- 政企协同推出"文旅+低空"融合产品,提升消费体验;
- 强调"生活化"与"仪式感",让公众直观感受低空价值。
杭州的逻辑是:先让人"用起来",再让产业"强起来"。
2. 深圳模式:"系统集成型"------构建低空操作系统
深圳以硬科技和制度创新为核心,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低空智能融合运行体系:
- 立法先行:全国首部地方低空经济条例;
- 基建领先:建成城市级"低空智联网",实现5G-A专网覆盖、厘米级定位、秒级审批;
- 场景全覆盖:美团无人机日均万单、东部通航eVTOL跨城试飞、政务巡检常态化;
- 产业闭环:大疆(制造)+华为(通信)+美团(运营)+政府(监管)协同发力。
创新亮点:
- 构建"天---地---云"一体化基础设施;
- 推动B2B2C模式,通过企业采购降低公众使用门槛;
- 目标不仅是发展产业,更是定义未来城市低空空间的运行规则。
深圳的逻辑是:先建"操作系统",再让所有应用"跑起来"。
杭深模式对比简表:
维度 | 杭州模式 | 深圳模式 |
---|---|---|
核心驱动力 | 场景创新 + 文旅融合 | 科技创新 + 制度突破 |
基础设施 | 分区域试点航站楼 | 全市统一低空智联网 |
代表企业 | 新联通航、菜鸟 | 大疆、华为、美团 |
空域管理 | 人工协调 + 航线报批 | 数字化监管 + 自动审批 |
发展目标 | 低空生活体验引领者 | 全球低空规则制定者 |
五、未来展望:从"热点"走向"常态"
低空经济的真正挑战,不在于"能不能飞",而在于"能否安全、高效、规模化地飞"。未来3--5年,关键突破将集中在:
- 空域进一步开放:推动"动态空域共享",提升利用效率;
- 成本持续下降:eVTOL载人飞行成本向出租车靠拢;
- 安全体系完善:Remote ID、电子围栏、AI避障成标配;
- 跨城网络协同:长三角、粤港澳率先建成低空走廊。
可以预见,低空经济将不再是"炫技表演",而是像地铁、网约车一样,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结语
低空经济的崛起,是中国从"地面经济"迈向"立体经济"的关键一步。杭州让我们看到低空如何温暖生活 ,深圳则让我们看到低空如何重塑城市 。两者殊途同归------让天空不再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的服务与可能。
未来已来,必在低空。
参考资料:
- 国家发改委《低空经济发展指导意见(2024)》
- 《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
- 中国新闻网《杭州"低空+"场景上新》(2025)
- 天翼智库、航空产业网低空经济政策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