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科技界永远不乏新概念,但真正能掀起变革浪潮的却屈指可数------2025年,这个角色属于 "大模型智能体(AI Agent)" 。如果说大模型的诞生让机器学会了"思考",那么Agent就是让AI真正"行动"起来的钥匙,是从对话式问答走向具身智能与自主决策的必经之路。
如今,我们已经能看到通义、豆包等通用Agent进一步拓展了大模型的能力边界,让AI不再停留于回答问题,而是真正融入工作流、改变生活方式。对于开发者而言,大模型Agent应用开发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技术方向。然而,面对市面上层出不穷的开发框架------从LangChain到LlamaIndex,从AutoGPT到Semantic Kernel------很多开发者陷入了"选择困难":哪个框架更易上手?哪个更适合复杂任务?哪个生态更成熟?
本篇分享笔者将深入对比当前最流行的10大Agent开发框架 ,从核心特性到适用场景,为大家梳理清晰的学习路径和选型指南,大家阅读后感兴趣可以关注笔者掘金账号和系列专栏,更可关注笔者同名微信公众号: 大模型真好玩, 超多免费的Agent开发分享和实战项目均可私信获取~

一、大模型Agent开发框架概览
构建一个大模型智能体(Agent),其核心原理可以精炼为四个基础模块的协同工作:
- 记忆(Memory) :负责智能体的"持久化",存储和管理对话历史、执行结果等上下文信息,使其具备连续对话和从历史中进一步决策回答的能力。
- 工具(Tools) :扩展智能体的"能力边界",传入可的调用外部函数或API(如查询天气、操作浏览器)来突破大模型自身的知识与时序限制。
- 规划(Planning) :充当智能体的"大脑",将复杂任务分解为清晰的步骤。例如,面对"查询天气"的指令,它能规划出"调用天气工具 → 获取结果 → 总结反馈"的逻辑链条。
- 行动(Action) :是智能体的"执行之手",根据规划好的流程,准确地调用工具、传入参数,并将执行结果返回给大模型以生成最终答案。
正是为了高效地集成这四个模块,各种各样的Agent开发框架才应运而生。它们致力于简化开发流程,但在设计哲学、抽象层次和上手难度上各有千秋。总体来看,我们可以将这些框架由易到难地归为四大流派:
-
低代码/无代码平台:通过图形化界面拖拉拽,无需或仅需少量代码即可快速构建Agent。
- 热门框架:Coze (扣子)、Dify、RAGFlow
-
基础编程范式:直接利用大模型原生的底层能力(如 Function Calling)进行开发,提供最高的灵活性,但需要开发者从零开始搭建所有环节。
- 核心方式:基于大模型提供的Function Calling功能自行封装。
-
高级代码框架:提供封装好的高层次API与组件,通过编写代码来结构化地构建复杂Agent,在灵活性和开发效率之间取得了良好平衡。
- 热门框架:LangChain、LangGraph、LlamaIndex
-
多智能体框架:专为协调多个Agent协同工作而设计,能够处理需要角色分工、任务分解和集体决策的复杂场景。
- 热门框架:CrewAI、Swarm、Assistant API
这四大类框架面向截然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用户群体。接下来将详细描述这四类框架的典型代表和应用场景
二、低代码/无代码开发框架:快速构建智能体的可视化路径
对于没有编程背景的开发者或业务人员而言,低代码/无代码平台提供了一条构建AI智能体的"快速通道"。这类框架通常提供直观的网页界面,通过提示词生成、模块拖拽与图形化配置,让用户在无需编写代码的情况下,也能组装出功能完整的智能体。
适用场景:非常适合非技术背景的用户、入门级开发者,或用于快速验证想法、构建原型。但其灵活性与功能深度通常受限于平台自身的设计,难以应对高度定制化的复杂专业场景。
主流框架概览:
-
Coze(扣子) :当前最热门的低代码平台之一,尤其在国内拥有广泛的用户群。对于希望"零代码"快速打造一个可用智能体的用户来说,它是笔者的首要推荐。用户可通过可视化手段为大模型绑定插件或设置工作流,同时构造好的智能体可方便发布到豆包和微信应用平台。
-
Dify:相较于Coze,Dify需要用户具备一定的开发与部署经验。它通常需要借助Docker等工具在代码环境中先行部署,再在其基础上进行可视化开发,在易用性和灵活性之间取得了较好平衡。用户同样可以使用Dify快速构建工作流。
-
RAGFlow:一款专注于知识库应用的智能体构建工具。它核心优势在于基于文档和知识库快速构建问答与应用,同时提供了可视化的组件拖拽功能来组装智能体。但RAGFlow可用于搭建智能体的组件和工具数目远小于Coze和Dify。
三、基础编程范式
当现成框架无法满足特定需求时,回归基础编程范式是许多资深开发者的选择。这种方式不依赖任何外部Agent框架,而是直接利用大模型原生的Function Calling
能力,从零开始搭建记忆、规划与行动等所有模块。
适用场景:非常适合程序员构建轻量级、定制化程度极高的智能体,或用于深入理解Agent底层工作原理。但由于所有环节均需自行实现,开发复杂度和维护成本较高,不适用于快速构建大规模复杂应用。
技术背景 :
Function Calling
功能由OpenAI于2023年7月为GPT-4模型首次引入,它使大模型能够结构化地调用外部工具和API,堪称推动大模型从"对话"走向"行动"的关键里程碑。大家想深入了解Function Calling技术可阅读笔者文章 从0到1开发DeepSeek天气助手智能体------你以为大模型只会聊天?Function Calling让它"上天入地"

四、高级代码框架
高级代码框架在基础编程范式之上,对Function Calling
、提示词工程等底层能力进行了高层次的封装,提供了一整套标准化的类库和API。开发者通过编程调用这些组件,能显著提升复杂Agent应用的开发效率与代码可维护性。
适用场景:这是当前Agent开发无可争议的主流模式,适用于构建大型、复杂的生产级智能体应用。事实上,许多低代码平台其底层也正是对这类高级代码框架的二次封装。
主流框架对比:
-
LangChain:提供了对Memory、Tools、Planning等核心模块的标准化类封装,开发者可以通过链式调用快速构建智能体。其执行模式多为顺序的线性流程。
-
LangGraph:在LangChain基础上衍生,引入了图计算思想。它不仅能构建线性流程,更能设计出带循环、分支和状态传递的复杂工作流,适用于开发逻辑更缜密的智能体,同时上手门槛也更高。
笔者编写了一整套的《深入浅出LangChain&LangGraph Agent开发》的免费分享教程,已发布在各技术平台,广受好评,保证大家看完一定能够掌握LangChain&LangGraph的开发能力,感兴趣可关注笔者掘金账号,更可关注笔者的同名微信公众号:大模型真好玩 , 私信 LangChain智能体开发 获得系列教程的所有源代码。
-
LlamaIndex:作为老牌的Agent开发工具,其定位与LangChain有重叠之处,尤其在数据检索方面表现强悍。但其整体架构和概念体系相对复杂,目前在社区的普及度和易用性上略逊于LangChain。
五、Multi-Agent架构
当单一智能体难以胜任复杂任务时,Multi-Agent(多智能体)架构应运而生。这一概念由微软等机构推动,核心思想是通过多个具备不同角色和能力的Agent分工协作,共同解决复杂问题。例如,在一个软件开发流程中,可以部署"产品经理Agent"梳理需求、"程序员Agent"编写代码、"测试Agent"验证质量,它们通过协同工作完成整个项目。
适用场景:被广泛认为是Agent技术发展的未来方向,适用于需要角色分工、并行处理和多轮协商的复杂业务场景。这类框架既能集成您已有的单个智能体,也能快速生成一套多智能体系统。
主流框架盘点:
-
CrewAI:一个基于LangChain构建的上层框架,专门为定义、编排和管理多智能体协作而设计,概念清晰,易于上手。
-
Swarm:OpenAI开源的轻量级多智能体框架,目前仍带实验性质,适合开发者快速入门并体验多智能体协作的基本原理。
-
Assistant API:OpenAI推出的官方解决方案,功能强大且集成度高,但必须绑定其GPT模型。由于网络访问等限制,其在境内的流行度受到一定影响。
生态补充 :多智能体生态中还有许多优秀项目,例如微软的AutoGen 和OpenAI的MetaGPT。它们的特点在于预设了多种专家角色智能体,用户可以直接选用并组合,快速搭建起一个多智能体团队。


六、总结
本期分享梳理了现有的12项Agent开发框架并将其归类为四大类:低代码/无代码平台 、基础编程范式 、高级代码框架 和智能体框架。本期分享旨在通过梳理这四类框架的特性与适用场景,为开发者的技术选型提供清晰指南。
Agent应用开发绝对是未来开发的趋势,为科普Agent开发的相关知识,让更多人参与到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建设体系中来,笔者特开设《深入浅出LangChain/LangGraph Agent开发》系列分享,目前基本更完,保证大家看完一定能够掌握LangChain&LangGraph的开发能力,大家感兴趣可关注笔者掘金账号和专栏,更可关注笔者的同名微信公众号:大模型真好玩 , 本系列分享的全部代码均可在微信公众号私信笔者: LangChain智能体开发 免费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