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面试了得有上百人,陆续也写不少面试相关的文章。这两天在一位架构师的公众号看到一篇面试相关的文章,文章中的一些观点真的是有一种不谋而合的感觉。原来,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总是相似的。
这篇文章就闲聊一下,面试中如何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人才?以及如何进行一场合格的面试。
自我介绍环节
作为面试官,应该给应聘者一个自我介绍机会。对于整个面试过程,这个自我介绍,看似比较虚,但却有着两方面重要的作用。
第一,这属于暖场阶段,缓解一下应聘者的紧张感。
第二,作为面试官,也能够快速了解应聘者的基本情况,特别是二面、三面,能够有时间简单浏览一下面试者的个人信息及项目信息等。
在这个阶段,应聘者往往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没有准备自我介绍。大多数情况下,自我介绍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没有准备,就会出现自我介绍没有逻辑,没有重点。
要么三两句说完了,无法突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和技能,要么长篇大论,东拉西扯,导致耽搁时间,还不知所云。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负分,而且浪费了表现机会。
自我介绍应该精简、明确、突出自我能力和区别于其他面试者的特点,最好是让人眼前一亮,或者感觉这人不一般。这样才能够为后续的面试做好铺垫。
离职原因
自我介绍之后,一般会切入上家公司离职的原因或跳槽的原因。
作为面试官,如果发现应聘者在聊上家离职原因时,把问题都归结为上家公司的同事、老板和环境等,那就需要特别留意了。如果一个人做事的风格是习惯性从别人身上寻找原因,而不是客观的思考是否自身也有问题,那么在新的工作中,大概率会沿袭这种思维和做事习惯。
关于这一点,在前面的文章《愤怒的面试者夺门而出,说:你根本不会面试!》中便写了一个具体的案例。
开放问题与封闭问题
面试的过程中一般会沟通两类的问题:开放问题和封闭问题。
先说封闭问题,那就是传统所说的"八股文",基础性知识,比如:"HTTP协议中GET请求和POST请求的区别是什么?"、"RPC与HTTP的区别是什么,分别适用于什么场景?"、"Int类型占几个字节?"等,当然这些也都是围绕应聘者所做的项目延伸出来的基础技术问题。
如果这类问题普遍回答的不好,其实就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了。
再说开放性问题。如果让应聘者讲述做过的项目,他能够调理清晰的讲述清楚,那只能说过他做过这个项目,这个项目在面试中准备的也还不错。现实是,大多数人连调理清晰、侧重分明的把项目说明白的能力都没有。
同时,即便做过的项目说得头头是道,这样并完全不代表他能够解决新的问题,这时,开放性问题就非常必要了。
比如,可以给出一个业务场景,让面试者解决这个场景下的"幂等性"问题,其实这属于封闭问题的简单包装。看看在这样特定的场景下,应聘者是如何切入,如何思考,如何解决的,从而去看他是否练就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论。
当然,这类问题针对不同的岗位有所不同。比如,针对运维的面试,也可以个特点场景来设计方案,对于测试人员,可以提出场景给测试用例和测试数据分析,针对前端或客户端开发,可以给出特点场景来实现对应页面渲染等。
已知经验的深究
每个人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有限的,在面试的时候,不能拿着一套面试题来逐个询问,这对应聘者来说不太公平。因为,他有他擅长的领域,也有他不足的地方,有做过和经历过的项目,也有没有运用的技术。面试的过程就是筛选和发现他擅长的技能和应聘的岗位是否匹配的问题。
此时,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深究简历中的项目经验和技能点。可以从简历中,挑选一个他主导的项目,详细沟通设计的方案、思考的过程、实施的步骤以及有没有改进点。
如果写了熟练掌握了某个知识点,那就可以深入的沟通该知识点实现原理、使用场景、替代方案等等。既然是他最擅长的,也就最能代表他的能力。而且这种沟通最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真实的摸清对方的水平。
如果在他做过且擅长的方面,都无法很好的讲解和说明,或者很显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那么其他方面就更不用说了。
职业规划与预期
面试的最后,都会询问应聘者的职业规划和寻找新工作的预期。这两项看似很虚,却又很能反映应聘者是否符合预期。真实的经验表明,大多数人是没有所谓的规划的,都是现场临时想的。
比如,有的应聘者会说,"我计划深入研究XX技术",而在前面的面试过程中,你会发现他对相关技术了解的并不深入,甚至只是拿来在用。那么,这种职业规划与实际行动相悖的情况,只能说明他没有规划,只是在"混"而已。他未来的工作态度也可见一斑。
另外,真正牛的人,都是有很好的预期和规划管理的,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的核心诉求是什么,自己会按照哪个线路前进,都是有明确的思路和方案的。如果工作多年,还没有,那可能就真的没有了。
这个职业规划,也值得我们所有人思考,不仅限于面试的场景。
关于面试
随着职场的发展,我们必然从应聘者转向面试官,或者在这两种角色中来回切换。思考和分析这个过程中,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找工作、面试以及职业规划和学习目标这些事。同时,即便工作稳定,保持一定的面试沟通技能、行业沟通,通过这些沟通来看看行业形态和自身价值,也是非常不错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