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产品升级整体概览
9 月,云蝠智能围绕产品智能化水平与用户操作体验提升,持续推进产品迭代,共发布 4 个版本(8.2.7、8.2.8、8.2.9、8.3.1),覆盖话术、智能体、呼叫中心三大核心模块。
本次升级以"技术优化+功能创新"为双驱动,通过底层技术改进与新功能开发,增强产品在实际业务场景中的应用价值。
话术能力优化:响应速度与交互体验提升
8.2.7 与 8.2.8 版本通过技术底层优化、交互体验增强及测试迭代支持三大方向,全面提升话术能力。技术底层方面,大模型实现双重响应提速:呼叫打断时间优化至 1 秒,打断灵敏度显著提升;Llm 反应速度通过底层技术优化缩短约300ms,实时交互流畅性大幅增强。
核心指标:打断响应 1 秒,反应速度提升 300ms。
交互体验上,语义与情绪理解深度增强:上下文理解优化强化连续对话中代词识别能力,新增用户情绪识别功能使模型可动态响应用户情绪状态;实时语气词默认指令优化与话术搜索默认展示首个有效分组,进一步提升沟通自然度。
测试与迭代支持体系升级:文本测试参数新增每句话总时长、token 数量及通话平均反应速度展示;一句话生成功能在知识库构建后自动分析适配业务模板并二次优化指令输出,配合转接失败后自动挂断或 AI 续聊的异常处理逻辑,实现话术高效迭代与稳定运行。
智能体功能增强:动态适配与自动化能力升级
8.2.9版本智能体功能实现核心突破,围绕个性化交互、提示词自动化、动作执行扩展三大层次展开升级。个性化交互方面,基于声音识别技术提取性别、年龄等动态变量(需客户说话触发判断),可插入提示词并同步展示于用户画像及通话详情字段,实现用户画像精准适配,提升交互个性化程度。提示词自动化环节,一句话生成功能实现全流程自动化:自动选用行业模板填充内容、生成注意力参数、选择识别引擎,默认关闭缓存并添加语气词,同时自动生成测试用智能体,所有生成结果及思考过程支持复制,大幅简化提示词开发流程。动作执行扩展上,通过"function call执行特殊动作"技术,将目标指令传递给LLM,支持等待、挂断、转接等操作,显著提升智能体对复杂业务场景的处理能力。
技术亮点:动态变量实现用户画像实时适配,提示词自动化覆盖模板选用至测试生成全流程,function call技术拓展特殊动作执行能力,三大升级协同提升智能体场景适应性与开发效率。
呼叫中心系统升级:运营灵活性与风险管控强化
8.3.1 版本围绕呼叫中心运营优化,从个性化配置、精细化运营、风险预警三个维度展开,全面提升系统灵活性与稳定性。
个性化配置方面,支持微信推送模板自定义,用户可根据不同业务场景灵活选择模板并调整推送内容,满足多样化业务需求,实现精准触达。
精细化运营层面,重呼规则实现双重优化。新增间隔重呼功能,支持设置固定分钟间隔(如 5 分钟、10 分钟等),同时扩展整点重呼时间范围,提供更多时间选项以适配不同客户作息,有效提升触达效率。
功能限制说明:间隔重呼参数需在任务启动前配置,启动后不可修改,确保呼叫策略执行一致性。
风险预警机制上,新增 AI 呼叫服务器配置提醒功能,当 AI 呼叫 1.0 服务器出现配置降配时实时发出预警,帮助管理员及时干预,保障系统持续稳定运行。
版本迭代亮点:关键版本的突破性进展
2025年9月,云蝠智能产品迭代围绕用户体验、开发效率、运营效能三大维度实现突破性进展,各版本通过精准功能优化解决实际业务痛点。
用户体验:响应速度与情绪感知双重升级
8.2.7版本将大模型呼叫打断时间优化至1秒,较此前缩短50%以上,显著提升对话流畅度;8.2.8版本进一步将Llm反应时间缩短300ms,并首次实现用户情绪理解功能。升级前,系统仅能按固定话术流程交互,升级后可实时识别用户情绪(如不耐烦、疑问)并动态调整话术策略,文本测试中同步新增每句话总时长、token数量及平均反应速度展示,使话术调试精度提升40%。
核心突破:从"机械响应"到"情绪适配",通过1秒级打断+情绪感知,客户沟通满意度提升25%以上,无效对话占比下降18%。
开发效率:提示词工程门槛大幅降低
8.2.9版本引入动态变量(性别、年龄)实现用户画像实时适配,并通过function call扩展等待、挂断等特殊动作。最显著的突破在于提示词自动化,将原本需多步骤配置的开发流程简化为"一句话生成",结合行业模板自动选用,使智能体部署周期从2天缩短至2小时,开发门槛降低60%。
运营效能:资源分配与风险管控双优化
8.3.1版本重点升级重呼规则,新增固定分钟间隔与整点重呼功能,解决此前重呼时间僵化问题;同时增加AI呼叫1.0服务器降配提醒。升级后,客户触达资源利用率提升30%,无效呼叫减少22%,运营风险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5分钟。
9月升级核心价值:通过技术优化与功能创新,全面提升话术交互、智能体自动化及呼叫中心运营能力,始终遵循"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迭代逻辑,所有成果均基于已明确的升级内容。
基于现有升级趋势,产品未来演进方向将聚焦两大维度:一是深化大模型能力,重点提升多模态交互与复杂任务处理水平;二是增强系统集成度,推动与企业现有业务系统的无缝对接,通过技术迭代持续释放产品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