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答案是: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凯恩斯主义不再是唯一的主导思想,但其核心精髓已被深度嵌入西方经济决策的"工具箱"中,成为一种基础性的、在危机时被优先使用的范式。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复杂的现状:
1. 从"绝对主导"到"工具箱"中的核心部件
在二战后到1970年代初期,凯恩斯主义确实在西方经济决策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各国政府普遍相信可以通过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微调"经济,实现永久繁荣。
然而,1970年代的"滞胀" 暴露了其局限性,并导致了:
-
新自由主义(如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的崛起:里根和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主导思想转变为减税、放松管制、控制货币供应、强调市场自身力量。这可以看作是对凯恩斯主义的"反动"。
-
政策思想的融合 :自此以后,纯粹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不再独霸天下。但它的核心见解------总需求在短期内至关重要,且可能失灵------已经被主流经济学广泛接受。
今天的西方经济决策者采取的是一种 "新综合"或"务实的折中主义" 。他们拥有一个政策工具箱,凯恩斯主义的工具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2. 不同经济情境下的不同主导思想
在"正常"的经济周期波动中,政策思想更偏向于"新古典"或"新凯恩斯主义"的混合体:
-
货币政策成为首要工具:中央银行(如美联储、欧洲央行)通过调整利率来管理需求、控制通胀,这比财政政策更灵活、更少政治阻力。这本身也带有管理总需求的凯恩斯主义色彩,但其理论框架更复杂。
-
财政政策的角色变化:在非危机时期,政府会更关注财政纪律、预算平衡和供给侧改革(如改善营商环境、投资教育科技),这更接近古典经济学或供给学派的观点。盲目使用赤字财政的"旧凯恩斯主义"已不被推崇。
但是,一旦发生严重的、大规模的需求冲击(即"危机模式"),凯恩斯主义立即重新成为主导思想:
-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包括一向保守的德国)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并辅以央行的大幅降息和量化宽松(非常规货币政策)。这正是标准的凯恩斯主义处方的现代版。
-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 :当疫情导致经济活动突然"停摆"、总需求急剧萎缩时,美国政府推出了数万亿美元的救助和刺激计划,直接向民众发钱,大幅增加失业救济。欧洲各国政府也采取了类似的巨额财政措施。这再次证明,在应对总需求崩溃的极端情况下,凯恩斯主义的逻辑是决策者的第一反应和共识。
3. 现代凯恩斯主义的演变:"新凯恩斯主义"
为了克服传统凯恩斯主义的缺陷,它已经进化了。新凯恩斯主义 成为当今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它:
-
为价格粘性提供了微观基础(如菜单成本、长期合同),解释了为什么市场不能迅速出清。
-
接纳了理性预期 等新古典思想,使模型更严谨。
-
将政府干预视为一种稳定机制,而非长期替代市场。
美联储等央行的决策模型,就大量吸收了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
总结
时期/情境 | 主导思想 | 具体表现 |
---|---|---|
战后至1970年代 | 经典凯恩斯主义绝对主导 | 政府积极运用财政政策进行"微调",追求充分就业。 |
1980年代-2000年代初 | 新自由主义主导 | 强调货币政策、控制通胀、减税、放松管制。凯恩斯主义退潮。 |
正常时期(当今) | 混合模式 | 货币政策为主,关注财政可持续性和供给侧。凯恩斯主义是背景知识。 |
危机时期(当今) | 凯恩斯主义立即回归并主导 | 一旦面临大衰退或需求崩溃,大规模财政刺激和货币宽松成为不二法门。 |
结论:
凯恩斯主义不再像过去那样是西方经济决策的唯一北极星 ,但它已经从一个"统治性的学说"转变为一种 "底层的操作系统" 和 "危机的应急预案" 。决策者们可能在日常情况下谈论供给侧和财政纪律,但一旦经济面临坠入深渊的风险,他们几乎会本能地拿起凯恩斯主义的工具。因此,更准确的说法是:凯恩斯主义的逻辑已经内化于现代宏观经济管理的基因之中,它在危机时刻主导决策,在平时则作为重要的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