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站在这里,我怀着一份激动与敬畏的心情。激动,是因为我们正身处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人工智能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制造业的每一寸疆土;敬畏,是因为这条转型之路充满挑战,需要我们以极大的智慧、耐心和战略定力去探索。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们企业进行了一场深入而系统的AI实践,今天,我愿将这份凝结了无数心血的《AI在制造业最佳落地实践》全景图,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总结,更是一幅从"点状试点"到"线状赋能",最终迈向"面状生态"的战略演进蓝图。我的分享将分为3个核心篇章,层层递进,希望能为大家带来深刻的启示。

第一篇:奠基启航------点状切入的战略智慧与组织启蒙
任何伟大的远征,都始于坚定的第一步。对于制造业而言,AI的落地绝非一蹴而就的"大跃进",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持久战"。我们的首要战略,被定义为"点状切入"。这一阶段的核心理念是:"潜移默化,深入人心"。其目标并非追求立竿见影的宏大经济效益,而是完成最关键的两项任务:降低组织变革的阻力,并培育一片能让AI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
重点1:以"人"为本,开启全员认知革命
我们深刻认识到,技术易得,人心难改。如果AI只是少数技术专家的"黑科技",那它永远无法成为驱动企业前进的核心动力。因此,我们的切入点,首先是人,是每一位在日常工作中与电脑打交道的同事。
· 规模化与体系化的培训赋能: 我们启动了覆盖全公司的"AI普惠计划",精心设计了四期系列培训课程,累计培训达250人次。这并非高深的技术编码课,而是一场"思维启蒙运动"。课程的核心内容是教会大家如何利用市面上成熟易用的AI工具(如DeepSeek、豆包、Kimi等),去解决他们最棘手的日常工作痛点------尤其是繁琐的工作汇报和复杂的Excel表格处理。当一位采购员发现AI能帮他快速整理供应商报价单时,当一位质量工程师发现AI能辅助她生成精美的质量分析报告时,AI从一个遥远的概念,变成了他们手中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神器"。这种切身的效率提升,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比拟的动员。
· 共创工作坊: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 在普及认知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升级了参与模式。我们组织了由各业务部门(BU)与IT部门共同参与的 "AI价值链共创工作坊" 。这场工作坊的意义极其重大,它打破了传统的"IT推业务拉"的隔阂,让业务专家带着他们的痛点,与技术专家一起,沿着"开源"等价值链环节,共同脑暴AI的应用场景。这不仅产出了大量宝贵的AI应用创意,更重要的是,它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基于共创的组织协同机制,让业务部门成为AI应用的"主人翁"和"需求方",极大地激发了内生动力。
重点2:营造氛围,打造无处不在的AI文化
文化的形成,需要环境的浸润。我们有意地在整个组织内部,营造一种浓厚的AI应用氛围。
· 打造看得见的AI助手: 我们将培训中的知识沉淀,构建成企业内部的"AI智能体知识库"。并迅速将创意转化为实践,在2025年,连续推出了HR机器人、IT机器人和行政机器人。这三个智能体直接面向员工最高频的咨询需求,如请假流程、电脑故障报修、办公用品申领等,实现了7x24小时的即时响应,显著提升了员工满意度和后台部门的运营效率。同时,我们将公司所有电脑的桌面统一更换为AI宣传海报,让"AI赋能制造"的愿景时刻映入每位员工的眼帘,成为一种日常提醒。
· 建立可量化的评估反馈机制: 我们深知,没有衡量,就没有管理。在培训后,我们持续跟踪各部门的AI工具使用情况,并进行了两次公司内部的"AI技能与应用评测"。这不仅能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推广的成效与短板,也为后续的精准赋能和优秀案例评选提供了数据支持。通过这一系列"组合拳",AI不再是一个项目,而是一种逐渐形成的文化,一种新的工作方式。
金句: "AI落地的第一公里,不是技术的赛跑,而是人心的工程。当我们成功地将AI从'他们'的技术,转变为'我们'的工具时,变革的引擎才真正被点燃。"

第二篇:价值深挖------线状赋能的路径设计与实战攻坚
当AI的星火在各业务点形成燎原之势后,我们的战略重心自然过渡到第二阶段:"线状价值"。这一阶段的使命是:"贯通流程,兑现价值"。我们要将散落的AI应用珍珠,串成一条条价值项链,让AI深度融入核心业务流程,解决制造环节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痛点,拿出实实在在的ROI(投资回报率)。
重点3:绘制赋能全景图,锚定主航道
我们首先绘制了企业的 "AI赋能全景图" ,这是一张指导我们行动的战略地图。它帮助我们清晰地识别出,哪些业务流程最需要AI的赋能,以及AI可以在哪些环节创造最大价值。在此基础上,我们聚焦于实现制造业的流程闭环,确保从客户需求输入到产品交付服务的全链路,都能在AI的辅助下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地运行。
这张图清晰地展示了我们如何通过对组织、客户、产品、料号等核心要素的智能化理解,来驱动整个制造流程的优化。这正是线状价值的起点。
重点4:攻坚核心系统,解锁数据价值
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建立在ERP、MES等核心系统之上。我们的主攻方向,就是让AI成为这些系统的"超级大脑"。
· AI赋能ERP:优化MRP运算神经中枢: 物料需求计划(MRP)是制造业的"心跳"。传统的MRP运算受限于固定规则和复杂变量,往往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供应链状况。我们引入AI算法,对历史数据、市场趋势、供应商绩效进行深度学习,使MRP运算不再是简单的数学公式,而是能够预测波动、智能调整的"决策系统",从而在保证交付的前提下,大幅降低库存成本和缺料风险。
· AI赋能MES:打造智能决策引擎: 如果说ERP是大脑,那么MES(制造执行系统)就是四肢。当我们的MES系统积累了海量的生产数据后,我们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消费这些数据?AI正是钥匙。我们致力于用AI解决MES系统中的决策问题,例如:
o 智能排产: 基于实时设备状态、人员技能、物料齐套性,动态生成最优生产序列。
o 预测性维护: 分析设备运行参数,提前预警故障,变被动维修为主动维护,减少非计划停机。
o 工艺参数优化: 对焊接温度、注塑压力等关键工艺参数进行AI调优,以持续提升产品良率。
这张图所展示的AI在制造业流程闭环,正是我们在此阶段追求的终极目标------让数据在感知、分析、决策、执行的闭环中持续流动,创造价值。
重点5:深入生产一线,攻克质量堡垒
最令人振奋的突破发生在生产车间。我们成功地将AI应用从办公室推向了产线。
· AOI(自动光学检测)的AI革命: 在SMT(表面贴装技术)波峰焊后的焊点检测环节,传统AOI设备误报率高,仍需大量人工复判。我们部署了AI质检模型,针对"出脚、连桥、露铜、锡洞"等复杂缺陷进行精准识别。其突破性在于:"小样本学习" 能力。通过仅5~10个不良品样本,模型就能快速学习并识别新缺陷,将准确率提升约10%。同时,我们能通过算法减少冗余数据干扰,使模型迭代速度提升一倍以上。这不仅解放了质检人力,更是对产品质量一致性的革命性保障。
· 构建"生产AI智能体": 我们更进一步,推动AI与工业工程(IE)、数据技术(DT)的融合,构建面向生产管理的"AI智能体"。例如,针对生产计划员(如ABC)面临的交付压力和质量整改困扰,我们开发了 "Anget Foundry生产计划AI决策" 系统。它能综合考量订单、产能、物料、品质等多维因素,为计划员提供多套模拟决策方案和风险预警,使其从"救火队员"转变为"前瞻性指挥官",专注于持续改善。
金句: "AI的深度,决定了制造业的高度。当AI能够穿透ERP与MES的系统壁垒,在生产的毛细血管中智慧流淌时,我们所追求的卓越运营与总成本领先,便从目标变成了必然的结果。"

第三篇:生态共赢------面状未来的战略构建与人才基石
点线结合,终将成面。我们的第三阶段,"面状未来",是关于长远发展的顶层设计。其核心是:"战略引领,生态共赢"。这意味着,AI不再仅仅是提升效率的工具,而是重塑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构建产业新生态的战略性力量。
重点6:将AI融入企业战略DNA
我们的公司愿景是"成为全球受信任和尊重的一站式智造服务商"。AI是实现这一愿景的核心引擎。我们制定了清晰的数字化与AI融合路径规划,其最终目标是构建以 "制造总成本领先" 为核心的、难以复制的差异化竞争力。这意味着,AI的应用将全面服务于从研发、供应链、生产到售后服务的全链条成本优化和质量提升,形成强大的市场壁垒。
重点7:人才培育是百年大计
我们坚信,所有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面向AI时代,我们启动了企业史上最具雄心的"人才生态"计划:
- 共建"AI大学": 我们联合集团内外的产学研资源,与工厂所在地的知名高校合作,共同研究并定制智能制造课程体系。目标是在9个月内完成7轮深度沟通,实现"大学"的试点开学,首批引进360名学生,为产业储备未来力量。
- 打造"14门数字化+AI精品课": 我们博采众长,融合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的精髓,打造了涵盖14门功课、总计608个学时的实战化课程体系。内容覆盖企业文化、产品知识、IE工程、生产制造、品质管理、业务流程、成本管控等制造业全领域。
- 推行"8+6+3"实战赋能模式: 我们对内部骨干采用月度"8+6+3"的培养模式:即每月至少8小时集中培训 + 6小时项目案例辅导 + 3小时专业课题研讨。通过高强度、高频次的实战演练,确保学以致用。
- 开展"工厂AI实战淬炼": 理论学习后,安排通过考核的职员进入生产基地,进行为期6个月的工厂实战。他们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运用AI等工具进行持续改善,完成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与SDCA(标准化-执行-检查-行动)的闭环。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对120位高工在2个基地、8个SKU产品上的试验,最终培养出65位能够向集团输血的、懂制造、懂管理、懂AI的复合型主管人才。
这不仅仅是一次培训,更是一次组织能力的全面升级和人才基因的再造。
重点三:规划清晰的AI实践路径
展望未来,我们的AI落地实践路径将基于企业数智一体化的成熟度,从"经营贡献"和"基础运营"两大目标出发,聚焦于直通率提升、SPC(统计过程控制)一致性、全流程品质追溯、设备稳定性提升和专家系统构建等核心业务痛点。这条路径将系统性地支撑起我们在生产运营、品质、成本、设备四大关键板块的智能化飞跃,最终实现向"一站式智造服务商"的宏伟转型。
金句: "未来的工厂,其最宝贵的资产将不再是厂房和设备,而是其内部流动的'智能密度'。构建一个能够自我进化、生生不息的AI人才生态,是我们留给企业最宝贵的遗产,也是我们智造未来的终极答案。"

总结与展望
各位同仁,回顾我们走过的路,正是一条从"工具化"到"流程化",最终迈向"AI化"的清晰演进之路:
· 1-点状切入,我们完成了组织的认知启蒙,为变革奠定了人心基础。
· 2-线状价值,我们实现了核心流程的智能赋能,让AI兑现了商业价值。
· 3-面状未来,我们正在构建战略与人才的双轮驱动,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AI与制造业的融合,将不断催生新的模式、新的业态。但我们坚信,只要秉持"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的战略耐心,坚持以解决实际业务问题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我们就一定能在这场伟大的智造变革中,抢占先机,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