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回答:AI的RAG知识库主要属于"管道-过滤器"架构风格,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黑板架构或规则系统体系风格。 但它确实从后两者中汲取了重要的思想。
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1. RAG 的核心架构:管道-过滤器
RAG的工作流程非常清晰地体现了"管道-过滤器"风格:
- 管道: 数据和控制流沿着一个明确的、通常是线性的路径传递。典型的RAG流程是:用户查询 -> 检索 -> 增强 -> 生成 -> 响应。
- 过滤器: 每个处理环节都是一个独立的"过滤器":
- 检索器: 一个过滤器,接收查询,输出相关文档片段。
- 重排器: 一个可选的过滤器,对检索结果进行精炼和排序。
- 提示构建器: 一个过滤器,将查询和检索到的上下文组装成LLM能理解的提示。
- 大语言模型: 最核心的过滤器,接收提示,生成最终答案。
每个组件职责单一,它们通过数据(查询、文档、提示、答案)的连接构成一个处理管道。这是RAG最显著、最表层的架构特征。
2. 与黑板架构风格的对比与联系
黑板架构的核心思想是多个独立的、异构的"知识源"在一个共享的"黑板"上协作解决问题。系统由一个"控制组件"监控黑板状态,并动态决定调用哪个知识源。
-
相似之处/思想借鉴:
- 异构知识源: 在复杂的RAG系统中,可能有多个检索器(例如,一个用于向量检索,一个用于关键词检索,一个用于查询知识图谱),它们就像黑板架构中的不同"知识源"。
- 共享数据空间: 向量数据库可以被视为一个简化版的、被动的"黑板",它存储了所有知识,供检索器查询。
- 协作求解: 最终目标都是通过组合不同部分(检索到的知识 + LLM的推理能力)来解决一个复杂问题(回答问题)。
-
关键区别:
- 控制流: 这是最核心的区别。RAG的控制流是预定义的、顺序的(管道) ,而黑板架构的控制流是动态的、由事件驱动的。控制组件根据黑板上当前的状态(例如,中间结果、假设)来决定下一步调用哪个知识源。
- 主动性: 在黑板架构中,知识源是主动的,可以"看到"黑板上的变化并贡献自己的力量。在RAG中,检索器、LLM等组件是被动的,只在流程中被调用。
- 中间结果: 黑板架构强调丰富的中间结果和假设的逐步演化。RAG的中间结果(检索到的文档)相对简单,没有复杂的演化过程。
结论: RAG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简化、特化且控制流固定的黑板系统。它借鉴了"中央知识库"和"多来源协作"的思想,但采用了更简单、更高效的管道模型来实现。
3. 与规则系统体系风格的对比
规则系统 的核心是"产生式系统",它由三部分组成:
- 规则库: 一堆 "If ... Then ..." 形式的规则。
- 事实库/工作内存: 当前已知的事实和数据。
- 推理引擎: 匹配规则和事实,并执行触发规则的动作。
-
相似之处:
- 无。从架构风格的角度看,RAG和规则系统在组件、连接器和控制流上几乎没有共同之处。
-
关键区别:
- 知识表示: 规则系统的知识是符号化的、结构化的规则。RAG的知识是非结构化的文本,通过向量嵌入表示。
- 推理机制: 规则系统使用符号逻辑和模式匹配(前向链、后向链)。RAG使用基于概率的神经网络的语义理解和生成。
- 灵活性: 规则系统需要人工定义所有规则,难以处理未知情况。RAG的LLM部分具有强大的泛化能力和涌现的推理能力。
结论: RAG不属于规则系统体系风格。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AI实现范式。
总结
| 架构风格 | 与RAG的关系 | 核心区别 |
|---|---|---|
| 管道-过滤器 | RAG的主要架构风格。其工作流程是典型的管道。 | - |
| 黑板架构 | 思想上的近亲,但不是严格归属。RAG是它的一个简化、固定流程的变体。 | 控制流是预定义顺序 vs. 动态事件驱动 |
| 规则系统体系 | 基本无关。属于不同的AI范式(符号主义AI vs. 连接主义AI)。 | 符号化规则推理 vs. 神经网络语义理解与生成 |
因此,当被问及RAG属于哪种经典架构风格时,最准确的回答是 "管道-过滤器"。同时,认识到它从"黑板架构"中获得了灵感,有助于我们设计更复杂、更动态的下一代RAG系统(例如,引入智能路由和多个工具/检索器协作的系统,会更接近真正的黑板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