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 年春晚舞台上,24只宇树科技A1机器狗组成的"犇犇"舞团整齐划一地跳跃转身,将四足机器人的科技魅力推向大众视野,但彼时台下的观众不曾想到,这些售价接近10万的"科技宠儿",终究只是舞台上的过客------高昂的成本、有限的功能,让它们难以走进普通家庭。
时间前进到2025年,谁会想到几年前"高不可攀"的机器狗,现在竟然被中国企业打到了一部手机的价格。
近日,越疆机器人发布售价7499的家庭智能体机器人Rover X1,在越疆的宣传中,这台从工厂走出的智能机器狗,首次在家庭场景中实现了具身智能"有用、好用、常用"的完整体验。

从宏观视角来看,Rover X1不光光是将家庭机器人的价格打了下来,更是中国机器人产业高速发展的缩影,其背后是家庭智能机器人行业二十年跨越"技术、成本、实用"三重鸿沟的艰难探索。
01 四十年迭代,从工具到智能体的进化之路
家庭机器人的追梦史,远比多数人想象的漫长。
早在1983年,美国Androbot公司就推出了首款面向消费市场的Topo家用机器人,这个重约4.5公斤的"先行者"虽需通过远程控制才能完成简单的室内移动与小型物品传递,功能局限明显,却首次将"机器人走进家庭"的设想从实验室推向了市场探索阶段,为后续行业发展拉开了想象序幕。
此后四十年,行业历经了四次关键进化。
首先是2002-2012年的探索期,行业开始单一功能的破冰尝试。
2002年,iRobot推出Roomba扫地机器人,尽管初代售价近2000美元,相当于当时美国人均月收入的1/3,且仅能随机清扫,但它首次证明了机器人在家庭场景的实用价值。
这一时期的产品如同"单项运动员",科沃斯的擦窗机器人、索尼的AIBO电子宠物等相继问世,但功能的局限性注定它们只能成为"小众玩具",而非家庭必需品。
接着是2013-2020年的商业化起步期,家庭机器人在清洁赛道进行规模化突围。
这个阶段随着激光导航、路径规划技术的成熟,扫地机器人率先实现规模化。
科沃斯、石头科技等企业通过技术迭代将产品价格下探至千元级,推动全球家庭机器人市场规模稳步增长。
行业规模是扩大了,但问题也随之显现,根据赛迪智库2025年发布的《保姆机器人行业发展趋势报告》,这一阶段的行业瓶颈非常明显,90%以上的市场份额集中在清洁领域,产品仍停留在"被动执行指令"的工具属性,用户新鲜感消退后闲置率高达40%。
第三阶段是2021-2024年的快速发展期,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形态创新与技术试错大量出现。
2021年是行业的转折点,小米发布售价9999元的"铁蛋"机器狗,将四足机器人价格首次拉进万元内;宇树科技Go1系列通过运动控制技术突破,实现了快速奔跑、跳跃等动作。
但热闹背后是尴尬的现实,这类产品多聚焦于娱乐表演,核心功能缺失导致实用价值不足,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发布的《2024年中国四足机器人市场研究报告》,2024年宇树科技四足机器人年销量达2.37万台,约占全球市场69.75%的份额,但80%的产品用于科研、教育领域,家庭用户占比不足 30%。
然后就是从2025年开始的技术突破期,具身智能落地出现曙光。
随着AI大模型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行业终于迎来质变。斯坦福大学Mobile ALOHA能完成滑蛋虾仁制作;挪威1X科技NEO机器人可叠衣服、冲咖啡;而越疆Rover X1的问世,则标志着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消费市场。
赛迪智库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家庭机器人市场规模达2577亿元,2022-2024年复合增长率9.9%,预计2029年将突破 4283亿元,其中具身智能产品占比正从不足5%快速提升。
02 三重死结,家庭机器人的"入户魔咒"
尽管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但家庭机器人"叫好不叫座"的怪圈始终未破。
优必选科技CEO周剑在多个公开场合强调,家庭场景是人形机器人最具潜力但难度最大的应用市场。他指出,工业场景看性能、商业场景看效率,而家庭场景的体验达成需跨越技术泛化能力、成本与信任的"三座大山"。
长期以来,消费级机器狗市场都面临着功能性与价格难以兼得的困境,技术上的主要障碍是家庭环境的非结构化特性有太多的"场景鸿沟"需要跨越。
清华大学许华哲教授曾做过一组实验,让实验室中成功率达98%的抓取机器人进入家庭,面对形状各异的杯子、柔软的衣物等非标物体,成功率骤降至65%以下。
这背后是感知、决策、执行三大系统的协同难题,激光雷达能精准定位却无法识别物体材质,视觉系统能分辨形状却难以判断重量,而传统预设程序根本无法应对家庭中的突发状况,如突然跑过的宠物、散落的玩具。
而成本与价值的错位又让行业进入到"失衡陷阱",产品要么定价高达数十万美元,令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要么功能单一,仅能完成"握手、跳舞"等表层互动,难以满足日常实用需求,长期以来,市场进入到"高端买不起,低端不好用"的恶性循环。
2021年小米"铁蛋"以9999元售价切入市场,作为技术验证阶段的产品,其定价显著低于行业同类产品的研发与制造成本,属于典型的市场教育策略;波士顿动力Spot机器狗售价 7.5 万美元,仅能用于工业巡检;即便是2025年推出的1X NEO家务机器人,定价仍高达14.2万元(约合2万美元),相当于普通家庭两年的物业费支出。
市场两极分化的格局使得家庭机器人长期停留在"表演工具"阶段,无法实现向"实用智能体"的进化,低端产品的存在,又进一步消耗了用户的信任。
上海浦东的林女士在小红书分享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她花4000多元购买的扫拖一体机,因散热问题罢工后被塞进阳台角落,最终沦为"落地摆件",这种体验让消费者对机器人的信任度持续走低。
赛迪智库《2025 年保姆机器人行业发展趋势报告》显示,62%的潜在用户担心"机器人操作复杂或故障添乱",58%的用户对摄像头数据隐私存在顾虑;而扫地机器人的活跃使用率不足50%,反映出用户信任度仍待提升。
乐聚机器人的判断直指核心,"当人形机器人像博士一样聪明,像家电一样便宜",前者是智能化,后者是产业化,两个条件同时达到的时候,人形机器人就会爆发,进入到千家万户。
03 越疆破局,工业基因的消费级转化实验
在家用机器人市场长期两极分化的背景下,越疆Rover X1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平衡点。
它凭借行业首创的双视觉跟踪系统、全地形轮腿结构与智能负重能力,提出了"有用、好用、常用"的产品画像,将家用机器人从"表演工具"进化为了真正的"实干智能体"。
越疆对"有用、好用、常用"的解读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勾勒出一款消费级机器人从"被需要"到"被信赖"的进化之路。
"有用"指机器人具备解决实际家庭痛点的核心功能,比如替人跑腿、提供安防、照顾家人,而非技术炫技。
"好用"指机器人高度的自主性,能够轻松应对复杂的家庭环境,交互简单直观,用户不需要经过复杂学习或频繁干预。
"常用"指机器人能深度融入日常生活,成为用户主动依赖的伙伴。它不仅能完成单一任务,更能通过学习和生态联动,满足多元化和长尾化的需求。

三大技术革新构成了Rover X1的核心突破。
双视觉跟踪系统让Rover X1实现了全向感知与自主决策,确保在复杂家庭环境中的行动能力。
全地形轮腿结构与智能负重能力使其能从容应对家庭日常环境,无论是在家中光滑的地板、户外草地,还是小坡坎,Rover X1都能稳健行走,并具备负载日常物品的能力。
而自研开放平台支持多角色灵活切换,使Rover X1能胜任户外探险、家庭安防、编程教育及情感陪伴等多元场景,真正实现了**"一机多用"**。
越疆表示,在人形机器人备受关注的当下,公司选择以机械狗这一成熟形态切入家庭市场,其核心考量在于基于自身在工业机器人领域长达十年的技术积淀,能够将经过验证的稳定技术进行创新性转化,从而在保障机器人高性能与可靠性的同时,显著降低成本和售价。

7499元的定价,则是越疆在成本、市场接受度与长期战略价值三者间取得的精准平衡。
"依托深厚的技术自研能力与成熟的供应链体系,我们成功实现了工业级技术的消费端转化与规模化生产,从而能够在极具竞争力的价格下,仍保持健康的利润空间",越疆表示,这一价格策略旨在以"一步到位的诚意,突破高性能机器人的价格门槛,率先触达早期用户,抢占家庭智能入口,为后续生态拓展与价值延伸奠定坚实基础。"
04 竞逐下半场:谁能定义家庭智能终局?
当越疆以轮腿式机器狗切入家庭场景时,其他玩家正从不同路径探索家庭机器人的可能性。
挪威人形机器人公司1X Technologies推出的Neo家庭机器人,以**"柔性革命"**为设计理念,采用了30公斤的轻量化设计、硅胶柔性外壳及肌腱驱动系统,旨在创造更安全的人机共存环境。
Neo定价2万美元,瞄准高端市场,但其**"专家模式"**也引发了隐私担忧,遇到复杂任务时,1X员工会远程接入机器人视角进行操控。
这暴露了当前家庭机器人在完全自主智能方面的不足。
美国机器人公司Figure AI则将其Figure 03机器人定义为"专为家庭场景而生",并创建了专门的高容量生产设施BotQ,计划初始年产1.2万台人形机器人。
从技术路径看,家庭机器人行业正分化为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工业级方案 (重、硬、强力)与家庭级方案(轻、柔、安全)。
前者以特斯拉擎天柱和Figure系列为代表,追求力量和精准性;后者以1X Neo为代表,优先考虑安全与易用性。
这两条路径在技术原则上的冲突,反映了行业对家庭机器人形态的不同思考。
优必选副总裁邓峰在"凤凰湾区财经论坛2025"上对家庭机器人的发展时间线进行了预判,"至2028年,机器人有望获得足够的任务操作和场景泛化能力,逐步进入部分家庭场景,预计将从家庭陪伴等需求切入,最终拓展至全面的家庭服务"。
这也揭示出场景渗透的渐进性。
在技术演进路径上,家庭机器人很可能遵循从单一场景任务开始,逐步过渡到复杂发展路径。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许华哲预计,未来5年,家用机器人"进家"很可能从最简单的"抓取和放置"开始。
比如,可能出现一个扫地机"升级版",除扫地外还能完成收拾桌面、扔垃圾等简单任务,随后再过渡到更复杂的叠衣服、整理床铺等高精度操作。
在越疆的构想中,以Rover X1为起点,家庭智能体的未来将朝着功能高度集成、场景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机器人将从专业领域的设备,真正转变为普惠的日常家庭伙伴。
05 结语
就像优理奇CEO杨丰瑜说的那样,"家用机器人不需要长得像人,但一定要懂人"。
未来五年,当产品价格持续下探,当功能场景不断丰富,当人机信任真正建立,家庭机器人终将从"科技新贵"变为"生活刚需",成为每个家庭里沉默而可靠的存在。
而越疆们此刻的探索,正是在为这场家庭智能革命埋下第一块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