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G 的诞生:为了让 AI 不再"乱编"
- [一、什么是 RAG?](#一、什么是 RAG?)
- [二、RAG 的核心原理](#二、RAG 的核心原理)
-
- [1. 检索(Retrieval)](#1. 检索(Retrieval))
- [2. 生成(Generation)](#2. 生成(Generation))
- [3. RAG 原理示意](#3. RAG 原理示意)
- [三、为什么 RAG 会诞生?发展历程解析](#三、为什么 RAG 会诞生?发展历程解析)
-
- [1. 早期问答系统(2000年前后)](#1. 早期问答系统(2000年前后))
- [2. 向量检索兴起(2010年代)](#2. 向量检索兴起(2010年代))
- [3. 大语言模型崛起(2020年左右)](#3. 大语言模型崛起(2020年左右))
- [4. RAG 的提出(Facebook AI Research,2020-2021)](#4. RAG 的提出(Facebook AI Research,2020-2021))
- [5. 多模态 RAG(2022年后)](#5. 多模态 RAG(2022年后))
- [6. 企业落地阶段(2023年至今)](#6. 企业落地阶段(2023年至今))
- [四、RAG 是怎么工作的?](#四、RAG 是怎么工作的?)
- [五、RAG 能解决哪些问题?](#五、RAG 能解决哪些问题?)
- [六、RAG 仍存在的限制](#六、RAG 仍存在的限制)
- [七、RAG 的应用场景](#七、RAG 的应用场景)
- [八、RAG 的未来趋势](#八、RAG 的未来趋势)
- 九、总结

人工智能和大语言模型(LLM)的发展,让机器能够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像人类一样回答问题、写文章,甚至生成代码。但单靠模型内部的"记忆",往往有几个问题:
-
知识有限:模型只能回答它训练过的内容,最新信息可能不知道。
-
容易出错:模型可能凭"想象"生成答案,也就是所谓的"幻觉"。
-
专业领域薄弱:医学、法律、金融等专业知识模型不一定掌握准确细节。
RAG 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诞生的技术。它让模型在回答问题时,不仅依赖自己的记忆,还会去"图书馆"查资料,然后结合记到的知识和查到的资料生成答案。
一、什么是 RAG?
RAG 全称 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中文为"检索增强生成"。其核心思想是:
在生成答案时,不仅依赖大模型内部的训练知识,还能够实时访问外部知识库或文档,从而生成更加准确和可靠的内容。
通俗理解: 就像一个学生回答问题,不仅依靠自己记忆,还会去图书馆查资料,然后结合记忆和查到的资料回答问题。
举个例子:
你问模型:"请告诉我最新的新能源补贴政策。"
-
纯模型可能只靠训练记忆,回答的是过时或模糊的信息。
-
RAG 模型会先去查最新政策文件,再结合训练知识生成答案,因此更准确。
简单流程可以理解为三步:
-
检索资料:先找到相关文档或信息。
-
结合生成:把找到的资料和问题一起输入模型,让模型生成答案。
-
输出结果:返回给用户,同时保证答案有"出处",更可靠。
二、RAG 的核心原理
RAG 由两个核心模块组成:检索(Retrieval) 与 生成(Generation),以及二者的融合策略。
1. 检索(Retrieval)
原理
-
将用户问题或查询文本转化为向量(Embedding),表示语义特征:
用户问题 → 向量化模型 → 高维向量 -
在知识库中查找与问题向量最相似的文档或段落。
-
相似度计算常用方法:
方法 在意什么 白话比喻 余弦相似度 方向 只看"箭朝哪儿指",不看箭多长 点积 方向 + 强度 方向像、而且箭越长(越重要)分越高 欧氏距离 物理距离 量两根箭头落点的直线距离一样不一样 -
余弦相似度:方向像不像?
→ 最常用于语义检索(RAG 使用最多)
-
点积:方向像不够,还要更"自信"
→ 用于 embedding 本身带"重要性权重"的情况
-
欧氏距离:空间距离近不近
→ 用于聚类,不太适合语义检索
-
技术示例
| 功能 | 技术选型 |
|---|---|
| 向量数据库 | Milvus、Pinecone、Weaviate |
| 搜索引擎 | Elasticsearch、OpenSearch |
| 向量化模型 | OpenAI Embeddings、SentenceTransformers、Qwen Embeddings |
2. 生成(Generation)
原理
-
将检索到的文档与用户问题一起拼接为生成上下文。
-
输入大语言模型,生成自然语言答案。
-
可以使用不同生成策略:
-
纯生成:只依赖 LLM 内部知识
-
RAG Fusion:检索文档 + LLM 生成
-
检索后重排序:生成多个候选答案,再根据文档相关度选择最佳
-
技术实现
| 功能 | 技术选型 |
|---|---|
| 云端 LLM | OpenAI GPT 系列、Claude |
| 本地部署模型 | LLaMA、MPT、Qwen |
| Java/Spring 调用 | Spring AI 封装 LLM Client |
3. RAG 原理示意
用户问题 → 问题向量化 → 向量检索 → 获取相关文档
↓
构建生成上下文 → LLM生成答案 → 后处理 → 返回结果
或可画为:
+-----------+ +-----------+ +-----------+
| 用户问题 | ---> | 向量检索 | ---> | 文档集合 |
+-----------+ +-----------+ +-----------+
| |
+-----------> 拼接上下文 -------->|
|
v
+-----------+
| LLM生成 |
+-----------+
|
v
+-----------+
| 返回答案 |
+-----------+
三、为什么 RAG 会诞生?发展历程解析
1. 早期问答系统(2000年前后)
-
背景问题:计算机只能根据关键词搜索,问"苹果公司股票涨了多少",系统可能只匹配到"苹果",无法区分水果和公司。
-
解决方案:基于模板和规则的问答,回答固定问题。
-
问题仍存在:智能化低,无法理解问题真正的意思,也不灵活。
2. 向量检索兴起(2010年代)
-
背景问题:关键词匹配太死板,不能理解语义相似性,比如"新能源补贴"与"绿色能源扶持"意思接近,但关键词不同。
-
解决方案:把文档和问题转化成数字向量,测量"语义相似度",找到最相关内容。
-
问题仍存在:检索只能找到相关内容,但无法生成自然语言答案,仍需人工阅读。
3. 大语言模型崛起(2020年左右)
-
背景问题:模型可以生成自然语言,回答问题灵活,但知识局限在训练数据里,容易"编造答案"。
-
解决方案:使用 GPT、LLaMA 等大模型生成答案。
-
问题仍存在:模型"记忆"有限,面对最新信息或专业知识容易出错。
4. RAG 的提出(Facebook AI Research,2020-2021)
-
诞生目的:把检索(获取资料)和生成(模型回答)结合起来,让模型既能理解问题,也能引用外部知识生成准确答案。
-
解决问题:
-
知识覆盖有限 → 可以实时查询知识库
-
幻觉生成 → 输出答案有真实文档支撑
-
专业领域知识薄弱 → 可以接入专业文档或数据库
-
5. 多模态 RAG(2022年后)
-
发展:不仅支持文本,还可以处理图像、视频、音频信息。
-
应用:例如问"这个产品图片展示了哪些功能",模型可以结合图片内容回答,而不是只靠训练记忆。
6. 企业落地阶段(2023年至今)
-
场景:
-
客服问答:自动回答客户问题
-
企业知识管理:内部文档智能检索
-
科研辅助:快速总结论文和报告
-
-
趋势:面向特定行业定制 RAG 系统,知识库动态更新。
四、RAG 是怎么工作的?
假设你问模型:"请总结最新新能源政策的要点",RAG 的处理过程可以这样理解:
-
用户提问
"请总结最新新能源政策的要点。"
-
检索相关资料
-
模型先把问题理解成一个"向量",就像把问题变成数字化的意思标签。
-
然后去知识库里找到最相似的文档:
-
文档1:2025年新能源补贴政策更新
-
文档2:新能源产业税收优惠方案
-
文档3:各省新能源项目政策汇总
-
-
-
构建生成上下文
- 把找到的文档和用户问题组合起来:
"根据以下文档回答问题:文档1: 2025年新能源补贴政策更新... 文档2: 新能源产业税收优惠方案... 用户问题: 请总结最新新能源政策的要点。"
-
生成答案
- 模型根据上下文生成自然语言答案:
"根据最新政策,新能源企业可享受税收优惠,同时获得中央与地方补贴,重点支持风电、光伏和储能项目。"
-
返回结果
- 可以加摘要或标注来源,让答案更可靠。
五、RAG 能解决哪些问题?
-
知识覆盖有限
- 问最新政策、最新科研进展,模型依靠知识库也能给出答案。
-
减少幻觉生成
- 生成内容有文档支撑,不再凭"想象"回答问题。
-
提高专业领域准确性
- 可以接入医疗指南、法律合同、财务报表等文档。
-
支持多模态数据
- 不仅文本,还能结合图片、视频或音频内容回答问题。
-
动态更新知识
- 知识库更新即可,无需重新训练模型。
六、RAG 仍存在的限制
-
依赖知识库质量
- 如果知识库不全或文档不准确,模型答案也可能不准确。
-
响应速度稍慢
- 先检索再生成比纯生成模型耗时更长。
-
实现复杂
- 需要构建知识库、向量检索系统、生成模型、上下文拼接和后处理。
-
多轮对话处理挑战
- 长对话中如何选择上下文、避免重复信息仍需优化。
七、RAG 的应用场景
| 场景 | 示例 | 说明 |
|---|---|---|
| 企业客服 | "如何申请报销差旅费用?" | 检索企业政策文档 → 模型生成步骤 → 返回用户 |
| 科研文献分析 | "量子计算最新进展有哪些?" | 检索最新论文 → 模型总结 → 输出摘要 |
| 教育辅导 | "什么是牛顿第二定律?" | 检索教材段落 → 模型生成通俗解释 → 学生理解更快 |
| 多模态问答 | "这张产品图片展示了哪些功能?" | 检索图文数据 → 模型分析图像 → 输出描述 |
| 内容生成 | "写一篇新能源政策的新闻稿" | 检索政策文件 → 模型生成完整新闻稿 → 返回 |
八、RAG 的未来趋势
-
多模态更广泛应用:文本+图片+视频+音频联合回答问题
-
知识库自动更新:实时抓取最新资料,保证答案时效性
-
企业专属 RAG 系统:针对行业构建定制问答和决策系统
-
向量数据库与模型深度集成:提升检索速度和答案准确性
-
私有化部署与数据隐私:在企业内部部署,保证敏感数据安全
-
与推理和强化学习结合:解决复杂问题、多步骤决策能力更强
九、总结
RAG 的核心价值是:
-
生成能力 + 外部知识增强
-
解决大语言模型知识有限、容易幻觉的问题
-
适用于智能问答、科研分析、教育辅导、内容创作、知识管理和多模态问答等场景
关键理解:
RAG 不只是"会答题的模型",而是一个能查资料、能理解、能生成答案的智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