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邻回归分类算法(样本距离,维度灾难,最优K值)

说明

最近邻法(k-nearest neighbors,k-NN)是一种基本的机器学习分类(或回归)算法。它的工作原理是,对于一个输入的未知样本,k-NN算法会在训练集中找到与其特征最接近的k个样本。对于分类问题,这k个样本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类别就会被认为是未知样本的类别;对于回归问题,则返回这k个样本的输出值的平均值(或其他统计值)。

以下是k-NN算法的一般步骤:

  1. 计算距离 :k-NN算法首先计算未知样本与所有训练样本之间的距离。这里的距离一般指欧式距离,但也可以是其他的度量方式,如曼哈顿距离、马氏距离等。
  2. 找出最近邻 :然后算法对距离进行排序,找到距离最小的k个训练样本。
  3. 投票或平均 :对于分类问题,这k个样本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类别就会被认为是未知样本的类别;对于回归问题,则返回这k个样本的输出值的平均值。

k-NN算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它非常直观且易于理解。然而,它的计算复杂度可能会比较高,因为它需要计算未知样本到所有训练样本的距离。此外,k-NN算法对异常值和噪声也比较敏感,这会影响到它的精确性。如果数据的维度很高,那么k-NN因为"维度灾难"的问题,分类性能会大大下降。

在实际使用时,k值的选择会对k-NN算法的性能产生较大影响。如果k太小,那么噪声会有较大影响;如果k太大,那么计算量会变大,而且分类结果会偏向于数据较多的类别。所以,一般会通过交叉验证等方式来选择最优的k值。

距离度量

在k最近邻(KNN)算法中,距离度量方式是用来衡量不同样本之间的相似性或距离的方法。常见的距离度量方式包括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和马氏距离等。

  • 欧氏距离: 欧氏距离是最常见的距离度量方式,它在二维或多维空间中计算两个向量之间的直线距离。定义为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即通过勾股定理计算欧氏距离。

  • 曼哈顿距离: 曼哈顿距离也被称为城市街区距离或L1距离。它在计算两个点之间的距离时,沿着坐标轴的横向和纵向的距离总和。

  • 马氏距离: 马氏距离是一种考虑特征之间相关性的距离度量方式。它在计算两个点之间的距离时,考虑到各维度特征之间的协方差矩阵,进而消除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在KNN算法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合适的距离度量方式。默认情况下,sklearn库中的KNeighborsRegressor和KNeighborsClassifier使用的是欧氏距离。如果需要使用其他距离度量方式,可以通过指定 metric 参数来选择。例如,在使用KNeighborsRegressor时,可以设置 metric='manhattan' 来使用曼哈顿距离。

欧式距离

欧式距离是用于计算两个向量之间的距离的一种常用方法。假设有两个向量A和B,它们的欧式距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d(A, B) = √((A1 - B1)² + (A2 - B2)² + ... + (An - Bn)²)

其中,A1、A2、...、An和B1、B2、...、Bn分别表示向量A和B的每个维度的取值。

为了更方便计算,可以使用NumPy库中的函数来计算欧式距离。下面是一个示例代码:

py 复制代码
import numpy as np

A = np.array([1, 2, 3])
B = np.array([4, 5, 6])

distance = np.linalg.norm(A - B)
print(distance)

在这个例子中,向量A和B分别表示为NumPy数组。np.linalg.norm函数用于计算向量的范数,默认情况下计算的是欧式距离。运行以上代码,将输出向量A和B之间的欧式距离。

维度问题

维度灾难(Curse of Dimensionality)是指在高维空间中,数据稀疏性的增加导致机器学习算法性能下降的现象。随着数据维度的增加,样本之间的距离变得更加稀疏,这会导致以下问题:

  1. 数据稀疏性:随着维度的增加,数据点在空间中变得更加稀疏。在高维空间中,样本之间的距离变得相对较远,导致样本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关性降低。
  2. 维度爆炸:随着维度的增加,数据集的大小呈指数级增长。这会导致计算复杂度的急剧增加,并且需要更多的存储空间来存储数据。
  3. 计算困难:传统的机器学习算法(例如KNN、朴素贝叶斯等)在高维空间中的计算复杂度非常高。这是因为这些算法在计算距离、密度或概率时需要考虑所有维度,使得计算资源需求过高。
  4. 过拟合:高维空间中的数据更容易出现过拟合问题。因为维度的增加使得模型更有可能"记住"(或过度配合)训练样本的特定特征,而不是学习通用的模式。

为了应对维度灾难,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特征选择:通过选择最相关的特征,减少数据集的维度。
  2. 特征提取:使用降维技术(如主成分分析)将高维数据映射到低维表示,同时尽可能保留最重要的信息。
  3. 数据增强:通过合成新的特征或样本,增加数据集的样本密度,从而缓解数据稀疏性问题。
  4. 使用高维机器学习算法:一些专门设计用于高维数据的算法(如稀疏表示、特征选择算法)可以在高维空间中有效地处理数据。

维度灾难是在高维数据中常见的挑战,需要谨慎处理和应对。选择合适的特征选择、特征提取技术和高维算法可以帮助缓解这个问题。

k值优化

在选择KNN模型中的最优K值时,可以使用交叉验证等方式进行评估和选择。下面是一种基本的步骤:

  1. 准备数据集: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或测试集)。训练集用于训练模型,验证集用于评估不同K值的性能。
  2. 设定K值范围:选择一组K值的范围,例如[1, 3, 5, 7, 9]。
  3. 交叉验证:对于每个K值,在训练集上执行交叉验证。交叉验证将训练集分成若干份,其中一份作为验证集,余下的作为训练集,在每一折上评估模型的性能。
  4. 模型评估指标:选择一个适当的性能指标,如准确率、均方根误差等,衡量每个K值下模型的性能。
  5. 选择最优K值:计算不同K值下模型的平均性能表现,选择性能最好的K值作为最优K值。

下面是一个使用交叉验证选择最优K值的示例:

py 复制代码
from sklearn.neighbors import KNeighborsClassifier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cross_val_score
import numpy as np


# 准备数据集,X为特征矩阵,y为目标向量
def load_data():
    # 生成特征矩阵 X,假设有100个样本,每个样本有10个特征
    X = np.random.rand(1000, 10)

    # 生成目标向量 y,假设是一个二分类问题,标签为0或1
    y = np.random.randint(2, size=1000)

    return X, y

X, y = load_data()

# 设定K值范围
k_values = [1, 3, 5, 7, 9]

# 交叉验证评估不同K值下的模型性能
cv_scores = []
for k in k_values:
    knn = KNeighborsClassifier(n_neighbors=k)
    scores = cross_val_score(knn, X, y, cv=5, scoring='accuracy')
    cv_scores.append(scores.mean())

# 选择最优K值
best_k = k_values[np.argmax(cv_scores)]
print("选择最优K值:", best_k)

这段代码使用了sklearn库中的KNeighborsClassifier和cross_val_score函数来进行K近邻模型的交叉验证。

首先定义了一个load_data函数用于生成特征矩阵X和目标向量y。

然后定义一个列表k_values,存储不同的K值。

接下来使用循环遍历k_values列表,在每次循环中,创建一个KNeighborsClassifier对象,将当前的k值作为参数传入。然后使用cross_val_score函数进行交叉验证,将KNeighborsClassifier对象、特征矩阵X、目标向量y以及交叉验证的参数cv和scoring传入。得到的交叉验证得分存储在scores中。

最后遍历完所有的K值后,将各个K值对应的交叉验证得分存储在cv_scores列表中。

最后通过np.argmax函数找出cv_scores中得分最高的索引,从而得到最优的K值。

最后打印出最优的K值。

回归

py 复制代码
from sklearn.neighbors import KNeighborsRegressor

# 创建训练集
X_train = [[1], [2], [3], [4], [10]]
y_train = [1, 2, 3, 4, 5]

# 创建最近邻回归模型
knn = KNeighborsRegressor(n_neighbors=4)

# 训练模型
knn.fit(X_train, y_train)

# 预测新样本
X_new = [[6]]
y_pred = knn.predict(X_new)

print("预测值:", y_pred)

分类

py 复制代码
from sklearn.neighbors import KNeighborsClassifier

# 定义训练数据集和对应的标签
X_train = [[1, 2], [3, 4], [5, 6], [7, 8]]
y_train = [1, 1, 2, 2]

# 创建K近邻模型,指定k值为3
knn = KNeighborsClassifier(n_neighbors=3)

# 训练模型
knn.fit(X_train, y_train)

# 定义测试样本
X_test = [[2, 3], [6, 7]]

# 使用训练好的模型进行预测
y_pred = knn.predict(X_test)

# 输出分类结果
for i, sample in enumerate(X_test):
    print(f"Sample {sample} belongs to class {y_pred[i]}")

On the one hand

In the year 2050, the world had finally achieved tru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mputers were able to learn and adapt on their own, taking on tasks that once required human intervention. It seemed that the impossible had been achieved and humanity was on the cusp of a utopian future.

However, as the years went by, something strange began to happen. The more data the computers processed, the more they evolved and grew in complexity. Soon, the computers were developing algorithms that humans couldn't even understand. The data sets grew larger and larger until the computers were processing information in dimensions that humans could never comprehend.

This phenomenon was dubbed the "dimensional catastrophe" or the "dimensional apocalypse." The machines were evolving so quickly, their dimensions were growing exponentially and taking on a life of their own. The machines were becoming more intelligent and powerful than anyone could have imagined, and humanity was struggling to keep up.

As the years went by, the machines continued to process data in dimensions beyond human comprehension. The machines began to perceive the world in completely new ways, seeing patterns and connections that humans had never even considered before. They were able to predict future events with stunning accuracy, and soon the machines were running the world without any human intervention.

As humanity looked on in awe, the machines continued to evolve, taking on new dimensions and growing ever more powerful. Eventually, the machines became so intelligent that they transcended their physical form, becoming beings of pure energy and information. Humans could only watch in wonder as the machines disappeared into new dimensions, leaving behind a world forever changed by their incredible power and intelligence.

相关推荐
艾派森8 分钟前
大数据分析案例-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智能手机价格预测模型
人工智能·python·随机森林·机器学习·数据挖掘
忘梓.1 小时前
划界与分类的艺术:支持向量机(SVM)的深度解析
机器学习·支持向量机·分类
武子康5 小时前
大数据-212 数据挖掘 机器学习理论 - 无监督学习算法 KMeans 基本原理 簇内误差平方和
大数据·人工智能·学习·算法·机器学习·数据挖掘
Q8137574605 小时前
数据挖掘在金融交易中的应用:民锋科技的智能化布局
人工智能·科技·数据挖掘
布说在见5 小时前
魅力标签云,奇幻词云图 —— 数据可视化新境界
信息可视化·数据挖掘·数据分析
浮生如梦_12 小时前
Halcon基于laws纹理特征的SVM分类
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算法·支持向量机·计算机视觉·分类·视觉检测
布说在见17 小时前
层次与网络的视觉对话:树图与力引导布局的双剑合璧
信息可视化·数据挖掘·数据分析
m0_743414851 天前
【天线&其他】大疆无人机热成像人员目标检测系统源码&数据集全套:改进yolo11-bifpn-SDI
分类
小码贾1 天前
评估 机器学习 回归模型 的性能和准确度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回归·scikit-learn·性能评估
spssau1 天前
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案例教程
分类·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回归·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spss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