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电子电器架构 —— 电子电气系统功能开发

车载电子电器架构 ------ 电子电气系统功能开发

我是穿拖鞋的汉子,魔都中坚持长期主义的汽车电子工程师。

老规矩,分享一段喜欢的文字,避免自己成为高知识低文化的工程师:

屏蔽力是信息过载时代一个人的特殊竞争力,任何消耗你的人和事,多看一眼都是你的不对。非必要不费力证明自己,无利益不试图说服别人,是精神上的节能减排。

无人问津也好,技不如人也罢,你都要试着安静下来,去做自己该做的事.而不是让内心的烦躁、焦虑、毁掉你本就不多的热情和定力。

文章大体有如下内容:

1、车载功能开发概述

2、车载电子电气功能开发流程

正文如下:

一、车载功能开发概述

功能开发主要是围绕用户驾车体验,将整车功能分为动力驱动、操控、安全和智能等模块。

1、新能源 -> 新能源相关功能、中高压管理、电动后驱、无线充电;

车载新能源相关功能、中高压管理、电动后驱和无线充电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功能,它们共同构成了新能源汽车的先进性和优势。

车载新能源相关功能中最突出的是"对外放电"功能。通过原车的取电板,将取电枪连接充电口就能给插板通电,个人使用的车子能以最高3.3千瓦的标准对外放电,而现在最高的标准能达到6.0千瓦以上。一般的电动工具功率都不到三千瓦,工作灯的功率只是几百瓦而已,就算给一些设备同时供电也能坚持很长时间。这是燃油车做不到的,燃油车虽然能通过逆变器转为220V对外放电,但需要车辆怠速运行并且无法支持大功率设备,所以新能源汽车不仅是代步车,同时还是一台优秀的"工作车"。

中高压管理是新能源汽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控制和管理车辆的高压电路系统。由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组等关键部件需要高压才能工作,因此中高压管理系统的性能直接影响到车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电动后驱是新能源汽车的一种驱动方式,它通过电动机来驱动车辆的后轮。这种方式可以提供更好的动力性能和操控性能,同时也能提高车辆的能效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无线充电是一种新兴的充电技术,它通过无线方式为电子设备提供电能。这种技术可以大大简化充电过程,提高充电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尤其适用于电动汽车等大型设备的充电。

车载新能源相关功能、中高压管理、电动后驱和无线充电等技术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它们将有助于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发展。

2、车载基本功能 -> 电气架构、诊断、软硬件平台、电源管理、数据采集、OTA、售后等车辆基本功能;

->电器架构

车载电气架构是汽车中电子电气系统的集成和组织方式,它涉及到汽车中各种电器设备和系统的布局、连接和管理工作。车载电气架构是汽车电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计直接影响到汽车的性能、安全和可靠性。

车载电气架构的主要功能是将汽车中的各种电器设备和系统进行集成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电气系统。它负责电力的分配、控制和监控,以及信号的传输和处理,确保各个电器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同时避免不同设备之间的干扰和冲突。车载电气架构还负责管理和控制车辆的电子控制系统,包括发动机控制系统、底盘控制系统、安全控制系统等。

车载电气架构的设计和优化是汽车研发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设计和优化,可以降低汽车的成本、提高汽车的可靠性、提升汽车的智能化水平。车载电气架构的发展趋势是智能化、模块化和集成化,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智能化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应用到汽车中,实现更加智能化的管理和控制。

-> 车载诊断

车载诊断是指通过车辆内部的传感器和通讯设备,对车辆的状态和故障进行实时监测和诊断。车载诊断系统可以通过读取车辆的故障码和数据流,确定故障部位及原因,从而帮助维修人员快速准确地修复车辆故障。

车载诊断系统的核心组件是车载诊断模块,它负责监测和诊断车辆的各个系统和部件,并将故障码和相关数据存储在内部存储器中。通过专用的诊断设备或诊断软件,维修人员可以连接到诊断模块,读取故障码和数据流,以便进行进一步的故障排除和修复工作。

车载诊断系统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车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也可以降低维修成本和时间。通过实时监测和诊断车辆的状态,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故障和问题,避免小问题变成大故障。同时,车载诊断系统也可以帮助维修人员快速定位和解决故障,提高维修效率和质量。

车载诊断系统的发展趋势是智能化和网络化。未来,车载诊断系统将能够更加全面地监测车辆的状态和故障,同时也可以通过无线网络与其他设备进行通讯,实现远程诊断和维护。这将进一步推动车载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 软硬件平台

车载软硬件平台是车载计算平台的核心构成,主要包括硬件平台、系统软件和功能软件三个部分。

硬件平台是车载计算平台的物理基础,主要由异构硬件组成,包括CPU计算单元、AI单元(GPU、ASIC、FPGA)、MCU控制单元、存储、ISP等其他硬件。这些硬件共同协作,负责车辆的各种控制和监测任务。

系统软件是连接硬件和功能软件的桥梁,主要包括硬件抽象层(如Hypervisor、BSP)、操作系统内核(如QNX/Linux/Andriod/Vxworks)、中间件组件等。系统软件负责管理和调度硬件资源,为功能软件提供稳定可靠的运行环境。

功能软件是实现车辆控制和监测功能的核心,主要包括自动驾驶通用框架(如感知、决策、执行)、功能软件通用框架(如数据抽象/数据流框架/基础服务)等。功能软件通过接收和解析各种传感器信号,实现对车辆的精确控制和实时监测。

此外,车载软硬件平台还包括其他组件,如工具链(开发、仿真、调试、测试等)和安全体系(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等)。这些组件为车载软硬件平台的开发、部署和维护提供了全面支持。

车载软硬件平台的发展趋势是高度集成化和模块化。未来,随着车载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车载软硬件平台将能够支持更加复杂和智能的车辆控制和监测功能。同时,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不断发展,车载软硬件平台将与车联网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更加智能的车辆管理和服务。

-> 车载电源管理

车载电源管理是汽车电子电气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管理车载电源的分配、控制和监控,以确保汽车中各个电器设备和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车载电源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

电源分配:根据各个电器设备和系统的需求,将电源合理地分配给各个用电设备,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电源控制:通过控制电源的通断和电压调节等方式,实现对车载用电设备的控制和管理。

电源监控:对车载电源的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保证电源系统的安全和可靠性。

能量回收:在汽车制动或滑行时,通过能量回收技术将车辆的动能转化为电能储存起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故障诊断:对车载电源系统和用电设备进行故障诊断和检测,及时发现和排除故障,保证车辆的正常运行。

车载电源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智能化和集成化。未来,随着汽车电子电气系统的不断复杂化和智能化,车载电源管理技术将越来越重要。智能化电源管理系统能够根据用电设备和系统的实时需求进行智能调节和控制,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集成化电源管理系统能够将汽车中的各种电器设备和系统进行集成和整合,形成统一的电气系统,方便管理和维护。

-> 车载数据采集

车载数据采集是利用传感器、通讯设备和其他技术手段,在车辆运行过程中获取车辆状态、驾驶员行为、环境感知等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可以用于车辆监测、诊断、控制和优化等方面,对于提高车辆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能耗和提高运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车载数据采集的主要方式包括:

车辆总线通过CAN卡和电脑IPEmotion软件通信,数据存储在电脑上。

车辆信号和记录仪通信,数据存储在记录仪中。

IPEmotion软件集成了OBD II协议,连接车辆OBD接口,即可直接读取车辆OBD II相关数据。

车载数据采集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

车辆监测和诊断:通过采集车辆运行状态和故障信息,对车辆进行实时监测和故障诊断,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驾驶员行为分析:通过采集驾驶员操作行为和驾驶习惯等信息,对驾驶员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估,帮助驾驶员改进驾驶习惯和提高驾驶技能。

智能交通系统:通过车载数据采集,将车辆运行信息和道路状况等数据上传到云端,为智能交通系统的规划和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节能减排:通过采集车辆能耗和排放等信息,对车辆进行优化控制和调度,降低能耗和排放,提高环保性能。

车载数据采集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智能化和实时化。未来,随着传感器技术、通讯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车载数据采集将更加智能化和实时化,能够更好地满足车辆监测、诊断和控制等方面的需求。同时,随着智能交通和车联网技术的发展,车载数据采集将与其他技术手段进行融合,形成更加全面和高效的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

-> OTA

车载OTA(Over-The-Air)是指通过无线网络对车辆软件进行远程升级的技术。通过OTA升级,车主可以在不前往线下4S店或维修中心的情况下,直接在车内下载和更新车辆软件,从而实现对车辆功能的改进、缺陷修复或性能提升。

OTA技术最早在2000年左右出现在日本,目前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等IT设备。在汽车领域,OTA升级类似于电脑的Windows系统升级或手机的系统升级,每次升级都可以得到改善、修复漏洞或者获得更多的功能、性能提升,也可以理解为是视觉效果的改善。

OTA技术可以通过无线网络下载数据包从而对汽车系统进行升级,实现了远程无线方式对汽车系统进行升级的目标。严格来说,OTA分为两种类型,FOTA和SOTA:FOTA指的是给汽车下载一个完整的固件镜像或者修补现有的固件;SOTA则偏向于应用软件升级,如娱乐系统、导航系统等。

这种技术对于车主来说十分方便,同时减少了车辆维护的成本和时间。而随着车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车载OTA技术也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 车载售后

车载售后主要是指对汽车售出后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包括安装调试、使用指导、维修保养、处理消费者来信等。

车载售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消费者能够更好地使用和维护自己的车辆,提高车辆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同时也能提升消费者对汽车品牌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车载售后的具体内容包括:

安装调试:为消费者提供专业的安装和调试服务,确保车辆的各项功能能够正常使用。

使用指导:向消费者提供使用方面的指导和培训,使消费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使用车辆的各种功能。

维修保养:提供专业的维修和保养服务,包括对车辆进行定期检查、更换零部件等,确保车辆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

处理消费者来信:对消费者的来信进行及时处理,解答消费者关于车辆的疑问和问题,同时收集消费者的反馈和建议,为产品的改进和服务的提升提供参考。

车载售后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车体验和对品牌的信任度,因此对于汽车品牌来说,提供优质的车载售后服务是至关重要的。

操控 ->制动、轮胎、悬架,转向四个系统的主要功能。

-> 制动

车载制动是指汽车制动系统,是汽车中用于减速和停车的系统。它通过制动器或制动器与滑行作用的组合,使汽车减速或停车。

车载制动系统通常由制动踏板、制动总泵、制动分泵、刹车片、刹车盘等组成。当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时,踏板力通过制动总泵和制动分泵转换成车轮制动力,使汽车减速或停车。

车载制动系统可以分为行车制动系统、驻车制动系统和紧急制动系统等。行车制动系统是汽车行驶过程中最常用的制动系统,用于控制汽车减速或在最短的距离内停车。驻车制动系统是在车辆停放时使用的制动系统,用于保持车辆稳定,防止车辆自行溜车。紧急制动系统是在紧急情况下使用的制动系统,通过最大程度地发挥制动器的效能,使汽车在最短的距离内停车。

车载制动系统的性能对于汽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因此,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说,设计和制造出性能优良、可靠性高的车载制动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驾驶员也需要注意制动系统的保养和维护,确保其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 轮胎

车载轮胎是汽车的重要部件之一,它支撑着汽车的整体重量,与地面接触,传递驱动力和制动力,吸收和缓冲来自路面的冲击,并保证车辆的操控性和行驶稳定性。

车载轮胎通常由胎面、胎侧、胎圈等部分组成。胎面是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它由橡胶制成,具有防滑、耐磨和抗磨损等特性。胎侧是轮胎的侧面部分,它具有保护胎面和支撑轮胎的作用。胎圈则是轮胎与轮毂连接的部分,它具有固定轮胎的作用。

车载轮胎的规格和型号各不相同,不同车型需要使用不同规格和型号的轮胎。在选择轮胎时,需要根据车辆的用途、行驶条件和驾驶员的驾驶习惯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为了保证车载轮胎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驾驶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定期检查轮胎的气压和磨损情况,确保轮胎的气压符合标准,磨损情况正常。

2、避免在行驶过程中急加速、急刹车或急转弯等激烈驾驶行为,以免造成轮胎磨损或损坏。

3、定期进行轮胎换位,保证轮胎的磨损均匀。

4、保持轮胎清洁,避免油、酸、碱等腐蚀性物质接触轮胎。

5、及时更换老化或损坏的轮胎,以免发生安全事故。

-> 悬架

车载悬架是汽车底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连接着车身和车轮,起到传递载荷、缓冲震动、控制车身姿态等作用,对汽车的行驶稳定性和舒适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根据控制形式的不同,车载悬架可以分为被动式悬架和主动式悬架。被动式悬架的参数是固定的,无法根据路况实时调整,而主动式悬架则可以通过控制系统的调整来改变参数,以更好地适应路况。

根据汽车导向机构的不同,车载悬架可以分为独立悬架和非独立悬架。非独立悬架的结构特点是两侧车轮由一根整体式车桥相连,而独立悬架则是每一侧的车轮都是单独地通过弹性悬架悬挂在车架或车身下面。独立悬架具有质量轻、减少车身受到的冲击、提高车轮的地面附着力等优点,因此在现代轿车中得到广泛应用。

此外,常见的独立悬架包括横臂式、纵臂式、多连杆式、烛式以及麦弗逊式悬架等。麦弗逊式悬架一般用于轿车的前轮,是当今最为流行的独立悬架之一。双叉臂式悬架是双横臂悬架中的一种,拥有上下两个叉臂,横向力由两个叉臂同时吸收,支柱只承载车身重量。多连杆式悬架则是由连杆、减震器和减震弹簧组成的。

-> 转向

车载转向系统是汽车中用于控制车辆转向的机构。它通过操纵方向盘,经过一套传动机构,使转向轮在路面上偏转一定的角度,以改变汽车的行驶方向。

车载转向系统的作用是根据驾驶员的意愿控制汽车的行驶方向。在行驶过程中,驾驶员通过转动方向盘来操作转向系统,使车辆按照预期的方向行驶。转向系统能够使汽车按照驾驶员的意愿改变行驶方向,也能使驾驶员利用这套机构,在汽车转向轮受到路面干扰作用自动偏转而改变行驶方向时,使转向轮向相反方向偏转,从而使汽车恢复原来的行驶方向。

车载转向系统的性能对于汽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一个良好的转向系统应该具备良好的操纵性、合适的转向力和位置感、具有回正功能、适当的路感、工作可靠、节能、低噪声等特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车载转向系统也在不断进步和改进。例如,一些高端汽车采用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通过电机提供辅助扭矩,帮助驾驶员更轻松地转动方向盘。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正在探索自动驾驶技术,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实现汽车的自主转向,从而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主动安全 -> 避免碰撞、低速泊车、正常驾驶辅助、各种信息的识别提醒等。

避免碰撞、低速泊车、正常驾驶辅助以及各种信息的识别提醒是车载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们旨在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首先,避免碰撞是车载技术的核心功能之一。通过雷达、激光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以及先进的算法,车载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周围的交通环境,预测潜在的碰撞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避免碰撞。例如,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可以在检测到潜在的碰撞时自动刹车,以降低或避免碰撞的风险。

其次,低速泊车辅助也是车载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超声波传感器或摄像头等传感器以及自动泊车系统,驾驶员可以在低速时将车辆停放在指定的停车位中。这种技术可以大大简化停车过程,提高停车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此外,正常驾驶辅助也是车载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辅助系统可以帮助驾驶员更好地掌控车辆,提高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例如,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可以根据道路状况和交通状况自动调整车辆的速度,以保持与前车的安全距离;车道偏离预警系统可以在车辆偏离车道时提醒周边行人或车辆保障安全。

最后,各种信息的识别和提醒也是车载技术的重要功能之一。通过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车载系统可以识别驾驶员的指令并给出相应的回应。例如,语音助手可以帮助驾驶员设置导航、播放音乐等;智能后视镜可以通过摄像头实时显示车辆后方的景象,方便驾驶员观察路况。

被动安全 -> 碰撞后对车内的保护,如安全气囊、主动头枕等,以及对车外行人的保护.

碰撞后对车内的保护以及对车外行人的保护是汽车安全设计的重要方面。这些保护措施旨在最大程度地减少碰撞事故中乘员和行人的伤害。

对于车内的保护,安全气囊和主动头枕是常见的装置。安全气囊是一种被动安全装置,它能够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迅速充气,为乘员提供额外的保护。安全气囊通常部署在方向盘、仪表板、座椅侧面等位置,以保护乘员的头部、胸部和侧面。主动头枕则是一种能够在碰撞时自动调整位置的头枕,以减少乘员颈部的伤害。主动头枕通过传感器检测碰撞,然后迅速调整头枕的位置,以支撑乘员的头部。

除了安全气囊和主动头枕,车辆还可能配备其他安全装置,如预紧式安全带、座椅安全带张紧器等。这些装置可以在碰撞时自动拉紧安全带,将乘员牢固地固定在座位上,以减少他们在车内的移动和受伤的风险。

对于车外行人的保护,汽车设计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车辆的前部结构可以设计成能够吸收碰撞能量的形式,以减少对行人的冲击。此外,一些车辆还配备了行人保护系统,如行人碰撞检测系统和行人保护气囊等。行人碰撞检测系统可以通过传感器检测与行人的潜在碰撞,并采取紧急制动等措施来避免或减轻碰撞。行人保护气囊则可以在碰撞时迅速充气,为行人提供额外的保护。

汽车设计在碰撞后对车内乘员和车外行人的保护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这些措施旨在最大程度地减少乘员和行人在碰撞事故中的伤害,提高道路安全性。

动力 -> 进排气、燃油储存、能量转换、发动机管理、扭矩传递等.

进排气、燃油储存、能量转换、发动机管理、扭矩传递是汽车发动机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们共同协作,确保发动机的正常运转。

进排气系统负责吸入新鲜空气并排出废气。在进气过程中,空气通过空气滤清器进入发动机,并与燃油混合。在排气过程中,燃烧后的废气通过排气管排出。

燃油储存系统用于存储燃油,并确保燃油能够被安全、可靠地供应到发动机。燃油泵从油箱中抽取燃油,并将其输送到发动机的燃油喷射系统或化油器。

能量转换系统将燃料中的化学能转换为机械能,为汽车提供动力。在燃烧过程中,燃料和空气混合并被点燃,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这些燃气推动活塞向下运动,从而使曲轴旋转。

发动机管理系统采用先进的电子控制技术,对发动机进行精确控制。它监测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并根据需要调整燃油喷射、点火正时等参数,以确保发动机的最佳性能和燃油经济性。

扭矩传递系统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到车轮,使汽车得以行驶。通过离合器、变速器和传动轴等部件,发动机的动力被传递到驱动轮。同时,该系统还负责实现动力的平稳传递和换挡操作。

舒适调节 -> 主要为乘客提供舒适性功能,如座椅调节、天窗控制、中控锁、钥匙设防等.

为了提高乘客的舒适性和便利性。具体分析如下:

座椅调节:这个功能允许乘客根据自己的身高和体型调整座椅的位置,确保座椅的角度、前后位置等都符合乘客的舒适需求。

天窗控制:天窗能够让乘客享受到自然的光线和视野,有助于改善乘车体验。通过控制天窗的开关和调节,乘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调整天窗的开启程度。

中控锁:这个功能使得乘客可以在车内控制所有车门的开启和关闭,无需手动操作每个车门。这不仅提高了便利性,还增强了安全性,因为即使在行驶过程中,乘客也可以通过中控锁来控制车门的开关。

钥匙设防:这个功能是为了提高车辆的安全性。通过使用钥匙设防功能,车主可以远程锁定或解锁车辆,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或使用。

车内环境 -> 车内温度、空气温度了座椅方向盘温度、车载冰箱等.

车内温度、空气温度以及座椅、方向盘温度都是影响车内舒适度的重要因素。为了确保乘客的舒适性,汽车通常配备有温度控制和通风系统,以便调节车内温度和空气质量。座椅和方向盘的温度也可以通过加热或制冷来调节,进一步提高乘客的舒适感。

车载冰箱是一种可以在汽车上携带的冷藏柜,通常采用半导体电子制冷或压缩机制冷技术。车载冰箱可以用于储存饮料、水果等食品,保持其新鲜和凉爽。在炎热的天气里,车载冰箱的使用能够提供清爽的冷饮,提升驾乘体验。

为了提高乘客的舒适性和便利性,车内温度、空气温度以及座椅、方向盘温度都应得到合理调节。车载冰箱也为乘客提供了一个额外的便利选择,以保持食品的新鲜和凉爽。这些功能的实现有助于提高汽车的总体表现和乘客的满意度。

娱乐互联 -> 车联网带来的服务,如导航、车载 KTV、客户驾驶习惯分析等.

车联网带来的服务非常丰富,这些服务不仅提升了驾驶的便利性和舒适性,也带来了更加智能和安全的行车体验。

首先,导航是车联网服务中最为人们熟知的一项。通过实时联网获取地图数据,车载导航系统可以准确地给出最优路线建议,甚至可以实时规避拥堵路段,有效节省出行时间。

其次,车载KTV也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车联网应用。它通过与手机或其他智能设备的连接,将KTV娱乐功能引入车内,让驾驶者及乘客在旅途中也能享受到欢唱的乐趣。

此外,车联网还可以对客户的驾驶习惯进行分析。通过收集车辆行驶数据,分析驾驶者的行驶习惯、油耗情况等,帮助驾驶者优化驾驶方式,节省燃油,同时也有助于预防因不良驾驶习惯引发的潜在车辆故障。

人机交互-> 多屏互动、手势识别、面部表情识别、眼球交互等.

多屏互动、手势识别、面部表情识别和眼球交互都是新兴的人机交互技术,它们为人们提供了更加自然和直观的交互方式。

多屏互动是指通过WIFI网络连接,在不同多媒体终端(如手机、PAD、TV等)之间进行多媒体(音频、视频、图片)内容的传输、解析、展示和控制等一系列操作。它能够实现在不同平台设备上同时共享展示内容,丰富用户的多媒体生活。

手势识别是通过数学算法来识别人类手势的技术,用户可以使用简单的手势来控制或与设备交互,让计算机理解人类的行为。手势识别技术广泛应用于游戏、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领域,为用户提供更加直观和自然的交互体验。

c面部表情识别是指通过对面部肌肉和口部肌肉的运动来识别人的情感状态,如高兴、悲伤、愤怒等。这种技术常用于人机交互中,通过分析用户的情感状态来改善人机交互体验。

眼球交互则是通过眼球的运动来控制计算机光标的移动。眼球跟踪技术通过监测眼睛的运动和视线方向,实现光标的精确控制。这种技术为那些无法使用传统输入设备的用户提供了方便,如残疾人士或某些游戏玩家。

视野-> 主要为影响行车视线的功能,如外灯控制、后视镜调节、外部灯光秀、矩阵大灯等

这些功能对行车视线有着显著的影响,以下是详细解释:

外灯控制:汽车的外灯包括前大灯、雾灯和转向灯等,它们的主要功能是照明和警示。外灯控制功能允许驾驶员根据不同的行车环境和天气条件调整灯光,确保良好的视线和被其他车辆注意到的可能性。

后视镜调节:后视镜是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用来观察车后情况的装置。通过调整后视镜的角度,驾驶员可以优化视线,更好地观察路况和周围环境。

外部灯光秀:一些高端车型配备有外部灯光秀功能,可以通过编程控制车灯的闪烁模式、颜色和亮度等。虽然这种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但如果使用得当,也可以为行车增添一些趣味和个性化元素。

矩阵大灯:矩阵大灯是一种先进的车灯技术,通过精确控制每个灯泡的光束方向和亮度,可以提供更好的照明效果并减少对其他车辆或行人的眩光。这种技术有助于提高驾驶员的视线清晰度和行车安全性。

二、车载电子电气功能开发流程

功能开发是指以需求开发为源头,在功能实现及子系统设计等过程中融合VMM、PNC/VFC等需求,最终形成ECU的软件和硬件的要求/规范,作为OEM的需求输出给零部件供应商,功能开发流程如下图所示。

功能方案开发包含功能选型以及功能实现方案,功能选型主要为根据客户,属性、法规等需求转化为实际的应用场景,包含功能描述文档等。

功能实现方案详细描述功能实现交互场景,搭建功能和系统之间的桥梁,主要包含功能需求的描述

电子电气架构功能开发流程

1、功能选型

针对项目组、架构或属性提出的某一需求,Function Owner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审,主要针对 功能描述进行选型评审,确认功能的开发价值以及成本、周期等系统性分析,确定是否作为正式需求加入Function List功能清单。关于Function List新功能的添加,功能管理团队有相应的流程规定,不再赘述。评审后输出物为Function List、功能描述文件,包括主功能、子功能以及简单的功能概述等。在开发工具比如吉利System Weaver/Previsions中,Function List在功能系统层的 Function功能区区,应按照搭建好的结构建立每个子功能的和功能概述等。

2、功能实现与测试

Function Owner以Function List、功能描述文件为指导输入,识别功能开发类别以及属性、功能、项目组以及其他相关方对此功能的要求,并将该功能描述中所有应用场景和操作步骤定义完整,随后组织相关人员参加评审,并与功能实现负责人完成握手。

不同功能的开发成熟度要求不完全相同,与功能本身的特点、造型、标定时间、测试要求等相关,例如下车身相关功能要求在E3实现目标达到DI,以在M2装车中可以标定,所以功能的FIP需要专门的管理流程。

在与各方达成一致意见,定义完成每个造车E系列节点功能软件成熟度清单后,功能开发子系统开发、ECU开发、集成测试、小V台架测试、CRB等都将围绕此功能目标进行,所以功能软件成熟度清单定义的准确性非常重要,所以可以总结出软件成熟度清单的主要应用范围:

a)项目组用车部门用车需求分析确认;

b) 项目功能开发进度管控、风险评估;

c) 指导系统开发目标;

d) 指导ECU供应商开发目标指导;

e)指导测试团队进行测试工作;

D)指导功能验收进行验收工作等。

一般每个项目开发E系列节点和装车节点与各域功能成熟度有一个相对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在每轮装车时,需要对实车功能进行验收,实车测试出功能验收状态(FVS),确认是否达到目标设计状态。如未达到,需要FO与分析影响范围,与各关联方方不能接受当前状态,需要推进供应商软件开发成熟度和进展。功能实车状态的定义与FIP的成熟度定义是一样的,区别是FIP是功能目标实现状态,功能实车状态是实测的实车实现状态。

BR状态判断的核心依据:该功能实现的主ECU中LC(或SW)完全沿用,此时功能实现状态即为BR。

DI状态判断的核心依据是全部功能实现(所有相关的LC),来自功能需求的全部需求(场景)实现,包括诊断需求,尚未完成测试。

DV状态判断的核心依据是功能实现所关联的LC开发完成,能发送该功能所需的信号,主ECU里的LC是全新开发或有变更,此时不用关注主ECU硬件的新旧状态。

功能变更流程

为了保持产品的竞争力,在功能开发过程中可能随时会遇到需求方、管理方以及开发方对功能以及功能需求提出变更,但是某一个功能的变更可能会导致-系列功能、系统以及零部件设计的变更,因此既需要允许适当的功能变更,又需要对功能变更做严格的管控,功能策划团队为此制定了标准的流程以便操作,具体流程如下图所示:

功能需求变更方需要提出申请,并评估功能价值以及功能开发的可行性,随后组织评审会议确定功能方案,功能变更确定后由专门负责人(项目组:功能集成经理;中心: Function Group Leader)提起流程,相关的功能、系统、ECU以及架构会签,最终由电气架构项目负责人批准,即完成功能变更。

功能开发主要涉及功能方案开发,功能选型以及功能方案实现等,其主要输入输出物如下:

上述图中几个关键术语:

Function List:包括主功能、子功能以及简单的功能概述;

FDA:功能选型的交付物,明确功能选型的初步方案,供领导决策,包括功能简述、功能解决方案、功能对标分析、功能边界设计,功能实现需求以及和其它系统关联关系。

FDR:描述功能行为和功能需求、使用场景、功能模型、用户实例,包括功能详细描述、功能应用场景以及功能实现步骤等;FDR 的核心部分是基于用户实例模型,应用实例定义了在系统中的行动者和核心行为。

FR:描述不同子系统间的协作来实现功能,FR介于功能需求描述和系统详细设计,基于主功能来编制文件(M)/或部分子功能(S)单独编制文件,描述功能实现交互的场景、系统间交互的实现需求,目的是对影响电气功能实现的各种需求有总体的把握。

综上所述,车载电子电气功能开发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 需求分析:明确车载电子电气功能的需求,包括功能定义、性能要求、使用场景等。

-> 概念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进行概念设计,确定车载电子电气系统的整体架构和基本组成。

-> 详细设计:对每个模块进行详细设计,包括电路原理图设计、PCB布线、软件编程等。

-> 集成测试:将各个模块集成在一起,进行测试和调试,确保模块之间的兼容性和整体系统的稳定性。

-> 整车测试:将车载电子电气系统安装到整车上,进行实际道路测试和性能评估,确保系统在实际使用中的可靠性和性能表现。

-> 质量保证: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确保车载电子电气系统的质量和安全性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

-> 持续改进:根据测试结果和用户反馈,对车载电子电气系统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在开发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安全性:车载电子电气系统涉及到车辆的运行安全,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安全性问题,确保系统不会对驾驶员和乘客造成伤害或危险。

-> 可靠性:车载电子电气系统需要具备较高的可靠性,确保在各种恶劣环境和行驶条件下都能稳定运行,不会出现故障或损坏。

-> 兼容性:车载电子电气系统需要与其他车载设备兼容,确保车辆的整体性能和安全性不受影响。

-> 可维护性:车载电子电气系统需要具备较高的可维护性,方便后续的维修和保养工作。

搁笔分享完毕!

愿你我相信时间的力量

做一个长期主义者!

相关推荐
李匠202442 分钟前
云计算架构学习之LNMP架构部署、架构拆分、负载均衡-会话保持
学习·架构·云计算
写代码超菜的1 小时前
网络(一)
网络
阿乾之铭2 小时前
NIO 和 Netty 在 Spring Boot 中的集成与使用
java·开发语言·网络
周杰伦_Jay2 小时前
详细介绍:Kubernetes(K8s)的技术架构(核心概念、调度和资源管理、安全性、持续集成与持续部署、网络和服务发现)
网络·ci/cd·架构·kubernetes·服务发现·ai编程
酱学编程2 小时前
【计算机网络】NAT应用
网络·计算机网络·智能路由器
laimaxgg3 小时前
Linux关于华为云开放端口号后连接失败问题解决
linux·运维·服务器·网络·tcp/ip·华为云
jerry-894 小时前
centos 安全配置基线
网络
didiplus4 小时前
告别手动编辑:如何用Python快速创建Ansible hosts文件?
网络·python·ansible·h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