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网络中的优化方法

神经网络中的优化方法

前言

在之前的文章中介绍了神经网络中的损失函数。有了损失函数之后,就要求损失函数的最小值,并且需要求出参数(这个参数可能是神经网络中的 W W W或 b b b)在取什么值时,损失函数才能取到最小值。那么这个就是优化方法做的事情。这篇文章就来介绍一下神经网络中的优化方法。

梯度下降法

方法介绍

梯度下降法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优化方法,也是后面要介绍的其它优化方法的基础。梯度下降法奠定了后来优化方法的基础,可以说,后面的大多数优化方法本质上都是在梯度下降法上进行修改得到的。

假设 g g g是我们求得的梯度(可能是一维的,也可能是高维的,取决于参数个数), η \eta η是我们人为设置的学习率(是一个超参数), θ \theta θ是我们需要更新的参数(不一定是一个参数,可能是多个参数组成的向量)。

梯度下降法的公式为 θ = θ − η ⋅ g \theta=\theta-\eta\cdot g θ=θ−η⋅g

这个公式其实也很好理解,就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不断往梯度下降的方向走,直到走到梯度为0的点,也就是最小值点。

方法优缺点

优点

算法简洁,在学习率取值恰当时,可以收敛到全局最优点(凸函数)或局部最优点(非凸函数)。

缺点

对超参数比较敏感,过小导致收敛速度过慢,过大又会越过极值点。

学习率除了敏感,有时还会因其在迭代过程中保持不变,很容易造成算法卡在鞍点的位置。

在较平坦的区域,由于梯度接近于0,优化算法会因误判,在还未到达极值点时,就提前结束迭代,陷入局部最小值。

动量法

方法介绍

动量法又称Momentum。

公式为 { v = α v + ( 1 − α ) g θ = θ − η ⋅ v \begin{cases} v=\alpha v+(1-\alpha)g\\ \theta=\theta-\eta\cdot v \end{cases} {v=αv+(1−α)gθ=θ−η⋅v

其中 α \alpha α表示动量参数, v v v表示累计梯度。跟梯度下降法相比,这里用 v v v代替了 g g g。 g g g仅仅表示当前这一点处的梯度,而 v v v表示了之前所有梯度的加权平均,而且迭代次数越靠后,其权重越高。这里的 v v v也可以看成动量,与经典物理学中的动量是一致的,就像从山上投出一个球,在下落过程中收集动量,小球的速度不断增加。

优缺点

优点

能帮助参数在正确的方向上加速前进,从而加速收敛。

由于动量具有惯性,所以可以跳出局部最小值。

更具有鲁棒性,使我们的训练过程更加稳定。

缺点

动量法的效果受动量因子和学习率等参数的影响较大。这些参数的选择需要一定的经验和调试,不当的参数设置可能导致算法性能下降。

Adagrad

方法介绍

Adagrad优化算法被称为自适应学习率优化算法。核心思想是为每个参数维护一个独立的学习率,并根据历史梯度信息动态调整学习率。跟其它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学习率并不是一个人为设置的定值,而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动实时调整的。

公式为 { r = r + g 2 θ = θ − η r + δ ⋅ g \begin{cases} r=r+g^2\\ \theta=\theta-\frac{\eta}{\sqrt{r+\delta}}\cdot g \end{cases} {r=r+g2θ=θ−r+δ η⋅g

其中 δ \delta δ为小参数,避免分母为0,一般取值为 1 0 − 10 10^{-10} 10−10。

Adagrad的核心想法就是,如果一个参数的梯度一直都非常大,那么其对应的学习率就小一点,防止震荡;而一个参数的梯度一直都非常小,那么这个参数的学习率就大一点,使得其能够更快地更新。这就是Adagrad算法加快深层神经网络训练速度的核心。

优缺点

优点

自适应学习率使得不需要手动调整学习率。

更适合处理稀疏数据。由于稀疏特征在数据集中出现频率低,其梯度值往往较小。在Adagrad算法中,这些特征对应的学习率不会因为梯度小而迅速减小,反而能够保持相对较大的学习率,从而得到更多的更新机会。这对于模型捕捉稀疏特征的信息非常有利。

缺点

学习率 η \eta η总是在降低和衰减,使得后期学习率太低导致模型完全停止学习。

RMSProp

RMSProp的全称是Root Mean Square Propagation,均方根传播。该方法在Adagrad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学习率的方向上优化。

公式为 { r = λ r + ( 1 − λ ) g 2 θ = θ − η r + δ ⋅ g \begin{cases} r=\lambda r+(1-\lambda )g^2\\ \theta=\theta-\frac{\eta}{\sqrt{r+\delta}}\cdot g \end{cases} {r=λr+(1−λ)g2θ=θ−r+δ η⋅g

其中, λ \lambda λ为衰减系数, r r r为累计平方梯度。

衰减系数的引入克服了Adagrad方法中, r r r一直增大的缺点。

Adam

方法介绍

Adam算法即自适应时刻估计方法(Adaptive Moment Estimation)。Adam继承了上面方法的优点,同时又规避了很多缺点,是目前神经网络中使用最广泛的优化方法。

公式为 { v = β 1 v + ( 1 − β 1 ) g r = β 2 r + ( 1 − β 2 ) g 2 v ^ = v 1 − β 1 t r ^ = r 1 − β 2 t θ = θ − η r ^ + δ ⋅ v ^ \begin{cases} v=\beta_1 v+(1-\beta_1)g\\ r=\beta_2 r+(1-\beta_2 )g^2\\ \widehat{v}=\frac{v}{1-\beta_1^t}\\ \widehat{r}=\frac{r}{1-\beta_2^t}\\ \theta=\theta-\frac{\eta}{\sqrt{\widehat{r}+\delta}}\cdot \widehat{v} \end{cases} ⎩ ⎨ ⎧v=β1v+(1−β1)gr=β2r+(1−β2)g2v =1−β1tvr =1−β2trθ=θ−r +δ η⋅v

可以在这里面看到许多其它方法的影子。第一行公式来源于动量法,第二行公式来源于RMSProp,第五行公式来源于梯度下降法。

第三行和第四行公式是修正公式,在这里进行一个简单的说明。这里的 t t t代表迭代次数。由于一开始设置的 v v v和 r r r都是0,所以在开始的时候, v v v和 r r r为了能更好地代表加权平均值,使得系数和为1,就需要做一个这样的处理。当迭代轮数增大时,这两个公式的分母趋近于1,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优缺点

优点

在实际应用中,Adam方法效果良好。与其他自适应学习率算法相比,其收敛速度更快,学习效果更为有效,而且可以纠正其他优化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如学习率消失、收敛过慢或是高方差的参数更新导致损失函数波动较大等问题。

缺点

虽然避免了手动调整学习率,但是又引入了动量参数 β 1 \beta_1 β1和衰减参数 β 2 \beta_2 β2两个超参数。我们一般设置 β 1 = 0.9 , β 2 = 0.999 \beta_1=0.9,\beta_2=0.999 β1=0.9,β2=0.999,但在有些情况下,这可能不是最好的选择。

AdamW

AdamW就是在Adam的基础上加上了权重衰减(Weight Decay)。

公式为 { v = β 1 v + ( 1 − β 1 ) g r = β 2 r + ( 1 − β 2 ) g 2 v ^ = v 1 − β 1 t r ^ = r 1 − β 2 t θ = θ − η r ^ + δ ⋅ v ^ − r λ θ \begin{cases} v=\beta_1 v+(1-\beta_1)g\\ r=\beta_2 r+(1-\beta_2 )g^2\\ \widehat{v}=\frac{v}{1-\beta_1^t}\\ \widehat{r}=\frac{r}{1-\beta_2^t}\\ \theta=\theta-\frac{\eta}{\sqrt{\widehat{r}+\delta}}\cdot \widehat{v}-r\lambda\theta \end{cases} ⎩ ⎨ ⎧v=β1v+(1−β1)gr=β2r+(1−β2)g2v =1−β1tvr =1−β2trθ=θ−r +δ η⋅v −rλθ

该方法引入了超参数 λ \lambda λ。权重衰减的思想是每次更新参数后都对参数减去一个很小的值,防止参数过大,提高模型的泛化性。大名鼎鼎的BERT模型使用的优化方法就是AdamW。

总结

以上几种方法之间其实有一定的继承性,其关系由下图体现。

相关推荐
北上ing12 分钟前
算法练习:19.JZ29 顺时针打印矩阵
算法·leetcode·矩阵
.格子衫.1 小时前
真题卷001——算法备赛
算法
XiaoyaoCarter2 小时前
每日一道leetcode
c++·算法·leetcode·职场和发展·二分查找·深度优先·前缀树
Blossom.1182 小时前
使用Python实现简单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
开发语言·人工智能·python·低代码·数据挖掘·机器人·云计算
Hygge-star2 小时前
【数据结构】二分查找5.12
java·数据结构·程序人生·算法·学习方法
科技小E2 小时前
EasyRTC嵌入式音视频通信SDK打造带屏IPC全场景实时通信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音视频
ayiya_Oese2 小时前
[模型部署] 3. 性能优化
人工智能·python·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机器学习·性能优化
仙人掌_lz2 小时前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NLP分词与文本相似度分析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
jndingxin2 小时前
OpenCV CUDA模块中矩阵操作------归一化与变换操作
人工智能·opencv
ZStack开发者社区2 小时前
云轴科技ZStack官网上线Support AI,智能助手助力高效技术支持
人工智能·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