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飞桨框架的稀疏计算使用指南

本文作者-是 Yu 欸,华科在读博士生,定期记录并分享所学知识,博客关注者5w+。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在 PaddlePaddle 中利用稀疏计算应用稀疏 ResNet,涵盖稀疏数据格式的础知识、如何创建和操作稀疏张量,以及如何开发和训练稀疏神经网络模型。

项目完整代码已上传至飞桨星河社区:https://aistudio.baidu.com/projectdetail/8055035

在现代计算框架中,为了高效地处理和存储大规模的数据集,尤其是在这些数据集中存在大量零值的情况下,采用稀疏数据结构变得尤为重要。飞桨是一个领先的深度学习平台,提供了强大的稀疏计算能力,支持从基本的稀疏张量操作到构建复杂的稀疏神经网络。这些工具主要通过 paddle.sparse 命名空间来实现,使得开发者能够高效处理大量包含零值的数据集,从而优化内存使用和计算速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基于飞桨框架进行稀疏计算,包括稀疏数据格式的基础知识、如何创建和操作稀疏张量,以及如何开发和训练稀疏神经网络模型,特别是如何实现和应用稀疏 ResNet。通过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计算资源,加速模型训练过程,同时提高模型处理大规模稀疏数据的能力。

01 稀疏格式简介

稀疏格式是一种特殊的数据存储方式,旨在有效存储和处理其中大部分元素为零的矩阵或张量。这种方法可以显著减少存储空间的需求,并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常见的稀疏格式包括 COO(坐标列表格式)、CSR(压缩稀疏行格式)等。

▎COO(Coordinate Format)

在 COO 格式中,只记录非零元素的位置和值。这种格式由三个主要组件组成:indices、values 和 shape。indices 是一个二维数组,其中的每一列代表一个非零元素的坐标;values 存储对应的非零元素值;shape 则描述了张量的维度。如下图所示。

▎CSR(Compressed Sparse Row Format)

CSR 格式是一种更为紧凑的稀疏表示,专为快速的行访问和矩阵乘法运算优化。在 CSR 中,通过三个数组 crows、cols 和 values 来表示稀疏矩阵。crows 存储每一行第一个非零元素的索引,cols 存储非零元素的列索引,而 values 则直接存储这些非零元素的值。如下图所示。

02 基于飞桨框架的稀疏张量支持

飞桨框架提供了完整的支持来创建和操作 COO 和 CSR 格式的稀疏张量。以下是基于飞桨框架创建和操作这些张量的具体方法。

▎创建 COO 格式的 SparseTensor

COO 格式(Coordinate List):

  • 这是一种常用的稀疏表示格式,其中非零元素通过其坐标列表进行存储。

  • 使用 paddle.sparse.sparse_coo_tensor(indices,values, shape) 可以创建 COO 格式的稀疏张量,其中 indices 是一个二维整数张量,表示非零元素的坐标;values 是一个张量,包含与 indices 对应的值;shape 是一个定义张量形状的整数列表或张量。

结构特点:

  • COO 格式通过一个坐标列表存储非零元素的位置和相应的值。

  • 它使用三个数组:一个数组存储行索引,一个存储列索引,第三个存储元素值。

适用场景:

  • 数据添加频繁:当稀疏矩阵需要频繁添加新的非零元素时,COO 格式是较好的选择,因为它允许直接添加数据而不需重新构造整个数据结构。

  • 简单结构:适合于那些结构简单的矩阵,特别是在非零元素分布较为随机时。

示例代码:飞桨框架中, sparse_coo_tensor 函数可用来创建 COO 格式的稀疏张量。

import paddle

indices = [[0, 1, 2], [1, 2, 0]]
values = [1.0, 2.0, 3.0]
dense_shape = [3, 3]
coo = paddle.sparse.sparse_coo_tensor(indices, values, dense_shape)
print(coo)

输出:

Tensor(shape=[3, 3], dtype=paddle.float32, place=Place(cpu), stop_gradient=True,
       indices=[[0, 1, 2],
                [1, 2, 0]],
       values=[1., 2., 3.])

在这个例子中,indices 定义了非零元素的位置,其中每个子数组的两个数字分别代表行和列的坐标。

▎创建 CSR 格式的 SparseTenso

CSR 格式(Compressed Sparse Row)

  • 这是另一种常用的稀疏表示格式,主要用于优化行访问的性能,其中非零元素通过行的压缩方式进行存储。

  • 使用 paddle.sparse.sparse_csr_tensor(crows, cols, values, dense_shape) 可以创建 CSR 格式的稀疏张量,其中crows定义了每一行非零元素开始的位置在 values 数组中的索引,这有助于快速定位行的起始点和终点。cols 则指示了非零元素在各自行中的列位置,values 提供了相应的值。dense_shape 指定了张量的整体形状,即行数和列数。

结构特点:

  • CSR 格式通过行来压缩存储,使用三个数组:行指针数组、列索引数组、以及非零元素值数组。

  • 行指针数组的大小比实际行数多一个,用于表示每行的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

适用场景:

  • 行操作优化:当需要高效地进行行相关的操作(如行切片、行求和)时,CSR 格式提供更优的性能。

  • 矩阵乘法:对于稀疏矩阵与稀疏或密集矩阵的乘法运算,CSR 格式通常会提供更好的性能。

  • 大规模数据处理:在处理大规模稀疏数据时,CSR 格式因其压缩特性而节省内存。

示例代码:为了创建 CSR 格式的稀疏张量,飞桨框架提供了 sparse_csr_tensor 函数。

import paddle

crows = [0, 2, 3, 5]
cols = [1, 3, 2, 0, 1]
values = [1, 2, 3, 4, 5]
dense_shape = [3, 4]
csr = paddle.sparse.sparse_csr_tensor(crows, cols, values, dense_shape)
print(csr)

输出:

Tensor(shape=[3, 4], dtype=paddle.int64, place=Place(cpu), stop_gradient=True, 
       crows=[0, 2, 3, 5], 
       cols=[1, 3, 2, 0, 1], 
       values=[1, 2, 3, 4, 5])

在这个例子中,crows 定义了每一行非零元素开始的位置在 values 数组中的索引,这有助于快速定位行的起始点和终点。

这种 CSR 格式的表示方式适用于数据稀疏且行访问频繁的场景。它通过压缩行索引来减少内存使用,优化了对稀疏矩阵行的操作,使得行级操作更加高效。在处理行密集型操作(如行切片或行求和)时特别高效,也适合于稀疏矩阵的乘法等计算密集任务。

▎创建稀疏张量的相关参数详解

在基于飞桨框架创建稀疏张量 API 中,参数的设计允许用户灵活定义和操作稀疏数据结构。对于两种类型的稀疏张量创建函数,参数主要涉及初始化数据的类型和结构,其中:

共通参数

对于 sparse_coo_tensor 和 sparse_csr_tensor 函数,存在一些共通的参数,这些参数允许用户指定如何构建和处理稀疏张量:

  1. values (list|tuple|ndarray|Tensor):
  • 表示非零元素的实际数值。

  • 类似于索引参数,可以是 list、tuple、NumPy ndarray 或 Paddle Tensor。

  1. shape (list|tuple, 可选):
  • 定义稀疏张量的形状,如果未提供,则会根据 indices 或 crows 和 cols 的最大值自动推断。

  • 必须是一个整数列表或元组,指定张量在每个维度的大小。

  1. dtype (str|np.dtype, 可选):
  • 指定张量元素的数据类型,如 'float32', 'int64' 等。

  • 如果未指定,则从 values 的数据类型自动推断。

  1. place (CPUPlace|CUDAPinnedPlace|CUDAPlace|str, 可选):
  • 决定张量的存储设备,例如 CPU 或 GPU。

  • 如果未指定,则使用当前环境的默认设备。

  1. stop_gradient (bool, 可选):
  • 指示是否对该张量进行梯度计算。

  • 在大多数深度学习应用中,非模型权重的张量通常设置为 True 以提高计算效率。

特定格式的参数细节

除了上述共通参数外,COO 和 CSR 格式因其数据结构的不同而在参数应用上有所区别。

indices, crows, cols (list|tuple|ndarray|Tensor):

  • 对于 COO 格式,indices 参数是一个二维数组,用于直接指定每个非零元素的多维坐标。主要用于数据的随机访问和转换操作,适用于那些非零元素分布相对均匀的场景。

  • 对于 CSR 格式,crows 表示每一行的起始非零元素索引,而 cols 存储这些非零元素的列索引。CSR 格式优化了行的连续访问,非常适合矩阵乘法和其他行优先操作。

  • 这些参数可以是 Python 的 list 或 tuple,也可以是 NumPy ndarray 或 Paddle Tensor。

通过这些参数的灵活使用,飞桨框架允许开发者以高效且灵活的方式处理大规模稀疏数据集,从而在保持性能的同时减少内存消耗。

▎COO 格式和 CSR 格式的选择建议

  • 如果应用主要涉及构建稀疏矩阵和逐项添加数据,COO 格式会更简单且直接。

  • 如果应用需要高效的行操作或频繁进行矩阵乘法,特别是在稀疏矩阵较大的情况下,CSR 格式是更好的选择。

选择哪种格式应基于具体应用需求,如操作类型、数据规模和性能要求。在飞桨框架中,你可以根据需要轻松地在两种格式之间转换,以适应不同的计算需求。

▎稀疏与稠密 Tensor 互转

飞桨框架提供了一套简单易用的接口,使得稀疏张量的使用与传统的稠密张量操作体验高度一致,从而降低了学习成本并便于开发者快速上手。这种设计允许在同一个模型中灵活地使用稠密和稀疏数据结构,而且方便转换,这对于处理大规模数据集尤其重要,在深度学习、图像处理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飞桨框架支持通过几个简单的 API,实现稀疏与稠密之间的转换,这些操作保证了数据处理的灵活性和效率。如 Tensor.to_dense()可以将稀疏张量转换为标准的密集张量, Tensor.to_sparse_coo(), 和 Tensor.to_sparse_csr() 可以将密集张量转换为 COO 格式、CSR 格式的稀疏张量。

以下为稠密到稀疏的转换代码示例:

import paddle

# 创建一个稠密的 Tensor
dense = paddle.to_tensor([[0, 1, 0, 2], 
                          [0, 0, 3, 4]], dtype='float32')

# 将稠密 Tensor 转换为 COO 格式的稀疏 Tensor
coo = dense.to_sparse_coo(sparse_dim=2)
print(coo)
# 输出:
# Tensor(shape=[2, 4], dtype=paddle.float32, place=Place(gpu:0), stop_gradient=True, 
#       indices=[[0, 0, 1, 1],
#                [1, 3, 2, 3]], 
#       values=[1., 2., 3., 4.])

# 将稠密 Tensor 转换为 CSR 格式的稀疏 Tensor
csr = dense.to_sparse_csr()
print(csr)
# 输出:
# Tensor(shape=[2, 4], dtype=paddle.float32, place=Place(gpu:0), stop_gradient=True, 
#       crows=[0, 2, 4], 
#       cols=[1, 3, 2, 3], 
#       values=[1., 2., 3., 4.])

这些转换非常直观,仅需要简单的一步操作就可以完成,使得稀疏和稠密格式之间的交互变得简洁高效。

03 基于飞桨框架进行稀疏计算的设计优势

飞桨框架的设计目标之一是提供一致的用户体验,无论是处理稀疏数据还是稠密数据。这意味着即便是在处理包含大量零值的数据集时,开发者也可以利用熟悉的接口和模式来构建和训练模型。

▎API 设计的一致性

飞桨框架的稀疏模块提供了与常规稠密操作相似的 API 接口,开发者无需学习新的 API 就能处理稀疏数据。例如:

  • 稀疏卷积层:稀疏模块中的 SubmConv3D 直接对应常规卷积操作中的 Conv3D。二者参数非常相似,如 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stride, padding 等。

  • 批归一化和激活函数:稀疏模块同样提供了批归一化和激活函数,如 BatchNorm3D 和 ReLU,其用法与常规模块中的相同。

▎集成度:训练和推理的处理流程

无论是稀疏还是稠密模型,飞桨框架中的训练和推理流程保持一致。稀疏操作可以与飞桨框架的其他特性(如自动微分和优化器)无缝集成,使得构建和训练稀疏模型与常规模型几乎无异。

  1. 定义模型:无论选择稀疏还是稠密模型,模型定义的方式都是相似的,使用 paddle.nn.Layer 类来构建网络层。

  2. 编译模型:使用 paddle.Model 对象来包装定义好的网络,然后编译,包括设置优化器、损失函数和评估指标。

  3. 训练和评估:通过调用 .fit 和 .evaluate 方法来进行训练和评估,这与处理稠密数据的流程完全一致。

04 基于飞桨框架的稀疏神经网络层支持

▎稀疏 ResNet 的应用场景

在处理点云数据、图像识别或自然语言处理任务时,输入数据通常具有很高的维度和稀疏性。例如,3D 点云数据往往是非结构化的,大部分体积内没有有效信息(即大部分体积是空的)。使用传统的密集(dense)卷积网络处理这类数据会带来两个主要问题:效率低下:对于大量的空白区域依然进行计算,消耗计算资源;存储浪费:需要为大量的零值分配存储资源。

稀疏 ResNet 解决了这些问题,通过仅在非零数据点上进行操作,从而大幅提高了计算和存储效率。

▎构建稀疏 ResNet 模型

在飞桨框架中,稀疏 ResNet 可以通过 paddle.sparse 模块中的稀疏卷积层(如 SubmConv3D)来实现。这些层专门用来处理稀疏数据。稀疏卷积层接受包含非零元素坐标和值的稀疏张量,并只在这些非零元素上执行卷积运算。通过构建包含这些稀疏卷积层的网络(如 ResNet 结构中的基础块),可以高效处理稀疏数据。

创建稀疏 ResNet 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步骤:

  1. 创建稀疏张量:首先需要从稀疏数据(即大部分值为零的数据)中创建稀疏张量。这通常涉及指定非零数据点的坐标和相应的值。

  2. 定义稀疏网络结构:设计一个网络结构,它包含适用于处理稀疏数据的特殊卷积层(如 Paddle 的 SubmConv3D)。这些层特别优化了内存和计算资源,只在数据非零的地方进行计算。

  3. 前向传播:将稀疏张量输入到网络中,执行前向传播,网络会在内部处理稀疏数据,并输出结果。

  4. 训练和评估:就像使用常规神经网络一样,定义损失函数和优化器,然后在训练数据上训练网络,最后在验证数据上评估网络的性能。

▎稀疏 ResNet 的关键组件

飞桨框架的 paddle.sparse 模块提供了对稀疏数据操作的支持,包括稀疏张量的创建、转换和计算功能。这些神经网络层针对稀疏数据的特点进行了优化,以减少对零值的计算和存储需求,提高处理效率。

  1. 稀疏张量(Sparse Tensor):
  • 稀疏张量是一种特殊的数据结构,主要用于有效存储和处理大部分元素为零的数据。

  • 在飞桨框架中,可以使用 paddle.sparse.sparse_coo_tensor 来创建稀疏张量,需要提供非零元素的坐标和值。

  1. 稀疏卷积层(Sparse Convolution):
  • paddle.sparse.nn.Conv3D:标准的三维卷积层,支持在稀疏数据上的操作,适用于处理体积大的三维数据。

  • paddle.sparse.nn.SubmConv3D:子流形三维卷积层,用于处理3D 数据的稀疏子矩阵卷积层。该层允许在3D 体积数据中有效地进行卷积操作,无需将整个数据转换为密集格式,特别适用于医学影像和三维扫描等领域。

  1. 批归一化层(Batch Normalization)
  • paddle.sparse.nn.BatchNorm3D:批归一化层,专为三维数据设计,可以与稀疏卷积层结合使用,以优化稀疏数据的特征归一化过程。
  1. 池化层(Pooling Layers)
  • paddle.sparse.nn.MaxPool3D:三维最大池化层,用于在稀疏三维数据上执行池化操作,有助于降低数据的维度和提高模型的抽象能力。
  1. 激活层(Activation Layers)
  • paddle.sparse.nn.ReLU、paddle.sparse.nn.ReLU6:标准 ReLU 和 ReLU6激活函数,支持在稀疏数据路径中使用,与常规的激活函数使用方法相同,但针对稀疏数据进行了优化。

  • paddle.sparse.nn.LeakyReLU:LeakyReLU 激活层,包含小负斜率的 ReLU 变体,适用于在稀疏数据中增强模型的非线性处理能力。

  • paddle.sparse.nn.Softmax:Softmax 激活层,适用于稀疏数据路径,使用方法与常规密集数据的 Softmax 相同,但特别针对稀疏数据进行了优化,常用于处理多分类问题。

▎构建稀疏 ResNet 模型的示例代码

在飞桨框架中,稀疏 ResNet 的实现和使用与传统的稠密网络相似,这得益于飞桨框架稀疏模块的设计,使得调用体验与稠密高度一致,非常容易上手。通过利用稀疏技术,可以有效处理大规模稀疏数据集,提高计算效率,降低存储需求,这在处理现代大数据应用时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以稀疏 ResNet 为例,说明飞桨框架对稀疏神经网络层的支持:

import paddle
from paddle import sparse
from paddle.sparse import nn as sparse_nn

# 定义3D稀疏卷积块
def sparse_conv_block(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stride=1, padding=1, key=None):
    block = paddle.nn.Sequential(
        sparse_nn.SubmConv3D(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kernel_size=3, stride=stride, padding=padding, bias_attr=False, key=key),
        sparse_nn.ReLU()
    )
    return block

# 定义一个简单的稀疏3D ResNet模型
class SparseResNet(paddle.nn.Layer):
    def __init__(self, in_channels):
        super(SparseResNet, self).__init__()
        self.layer1 = sparse_conv_block(in_channels, 16, key='layer1')
        self.layer2 = sparse_conv_block(16, 32, stride=2, key='layer2')
        self.layer3 = sparse_conv_block(32, 64, stride=2, key='layer3')

    def forward(self, x):
        x = self.layer1(x)
        x = self.layer2(x)
        x = self.layer3(x)
        return x

# 假设输入数据
batch_size = 1
channels = 1
depth = 100
height = 100
width = 100

# 创建稀疏张量的坐标和值
coords = paddle.to_tensor([[0, 0, 0, 0, 0], [0, 0, 0, 0, 0], [0, 1, 2, 1, 1], [0, 2, 2, 1, 2], [0, 1, 2, 2, 0]], dtype='int64')  # 5D坐标 (batch, channel, depth, height, width)
values = paddle.to_tensor([1.0, 1.5, 2.0, 3.0, 3.5], dtype='float32')  # 每个值对应一个坐标
shape = paddle.to_tensor([batch_size, channels, depth, height, width], dtype='int64')  # 5D形状

# 创建稀疏张量
x = sparse.sparse_coo_tensor(coords, values, shape)

# 实例化模型
model = SparseResNet(channels)

# 使用模型进行预测
output = model(x)
print(output)

模型打印结果:

SparseResNet(
  (layer1): Sequential(
    (0): SubmConv3D(3, 16, kernel_size=[3, 3, 3], padding=1, data_format=NDHWC)
    (1): BatchNorm(num_features=16, momentum=0.9, epsilon=1e-05, data_format=NDHWC)
    (2): ReLU()
    (3): SubmConv3D(16, 16, kernel_size=[3, 3, 3], padding=1, data_format=NDHWC)
    (4): BatchNorm(num_features=16, momentum=0.9, epsilon=1e-05, data_format=NDHWC)
    (5): ReLU()
  )
  (layer2): Sequential(
    (0): SubmConv3D(16, 32, kernel_size=[3, 3, 3], stride=[2, 2, 2], padding=1, data_format=NDHWC)
    (1): BatchNorm(num_features=32, momentum=0.9, epsilon=1e-05, data_format=NDHWC)
    (2): ReLU()
    (3): SubmConv3D(32, 32, kernel_size=[3, 3, 3], padding=1, data_format=NDHWC)
    (4): BatchNorm(num_features=32, momentum=0.9, epsilon=1e-05, data_format=NDHWC)
    (5): ReLU()
  )
  (layer3): Sequential(
    (0): SubmConv3D(32, 64, kernel_size=[3, 3, 3], stride=[2, 2, 2], padding=1, data_format=NDHWC)
    (1): BatchNorm(num_features=64, momentum=0.9, epsilon=1e-05, data_format=NDHWC)
    (2): ReLU()
    (3): SubmConv3D(64, 64, kernel_size=[3, 3, 3], padding=1, data_format=NDHWC)
    (4): BatchNorm(num_features=64, momentum=0.9, epsilon=1e-05, data_format=NDHWC)
    (5): ReLU()
  )
)

输出:

Tensor(shape=[1, 1, 100, 100, 64], dtype=paddle.float32, place=Place(cpu), stop_gradient=False, 
       indices=[[0, 0, 0, 0],
                [0, 0, 0, 0],
                [0, 1, 1, 2],
                [0, 1, 2, 2]], 
       values=[[0.        , 0.        , 0.08977110, 0.        , 0.        ,
                0.        , 0.        , 0.16325581, 0.        , 0.        ,
                0.08592274, 0.        , 0.        , 0.        , 0.07656589,
                ......
                0.12824626, 0.38880903, 0.        , 0.        , 0.23209766,
                0.        , 0.        , 0.        , 0.24539268, 0.17324814,
                0.        , 0.        , 0.        , 0.        ]])

飞桨框架的稀疏模块可以创建类似于常规 ResNet 的模型架构,但使用的是稀疏卷积层替换传统的密集卷积层。每个稀疏卷积层后通常跟随一个批归一化层和 ReLU 激活函数,形成一个基础的稀疏残差块。

05 Paddle3D 应用实例解读:稀疏 ResNet

代码来源:Paddle3D 的 sparse_resnet.py

▎代码注释

这段代码定义了一个基于飞桨框架的稀疏3D 残差网络(SparseResNet3D),主要用于处理3D 点云数据,如自动驾驶系统中的激光雷达扫描数据。它通过稀疏卷积层对体素化(voxelized)的点云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处理。

"""该符号内代码注释为新增"""

导入所需库和模块: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paddle
from paddle import sparse
from paddle.sparse import nn
from paddle3d.apis import manager
from paddle3d.models.layers import param_init

这些库包括 numpy 用于数学运算,飞桨框架及其稀疏模块用于深度学习操作,以及 paddle3d 的 API 和模型层初始化。

定义卷积函数:

def conv3x3(in_out_channels, out_out_channels, stride=1, indice_key=None, bias_attr=True):
    """3x3 convolution with padding, specifically for SubM sparse 3D convolution."""
    return nn.SubmConv3D(
        in_out_channels, out_out_channels, kernel_size=3, stride=stride, padding=1, bias_attr=bias_attr, key=indice_key)

def conv1x1(in_out_channels, out_out_channels, stride=1, indice_key=None, bias_attr=True):
    """1x1 convolution, also for SubM sparse 3D convolution."""
    return nn.SubmConv3D(
        in_out_channels, out_out_channels, kernel_size=1, stride=stride, padding=1, bias_attr=bias_attr, key=indice_key)

conv3x3和conv1x1是用于创建3D 稀疏卷积层的帮助函数,它们使用了飞桨框架的 SubmConv3D,这是一种专门处理稀疏数据的3D 卷积。

定义稀疏基础块类:

class SparseBasicBlock(paddle.nn.Layer):
""" A basic building block for constructing sparse 3D ResNet with two convolutional layers."""

    expansion =1

def__init__(self, 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stride=1, downsample=None, indice_key=None):
super(SparseBasicBlock, self).__init__()

self.conv1 = conv3x3(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stride, indice_key, True)
self.bn1 = nn.BatchNorm(out_channels, epsilon=1e-3, momentum=0.01)
self.relu = nn.ReLU()
self.conv2 = conv3x3(out_channels, out_channels, indice_key=indice_key, bias_attr=True)
self.bn2 = nn.BatchNorm(out_channels, epsilon=1e-3, momentum=0.01)
self.downsample = downsample
self.stride = stride

def forward(self, x):
        identity = x

        out =self.conv1(x)
        out =self.bn1(out)
        out =self.relu(out)
        out =self.conv2(out)
        out =self.bn2(out)

ifself.downsample isnotNone:
            identity =self.downsample(x)

        out = sparse.add(out, identity)
        out =self.relu(out)
return out

SparseBasicBlock 是 SparseResNet3D 的核心模块,包括两个稀疏卷积层、批归一化和 ReLU 激活函数,以及可选的下采样,用于残差连接。

定义 SparseResNet3D 网络:

@manager.MIDDLE_ENCODERS.add_component

class SparseResNet3D(paddle.nn.Layer):
    """ The main Sparse 3D ResNet class, designed for processing voxelized point cloud data."""
    
    def __init__(self, in_channels, voxel_size, point_cloud_range):
        super(SparseResNet3D, self).__init__()

        # Initial conv layer
        self.conv_input = paddle.nn.Sequential(
            nn.SubmConv3D(in_channels, 16, 3, bias_attr=False, key='res0'),
            nn.BatchNorm(16), nn.ReLU())

        # Subsequent layers with increasing channel depth and decreasing spatial dimensions
        self.conv1 = paddle.nn.Sequential(
            SparseBasicBlock(16, 16, indice_key='res0'),
            SparseBasicBlock(16, 16, indice_key='res0'),)

        self.conv2 = paddle.nn.Sequential(
            nn.Conv3D(16, 32, 3, 2, padding=1, bias_attr=False),  # downsample
            nn.BatchNorm(32), nn.ReLU(),
            SparseBasicBlock(32, 32, indice_key='res1'),
            SparseBasicBlock(32, 32, indice_key='res1'),)

        self.conv3 = paddle.nn.Sequential(
            nn.Conv3D(32, 64, 3, 2, padding=1, bias_attr=False),  # downsample
            nn.BatchNorm(64), nn.ReLU(),
            SparseBasicBlock(64, 64, indice_key='res2'),
            SparseBasicBlock(64, 64, indice_key='res2'),)

        self.conv4 = paddle.nn.Sequential(
            nn.Conv3D(64, 128, 3, 2, padding=[0, 1, 1], bias_attr=False),  # downsample
            nn.BatchNorm(128), nn.ReLU(),
            SparseBasicBlock(128, 128, indice_key='res3'),
            SparseBasicBlock(128, 128, indice_key='res3'),)

        # Extra conv layer to further process features
        self.extra_conv = paddle.nn.Sequential(
            nn.Conv3D(128, 128, (3, 1, 1), (2, 1, 1), bias_attr=False),  # Adjust the spatial dimensions
            nn.BatchNorm(128), nn.ReLU(),)

        # Calculate the grid size for the 3D data based on the provided voxel size and point cloud range
        point_cloud_range = np.array(point_cloud_range, dtype=np.float32)
        voxel_size = np.array(voxel_size, dtype=np.float32)
        grid_size = (point_cloud_range[3:] - point_cloud_range[:3]) / voxel_size
        grid_size = np.round(grid_size).astype(np.int64)
        self.sparse_shape = np.array(grid_size[::-1]) + [1, 0, 0]
        self.in_channels = in_channels
        self.init_weight()

    def init_weight(self):
        """ Initialize weights for convolutional layers and batch normalization layers."""
        for layer in self.sublayers():
            if isinstance(layer, (nn.Conv3D, nn.SubmConv3D)):
                param_init.reset_parameters(layer)
            if isinstance(layer, nn.BatchNorm):
                param_init.constant_init(layer.weight, value=1)
                param_init.constant_init(layer.bias, value=0)

    def forward(self, voxel_features, coors, batch_size):
        """ The forward pass for processing input voxel features and coordinates."""
        # Setup the sparse tensor with the specified shape and input features
        shape = [batch_size] + list(self.sparse_shape) + [self.in_channels]
        sp_x = sparse.sparse_coo_tensor(
            coors.transpose((1, 0)),
            voxel_features,
            shape=shape,
            stop_gradient=False)

        # Pass the sparse tensor through the sequential layers
        x = self.conv_input(sp_x)
        x_conv1 = self.conv1(x)
        x_conv2 = self.conv2(x_conv1)
        x_conv3 = self.conv3(x_conv2)
        x_conv4 = self.conv4(x_conv3)

        # Final extra convolutional processing
        out = self.extra_conv(x_conv4)

        # Convert the output back to a dense tensor and adjust dimensions for further processing
        out = out.to_dense()
        out = paddle.transpose(out, perm=[0, 4, 1, 2, 3])
        N, C, D, H, W = out.shape
        out = paddle.reshape(out, shape=[N, C * D, H, W])
        return out

此类中定义了一系列卷积层和残差块,用于逐步处理和提取输入点云数据的特征。网络通过逐层降采样来增加特征深度并减小空间维度,最终输出密集的特征张量,适合后续的处理或学习任务。

06 小结

飞桨框架不仅支持自定义稀疏神经网络结构,也可以通过提供的 API 轻松地实现已有的经典结构,如 ResNet、VGG 等。对于这些经典网络,通过替换标准的卷积层为相应的稀疏卷积层,可以使其适应稀疏数据的处理,从而拓展其应用到新的领域,如3D 点云处理。

总的来说,飞桨框架在提供稀疏计算支持的同时,确保了开发体验的一致性和直观性,方便开发者在稀疏和稠密数据操作之间切换,同时保证数据处理高效。

------------------END------------------

参考资料:

[1]官网 paddle.sparse 目录

https://www.paddlepaddle.org.cn/documentation/docs/zh/api/paddle/sparse/Overview_cn.html

[2]https://mp.weixin.qq.com/s/SD_P2K1HP3FVM5ADqbpmVQ

推荐阅读:

云高性能计算平台 CHPC 让企业的传统 HPC 玩出新花样

Embedding空间中的时序异常检测

读友好的缓存淘汰算法

如何定量分析 Llama 3,大模型系统工程师视角的 Transformer 架构

微服务架构革新:百度Jarvis2.0与云原生技术的力量

相关推荐
Guofu_Liao几秒前
大语言模型---LoRA简介;LoRA的优势;LoRA训练步骤;总结
人工智能·语言模型·自然语言处理·矩阵·llama
ZHOU_WUYI4 小时前
3.langchain中的prompt模板 (few shot examples in chat models)
人工智能·langchain·prompt
如若1234 小时前
主要用于图像的颜色提取、替换以及区域修改
人工智能·opencv·计算机视觉
老艾的AI世界4 小时前
AI翻唱神器,一键用你喜欢的歌手翻唱他人的曲目(附下载链接)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机器学习·ai·ai翻唱·ai唱歌·ai歌曲
DK221514 小时前
机器学习系列----关联分析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生信摆渡4 小时前
R语言-快速对多个变量取交集
开发语言·数据库·r语言
Robot2515 小时前
Figure 02迎重大升级!!人形机器人独角兽[Figure AI]商业化加速
人工智能·机器人·微信公众平台
浊酒南街5 小时前
Statsmodels之OLS回归
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回归
biomooc6 小时前
R语言/Rstudio 报错
开发语言·r语言
畅联云平台6 小时前
美畅物联丨智能分析,安全管控:视频汇聚平台助力智慧工地建设
人工智能·物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