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生存周期
什么是软件生存周期?
软件生存周期指的是一个软件从开始构思到最终停止使用(或被替换)的整个过程。就像人的生命一样,软件也有一个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
软件生存周期的几个阶段
软件生存周期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需求分析
- 做什么: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弄清楚软件需要完成哪些功能,解决哪些问题。
- 例子:假设你要做一个新的购物网站,你需要先确定这个网站需要有哪些功能,比如商品展示、购物车、支付功能等。
-
设计
- 怎么做:在这个阶段,我们要设计软件的架构,确定软件的外观和内部结构。
- 例子:继续购物网站的例子,你需要设计网站的页面布局、数据库结构和后台管理系统等。
-
编码
- 编写代码:在这个阶段,程序员根据设计好的方案开始写代码。
- 例子:程序员开始用编程语言(如Java、Python等)编写代码,实现之前设计的功能。
-
测试
- 检查问题: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测试软件是否正常工作,找出并修复错误。
- 例子:测试人员会尝试使用网站的各种功能,看看有没有bug,比如支付功能是否正常、商品信息是否正确显示等。
-
部署
- 上线发布:在这个阶段,软件准备好后会被发布到生产环境中,供用户使用。
- 例子:购物网站完成后,发布到互联网上,用户可以通过网址访问这个网站。
-
维护
- 持续改进:软件发布后,还需要不断改进和修复问题。
- 例子:网站上线后,根据用户的反馈和使用情况,不断改进功能,修复新发现的bug。
-
退役
- 停止使用:当软件不再满足需求或有更好的替代品时,软件会被停止使用或替换。
- 例子:如果新的购物平台出现了,原来的网站可能会被淘汰,不再使用。
能力成熟度模型CMM
什么是能力成熟度模型(CMM)
能力成熟度模型(CMM)是一种评估和改进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的方法。它提供了一套标准,帮助软件开发团队评估他们的工作流程,并逐步提升其管理水平和效率。
CMM的五个级别
CMM通常分为五个级别,每个级别代表了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的不同成熟度水平。级别越高,表示管理水平和流程越规范、高效。
1. 初始级(Level 1)
- 特点:没有固定的流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做法。
- 例子:一个小团队刚开始开发软件,大家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开发流程。
2. 可重复级(Level 2)
- 特点:开始有一些基本的管理流程,项目可以重复成功。
- 例子:团队开始使用版本控制系统(如Git),并制定了一些基本的项目管理规定,比如每周开会讨论进度。
3. 已定义级(Level 3)
- 特点:建立了标准的开发流程,并且这些流程在整个组织内被广泛采用。
- 例子:公司制定了详细的软件开发手册,每个项目都遵循这套手册中的规定。
4. 量化管理级( Level 4)
- 特点:不仅有标准的流程,还能通过量化指标来监控和改进流程。
- 例子:团队不仅制定了流程,还定期收集数据,分析项目的成功率、缺陷率等指标,并据此调整流程。
5. 优化级( Level 5)
- 特点:能够持续改进流程,引入新技术和方法,不断提高效率。
- 例子:团队不仅能够量化管理,还会主动寻找新的技术和方法来改进现有的流程,比如引入敏捷开发方法。
例子
假设一个软件开发公司从零开始,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 初始级:公司刚开始成立,每个人都按自己的习惯做事,没有固定的流程。
- 可重复级:公司开始制定一些基本的规定,比如使用版本控制系统,每周开会讨论进度。
- 已定义级:公司制定了一套详细的软件开发手册,每个项目都按照这套手册执行。
- 量化管理级:公司开始收集数据,分析项目的成功率、缺陷率等指标,并根据这些数据调整流程。
- 优化级:公司不仅能够量化管理,还会主动寻找新的技术和方法来改进现有的流程,比如引入敏捷开发方法。
能力成熟度模型CMMI
CMMI 是一种用于改进组织过程的框架,它不仅仅局限于软件开发领域,而是适用于任何类型的工程或业务过程。
CMMI 的模型结构
CMMI 模型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部分:过程域 和实践。过程域是指需要改进的具体方面,而实践则是实施这些改进的具体步骤。
过程域(PA)
- 过程域 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目标所需要关注的关键过程区域。
- 例子:如需求管理(Requirement Management)、项目规划(Project Planning)、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等。
实践(Practices)
- 实践 是指为了改进某个过程域所采取的具体行动。
- 例子:为了改进需求管理,可能会有记录需求、验证需求是否正确等具体实践。
CMMI 的成熟度等级
CMMI 的成熟度等级分为五个级别,与 CMM 类似,但更加细化和全面:
-
初始级(Level 1)
- 特点:没有固定的过程,项目结果难以预测。
- 例子:小团队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工作流程。
-
已管理级(Level 2)
- 特点:有了基本的管理流程,可以重复成功。
- 例子:团队开始使用版本控制工具,并且有基本的项目管理规定。
-
已定义级(Level 3)
- 特点:建立了标准的开发流程,并且这些流程在整个组织内被广泛采用。
- 例子:公司制定了详细的软件开发手册,每个项目都遵循这套手册中的规定。
-
定量管理级(Level 4)
- 特点:不仅有标准的流程,还能通过量化指标来监控和改进流程。
- 例子:团队不仅制定了流程,还定期收集数据,分析项目的成功率、缺陷率等指标,并据此调整流程。
-
优化级(Level 5)
- 特点:能够持续改进流程,引入新技术和方法,不断提高效率。
- 例子:团队不仅能够量化管理,还会主动寻找新的技术和方法来改进现有的流程,比如引入敏捷开发方法。
统一过程模型
统一过程模型(RUP)是由 Rational Software Corporation 开发的一种软件开发过程框架。
RUP 强调的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采用迭代 和增量 的方式进行开发,这意味着不是一次性地完成所有的工作,而是分成多个阶段,每个阶段完成一部分功能,并且在每个阶段结束时都有可工作的软件版本。
RUP 的组成部分
RUP 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 工作流
工作流描述了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该进行的主要活动。RUP 将这些活动分为六个核心工作流:
- 业务建模:了解和分析业务需求。
- 需求:收集和分析用户需求。
- 分析与设计:设计软件的架构和组件。
- 实现:编写代码。
- 测试:验证软件是否满足需求。
- 部署:发布软件并支持用户。
2. 阶段
RUP 将软件开发过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
初始阶段:确定项目的范围、目标和可行性。
- 例子:决定做一个新的移动应用,明确它的目标用户是谁,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
细化阶段:进一步明确需求,建立初步的架构设计。
- 例子:详细列出应用的功能列表,确定技术栈和基础架构。
-
构建阶段:实际开发软件,进行多次迭代。
- 例子:开发团队开始编写代码,每完成一部分就进行测试和集成。
-
交付阶段:准备和部署软件,进行用户培训和支持。
- 例子:将应用发布到应用商店,为用户提供使用指南和技术支持。
3. 迭代
在构建阶段,RUP 强调采用迭代的方式进行开发。每次迭代都会完成软件的一个子集,并且每次迭代结束时都应该有一个可运行的软件版本。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修正。
4. 制品
RUP 中的制品是指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文档和其他输出物,例如需求规格说明书、设计文档、测试计划等。
5. 活动
活动是指在各个阶段中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如编写需求文档、设计类图、编写代码等。
RUP 的优点
- 结构化:提供了清晰的过程结构,便于管理和跟踪。
- 迭代式开发:通过迭代可以更快地得到用户反馈,并且更容易适应需求变化。
- 风险驱动:早期识别和处理项目风险,减少后期出现大问题的可能性。
软件开发模型
瀑布模型
- 特点:顺序进行,每个阶段完成后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
- 流程:需求分析 -> 设计 -> 编码 -> 测试 -> 部署 -> 维护。
- 优点:结构清晰,易于理解和管理。
- 缺点:一旦进入下一阶段,很难返回修改之前的阶段;不适应需求变化。
- 适用场景:需求明确且不易变更的项目。
2. 增量模型
- 特点:将软件开发分解成一系列小的增量部分,每个部分可以独立开发。
- 流程:需求分析 -> 设计 -> 第一个增量 -> 测试 -> 第二个增量 -> 测试 -> ... -> 最终产品。
- 优点:可以快速发布初步版本,用户可以尽早看到成果。
- 缺点:初期版本可能不够完善,整体协调性可能受影响。
- 适用场景:大型项目,可以分阶段交付。
3. 迭代模型
- 特点:在每次迭代中完成一部分功能,经过多次迭代最终完成整个软件。
- 流程:需求分析 -> 设计 -> 第一次迭代 -> 测试 -> 第二次迭代 -> 测试 -> ... -> 最终产品。
- 优点:灵活应对需求变化,每次迭代都有可用的产品。
- 缺点:管理复杂,需要良好的迭代计划。
- 适用场景:需求不完全明确或容易变化的项目。
4. 敏捷开发模型
- 特点:强调团队合作、客户协作、响应变化和快速交付。
- 流程:短周期迭代(Sprint) -> 定期回顾 -> 调整 -> 下一个迭代。
- 优点:高度灵活,快速响应需求变化,鼓励团队沟通。
- 缺点:对团队成员的要求高,需要持续投入。
- 适用场景:需求经常变化的小型到中型项目。
5. 螺旋模型
- 特点:结合了瀑布模型的阶段性和原型模型的风险分析。
- 流程:需求分析 -> 风险评估 -> 构建原型 -> 用户反馈 -> 下一个螺旋。
- 优点:在每个阶段都进行风险评估,适合复杂项目。
- 缺点:成本和时间开销较大,不适合小型项目。
- 适用场景:大型复杂项目,特别是涉及高风险的项目。
6. 原型模型
- 特点:首先构建一个初步的原型,然后根据用户反馈进行修改。
- 流程:需求分析 -> 快速原型 -> 用户反馈 -> 修改原型 -> 最终产品。
- 优点:用户可以尽早看到软件的样子,反馈及时。
- 缺点:可能会陷入不断的修改中,导致项目延期。
- 适用场景:用户界面复杂的项目,需要用户频繁参与。
结构化方法
结构化方法是一种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论,它强调软件开发过程的顺序性和规范性。
通常适用于需求相对固定且明确的项目。
结构化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较小、更易于管理的部分,并且通过明确的阶段划分来逐步推进项目的发展。(自顶向下)
结构化方法的优缺点
优点
- 明确性: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产出物。
- 可追踪性:详细的文档有助于追踪项目的进展。
- 易于管理:阶段化的流程使得项目管理更加有序。
缺点
- 灵活性差:一旦进入下一阶段,很难回到前一阶段修改。
- 适应性弱:对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
- 周期长:每个阶段都需要详细文档,可能导致项目周期较长。
jackson方法
jackson方法是一种面向数据结构的开发方法。
jsp方法是以数据结构为驱动的。
Jackson方法的特点
优点
- 易于理解:JSD方法通过直观的数据结构分析,使得设计过程更加清晰明了。
- 数据驱动:以数据结构为中心的设计方式,使得软件更易于理解和维护。
- 图形化工具:使用图形化工具辅助设计,使得设计过程更加直观。
缺点
- 局限性:对于非数据驱动的系统,JSD方法可能不太适用。
- 灵活性有限:相比敏捷开发方法,JSD方法在应对需求变化时灵活性较差。
- 文档要求高:JSD方法要求大量的文档记录,这可能增加项目的文档负担。
原型化方法
原型化方法通过快速构建 一个简单的系统模型(即原型)来帮助开发者和用户更好地理解需求,并在实际开发前进行验证和调整。这种方法可以让用户尽早参与到开发过程中,通过互动和反馈来不断改进软件。
原型化方法的基本理念
原型化方法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构建一个初步的系统来让各方(尤其是最终用户)能够看到并体验到系统的雏形,从而更快地识别和纠正需求上的误解或偏差。这种方法强调用户的参与和反馈循环,使得软件开发更加贴近用户的真实需求。
面向对象方法
面向对象方法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它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抽象成"对象",并通过这些对象之间的交互来实现软件的功能。这种方法强调数据和行为的封装,以及对象之间的继承和多态性。
为了统一各种面向对象方法的术语、概念和模型,OMG1997年推出了统一语言模型(UML):是面向对象的标准建模语言,通过统一的语义和符号表示,使各种方法的建模过程和表示统一起来,已经成为面相对象建模的工业标准
面向对象方法的优点
- 重用性:对象和类可以被重用,减少重复编码。
- 模块化:对象之间相对独立,易于维护和修改。
- 扩展性:通过继承和多态性,可以轻松扩展系统功能。
- 安全性:封装机制可以保护内部数据不受外部直接访问。
面向对象方法的缺点
- 复杂性:面向对象的设计可能比传统的结构化设计更复杂。
- 学习曲线:面向对象的概念和设计模式需要时间去掌握。
- 性能影响:某些情况下,面向对象的特性(如动态绑定)可能会影响程序的性能。
敏捷开发方法
敏捷开发方法是一种灵活的软件开发方法论,它强调快速响应变化、用户参与和持续交付。与传统的方法(如瀑布模型)不同,敏捷开发方法更加注重团队协作、快速迭代和用户反馈。
敏捷开发方法的常见框架
敏捷开发方法有多种具体的实践框架,其中最著名的包括:
-
Scrum
- 特点:使用短周期的冲刺(Sprint)来组织开发工作,每个冲刺通常是2-4周。
- 角色:产品负责人(Product Owner)、Scrum Master、开发团队。
-
极限编程(Extreme Programming, XP)
- 特点:强调持续集成、测试驱动开发(TDD)、重构等技术实践。
- 实践:结对编程、持续集成、用户故事等。
-
精益软件开发(Lean Software Development, LSD)
- 特点:减少浪费、提高价值流动速度。
- 实践:价值流映射、持续改进等。
-
Kanban
- 特点:使用看板(Kanban Board)来可视化工作流程,限制在制品数量(WIP)。
- 实践:工作项流动、限制在制品数量等。
敏捷开发方法的优点
- 快速响应变化:能够快速适应需求变化。
- 用户满意度:通过频繁交付和用户反馈,确保软件满足用户需求。
- 团队协作: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 持续改进:通过不断的迭代和回顾,持续改进开发过程。
敏捷开发方法的缺点
- 缺乏文档:可能缺乏详细的文档,这对于某些项目来说是个问题。
- 依赖团队素质:对团队成员的技能和素质要求较高。
- 管理难度:敏捷开发需要团队成员有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管理难度相对较大。
需求分析-分类
(1)功能需求:考虑软件要做什么
(2)性能需求:考虑软件开发的技术性指标
(3)用户或人的因素:考虑用户的类型
(4)环境需求:考虑未来软件应用的环境,包括软件和硬件
(5)界面需求:考虑对数据格式、数据存储介质的规定
(6)文档需求:考虑需要哪些文档,针对哪些读者
(7)数据需求:考虑数据的格式、接收、发送数据的频率
(8)资源使用需求:考虑软件运行时所需要的数据、内存空间等资源
(9)安全保密要求
(10)可靠性要求:考虑系统的可靠性
(11)软件成本消耗与开发进度需求
(12)其他非功能性需求
系统设计-内聚和耦合
内聚类型表
内聚类型 | 定义 | 例子 |
---|---|---|
偶然内聚 | 模块中的各个部分没有任何关联,只是碰巧被放在一起。 | 一个模块包含了打印、计算和网络通信等功能,这些功能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
逻辑内聚 | 模块中的各个部分是为了实现一个逻辑上的功能,但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 | 一个模块负责处理所有的网络请求,但这些请求之间没有直接联系。 |
时间内聚 | 模块中的各个部分是为了在同一时间被调用的功能。 | 一个模块包含了一系列在系统启动时需要执行的操作。 |
过程内聚 | 模块中的各个部分是为了实现一个特定的顺序过程。 | 一个模块负责处理用户登录的过程,依次进行验证用户名、密码、发送验证码等操作。 |
通信内聚 | 模块中的各个部分是为了处理同一个输入或产生同一个输出。 | 一个模块负责处理用户上传的图片,包括读取、压缩和存储等操作。 |
顺序内聚 | 模块中的各个部分是为了实现一个顺序的操作流程。 | 一个模块负责处理订单,依次进行接收订单、验证订单、发货等操作。 |
功能内聚 | 模块中的各个部分是为了实现一个单一的功能。 | 一个模块专门负责计算用户的积分。 |
耦合类型表
耦合类型 | 定义 | 例子 |
---|---|---|
内容耦合 | 一个模块直接访问或修改另一个模块的内容。 | 一个模块直接修改另一个模块中的变量值。 |
公共耦合 | 多个模块共享一个全局数据结构。 | 多个模块都使用同一个全局数组。 |
控制耦合 | 一个模块通过传递控制信息(如布尔值、枚举值等)来控制另一个模块的行为。 | 一个模块通过参数传递一个标志位来控制另一个模块的执行路径。 |
标记耦合 | 一个模块通过传递一组数据给另一个模块,但接收模块只使用了其中的一部分数据。 | 一个模块传递一个包含多个字段的对象给另一个模块,但后者只使用其中的一个字段。 |
数据耦合 | 一个模块通过传递简单数据(如数值、字符串等)来与其他模块交互。 | 一个模块通过函数参数传递一个整数给另一个模块。 |
无耦合 | 模块之间没有任何依赖关系。 | 两个模块完全独立,没有任何交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