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决策树

相亲

示例:

现想象一个女孩的母亲要给这个女孩介绍男朋友,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女儿:多大年纪了?

母亲:26。

女儿:长的帅不帅?

母亲:挺帅的。

女儿:收入高不?

母亲:不算很高,中等情况。

女儿:是公务员不?

母亲:是,在税务局上班呢。

女儿:那好,我去见见。

这个女孩的决策过程就是典型的分类树决策。相当于通过年龄、长相、收入和是否公务员对将男人分为两个类别:见和不见(二分类)。

决策树

决策树(decision tree)

决策树特点

  • 决策树是一个 if - else 规则集合,从根节点到叶子节点的一条路径,构成一条规则。

  • 所有规则具备一个重要性质:互斥并且完备。

  • 节点:内部节点和叶子节点。内部节点表示一个特征。叶子节点对应一个决策结果。

解决的问题

  • 分类

  • 回归

优点

  • 易于理解,模型可读性强
  • 分类速度快,决策待见: O ( l o g 2 m ) O(log_2m) O(log2m),m 为样本特征数。
  • 既可以处理离散值也可以处理连续值。很多算法只是专注离散值或者连续值。
  • 相比其他算法需要更少的特征工程(比如:不需要特征标准化,可以很好处理字段缺失值,不用关心特征间是否相互依赖,自动组合多个特征)
  • 可以处理多维度输出的分类问题。
  • 对于异常点的容错能力好,健壮性高。
  • 可以交叉验证的剪枝来选择模型,从而提高泛化能力。

缺点:

  • 非常容易过拟合,导致泛化能力不强。
  • 决策树会因为样本发生一点点的改动,就会导致树结构的剧烈改变。这个可以通过集成学习之类的方法解决。
  • 寻找最优的决策树是一个NP难的问题,我们一般是通过启发式方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可以通过集成学习之类的方法来改善。
  • 有些比较复杂的关系,决策树很难学习,比如异或。这个就没有办法了,一般这种关系可以换神经网络分类方法来解决。
  • 如果某些特征的样本比例过大,生成决策树容易偏向于这些特征。这个可以通过调节样本权重来改善。

比较幸运的是,防止过拟合的方法很多:

  • 限制树的最大深度
  • 限制叶子节点的最少样本数量。
  • 限制节点分裂时的最小样本数量。
  • 吸收 bagging 的思想对训练样本采样(subsample),使用部分训练样本进行训练单棵树。
  • 借鉴随机森林的思想在学习单棵树时,只采用一部分特征。
  • 在目标函数中添加正则项,惩罚复杂的树结构。

决策树学习步骤

  1. 特征选择
  2. 决策树的生成
  3. 决策树的修剪

常见的决策树算法

  • ID3 算法:使用信息增益,寻找最优特征
  • C4.5 算法:使用信息增益比,寻找最优特征
  • 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 算法:使用基尼系数,寻找最优特征。

生成决策树

决策树的生成是一个递归过程,递归选择最优特征,并根据该特征对训练数据进行划分,使每个子数集有一个最好的分类。

递归过程中,有三种情况会导致递归结束。

  1. 当前节点包含的样本全属于一个类别,无需再划分。
  2. 当前属性集为空,或者所有样本在所有属性上取值相同,无法划分。
  3. 当前节点包含的样本集合为空,不能划分。

输入:训练集 D = [   ( x 1 , y 1 ) , ( x 2 , y 2 ) , . . . , ( x m , y m )   ] D = [\,(x_1,y_1),(x_2,y_2),...,(x_m,y_m)\,] D=[(x1,y1),(x2,y2),...,(xm,ym)]

​ 属性集 $ = [, a_1,a_2,...,a_d ,] $

TreeGenerate( D , A )

生成节点 node

if D 中样本全属于同一类别 C:

​ 将 node 标记为 C 类的叶子节点

​ return

if len(A) == 0 or D 中样本在 A 上取中相同:

​ 将 node 标记为叶子节点,其类别标记为 D 中样本最多的类。

​ return

从 A 中选择出最优划分属性: a ∗ a_* a∗

for a ∗ a_* a∗ in a ∗ v a_*^v a∗v:

​ 为 node 生成一个分支,令 $D_v = $ D 中在 a ∗ a_* a∗ 上取中为 a ∗ v a_*^v a∗v 的样本子集。

​ if len( D v D_v Dv) == 0:

​ 将分支节点标记为叶子节点,其类别标记为 D 中样本最多的类。

​ return

​ else:

​ TreeGenerate( D v , A / a ∗ D_v, A / {a_*} Dv,A/a∗)

return node

决策树代码

python 复制代码
# 决策树
import math

class DecisionTree():
    def create_tree(self, data_set, labels):
        class_list = [example[0] for example in data_set]
        # data_set 中的样本,类别完全相同,停止划分
        if class_list.count(class_list[0]) == len(class_list):
            return class_list[0]
        # 只有一个特征
        if len(labels) == 0 or len(data_set[0]) == 1:
            return self.majority_count(class_list)

        # 选择最优特征划分
        best_feat = self.choose_best_feature(data_set)
        best_feat_label = labels[best_feat]
        my_tree = {best_feat_label: {}}
        del (labels[best_feat])

        feat_value_set = set([example[best_feat] for example in data_set])
        for value in feat_value_set:
            sub_labels = labels[:]
            sub_list = self.split_data_set(data_set, best_feat, value)
            if len(sub_list) == 0:
                my_tree[best_feat_label][value] = self.majority_count(class_list)
            else:
                my_tree[best_feat_label][value] = self.create_tree(sub_list, sub_labels)

        return my_tree

    # 样本中类别最多
    @staticmethod
    def majority_count(class_list):
        class_count = {}
        for vote in class_list:
            class_count[vote] += class_count.get(vote, 0) + 1
        return sorted(class_count.items(), key=lambda x: x[1], reverse=True)[0][0]

    # 使用增益率进行特征选择
    def choose_best_feature(self, data_set):
        num_features = len(data_set[0]) - 1
        base_ent = self.calc_shannon_ent(data_set)
        best_info_gain_ratio = 0.0
        best_feature = -1

        for i in range(num_features):
            feat_set = set(example[i] for example in data_set)
            new_ent = 0.0
            split_info = 0.0
            for value in feat_set:
                sub_data_set = self.split_data_set(data_set, i, value)
                prod = len(sub_data_set) / float(len(data_set))
                new_ent += prod * self.calc_shannon_ent(sub_data_set)
                split_info += -prod * math.log2(prod)
            info_gain = base_ent - new_ent
            if info_gain == 0: continue

            info_gain_ratio = info_gain / split_info
            if info_gain_ratio > best_info_gain_ratio:
                best_info_gain_ratio = info_gain_ratio
                best_feature = i

        return best_feature

    # 计算熵:
    @staticmethod
    def calc_shannon_ent(data_set):

        label_count = {}
        for feat_vec in data_set:
            label = feat_vec[0]
            label_count[label] = label_count.get(label, 0) + 1

        shannon_ent = 0.0
        n = len(data_set)
        for label, count in label_count.items():
            prob = float(count) / n
            shannon_ent -= prob * math.log(prob, 2)
        return shannon_ent

    # 离散型特征,分隔数据集
    @staticmethod
    def split_data_set(data_set, axis, value):
        result = []
        for feat_vec in data_set:
            if feat_vec[axis] != value: continue
            result.append(feat_vec[:axis] + feat_vec[axis + 1:])
        return result

特征选择

决策树生成过程,一个关键步骤,选择最优特征进行划分。

我们希望决策树的分支节点包含的样本属于同一类别,即节点的"纯度"(purity)越来越高。

信息增益

信息熵(information enthropy)

熵度量事物的不确定性,越不确定的事物,它的熵越大。

E n t ( X ) = − ∑ i = 1 n p i l o g 2 p i Ent(X) = -\sum_{i=1}^{n}{p_i log_2 p_i} Ent(X)=−∑i=1npilog2pi

  • n:X 的 n 种不同的离散值

  • p i p_i pi:X 取值为 i 的概率

$Ent(D) $ 的值越小,D 的纯度越高。

例子:假设 X 有两个取值A,B。P(A) =0.5,P(B) =0.5。

​ 那么 X 具有的不确定性: E n t ( X ) = − ( 0.5 ∗ l o g 2 0.5 + 0.5 ∗ l o g 2 0.5 ) = l o g 2 2 = 1 Ent(X)=-(0.5*log_2{0.5}+0.5*log_2{0.5})=log_2{2}=1 Ent(X)=−(0.5∗log20.5+0.5∗log20.5)=log22=1

​ 假设 X 有两个取值A,B。P(A) =1/3,P(B) =2/3。

​ 那么 X 具有的不确定性: E n t ( X ) = − ( 1 3 ∗ l o g 2 1 3 + 2 3 ∗ l o g 2 2 3 ) Ent(X)=-(\frac{1}{3}*log_2{\frac{1}{3}}+\frac{2}{3}*log_2{\frac{2}{3}}) Ent(X)=−(31∗log231+32∗log232)

= 1 3 l o g 2 3 − 2 3 l o g 2 2 3 =\frac{1}{3}log_23-\frac{2}{3}log_2\frac{2}{3} =31log23−32log232

= l o g 2 3 − 2 3 l o g 2 3 − 2 3 l o g 2 2 3 =log_23-\frac{2}{3}log_23-\frac{2}{3}log_2{\frac{2}{3}} =log23−32log23−32log232

= l o g 2 3 − 2 3 ( l o g 2 3 + l o g 2 2 3 ) =log_23-\frac{2}{3}(log_23+log_2{\frac{2}{3}}) =log23−32(log23+log232)

= l o g 2 3 − 2 3 l o g 2 2 =log_23-\frac{2}{3}log_22 =log23−32log22

= l o g 2 3 − 2 3 < l o g 2 2 = 1 =log_23-\frac{2}{3}<log_22=1 =log23−32<log22=1

P(A) =1/3,P(B) =2/3 比 P(A) =1/2,P(B) =1/2 确定性大。

熵只与 X 的分布有关,与 X 取值无关

python 复制代码
    def calc_shannon_ent(data_set):
        label_count = {}
        for feat_vec in data_set:
            label = feat_vec[0]
            label_count[label] = label_count.get(label, 0) + 1

        shannon_ent = 0.0
        n = len(data_set)
        for label, count in label_count.items():
            prob = float(count) / n
            shannon_ent -= prob * math.log(prob, 2)
        return shannon_ent

联合熵

多个变量的联合熵

H ( X , Y ) = − ∑ x i ∈ X ∑ y i ∈ Y p ( x i , y i ) l o g 2 p ( x i , y i ) H(X,Y) = -\sum_{x_i \in X}\sum_{y_i \in Y}{p(x_i,y_i)log_2{p(x_i,y_i)}} H(X,Y)=−∑xi∈X∑yi∈Yp(xi,yi)log2p(xi,yi)

条件熵

条件熵类似条件概率,它度量了已知 X 后,剩下 Y 的不确定性。

H ( X ∣ Y ) = − ∑ x i ∈ X ∑ y i ∈ Y p ( x i , y i ) l o g 2 p ( x i ∣ y i ) = ∑ j = 1 n p ( y i ) H ( X ∣ y i ) H(X|Y) = -\sum_{x_i \in X}\sum_{y_i \in Y}{p(x_i,y_i)log_2{p(x_i|y_i)}}=\sum_{j=1}^np(y_i)H(X|y_i) H(X∣Y)=−∑xi∈X∑yi∈Yp(xi,yi)log2p(xi∣yi)=∑j=1np(yi)H(X∣yi)

信息增益

H(X) 度量了 X 的不确定性。

H(X|Y) 度量了,已知 Y 后 X 剩下的不确定性

H(X) - H(X|Y) 什么能度量什么?

韦恩图

  • H(X):左边的椭圆

  • H(Y):左边的椭圆

  • I (X ,Y)互信息或者信息增益:两个椭圆交集

  • H( X , Y):两个椭圆并集

  • H(X|Y)

  • H(Y|X)

G a i n ( X , Y ) = H ( X ) − H ( X ∣ Y ) Gain(X,Y) = H(X) - H(X|Y) Gain(X,Y)=H(X)−H(X∣Y)

∣ D v ∣ ∣ D ∣ \frac{|D^v|}{|D|} ∣D∣∣Dv∣ 加权:每个分支数量不一样。

信息增益特点:对可取值数目较多的属性有偏好。

决策树中信息增益等价于训练数据集中类与特征的互信息。

增益率

为了克服信息增益:对可取值数目较多的属性有偏好。使用增益率。

Gain_ratio(D,a) = G a i n ( D , a ) I V ( a ) \frac{Gain(D,a)}{IV(a)} IV(a)Gain(D,a)

I V ( a ) = − ∑ i = 1 n ∣ D i ∣ ∣ D ∣ l o g ∣ D i ∣ ∣ D ∣ IV(a) = -\sum_{i=1}^{n}{\frac{|D_i|}{|D|}log{\frac{|D_i|}{|D|}}} IV(a)=−∑i=1n∣D∣∣Di∣log∣D∣∣Di∣ 模仿信息熵。

  • n 是特征 A 取值的个数。

增益率特点:对可取值数目较少的属性有偏好。

python 复制代码
    def choose_best_feature(self, data_set):
        num_features = len(data_set[0]) - 1
        base_ent = self.calc_shannon_ent(data_set)
        best_info_gain_ratio = 0.0
        best_feature = -1

        for i in range(num_features):
            feat_set = set(example[i] for example in data_set)
            new_ent = 0.0
            split_info = 0.0
            for value in feat_set:
                sub_data_set = self.split_data_set(data_set, i, value)
                prod = len(sub_data_set) / float(len(data_set))
                new_ent += prod * self.calc_shannon_ent(sub_data_set)
                split_info += -prod * math.log2(prod)
            info_gain = base_ent - new_ent
            if info_gain == 0: continue

            info_gain_ratio = info_gain / split_info
            if info_gain_ratio > best_info_gain_ratio:
                best_info_gain_ratio = info_gain_ratio
                best_feature = i

        return best_feature

基尼指数

基尼值

G i n i ( D ) = ∑ k = 1 K p k ∗ ( 1 − p k ) = 1 − ∑ k = 1 K p k 2 Gini(D) =\sum_{k=1}^K{p_k*(1-p_k)}=1-\sum_{k=1}^Kp_k^2 Gini(D)=∑k=1Kpk∗(1−pk)=1−∑k=1Kpk2

Gini(D) 越小,则数据集 D 的纯度越高。

基尼指数:

G i n i _ i n d e x ( D , a ) = ∑ i = 1 n ∣ D i ∣ ∣ D ∣ G i n i ( D i ) Gini\index(D,a) = \sum{i=1}^n{\frac{|D_i|}{|D|}Gini(D_i)} Gini_index(D,a)=∑i=1n∣D∣∣Di∣Gini(Di)

在属性集合 A 中,选择那个使得划分后基尼指数最小的特征,作为最优化划分特征。

预测

python 复制代码
    def classify(self, input_tree, feat_lables, text_vec):
        first_str = list(input_tree.keys())[0]
        second_dict = input_tree[first_str]
        feat_index = feat_lables.index(first_str)
        for key in second_dict.keys():
            if text_vec[feat_index] == key:
                if type(second_dict[key]).__name__ == "dict":
                    class_label = self.classify(second_dict[key], feat_lables, text_vec)
                else:
                    class_label = second_dict[key]
        return class_label

ID3

ID3 算法的不足

  • ID3 没有考虑连续特征:比如长度,密度。大大限制了 ID3 的用途。
  • ID3 采用信息增益大的特征建立决策树的节点。相同条件下,取值多的特征信息增益大(对可取值数目较多的属性有偏好)。
  • ID3 算法没有考虑缺失值的情况。
  • 没有考虑过拟合的问题。

C4.5

昆兰在 ID4.5 算法对ID3 的不足(连续特征,信息增益容易偏向取值较多的特征,缺失值,过拟合问题)做了改进。

连续特征处理

C4.5 的思路是将连续特征离散化。

比如有 m 个样本的连续特征 A 有 m 个,

  • 从小到大排列连续特征值 [ a 1 , a 2 , . . . , a m ] [a_1,a_2,...,a_m] [a1,a2,...,am] ,
  • C 4.5 取相邻两个样本的平均数,一共取得 m - 1划分点,其中第 i 个划分点 T i = a i + ( a i + 1 ) 2 T_i=\frac{a_i+(a_i+1)}{2} Ti=2ai+(ai+1)。
  • 对这 m - 1 个点,分别计算:以该点作为二元分类点时的信息增益。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点作为连续特征的二元离散分类点。比如取到的信息增益最大点为 a t a_t at,那么小于 a t a_t at 的值的类别为 0,大于 a t a_t at 的值为 类别 1.

注意:与离散特征不同,如果当前节点是连续特征,这个特征后边还是可以参与子节点的产生选择过程

信息增益容易偏向取值较多的特征

引入信息增益比:

I R ( D , A ) = I ( A , D ) H A ( D ) I_R(D,A)=\frac{I(A,D)}{H_A(D)} IR(D,A)=HA(D)I(A,D)

  • I ( A , D ) I(A,D) I(A,D):信息增益
  • H A ( D ) H_A(D) HA(D):特征熵
  • D:样本特征输出的集合
  • A:样本特征

H A ( D ) = − ∑ i = 1 n ∣ D i ∣ ∣ D ∣ l o g 2 ∣ D i ∣ ∣ D ∣ H_A(D)=-\sum_{i=1}^n\frac{|D_i|}{|D|}log_2\frac{|D_i|}{|D|} HA(D)=−∑i=1n∣D∣∣Di∣log2∣D∣∣Di∣

  • n:特征 A 的类别数

  • D i D_i Di:特征 A 的第 i 个取值对应的样本个数

  • |D|:总样本数

    ​ 特征数越多的特征对应的特征熵越大,它作为分母,可以校正信息增益容易偏向于取值较多的特征的问题。

缺失值

要解决缺失值的问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 一、样本某些特征值缺失的情况下,选择划分的特征。

​ 二、选定了划分特征,对于在该特征上缺失值的样本怎么处理?

过拟合

C4.5 引入正则化系数进行初步的剪枝。

C4.5 算法不足

  1. 决策树非常容易过拟合,因此需要对决策树进行剪枝。剪枝的算法非常多。C 4.5 的剪枝算法仍有优化空间。思路主要两种:

    1. 预剪枝:生成决策树时决定是否剪枝。

    2. 后剪枝:先生成决策树,再通过交叉验证来剪枝。

      在 CART 树,讲解决策树的剪枝思路,主要采用后剪枝加上交叉验选择最合适的决策树。

    3. C4.5 生成的是多叉树,很多时候,计算机中二叉树模型运行效率高。

    4. C4.5 只能用于分类,不能应用回归问题。

    5. C4.5 使用了熵模型,有大量的耗时的对数运算。如果是连续特征还有大量的排序。如果能够简化模型减少运算强度但又不牺牲太多准确性的话,那就更好了。

CART 树

  • 回归
  • 分类

CART 树使用基尼系数替代信息增益比。基尼系数代表了模型的不纯度。

基尼系数越小,则不纯度越低,特征越好。和信息增益(比)是相反的

特征选择

分类问题,假设有 K 个类别,第 k 个类别的概率为 p k p_k pk,基尼系数为: G i n i ( p ) = ∑ k = 1 K ( p k ∗ ( 1 − p k ) ) = 1 − ∑ k = 1 K p k 2 Gini(p)=\sum_{k=1}^K(p_k*(1-p_k))=1-\sum_{k=1}^K{p_k^2} Gini(p)=∑k=1K(pk∗(1−pk))=1−∑k=1Kpk2

如果是二分类: G i n i ( p ) = 2 p ( 1 − p ) Gini(p)=2p(1-p) Gini(p)=2p(1−p)

样本集 D 中有 K 个类别,第 k 个类别的数量为 C k C_k Ck,则基尼系数: G i n i ( D ) = 1 − ∑ k = 1 K ( ∣ C k ∣ ∣ D ∣ ) 2 Gini(D) = 1-\sum_{k=1}^K(\frac{|C_k|}{|D|})^2 Gini(D)=1−∑k=1K(∣D∣∣Ck∣)2

样本集 D ,如果根据特征 A 的某个值 a ,把 D 分成 D1 好 D2 两部分,则在特征 A 的条件下,D 的基尼系数: G i n i ( D , A ) = ∣ D 1 ∣ ∣ D ∣ G i n i ( D 1 ) + ∣ D 2 ∣ ∣ D ∣ G i n i ( D 2 ) Gini(D,A)=\frac{|D_1|}{|D|}Gini(D_1)+\frac{|D_2|}{|D|}Gini(D_2) Gini(D,A)=∣D∣∣D1∣Gini(D1)+∣D∣∣D2∣Gini(D2)

大家比较一下基尼系数表示和熵模型的表达式,二次运算比对数运算简单很多。但是基尼系数比熵模型误差大

对于二分类,基尼系数和熵之半的曲线:

​ 从上图可以看出,基尼系数和熵之半的曲线非常接近,因此,基尼系数可以做为熵模型的一个近似替代。

​ CART分类树算法就是使用的基尼系数来选择决策树的特征。同时,为了进一步简化,CART分类树算法每次仅仅对某个特征的值进行二分,而不是多分,这样 CART 分类树算法建立起来的是二叉树,而不是多叉树。这样一可以进一步简化基尼系数的计算,二可以建立一个更加优雅的二叉树模型。

连续特征和离散特征改进

与 C4.5 思想相同:将连续特征离散化。

C4.5 使用信息增益来选择划分点。

CART 分类树使用基尼系数选择划分点

比如有 m 个样本的连续特征 A 有 m 个,

  • 从小到大排列连续特征值 [ a 1 , a 2 , . . . , a m ] [a_1,a_2,...,a_m] [a1,a2,...,am] ,

  • C 4.5 取相邻两个样本的平均数,一共取得 m - 1划分点,其中第 i 个划分点 T i = a i + ( a i + 1 ) 2 T_i=\frac{a_i+(a_i+1)}{2} Ti=2ai+(ai+1)。

  • 对这 m - 1 个点,分别计算:以该点作为二元分类点时的基尼系数 。选择基尼系数最小 的点作为连续特征的二元离散分类点。比如取到的基尼系数最小 点为 a t a_t at,那么小于 a t a_t at 的值的类别为 0,大于 a t a_t at 的值为 类别 1.

CART 分类树对离散值的处理思路:不停的二分离散特征。

回忆下 ID3 或 C4.5,如果特征$ A\in{A_1,A_2,A_3}$ 被选中建立决策树节点,会在决策树上建立一个三叉的节点,这样导致决策是多叉树。

CART 分类树会将 A 拆成 {A1} 和 {A2 , A3} , { A2 } 和 {A1 , A2} ,{ A3 } 和 { A1 , A2 } 分组,找基尼系数最小的组合,比如 { A1 } 和 {A2 , A3},一个节点是 A1对应样本,另一个节点是不等于 A1 的样本(类似 One-Hot-Encoding),后续还有机会处理 {A2} , {A3}

分类树构建

CART 树的剪枝算法单独讲解。

算法输入:训练集D,基尼系数的阈值:min_gini,样本个数阈值:min_count

输出:决策树 T

  1. if len( D ) < min_count or 没有特征:return T
  2. if Gini( D ) < min_gini:return T
  3. 处理连续值和缺失值,同 C4.5
  4. 计算各个特征的各个特征值对应数据集D的基尼系数,求最小值$ A_k = min([Gini(f_i,f_{other})\quad for \quad f \quad in \quad features])$
  5. 根据最优特征和最优特征值,将数据数据集划分成两步分D1 和 D2,同时建立左右子节点。
  6. 对左右子节点调用 1 - 4步,生成决策树。

预测:

​ 如果样本落到某个叶子节点,二节点有多个训练样本,预测概率就是叶子节点概率最大的类别。

回归树构建

CART 回归树和 CART 分类树的建立和预测的主要区别

  1. 连续值的处理方法不同。
  2. 预测方式不同。

连续值

分类模型比较合适用基尼系数来度量特征的划分点的优劣。

方差的度量方式比较适合回归模型。

CART 回归树的度量目标:求出使D1 和 D2 各自集合的均方差最小,同时 D1 和 D2 的均方差之和最小。

表达式: m i n ⏟ A , s [ m i n ⏟ c 1 ∑ x i ∈ D 1 ( A , s ) ( y i − c 1 ) 2 + m i n ⏟ c 2 ∑ x i ∈ D 2 ( A , s ) ( y i − c 2 ) 2 ] \underbrace{min}{A,s}[\underbrace{min}{c_1} \sum_{x_i \in D_1(A,s){(y_i-c1)^2}+ \underbrace{ min}{c_2} \sum{x_i \in D_2(A,s)}{(y_i-c_2)^2}}] A,s min[c1 min∑xi∈D1(A,s)(yi−c1)2+c2 min∑xi∈D2(A,s)(yi−c2)2]

  • c 1 c_1 c1 为 D1 数据集的样本输出的均值
  • c 2 c_2 c2 为 D2 数据集的样本输出的均值

预测

采用最终叶子节点中均值或者中位数作为预测结果。

CART 树的剪枝

CART 回归树和CART 分类树剪枝策略除了在度量方式上不同,其他完全相同。

CART 分类树:基尼系数

CART 回归树:均方差

决策树很容易过拟合,导致泛化能力差,所以需要剪枝。

CART 树剪枝思想:后剪枝

后剪枝:生成决策树,然后使用交叉验证来检验各种剪枝的效果,选择泛化能力最好的剪枝策略。

CART 树剪枝算法两步:

  1. 从原始决策树生成各种剪枝效果的决策树
  2. 交叉验证

剪枝的损失函数: C a ( T t ) = C ( T t ) + a ∣ T t ∣ C_a(T_t)=C(T_t)+a|T_t| Ca(Tt)=C(Tt)+a∣Tt∣

  • a:正则化参数
  • C ( T t ) C(T_t) C(Tt) 为训练数据的预测误差,分类树是用基尼系数度量,回归树是均方差度量.
  • ∣ T t ∣ |T_t| ∣Tt∣:子树T的叶子节点的数量。

a 越大,则剪枝剪的越厉害,生成的最优子树相比原生决策树就越偏小。

对于固定的 α,一定存在使损失函数 C α ( T ) C_α(T) Cα(T)最小的唯一子树。

剪枝思路

CART 小结

算法 支持模型 树结构 特征选择 连续值 剪枝 缺失值
ID3 分类 多叉树 信息增益 不支持 不支持 不支持
C4.5 分类 多叉树 信息增益比 支持 支持 支持
CART 分类,回归 二叉树 基尼系数,均方差 支持 支持 支持

CART 树的缺点

  1. 不支持多变量决策树(multi-variate decision tree)。ID3,C4.5,CART 在做特征选择时都是选择最优的一个特征来做决策。但是大多数分类决策不应该由某一个特征决定,而是由一组特征决策。多变量决策树代表是 OC1
  2. 如果样本发送一点点的改动,就会导致树结构的剧烈改变。通过集成学习里的随机森林的方法解决。
相关推荐
audyxiao0015 分钟前
AI一周重要会议和活动概览
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数据挖掘·多模态
Jeremy_lf24 分钟前
【生成模型之三】ControlNet & Latent Diffusion Models论文详解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stable diffusion·aigc·扩散模型
桃花键神1 小时前
AI可信论坛亮点:合合信息分享视觉内容安全技术前沿
人工智能
野蛮的大西瓜1 小时前
开源呼叫中心中,如何将ASR与IVR菜单结合,实现动态的IVR交互
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化·音视频·信息与通信
CountingStars6192 小时前
目标检测常用评估指标(metrics)
人工智能·目标检测·目标跟踪
tangjunjun-owen2 小时前
第四节:GLM-4v-9b模型的tokenizer源码解读
人工智能·glm-4v-9b·多模态大模型教程
冰蓝蓝2 小时前
深度学习中的注意力机制:解锁智能模型的新视角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
橙子小哥的代码世界2 小时前
【计算机视觉基础CV-图像分类】01- 从历史源头到深度时代:一文读懂计算机视觉的进化脉络、核心任务与产业蓝图
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
新加坡内哥谈技术3 小时前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推出MaxInfoRL:平衡内在与外在探索的全新强化学习框架
大数据·人工智能·语言模型
fanstuck3 小时前
Prompt提示工程上手指南(七)Prompt编写实战-基于智能客服问答系统下的Prompt编写
人工智能·数据挖掘·open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