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gml介绍 (7)后端缓冲区 (ggml_backend_buffer)

在上一章 后端 (ggml_backend)中,我们认识了 ggml 中的各位"厨师"------CPU 和 GPU 等不同的计算硬件。我们发现,像 GPU 这样的特级厨师,只在他自己专用的厨房区域工作,并且需要将食材(数据)预先放到他手边的专用冷库(显存)里。

那么,这个"专用冷库"在 ggml 中是如何表示和管理的呢?我们如何为我们的厨师们准备好他们的专属工作区?这就是本章的主角------ggml_backend_buffer 要解决的问题。

什么是后端缓冲区?

核心思想 :把它想象成厨师专用的储物空间。CPU 厨师的食材放在普通的冰箱里(系统内存),而 GPU 厨师的食材则放在旁边的专用冷库里(显存)。ggml_backend_buffer 代表了由特定后端(厨师)管理的内存块。张量的实际数据就存放在这些缓冲区中,以便对应的"厨师"能够高效地访问和处理。

一个 ggml_backend_buffer 就是一块与特定后端紧密绑定的内存。如果你想让 GPU 来计算一个张量,那么这个张量的数据必须位于一个由 GPU 后端管理的缓冲区中。

下图清晰地展示了这种关系:

graph TD subgraph "CPU 域" direction LR CPU_Backend("CPU 后端 (厨师)") --- CPU_Buffer["后端缓冲区
(在 RAM 中的'冰箱')"] CPU_Buffer -- "存放" --> T_CPU("张量 A, B") end subgraph "GPU 域" direction LR GPU_Backend("GPU 后端 (特级厨师)") --- GPU_Buffer["后端缓冲区
(在 VRAM 中的'专用冷库')"] GPU_Buffer -- "存放" --> T_GPU("张量 X, Y") end CPU_Backend -- "只能处理" --> T_CPU GPU_Backend -- "只能处理" --> T_GPU

为了让整个系统更加灵活和清晰,ggml 将这个概念进一步细分为两个部分:

  1. 后端缓冲区类型 (ggml_backend_buffer_type_t):这好比是储物空间的**"设计图纸"或"规格书"**。它描述了这是哪一种类型的内存,比如"NVIDIA CUDA 设备显存"、"Apple Metal 统一内存"或"标准 CPU 系统内存"。这张图纸知道如何根据规格建造出实际的储物空间。

  2. 后端缓冲区 (ggml_backend_buffer_t) :这是根据"设计图纸"建造出来的实体储物空间。它是一块真实分配的、有具体大小的内存,位于特定的硬件上。例如,一个 4GB 大小的、位于第一块 NVIDIA 显卡上的显存块。我们所有的张量数据,最终都将安放在这里。

动手实践:为 GPU 厨师准备他的冷库

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学习如何为我们的 GPU 后端(以 CUDA 为例)准备一个专属的后端缓冲区。

第 1 步:聘请 GPU 厨师(初始化后端)

首先,我们需要一个后端实例。这里我们初始化一个 CUDA 后端,代表我们要使用 NVIDIA GPU。

c 复制代码
#include "ggml-backend.h"
#include "ggml-cuda.h" // 假设使用 CUDA

// 初始化 CUDA 后端,使用设备 0
ggml_backend_t cuda_backend = ggml_backend_cuda_init(0);

if (!cuda_backend) {
    fprintf(stderr, "初始化 CUDA 后端失败\n");
    return 1;
}

这行代码告诉 ggml 我们要与第一块 NVIDIA GPU(设备 0)这位"特级厨师"合作。

第 2 步:获取冷库的设计图纸(获取缓冲区类型)

每位厨师都有其偏好的储物空间类型。我们需要向后端查询其默认的缓冲区类型。

c 复制代码
// 获取 CUDA 后端的默认缓冲区类型 (这将是 CUDA 设备显存的"图纸")
ggml_backend_buffer_type_t cuda_buft = ggml_backend_get_default_buffer_type(cuda_backend);

现在,cuda_buft 就代表了"NVIDIA GPU 显存"这一规格。

第 3 步:建造冷库(分配缓冲区)

有了图纸,我们就可以让 ggml 为我们建造一个实际的存储空间了。

c 复制代码
// 根据图纸,在 GPU 上分配一块 256MB 的显存作为缓冲区
const size_t buffer_size = 256 * 1024 * 1024;
ggml_backend_buffer_t gpu_buffer = ggml_backend_buft_alloc_buffer(cuda_buft, buffer_size);

if (!gpu_buffer) {
    fprintf(stderr, "分配 GPU 缓冲区失败\n");
    // ... 清理并退出 ...
}

执行完这行代码后,一块 256MB 的显存(VRAM)就已经在你的 GPU 上被预留出来了!gpu_buffer 就是我们通往这块空间的句柄。

第 4 步:将食材放入冷库(在缓冲区中放置张量)

现在我们有了一个空的 GPU 缓冲区,下一步就是把张量的数据放进去。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我们不能像之前一样简单地调用 ggml_new_tensor,因为那个函数默认在 CPU 内存中分配。我们需要一个更智能的机制,告诉 ggml:"请为这个张量在 gpu_buffer 里找个位置"。

这个智能的机制就是下一章的主题------图分配器 (ggml_gallocr)。它会负责计算一个完整计算图中所有张量的大小和生命周期,然后把它们完美地装进我们提供的后端缓冲区里。

现在,你只需要理解这个概念:张量的 data 指针最终会指向 gpu_buffer 中的某个位置,并且张量的 buffer 字段会记录它属于 gpu_buffer

第 5 步:任务结束,拆除冷库(释放资源)

当计算完成,不再需要这块显存时,务必释放它,否则会造成显存泄漏。

c 复制代码
// 释放 GPU 缓冲区
ggml_backend_buffer_free(gpu_buffer);

// 释放后端本身
ggml_backend_free(cuda_backend);

这个流程确保了我们可以精细地控制在哪种硬件上分配多大的内存。

深入幕后:接口驱动的内存管理

ggml_backend_buffer 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和后端一样,也是基于接口 设计的。一个 ggml_backend_buffer_t 实际上是一个指针,指向一个包含了一系列函数指针的结构体。

让我们看看这个接口的简化定义 (ggml-backend-impl.h):

c 复制代码
// 后端缓冲区的接口定义 (简化版)
struct ggml_backend_buffer_i {
    // 获取缓冲区的基地址
    void * (*get_base)(ggml_backend_buffer_t buffer);

    // 将数据从主机(CPU)内存写入张量
    void (*set_tensor)(ggml_backend_buffer_t buffer, struct ggml_tensor * tensor, const void * data, ...);

    // 从张量读取数据到主机(CPU)内存
    void (*get_tensor)(ggml_backend_buffer_t buffer, const struct ggml_tensor * tensor, void * data, ...);

    // 释放缓冲区
    void (*free_buffer)(ggml_backend_buffer_t buffer);

    // ... 其他函数,如 clear, cpy_tensor 等
};

// 后端缓冲区结构体本身
struct ggml_backend_buffer {
    struct ggml_backend_buffer_i  iface; // 实现了上述接口的函数指针
    ggml_backend_buffer_type_t    buft;  // 它属于哪种类型
    void *                        context; // 后端特定的上下文 (如 CUDA 流)
    size_t                        size;    // 缓冲区大小
};
  • 当你的缓冲区是 CUDA 缓冲区 时,iface.set_tensor 指针会指向一个内部调用 cudaMemcpyHostToDevice 的函数,实现从 CPU 到 GPU 的数据传输。
  • 当你的缓冲区是 CPU 缓冲区 时,iface.set_tensor 指针则会指向一个内部调用 memcpy 的函数,只是简单的内存复制。

当你调用 ggml_backend_buft_alloc_buffer 时,内部流程大致如下:

sequenceDiagram participant User as 用户代码 participant GGML_API as ggml_backend_buft_alloc_buffer participant CudaBuft as CUDA 缓冲区类型 participant CudaImpl as CUDA 后端实现 User->>GGML_API: 调用 ggml_backend_buft_alloc_buffer(cuda_buft, size) GGML_API->>CudaBuft: 调用 buft->iface.alloc_buffer(buft, size) Note over CudaBuft: 这是个函数指针调用 CudaBuft->>CudaImpl: 执行 CUDA 特定的分配函数 CudaImpl->>CudaImpl: 调用 cudaMalloc(&ptr, size) CudaImpl-->>CudaBuft: 返回指向 VRAM 的指针 CudaBuft->>GGML_API: 创建 ggml_backend_buffer 结构体,
填充接口和 VRAM 指针 GGML_API-->>User: 返回创建好的 gpu_buffer

这个设计使得 ggml 的上层代码可以用统一的方式操作不同种类的内存(RAM, VRAM 等),而将所有硬件相关的细节都封装在了具体后端的实现中。

CPU 缓冲区:我们一直在用的"默认选项"

你可能会想,我们之前的章节一直在用 CPU,难道没有用到缓冲区吗?其实是有的!CPU 后端也有自己的缓冲区类型 ggml_backend_cpu_buffer_type()。它创建的缓冲区本质上是对 malloc 分配的系统内存的一个封装。

这恰好证明了 ggml 设计的统一性:任何后端的工作都需要在它自己的缓冲区内进行。对于 CPU 来说,它的"专用储物空间"就是我们熟悉的系统内存(RAM)。

总结

在本章中,我们深入了解了 ggml 的内存管理基石------后端缓冲区

  • ggml_backend_buffer 是由特定后端管理的专属内存区域,是张量数据的最终存放地。
  • 我们区分了缓冲区类型ggml_backend_buffer_type_t,即"图纸")和缓冲区实例ggml_backend_buffer_t,即"实体储物空间")。
  • 我们学习了为 GPU 等高性能后端创建和管理专属缓冲区(如显存)的基本步骤。
  • 通过接口设计,ggml 实现了对不同类型内存(RAM, VRAM)的统一操作

现在,我们知道了如何为我们的"厨师"们准备好各种"专用冷库"和"冰箱"。但是,当面对一个包含成百上千个张量的复杂计算图时,我们如何智能地决定哪个张量应该放在哪个缓冲区,以及如何排列它们才能最节省空间呢?手动计算每个张量的偏移量和生命周期简直是一场噩梦。

别担心,ggml 提供了一个强大的自动化工具来解决这个问题。下一章,我们将介绍 ggml 的空间规划大师:第 8 章:图分配器 (ggml_gallocr),学习它如何为我们的计算图自动规划内存布局。

相关推荐
楼田莉子10 分钟前
C++算法题目分享:二叉搜索树相关的习题
数据结构·c++·学习·算法·leetcode·面试
大千AI助手32 分钟前
SWE-bench:真实世界软件工程任务的“试金石”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大模型·llm·软件工程·代码生成·swe-bench
大锦终1 小时前
【算法】模拟专题
c++·算法
方传旺1 小时前
C++17 std::optional 深拷贝 vs 引用:unordered_map 查询大对象性能对比
c++
天上的光1 小时前
17.迁移学习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迁移学习
Dontla2 小时前
Makefile介绍(Makefile教程)(C/C++编译构建、自动化构建工具)
c语言·c++·自动化
后台开发者Ethan2 小时前
Python需要了解的一些知识
开发语言·人工智能·python
猫头虎2 小时前
猫头虎AI分享|一款Coze、Dify类开源AI应用超级智能体快速构建工具:FastbuildAI
人工智能·开源·prompt·github·aigc·ai编程·ai-native
何妨重温wdys2 小时前
矩阵链相乘的最少乘法次数(动态规划解法)
c++·算法·矩阵·动态规划
重启的码农2 小时前
ggml 介绍 (6) 后端 (ggml_backend)
c++·人工智能·神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