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 分类与逻辑回归】(python机器学习)

一、逻辑回归

1.1逻辑回归


二项逻辑回归

• B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是一种分类模型

• 由条件概率P(Y|X)表示的分类模型

• 形式化为logistic distribution

• X取实数,Y取值1,0

++特点:++

• 事件的几率odds:事件发生与事件不发生的概率之比为

• 称为事件的发生比(the odds of experiencing an event),

• 对数几率:


似然函数

• 那么对于上述i个观测事件,设

• 其联合分布函数,即似然函数为:

• 目标:求出使这一似然函数的值最大的参数估计,w1,w2,...,wn, 使得L(w)取得最大值。

• 对L(w)取对数:

模型参数估计

• 对数似然函数:

• 对L(w)求极大值,得到w的估计值。

• 通常采用梯度下降法及拟牛顿法,学到的模型:


多项logistic回归

• 设Y的取值集合为 : {1,2,...,K}

• 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

• 二项逻辑回归的参数估计法也可以推广到多项逻辑回归。


逻辑回归与线性回归联系和区别

• 联系:逻辑回归本质上还是线性回归,只是在特征到结果的映射中加入了一层函数映射,即先把特征线性求和,然后使用函数sigmoid函数g(z)将连续结果值映射到(0,1)之间,我们将线性回归模型的表达式代入到Logistic(Sigmoid)函数之中,就得到了逻辑回归的表达式:

• 区别:

①线性回归要求变量服从正态分布,logistic回归对变量分布没有要求。

②线性回归要求因变量是连续性数值变量 ,而logistic回归要求因变量是分类型变量

③线性回归要求自变量和因变量呈线性关系,而logistic回归不要求自变量和因变量呈线性关系。

④logistic回归是分析++因变量取某个值的概率与自变量的关系++ ,而线性回归是直接分析++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关系++。

logistic回归与线性回归实际上有很多相同之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因变量不同,其他的基本都差不多,正是因为如此,这两种回归可以归于同一个家族,即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这一家族中的模型形式基本上都差不多,不同的就是因变量不同,

• 如果是连续的,就是多重线性回归,

• 如果是二项分布,就是logistic回归。

logistic回归的因变量可以是二分类的,也可以是多分类的,但是二分类的更为常用,也更加容易解释。所以实际中最为常用的就是二分类的logistic回归。

1.2逻辑回归的决策边界

• 假设有一场足球赛,我们有两支球队的所有出场球员信息、历史交锋成绩、比赛时间、主客场、裁判和天气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预测球队的输赢。假设比赛结果记为y,赢球标记为1,输球标记为0,这个就是典型的二元分类问题,可以用逻辑回归算法来解决。

从这个例子里可以看出,逻辑回归算法的输出y∈{0,1}是个离散值,这是与线性回归算法的最大区别。


预测函数

需要找出一个预测函数模型,使其值输出在[0, 1 ]之间。然后选择一个基准值,如0.5,如果算出来的预测值大于0.5 ,就认为其预测值为1,反之则其预测值为0 。预测函数定义为:

其中e是自然对数的底数。函数g(z)称为Sigmoid 函数,也称为Logistic 函数。以z为横坐标,以g(z)为纵坐标,画出的图形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z=0时,g(z)=0.5。当 z>0时,g(z)>0.5,当z越来越大时,g(z)无限接近于1。当z<0时,g(z)<0.5,当z越来越小时,g(z)无限接近于0。这正是我们想 要的针对二元分类算法的预测函数。

怎样把输入特征和预测函数结合起来呢?

结合线性回归函数的预测函数hθ(x)=θTX ,假设令z(x)=θTX ,则逻辑回归算法的预测函数如下:

从这个例子里可以看出,逻辑回归算法的输出y∈{0,1}是个离散值,这是与线性回归算法的最大区别。

hθ(x)表示在输入值为x,参数为θ 的前提条件下y=1的概率。用概率论的公式可以写成:

即:在输入x 及参数θ条件下y= 1的概率,这是个条件概率公式。由概率论的知识可以推导出:


决策边界

对于逻辑回归能够解决分类问题。这里引入一个概念,叫做决策边界(decision boundary)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是用以对不同类别的数据分割的边界,边界的两旁应该是不同类别的数据。

1.3逻辑回归的代价函数及梯度下降

代价函数

我们不能使用线性回归模型的代价函数来推导逻辑回归的代价函数,因为那样的代价函数太复杂,最终很可能会导致无法通过迭代找到代价函数值最小的点。

为了容易地求出代价函数的最小值,我们分成y=1和y=0两种情况来分别考虑其预测值与真实值的误差。我们先考虑最简单的情况,即计算某个样本x,y其预测值与真实值的误差,我们选择的代价函数公式如下:

我们以hθ(x)为横坐标,以成本值Cost(hθ(x) ,y)为纵坐标,把上述两个公 式分别画在二维平面上,如下图所示。

• 在左图中,当y=1时,随着hθ(x)的值(预测为1的概率〉越来越大,预测值越来越接近真实值,其成本越来越小。

• 在右图中,当y=0时,随着hθ(x)的值(预测为1的概率)越来越大,预测值越来越偏离真实值,其成本越来越大。

思考: 符合上述规律的函数模型很多,为什么我们要选择自然对数函数来作为成本函数呢?

逻辑回归模型的预测函数是Sigmoid 函数,而Sigmoid 函数里有e的n次方运算,自然对数刚好是其逆运算,比如:log(en)=n 。

• 选择自然对数,最终会推导出形式优美的逻辑回归模型参数的迭代函数,而不需要去涉及对数运算和指数函数运算。这就是我们选择自然对数函数来作为成本函数的原因。

更进一步,把输入值x从负无穷大到正无穷大映射到[0, 1 ]区间的模型很多,逻辑回归算法为什么要选择Sigmoid 函数作为预测函数的模型呢?

• 严格地讲,不一定非要选择Sigmoid 函数作为预测函数。但如果不选择 Sigmoid 函数,就需要重新选择性质接近的成本函数,这样才能在数学上得到既方便表达、效率又高的成本函数。

++成本函数的统一写法问题:++

分开表述的成本计算公式始终不方便,能不能合并成一个公式呢?考虑下面的公式:

由于y∈{0,1}是个离散值,当y = 1 时,1-y = 0 ,上式的后半部分为0 ;当y = 0 时,上式的前半部分为0 。因此上式与分开表达的成本计算公式是等价的。

根据一个样本的成本计算公式,很容易写出所有样本的成本平均值,即成本函数:


梯度下降算法

和线性回归类似,我们使用梯度下降算法来求解逻辑回归模型参数。根据梯度下降算法的定义,可以得出:

这里的关键是求解代价函数的偏导数。最终推导出来的梯度下降算法公式为:

1.4逻辑回归的正则化

我们先来看线性回归模型的成本函数是如何正则化的:

•公式中前半部分就是原来我们学过的线性回归模型的成本函数,也称为预测值与实际值的误差。

•后半部分为加λ的正则项

其中λ的值有两个目的,即要维持对训练样本的拟合,又要避免对训练样本的过拟合。如果λ值太大,则能确保不出现过拟合,但可能会导致对现有训练样本出现欠拟合。

这样,通过调节参数λ就可以控制正则项的权重,从而避免线性回归算法过拟合。

二、朴素贝叶斯

问题引出

2.1基础知识回顾

贝叶斯分类:贝叶斯分类是一类分类算法的总称,这类算法均以贝叶斯定理为基础,故统称为贝叶斯分类。

先验概率 :根据以往经验和分析得到的概率。我们用𝑃(𝑌)来代表在没有训练 数据前假设𝑌拥有的初始概率。

后验概率 :根据已经发生的事件来分析得到的概率。以𝑃(𝑌|𝑋)代表假设𝑋成立的情况下观察到𝑌数据的概率,因为它反映了在看到训练数据𝑋后𝑌成立的置信度。

联合概率 :是指在多元的概率分布中多个随机变量分别满足各自条件的概率。𝑋与𝑌的联合概率表示为𝑃(𝑋,𝑌)、𝑃(𝑋𝑌)或𝑃(𝑋∩𝑌)。

假设𝑋和𝑌都服从正态分布,那么𝑃(𝑋<5,𝑌<0)就是一个联合概率,表示𝑋<5,𝑌<0两个条件同时成立的概率。表示两个事件共同发生的概率。

全概率公式

贝叶斯公式

朴素贝叶斯法是典型的生成学习方法。生成方法由训练数据学习联合概率分布𝑃(𝑋,𝑌),然后求得后验概率分布𝑃(𝑌|𝑋)。

具体来说,利用训练数据学习𝑃(𝑋|𝑌)和𝑃(𝑌)的估计,得到联合概率分布:P(𝑋,𝑌)=𝑃(𝑋|𝑌)𝑃(𝑌)

2.2基本方法

• 训练数据集:

• 由X和Y的联合概率分布P(X,Y)独立同分布产生

• 朴素贝叶斯通过训练数据集学习联合概率分布P(X,Y) ,

•即先验概率分布:

•及条件概率分布:

•注意:条件概率为指数级别的参数

•假设每个特征有Sj种取值

• 条件独立性假设:

• "朴素"贝叶斯名字由来,牺牲分类准确性。

• 贝叶斯定理:

• 代入上式:

• 贝叶斯分类器:

• 分母对所有ck都相同:

2.3参数估计

• 应用极大似然估计法估计相应的概率:

• 先验概率P(Y=ck)的极大似然估计是:

• 设第j个特征x(j)可能取值的集合为:

• 条件概率的极大似然估计:

2.4流程

2.5参数估计

• 1、计算先验概率和条件概率

• 2、对于给定的实例

• 计算

• 3、确定y的类别

2.6优缺点

• 优点:所需估计的参数少,对于缺失数据不敏感。

• 缺点:假设属性之间相互独立,这往往并不成立。(喜欢吃番茄、鸡蛋,却不喜欢吃番茄炒蛋)

三、K近邻法(KNN)

3.1K近邻

𝑘近邻法(k-Nearest Neighbor, kNN)是一种比较成熟也是最简单的机器学习算法,可以用于基本的分类与回归方法。

算法的主要思路:

如果一个样本在特征空间中与𝑘个实例最为相似(即特征空间中最邻近),那么这𝑘 个实例中大多数属于哪个类别,则该样本也属于这个类别。

• 对于分类问题:对新的样本,根据其𝑘个最近邻的训练样本的类别,通过多数表决等方式进行预测。

• 对于回归问题:对新的样本,根据其𝑘个最近邻的训练样本标签值的均值作为预测值。


KNN算法流程如下:

1.计算测试对象到训练集中每个对象的距离

2.按照距离的远近排序

3.选取与当前测试对象最近的k的训练对象, 作为该测试对象的邻居

4.统计这k个邻居的类别频次

5.k个邻居里频次最高的类别,即为测试对象的类别


KNN算法优点:

1.理论成熟,思想简单,既可以用来做分类又可以做回归

2.可以用于非线性分类

3.训练时间复杂度比支持向量机之类的算法低

4.和朴素贝叶斯之类的算法比,对数据没有假设,准确度高,对异常点不敏感

缺点:

1.计算量大,尤其是特征数非常多的时候

2.样本不平衡的时候,对稀有类别的预测准确率低

3.是慵懒散学习方法,基本上不学习,导致预测时速度比起逻辑回归之类的算法慢

4.相比决策树模型,KNN模型的可解释性不强


3.2距离度量

欧氏距离(Euclideandistance)

曼哈顿距离(Manhattandistance)

切比雪夫距离(Chebyshev distance)

闵可夫斯基距离(Minkowskidistance)

3.3K值选取与特征归一化

K值选取

除了距离的度量,在KNN算法中,K值的选取也非常重要。

K值太小,容易学到噪声,进而将输入数据判定为噪声类别;

K值太大,就相当于用较大邻域中的训练数据进行预测,这时与输入实例较远的(不相似)训练实例也会对预测起作用,使预测发生错误。

特征归一化

首先举例如下,我们用一个人身高(cm)与脚码(尺码)大小来作为特征值,类别为男性或者女性。我们现在如果有5个训练样本,分布如下:

A[(179,42),男] B[(178,43),男] C[(165,36)女] D[(177,42),男] E[(160,35),女]

现在我来了一个测试样本F(167,43),让我们来预测他是男性还是女性,我们采取k=3来预测。下面我们用欧式距离分别算出F离训练样本的欧式距离,然后选取最近的3个,多数类别就是我们最终的结果,计算如下:

四、决策树

4.1决策树概述

根节点:包含样本的全集

内部节点:对应特征属性测试

叶节点:代表决策结果

预测时,在树的内部节点处用某一属性值进行判断,根据判断结果决定进入哪个分支节点,直到到达叶节点处,得到分类结果。这是一种基于if-then-else 规则的有监督学习算法,决策树的这些规则通过训练得到,而不是人工制定的。



决策树的特点

优点:

1.不需要任何领域知识或参数假设。

2.适合高维数据。

3.简单易于理解。

4.短时间内处理大量数据,得到可行且效果较好的结果。

缺点:

1.容易造成过拟合,需要采用剪枝操作。

2.忽略了数据之间的相关性。

3.对于各类别样本数量不一致的数据,信息增益会偏向于那些更多数值的特征。


决策树的三种基本类型

建立决策树的关键,即在当前状态下选择哪个属性作为分类依据。根据不同的目标函数,建立决策树主要有以下三种算法:

ID3 (Iterative Dichotomiser)、C4.5、CART(ClassificationAndRegressionTree)。

4.2ID3算法

1.ID3算法最早是由罗斯昆(J.RossQuinlan)于1975年提出的一种决策树构建算法,算法的核心是"信息熵",期望信息越小,信息熵越大,样本纯度越低。

2.ID3算法是以信息论为基础,以信息增益为衡量标准,从而实现对数据的归纳分类。

3.ID3算法计算每个属性的信息增益,并选取具有最高增益的属性作为给定的测试属性。

其大致步骤为:

1.初始化特征集合和数据集合;

2.计算数据集合信息熵和所有特征的条件熵,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作为当前决策节点;

3.更新数据集合和特征集合(删除上一步使用的特征,并按照特征值来划分不同分支的数据集合);

4.重复2,3两步,若子集只包含单一决策结果,则为分支叶子节点。


信息增益

•熵的理论解释:

•设X是一个取有限个值的离散随机变量,其概率分布为:

•则随机变量X的熵定义为:

•对数以2为底或以e为底(自然对数),这时熵的单位分别称作比特(bit)或纳特(nat),熵只依赖于X的分布,与X的取值无关。

• 条件熵H(Y|X):表示在已知随机变量X的条件下随机变量Y的不确定性,定义为X给定条件下Y的条件概率分布的熵对X的数学期望

• 当熵和条件熵中的概率由数据估计(特别是极大似然估计)得到时,所对应的熵与条件熵分别称为经验熵(empirical entropy)和经验条件熵(empirical conditional entropy )

• 定义(信息增益):特征A对训练数据集D的信息增益,g(D,A), 定义为集合D的经验熵H(D)与特征A给定条件下D的经验条件熵H(D|A)之差, 即 g(D,A)=H(D)-H(D|A)

• 信息增益表示得知特征X的信息而使得数据集的信息的不确定性减 少的程度。

• ---般地,熵H(Y)与条件熵H(Y|X)之差称为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

• 决策树学习中的信息增益等价于训练数据集中数据与特征的互信息。

++信息增益的算法++


e.g.:

++第1步计算决策属性的熵:++

决策属性"买计算机?"。 该属性分两类:买/不买

|C1|(买)=641 |C2|(不买)= 383 |D|=|C1|+|C2|=1024

P1=641/1024=0.6260 P2=383/1024 = 0.3740

H(D)=-P1log2P1-P2log2P2 = - (P1log2P1+P2log2P2) = 0.9537

++第2步计算条件属性的熵:++

条件属性共有4个: 年龄、收入、学生、信誉。 分别计算不同属性的信息增 益。

++第2-1步计算年龄的熵:++

年龄共分三个组: 青年、中年、老年

青年买与不买比例为128/256

|D11|(买)=128 |D12|(不买)= 256 |D1|=384

P1=128/384 P2=256/384

H(D1)=-P1log2P1-P2log2P2 = - (P1log2P1+P2log2P2) = 0.9183

++第2-2步计算年龄的熵:++

年龄共分三个组: 青年、中年、老年

中年买与不买比例为256/0

|D21|(买)=256 |D22|(不买)= 0 |D2|=256

P1=256/256 P2=0/256

H(D2)=-P1log2P1-P2log2P2 =-(P1log2P1+P2log2P2) =0

++第2-3步计算年龄的熵:++

年龄共分三个组: 青年、中年、老年

老年买与不买比例为125/127

|D31|(买)=125 |D32|(不买)=127 |D3|=|D31|+|D32|=252

P1=125/252 P2=127/252

H(D3)=-P1log2P1-P2log2P2 =-(P1log2P1+P2log2P2) =0.9157

++第2-4步计算年龄的熵++:

年龄共分三个组: 青年、中年、老年

所占比例:

青年组384/1025=0.375 中年组256/1024=0.25 老年组384/1024=0.375

计算年龄的平均信息期望

E(年龄)=0.375*0.9183+ 0.25*0+ 0.375*0.9157 =0.6877

G(年龄信息增益) =0.9537-0.6877 =0.2660 (1)

++第3步计算收入的熵:++

收入共分三个组: 高、中、低

E(收入)=0.9361

收入信息增益=0.9537-0.9361 =0.0176 (2)

++第4步计算学生的熵:++

学生共分二个组: 学生、非学生

E(学生)=0.7811

年龄信息增益=0.9537-0.7811 =0.1726 (3)

++第5步计算信誉的熵:++

信誉分二个组: 良好,优秀

E(信誉)= 0.9048

信誉信息增益=0.9537-0.9048 =0.0453 (4)

++第6步计算选择节点:++

年龄信息增益=0.9537-0.6877 =0.2660(1)

收入信息增益=0.9537-0.9361 =0.0176(2)

学生信息增益=0.9537-0.7811 =0.1726 (3)

信誉信息增益=0.9537-0.9048 =0.0453 (4)


缺点 :

ID3没有剪枝策略,容易过拟合;

信息增益准则对可取值数目较多的特征有所偏好,类似"编号"的特征其信息增益接近于1;

只能用于处理离散分布的特征。

4.3C4.5算法

C4.5 算法

C4.5算法是Ross对ID3算法的改进。

• 用信息增益率来选择属性。ID3选择属性用的是子树的信息增益, 而C4.5用的是信息增益率。

• 在决策树构造过程中进行剪枝。

• 对非离散数据也能处理。

• 能够对不完整数据进行处理。

信息增益比

• 以信息增益作为划分训练数据集的特征,存在偏向于选择取值较多的特征的问题

• 使用信息增益比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校正

• 定义5.3(信息增益比)特征A对训练数据集D的信息增益比定义为信息增益与训练数据集D关于特征A的值的熵之比


缺点:

• 剪枝策略可以再优化;

• C4.5 用的是多叉树,用二叉树效率更高;

• C4.5 只能用于分类;

• C4.5 使用的熵模型拥有大量耗时的对数运算,连续值还有排序运算;

• C4.5 在构造树的过程中,对数值属性值需要按照其大小进行排序,从中选择一个分割点,所以只适合于能够驻留于内存的数据集,当训练集大得无法在内存容纳时,程序无法运行。

4.4CART算法

• 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CART)是决策树的一种。

• 用基尼指数来选择属性(分类),或用均方差来选择属性(回归)。

• 顾名思义,CART算法既可以用于创建分类树,也可以用于创建回归 树,两者在构建的过程中稍有差异。

• 如果目标变量是离散的,称为分类树。

• 如果目标变量是连续的,称为回归树。

(多选)下列关于ID3、C4.5和CART算法的描述中,哪些是正确的? ( A、B、C)

A. ID3算法使用信息增益作为选择特征的标准,而C4.5算法使用信息增益比。

B. C4.5算法可以处理连续属性和缺失值,而ID3算法不能。

C. CART算法既可以用于分类问题也可以用于回归问题,而ID3和C4.5算法只能用于分类问题。

D. 所有这些算法都使用熵作为决策树构建的标准。

五、支持向量机SVM

5.1支持向量机概述

H1不能把类别分开;

H2分割线与最近的数据点只 有很小的间隔,如果测试数据有一些噪声的话可能就会被H2错误分类(即对噪声敏感、泛化能力弱);

H3以较大间隔将它们分开, 这样就能容忍测试数据的一些噪声而正确分类,是一个泛化能力不错的分类器。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是一类按监督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方式对数据进行二元分类的广义线性分类器 (generalized linear classifier),其决策边界是对学习样本求解的最大边距超平面 (maximum-margin hyperplane) 。

与逻辑回归和神经网络相比,支持向量机,在学习复杂的非线性方程时提供了一种更为清晰,更加强大的方式。

硬间隔、软间隔和非线性 SVM

假如数据是完全的线性可分的,那么学习到的模型可以称为硬间隔支持向量机。换个说法,硬间隔指的就是完全分类准确,不能存在分类错误的情况。软间隔,就是允许一定量的样本分类错误。

算法思想

找到集合边缘上的若干数据(称为支持向量(Support Vector)), 用这些点找出一个平面(称为决策面),使得支持向量到该平面的距离最大。

背景知识

5.2线性可分支持向量机

5.3线性支持向量机

5.4线性不可分支持向量机

核技巧

在低维空间计算获得高维空间的计算结果,满足高维,才能在高维下线性可分。 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核函数。它可以将样本从原始空间映射到一个更高维的特质空间中,使得样本在新的空间中线性可分 。 这样我们就可以使用原来的推导来进行计算,只是所有的推导是在新的空间,而不是在原来的空间中进行,即用核函数来替换当中的内积

核技巧

5.5总结

优点:

1.由于SVM是一个凸优化问题,所以求得的解一定是全局最优而不是局部最优。

2.不仅适用于线性问题还适用于非线性问题(用核技巧)。

3.理论基础比较完善(例如神经网络就更像一个黑盒子)。

缺点:

1.二次规划问题求解将涉及m阶矩阵的计算(m为样本的个数), 因此SVM不适用于超大数据集。

2.只适用于二分类问题。(SVM的推广SVR也适用于回归问题;可以通过多个SVM的组合来解决多分类问题)

六、集成学习

对于训练集数据,我们通过训练若干个个体学习器,通过一定的结合策略,就可以最终形成一个强学习器,以达到博采众长的目的。

集成方法分类:

**序列集成方法:**其中参与训练的基础学习器按照顺序生成。序列方法的原理是利用基础学习器之间的依赖关系。通过对之前训练中错误标 记的样本赋值较高的权重,可以提高整体的预测效果,代表算法为 boosting系列算法(提升法)。

**并行集成方法:**其中参与训练的基础学习器并行生成。并行方法的原理是利用基础学习器之间的独立性,通过平均可以显著降低错误,代表算法为Bagging系列算法(套袋法)。


套袋法(Bagging)

它主要对样本训练集合进行随机化抽样,通过反复的抽样训练新的模型,最终基 于这些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综合产生最终的预测结果。

++基本思想:++

1.从原始样本集中抽取训练集。每轮采取有放回的抽样从原始样本集中抽取M个训练样本(在训练集中,有些样本可能被多次抽取到,而有些样本可能一次都没有被抽中)。共进行N轮抽取,得到N个训练集。(N个训练集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2.每次使用一个训练集得到一个模型,N个训练集共得到N个模型。(注:这里并没有具体的分类算法或回归方法,我们可以根据具体问题采用不同的分类 或回归方法,如决策树、感知器等)

3.对分类问题:将上步得到的N个模型采用投票的方式得到分类结果;对回归问题,计算上述模型的均值作为最后的结果。(所有模型的重要性相同)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是Bagging 的扩展变体,它在以决策树为基学习器构建Bagging 集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决策树的训练过程中引入了随机特征选择,因此可以概括随机森林包括四个部分: 1.随机选择样本(放回抽样); 2.随机选择特征; 3.构建决策树; 4.随机森林投票(平均)。

• 深度太大的决策树容易受过拟合的影响。但是随机森林通过在随机特征子集上构建决策树防止过拟合,主要原因是它会对所有树的结果进行投票,从而消除了单棵树的偏差。

**• 随机森林为模型增加了额外的随机性。**它在分割节点时,不是搜索全部样本最重要的特征,而是在随机特征子集中搜索最佳特征。这种方式使得决策树具有多样性,从而能够得到更好的模型


提升法(Boosting)

常用的有效的统计学习算法,属于迭代算法,它通过不断地使用一个个体学习器模型弥补前一个个体 学习模型的"不足"的过程,来串行地构造一个较强的学习器,这个强学习器能够使学习性能足够好。

常见的boosting算法:Adaboost 和梯度提升树。

++基本思想:++

1.利用初始训练样本集训练得到一个基学习器。

2.提高被基学习器误分的样本的权重,使得那些被错误分类的样本在下一轮训练中可以得到更大的关注,利用调整后的样本训练得到下一个基学习器。

3.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得到N个学习器。

4.对于分类问题,采用有权重的投票方式;对于回归问题,采用加权平均得到预测值。

七、分类问题的评估指标

**混淆矩阵(Confusion Matrix):**将分类问题按照真实情况与判别情况两个维度进行归类的一个矩阵,在二分类问题中,可以用一个2 ×2 的矩阵表示。

八、总结

相关推荐
数据媛4 分钟前
TensorFlow_T7 咖啡豆识别
人工智能·python·深度学习·机器学习·tensorflow
@BangBang4 小时前
Dropout 和 BatchNorm 在训练和验证中的差异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机器学习
Kenneth風车4 小时前
【Chapter 3】Machine Learning Classification Case_Prediction of diabetes-XGBoost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分析·零代码
Nil_cxc4 小时前
机器学习周报(11.11-11.17)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醒了就刷牙4 小时前
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中的logit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机器学习
努力的小雨4 小时前
从零开始学机器学习——聚类可视化
机器学习
宋一诺335 小时前
机器学习—学习曲线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baijin_cha5 小时前
机器学习基础05_随机森林&线性回归
随机森林·机器学习·线性回归
本本的小橙子5 小时前
第二十周: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Chef_Chen5 小时前
从0开始机器学习--Day28--PCA算法使用建议及初识异常检测
人工智能·算法·机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