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公众号更新,我在周日深夜的12点才搞定,对最末部分------所推荐的书籍列表------的思考,其实是囫囵的,我并没有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完整表述。于是本周的更新,是上周更新的继续,我继续理一理,那些我现在还记得,曾经为我带来改变的且依然很愿意分享的书。
我读书习惯的养成,得益于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和TED Try something new for 30 days,这并非巧言。但在阅读《人间草木》之前,我首先读完的,是侯捷老师的《左手程序右手诗》。
"左手程序右手诗"这个书名,一直被我记在心中,它是侯捷老师对程序对人生态度的整理;整本书分上下两册并未出版,是侯捷老师许多篇文章的合集。
由《左手程序右手诗》,我初次意识到原来自己"写些东西以供大家借鉴"的想法,早早就有人实践过,且实践的很好,这些人的文章或者说是"更新",会让侯捷老师很是信赖,无论他们写的内容是什么,侯捷老师都愿意"去看、去想、去接受"。
"见贤思齐",是侯捷老师教会我的成语,我很愿意自己,像侯捷老师一样,也输出让大家愿意"去看、去想、去接受"的作品。(当然这一点,我并没有做的很好,我认为这样的输出,需要许多年的积攒。我已经有感受到自己的输出,较四年前多了些进步。)
"发表是最好的记忆"代表着想写便要做到能写且写得很好,"30岁正是英年"是我正视焦虑的起点。这两段话,我也一直记得的。
"技术深度"这个词的定义对我来说,已经越来越模糊,我在许多时候都会给自己以借口:"过去17个月的经历,把我对技术的热爱,已经全然磨灭;我不需要真的做得很好,只需要能说会道就好。"(这该算是我的一种偏见,其实能够表达,也是一种技能。)
我努力回忆过去的那些念头,帮我了解"深度"的第一本书,是《Python源码剖析》,它首先告诉我,那些我看起来很是高大上的博客,可能只是来自于对书中作者输出的摘抄以及整理。不成系统的博客,在需要急着解决问题时,是有帮助的。如果真正想要对某项技能有全面的理解,还是应该看书。
技能,用进废退。对技术书,我依然保有上周的想法:阅读自己需要的书籍就好,无关经典。待了解的多些,就自然知道某本书对某项技能的阐述是否优秀,就自然知道深度该往何处去探寻。
和作者成为朋友,是读完《沈从文文集》后的感受。沈先生的许多作品,写他自己极多,他在书中诚恳真实的记录自己(当下这一刻的我,多出另一些感觉:沈先生写自己,肯定有许多地方是委婉表述的)。通过沈先生的文字,我感觉自己就是他的一位朋友,我在书中感受到"对话",我的许多疑惑,都在前后的文字中得到解答。我的许多经历,都是沈先生已经经历过的,这许多经历,沈先生都有过自己的剖析与建议。
沈先生告诉我的另一件事是,不管是现在,还是一百年前,活着都是一件相似事情,为吃饭,为穿衣,也为别人眼中的自己。
投篮或是打台球,是我想要精进的技能,它依赖于练习。《学习之道》告诉我,"感觉来了球就真的会进"中的感觉,是可以刻意练习的,我们能够通过持续练习,让这种"感觉"出现的频次增多。庖丁解牛、熟能生巧,是书中的主体内容。(书看过后是真的会忘记的,最近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我投篮时那种"感觉"出现的频次极低。)
初读完《被讨厌的勇气》时,我认为自己的收获并不很多。我没想到的是,在后来的几年中,"课题分离"这个名词会常常出现在我的脑海甚至行事准则中。我真正能够改变的,只有我自己,甚至改变自己,都会是一项很是费时费力的事情。我不再期许自己能够改变别人,我能做的,只是将"牛"带到水边,至于他是否喝水,由"牛"自己决定。按住他的头?没用的。
这种"课题分离"的更深度发展,偶尔变成一种信仰,我相信母亲常说的那句: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命,命中注定没有,强求不得。(此处我并不想得很清楚,待第二天做修改时依然对"命中注定"不认可;但它是我当时很想要记录在此处的一种顺势喷涌,于是留着。)
我在很多时候,都会进入一种迷茫状态,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我总希望有一个长者智者站出来给予我指导,给予我方向。(这里又多出一个顺势念头:16年我初次买房的时候,萌哥小黑都对我说,买房应该买大些,当时的我固守自己的认知并不听劝,待后面后悔时才意识到自己的"一根筋"。这再次说明的是,改变别人、别人改变我,都是一件很难事情。)
由此,我看过好几本那种专为别人提意见的书,比如《软技能》,比如《纳瓦尔宝典》,比如《宝贵的人生建议》,比如《沉思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宝贵的人生建议》,简单直白充满智慧又毫无强迫意味:这些建议,就像是许多顶帽子,选合适自己的那顶戴就好。
这些由书中带来的建议,我认为适合自己然后去记住去实践的,主要是两条:一是在拥有选择时要选择自己喜欢自己擅长真正有兴趣的方向,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前行,如鱼得水;二是坚持与复利,"无论财富、人际关系还是知识,生活中那些最大的奖赏,都来自神奇的复利,即微小的、稳定的收益不断放大。要实现富足,你所需的不过是,持之以恒地让投入比减损大1%"。
对的,我认为自己已经在知识上得到奖赏。这相较于"写公众号看书只为挣钱"的初衷,我整个人已经富足许多。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让我了解心理咨询师是怎样的一种职业。我们正走在泥泞路上,心理咨询师并非是一辆无惧颠簸能载着我们前行的越野车,她的职责是陪伴、指引以及偶尔的内心力量来源,她是漂浮路旁的一盏灯。真正踏出前进步伐的人,只会也只能是我们自己。
我不记得"多看历史书"的认知具体来源于哪里,但我确实在认真执行,我听完了好些历史书,《大唐兴亡三百年》《五代十国全史》,甚至《人类简史》。我认同《人类简史》中所说的,除了我们生存需求------吃饱穿暖睡好保持健康传递基因------之外,剩下的一切,都来源于我们的想象与价值观。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翻开历史,看到满本都写着"吃人"二字,"吃人"的具体方法,可以在《血酬》和《潜规则》中找到,我认为自己学不会。
我在《胃靠养肠靠清》的读书笔记中写道:"规律作息、健康生活的目的并不是让我们活得更久一些,只是为了让我们生活中的烦恼少些。烦恼少些,便是好的。"这认知持续保有,找到自己的睡眠节律,摄入刚刚好的能量与营养,是健康的必要条件。"睡眠节律"来源于《Why We Sleep》。
《活出生命的意义》,给予我黑暗中生存下去的勇气。对未来抱有希望也是生命的前提,不管我们怎样的被控制,我们依然保有最后的选择权:选择以何种态度面对这种控制,"只要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如何应对处境的自由,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是一本心理学的百科全书。
以上,是过去四五年中,给我带来改变的现在的我还记着的书。我并不执着于推荐,我只是将自己看过觉得还不错的书,一一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