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一段时期是我一段真正走进数模竞赛的时期。
在大二上学期结束之后,就开始张罗队友一起报名参加美赛,然后同时开始学LaTeX和Matlab,当时就是买了本Matlab的书,把书上的例题还有课后题全部做完了,然后用latex将书上的内容重新排版。
之后就是参加美赛,选的E最后出奖是H
怎么说呢,就很难评,实际上第一次美赛也没有啥准备,当时Matlab只把基础学完了。latex倒是能上手写了,可能新手保护期吧。
随后就是进一步学完了Matlab,然后开始第二本Matlab的学习。在MathorCup开始前,Matlab能够变成了,latex也比较熟练了。
后来就是参加mathorcup,说实话这个比赛真的难,这也是我当时第一次推导优化模型和一种算是创新的方法进行求解吧。然后这次比赛也是出乎意料拿了一等奖,刚出奖的时候很不可思议,没想到竟然是一等。
之后紧接着,在五一前学完了两本Matlab的书,然后我就去单刷五一杯,挂了两个人,帮他们刷综测分。那三天因为只有我一个人做,所以强度比较高,熬夜熬的太猛了。
但其实熬的最狠的还是mathorcup,四天差不多两天没睡,第一天睡6小时,第二天睡3小时,最后两天都没睡。
最后五一杯出来是二等奖,虽然也知道是怎么拿一等,但当时没有时间做那部分了。
之后五月就是一连串吧,大创获批,美赛出成绩,参加电工杯,那是我第一次和x哥一起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哈哈哈哈,好的队友真的很重要,其实数模说是三人组队,但是经过我这么多次的参赛,还是觉得两人干活一个人负责生活方面是最好的。我和x哥就是,我负责建模和写作,他负责编程。电工杯也是有难度,但是我觉得还是mathorcup更难点,电工主要是工程类问题,偏于实际转换,mathorcup的优化问题真的是所有竞赛中难度最高的。最后7月份出的电工杯,拿了一等奖。
然后八月我们参加华数杯,当时我们是做的特别快,也很轻视这个比赛,我们花了26个小时把整个比赛做完了,开赛的第二天就提交了论文,所以最后只拿了二等奖,因为这个还被c老师骂了。
总结一下这个时间段
1-2月:学习Matlab,练习latex,参加美赛
3-4月:学习Matlab,参加mathorcup,申请大创
5月:单刷五一杯,美赛出成绩H,大创获批,参加电工杯,
6月:mathorcup一等奖,五一杯二等奖,学Matlab
7月:电工杯一等奖,学matlab
8月:参加华数杯26小时做完,获得二等奖
当时这些计划都是在保证课程没拉下的前提之下完成的,我那个学期的专业课照样是全优。
可能大家觉得很顺,那么下个阶段就是从天堂到地狱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