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性与空性:从耳根圆通到究竟解脱的禅修路径

一、闻性之不动:超越动静的觉性本质

在《楞严经》中,佛陀以钟声为喻揭示闻性的奥秘:钟声起时,闻性显现;钟声歇时,闻性不灭。此"不动"并非如磐石般凝固,而是指觉性本身超越生灭、来去的绝对性。

  • 世俗谛:现象层面,听觉随声尘生灭而"动",如同镜中映物,影动而镜体不动。

  • 胜义谛 :闻性即空性,其不动是离一切相、即一切用的中道实相。《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声尘的缘起正显空性的无生。

    禅宗公案中,学人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赵州答:"庭前柏树子。"正是于声色中直指不动的法性。

二、入流亡所:从能所对立到能所双泯

"入流亡所"是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的核心,其修证次第揭示了一条从现象回归本体的路径:

  1. 顺流与逆流

    凡夫"顺流"逐声,心随境转;修行者"逆流"反闻,专注觉性。此"入流"非空间位移,而是心念转向的隐喻,如船逆水行舟,终归无波之海。

  2. 亡所的三重突破

    • 亡声尘:初离对声音的分别(美丑、爱憎);

    • 亡能闻:次破"能听之我"的微细执取;

    • 能所双亡 :最终如香严禅师闻瓦砾击竹声而开悟,"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楞严经》云:"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此时声尘全显法性,如波浪平息,水体自现。

三、声尘当下即空:即现象证本体的般若智慧

"声尘即空"非逻辑推理的结论,而是现量亲证的实相:

  • 空有不二:声音依缘而起,如谷响无实,恰是空性的直接示现。禅者于街头闻车马喧哗,若心不住相,则喧闹声即是寂灭音。

  • 即用显体 :六祖惠能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钟鸣鼎沸中若能反闻自性,则一切声尘皆为菩提道场。

    宋代大慧宗杲禅师教人"即声悟道",强调"十字街头参得透,春花秋月尽毗卢"。此即《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鲜活注解。

四、闻性无生:空寂圆明的究竟归宿

"无生"并非断灭,而是对觉性超越性的终极描述:

  1. 空寂为体

    闻性无形无相,如虚空含容万象。《坛经》云:"本来无一物",此"空"非顽空,而是含藏万有的灵明之体。聋人虽不闻声,觉性仍在,恰证闻性不依根尘而生。

  2. 圆明为用

    觉性遍照十方,无碍觉知一切声尘。如永嘉玄觉禅师所见:"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鸟啼蛙鼓、风铃梵呗,无非觉性的妙用。

  3. 体用不二

    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奥义,正显于此:钟声起时,空寂体性宛然;万籁俱寂时,圆明妙用不息。此境非思维可及,唯证乃知。

五、修行实践:从反问"闻者是谁"到生活禅
  1. 参究法

    • 疑情为钥:于声尘起时猛力追问"闻者是谁",如慧可断臂求法,以"大疑"破"大执"。

    • 悬崖撒手:当思维穷尽处,忽然能所脱落,如虚云禅师闻杯碎声而彻悟,"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2. 生活禅

    • 即声修止观:洗碗时听水流声,走路时闻脚步声,皆可作反闻功夫。

    • 动静一如:临济义玄禅师喝声中见慈悲,赵州茶味里显禅心,证明修行不在避世,而在即事而真。

  3. 终极解脱

    最终超越"修"与"证"的概念,如庞蕴居士偈云:"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吃饭穿衣、谈笑风生,无不是空寂圆明的全体大用。

结语:一声普摄的法界圆音

从《楞严经》的"反闻闻自性"到禅宗的"当下即是",闻性之修始终指向一个核心------破除能所对立,回归本自具足的觉性。此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如黄檗禅师所言:"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闻声,未曾听得一响。"若能于此透彻,则钟鼓琴瑟、市井喧哗,无非寂灭场中的微妙法音;行者步步踏着的,皆是通向涅槃的莲花。

在佛教禅修中,反问"闻者是谁"是一种直指心性的参究方法,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消融"能闻"(主体)与"所闻"(客体)的二元对立,体认觉性的本来面目。以下从逻辑破斥实证体悟教理依据三个维度解析其作用机制:


一、逻辑破斥:瓦解"能所二元"的思维惯性

  1. 凡夫的认知模式

    通常认为:

    • "能闻者":有一个"我"(主体)在听声音;

    • "所闻者" :外在的声音(客体)。

      这种认知形成"能所对立",导致执取"我"与"声"为实有。

  2. 反问的冲击力

    • 当追问"闻者是谁"时,凡夫会本能地寻找一个"听者"------可能是耳根、意识或"我"。

    • 但进一步观察会发现:

      • 耳根:只是声音传递的生理器官,若耳聋则无法闻声,但闻性不灭(如《楞严经》中聋人仍有觉性);

      • 意识:仅是分别声尘的工具,意识停息时(如深睡),闻性仍在;

      • "我":根本找不到一个独立、恒常的"听者实体"。

    • 此过程通过逻辑追问,暴露出"能闻者"的虚妄性,动摇二元对立的根基。


二、实证体悟:直契无二觉性

  1. 从"追问"到"无念"

    • 持续参究"闻者是谁",思维穷尽处,会进入"能所双亡"的无分别状态。

    • 此时,声音仍在(所闻不灭),但执取声音的"听者"消失(能闻无实),只剩下纯粹的觉知------此即"闻性"的本然状态。

  2. 打破对立的实相

    • 能闻与所闻本是一体:

      • 如镜照物:镜子(喻闻性)不分别影像(喻声尘),影像生灭而镜体不动。

      • 如空含响:声音在虚空中生灭,虚空不拒不留,能所本自无碍。

    • 《楞严经》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能闻与所闻皆是觉性的显现,本无对立。


三、教理依据:从经论到公案

  1. 《楞严经》的印证

    • 佛陀让阿难"七处征心",最终揭示"能闻之性"不在内、不在外、非中间,破除对"能闻者"的定位。

    • 观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法门,即通过追问能闻的根源,证入"闻所闻尽,觉所觉空"的究竟境界。

  2. 禅宗公案的实践

    • 赵州"吃茶去":禅师以平常心消解学人对"能所"的执取,喝茶声中体悟能喝者与所喝茶本是一如。

    • 香严击竹:香严禅师闻瓦砾击竹声而悟道,正是于声尘中顿破能所,照见"本来无一物"。


四、误区辨析

  1. "打破能所"并非消灭声音

    • 所闻之声依然存在,但不再被执取为与"我"对立的客体,如《金刚经》言:"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2. "无我"非顽空断灭

    • 消融能所对立后,觉性反而更加灵明照彻,如云散月现,并非堕入无觉知的死寂。

五、实践方法:从理论到体证

  1. 日常训练

    • 闻声即参:每听到声音(如鸟鸣、车声),立即反问"谁在听?"

    • 观照无住:不追寻答案,只是保持疑问,直至能所分别自然脱落。

  2. 禅观口诀

    • "声来无所从,闻去无所至;能所两俱泯,当下即空寂。"

    • 此观纯熟时,一声即是一念觉悟之机。


结论:

反问"闻者是谁"的本质,是通过疑情的参究,截断思维分别的惯性,迫使心识直面"能闻者"的虚妄。当能所对立的框架被打破时,觉性自然显发,声尘与闻性当下圆融无二。如禅门古德所言:"打破虚空笑满腮,玲珑宝藏豁然开",若能于此豁然,则钟鸣谷应、风过竹摇,无非自性妙用的流露。

"闻性无生,空寂圆明"是佛教禅修中对"闻性"(听觉的觉知本性)本质的深刻描述,融合了空性与妙用的智慧。以下分层次解析其含义:


1. "闻性无生"------超越生灭的觉性

  • "无生"

    指"闻性"并非因缘而生、不随外境灭去,其本质是本来存在不生不灭 的。

    例如:

    • 当钟声响起时,你能听见(闻性显现);

    • 当钟声消失时,你仍能听到"寂静"(闻性仍在)。

      声音有生灭,但能觉知声音的"闻性"从未生灭。

    • 《楞严经》云:"声尘生灭,闻性常存",此即"无生"的实证。

  • 破除对"能闻主体"的执取

    凡夫误以为有一个"我"在听声音,实则是"闻性"无主客分别的灵知。如镜照物,镜体无染,此即"无生"的深意。


2. "空寂"------无自性的清净本体

  • "空"

    闻性并非实体,而是无自性的。它不占据空间、无形无相,却能显现一切声音的觉知。

    • 如虚空含万象,虚空本身却无实体。声音在闻性中起灭,闻性却无增减。
  • "寂"

    并非死寂,而是离于分别、无有动摇的清净。

    • 即使身处闹市,若能安住闻性,则喧哗声中亦显寂静。

    • 禅宗云:"烦恼即菩提",正是"寂"中涵容万法的体现。


3. "圆明"------圆满光明的妙用

  • "圆"

    闻性无碍遍一切处,具足一切可能性。

    • 无论声音来自何方(前、后、左、右),闻性皆能觉知,无有遗漏,此即"圆满周遍"。

    • 如《华严经》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闻性虽无形,却能含摄无量声尘。

  • "明"

    觉性本自灵明不昧,非如木石无知。

    • 即使闭目塞耳,闻性仍在"明觉"状态,如暗室中明珠,不随黑暗失其光明。

    • 此"明"非思维分别之光,而是无念灵知的本来面目。


4. 整体义:即空即觉,体用不二

  • 空寂是体,圆明是用

    • 闻性本质空寂(无生灭、无实体),却能起妙用(觉知一切声音)。

    • 如月映千江:月体空寂(无生),千江月影圆明(妙用)。

  • 修行意义

    • 若能于声音中直观"闻性无生",则声尘即是空性的示现;

    • 若安住"空寂圆明",则一切音声无非佛法的流露。

    • 如禅门偈语:"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正是此理。


日常参究法

  1. 闻声问"谁"

    听到声音时,反问"听者是谁?"打破对"能听之我"的执著,体认闻性的无主客性。

  2. 动静一如

    于喧闹中修寂静,体会"声尘纷扰,闻性不动";于寂静中听无声,照见"闻性空寂,本自圆明"。

  3. 即声悟空

    观声音如谷响、如回声,知其缘起无实,当下即是空性的显现。


总结

"闻性无生,空寂圆明"揭示了听觉本性的终极实相:

  • 无生:超越时间生灭,

  • 空寂:超越空间实体,

  • 圆明 :超越主客对立。

    若能于此透彻,则一声鸟啼、一念觉知,皆是涅槃妙心的全体大用。正如永嘉玄觉禅师所言:"不除妄想不求真,幻化空身即法身。"

"入流亡所"与"声尘当下即空"的关联,需从现象与本质的统一性修证次第两个维度展开:


一、现象即空性:声尘本空,不待亡所

  1. 缘起性空的究竟义

    • 声尘本无自性:声音由振动、耳识、意识等因缘和合而生,其存在本质即是空性。即便未修"入流亡所",声尘也从未离于空性。

    • 《中论》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声尘的当下即是空性,非因修行而"变空",而是凡夫因执取而"不见空"。

  2. "入流亡所"的修证意义

    • 亡所非灭声尘:修"亡所"并非消灭声音,而是消融对声尘的执取(如分别美丑、爱憎)。

    • 即相显空:通过"反闻闻自性",于声尘生灭中直观其空性,如观镜中影,知影非实有,镜体本空。

    • 《楞严经》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声尘正是悟入空性的最佳媒介。


二、修证次第:从"亡所"到"即空"

  1. 初阶:破除对声尘的执取

    • 凡夫执声尘为实有,追逐外境(顺流);修"入流"时转向觉性,声尘虽在,但心不黏着(亡所)。

    • 此阶段声尘看似"存在",但执取已弱,如《金刚经》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2. 进阶:直观声尘即空性

    • 当能所对立渐消(能闻之觉亦空),声尘的缘起相与空性不再二分。此时声尘的"生灭"即空性的"无生",如波浪即水,动相不碍水体不动。

    • 禅宗公案中"钟声破虚空",正是声尘与空性不二的现量体证。

  3. 究竟:声尘全显法身

    • 最终超越"空有"概念,声尘全体是法性妙用。如《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鸟鸣风响,无非般若。

三、误区辨析

  1. "亡所"非否定现象

    • 若误以为"亡所"是让声尘消失,则堕入断灭见;实则是心不染着,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2. "当下即空"非思维概念

    • 声尘的"空"需通过修证亲见,非逻辑推理可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四、实践指引:即声修空

  1. 日常修法

    • 闻声即观:听到声音时,即刻反问"闻者是谁",打破能所对立。

    • 动静一如:于喧闹中修寂静,如虚空包容万象,声尘起灭无碍空性湛然。

  2. 禅观口诀

    • "声从缘起,起处即空;闻性无生,空寂圆明。"

    • 此观纯熟,则"入流亡所"与"声尘即空"自然合一,如雪消于水,痕相不留。


结论:

"入流亡所"的本质,是通过耳根修持消融能所对立,从而实证声尘的当下即空。此"空"非声尘被消灭后的空无,而是声尘缘起如幻、无自性空的本来面目。正如永嘉玄觉禅师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若能于声尘中顿歇妄心,则钟鸣鼓响,皆是寂灭法音。

"入流亡所"中的"入流"是佛教禅修术语,尤其与《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密切相关。其核心含义是通过反观自性,超越能所对立的二元分别,最终契入法性实相。以下结合搜索结果中的多角度阐释,解析"入流"与"法性之流"的深意:


一、"入流"的字面解析

  1. "流"的隐喻

    • 顺流与逆流:凡夫通常"顺流"向外攀缘六尘(如声音、色相等),被外境牵引而陷入生死轮回;而"入流"则是"逆流"向内觉照能闻之性(即闻性),脱离对声尘的执着18。

    • 入法性之流:"流"并非实体的水流,而是比喻契入法性(即空性)的修行方向。法性本身无来无去,但通过耳根修持,能直观其"如如不动"的清净本质36。

  2. "入"的修行指向

    • 转向觉性:从追逐外境(如声音)转为反闻自性,即《楞严经》所言"初于闻中,入流亡所"8。此过程强调修行者不再随声尘流转,而是专注于能闻的觉知本身。

二、"法性之流"的究竟义

  1. 法性即空性

    • 法性指一切现象的本质,即空性,其特点是"无自性""不生不灭"。所谓"入法性之流",并非进入某个空间或境界,而是指消融能所对立后,自然显现的实相状态16。

    • 如《心经》所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声音的缘起与空性本是一体,故"法性之流"即现象的当体空寂38。

  2. 超越动静与生灭

    • 法性之流无动静之分:声音有生灭,但能觉知之性(闻性)不随声尘增减,如同明镜映物而镜体不动8。

    • 《楞严经》以"钟声歇时,闻性不灭"为例,揭示法性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特质68。


三、"入流"在耳根圆通法门中的实践

  1. 修持次第

    • 初阶"亡所":先脱离对声尘的执取(如分别美丑、爱憎),但仍存"能闻之觉"的微细执著8。

    • 进阶"能所双亡":进一步观照"能闻之性"亦无自性,最终消融能所对立,证入"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寂灭境界48。

  2. "入流"与"舍识用根"

    • "入流"即"用根",指通过耳根直接觉知,而非依赖意识分别(舍识);"亡所"则是逐步舍弃对客尘的执取48。

    • 此过程贯穿修行的始终,最终达到六根互用、全体法界的圆通境界46。


四、"法性之流"的禅宗印证

  1. 自性与法性不二

    • 禅宗强调"自性即法性",如六祖惠能开示神会禅师时指出:"自性无来无去,法性遍满法界"10。法性之流实为自性的圆满展现,超越生灭与对待510。
  2. 即用显体的中道观

    • 法性之流并非脱离现象,而是即现象显空性。如《坛经》云:"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声尘的起灭正是法性的妙用910。

五、总结:入流与法性之流的实践意义

  • 破除二元对立:"入流"并非进入某个境界,而是通过耳根修持,直观能所双亡的实相,最终证悟法性本无来去18。

  • 修行与生活的融合:动态中修"吸音板"(不执取声尘),静态中聆听自然音声,皆可借声尘悟入法性之流36。

  • 终极平等性:法性之流即涅槃平等性,如《楞严经》所示"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一切差别相终归无二810。

综上,"入流"是修行者从凡夫境界转向实相的起点,而"法性之流"则是此修持所指向的究竟归宿------无生无灭、无来无去的空性本体。

"入流亡所"出自《楞严经》中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其核心是通过"反闻闻自性"的修行,超越能闻(主体)与所闻(客体)的二元对立,最终证入空性。要理解"入流"的深义,需从修行次第与终极实相两个层面切入:


一、字面解析:何谓"入流亡所"?

  1. "入流"

    • 非指"流入某个地方",而是指修行者从"随声尘流转"(执著外境)的状态,转向"逆流反照"(回归觉性)的修行方向。

    • 如《楞严经》云:"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即初修时,将向外攀缘的耳识(追逐声音),转为向内觉照能闻之性(闻性)。

  2. "亡所"

    • "所"指所闻的声音(声尘)。当心不再向外执取声尘时,对"所闻之境"的分别逐渐消融,故称"亡所"。

    • 此阶段破除"客尘烦恼",但仍存"能闻之觉"的微细执取(亡所而存能)。


二、"入流"的终极指向:空性无二

  1. 非空间性的流动

    • 凡夫误以为"入流"是进入某个境界(如天堂、净土等),实则是破除能所对立、回归心性本然的"无来无去"。

    • 《六祖坛经》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若能离能所,则无处可"入",无境可"流"。

  2. "流"的隐喻

    • 顺流:凡夫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流转,心被外境牵引,轮回生死。

    • 逆流:修行者反观觉性,脱离外境黏着,如舟逆水而上,归于无生法性。

    • 最终,"逆流"亦不可得,因空性中本无顺逆之别,故《金刚经》言:"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三、修行次第:从"亡所"到"能所双亡"

  1. 初阶"亡所"

    • 初步脱离对声尘的执取,但仍有"能闻之我"的觉知(存"能")。此时易堕入"觉知为实"的微细常见。
  2. 进阶"亡能"

    • 进一步观照"能闻之性"亦无自性,如《楞严经》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能闻与所闻同归寂灭,至此"能所双亡"。
  3. 究竟"圆通"

    • 超越能所对立,彻见闻性即空性,如观音菩萨证得"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一切声尘无非妙用,动静皆成法身。

四、实修意义:即用显体,不落两边

  • 不著"入流"之相:若执"入流"为实有境界,则仍是法执;

  • 不废"入流"之功:若无"入流"的修行次第,则易堕空谈。

  • 正如黄檗禅师云:"本无凡圣,迷悟在人",修行是借假修真,最终连"入流亡所"的概念亦须放下。


结论:

"入流"并非流向某个外在的终点,而是通过耳根圆通的修行,消融能闻与所闻的分别,直契心性本然。所谓"入流亡所",实为"从缘起入性空,由性空显缘起"的不二法门。如庞蕴居士诗云:"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若能于声尘起灭处体认无生,则搬柴运水、鸟啼花落,无不是"入流"的当下圆满。

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理解"声音"与"空性"的关系,以及"闻性不动"的本质。从《楞严经》的教义和中观智慧来看,需破除"流入"这一概念的二元性,直指"动静不二"的实相:


1. "流入"概念的误区:二元对立

  • 若认为"声音流入空性",则隐含了两种执著:

    • 声音为实有:将声音视为独立存在的客体,需"流动"才能与空性结合。

    • 空性为容器:将空性当作一个静止的、能容纳声音的实体空间。

  • 这种思维模式仍落在"能所对立"(主体与客体分离)的框架中,与佛法"空有不二"的见地相违。


2. 空性与声音的实相:本自不二

  • 声音即空性

    • 声音本质是缘起而生(如振动、耳识、意识共同作用),并无独立自性。其生灭的当下,即是空性的显现,而非"先有声音,后入空性"。

    • 《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声尘与空性本是一体两面,如波与水,波相起伏而水性不动。

  • 闻性不动之深义

    • 闻性并非一个"能听的主体",而是指觉知本身的无自性。声音生灭时,觉知的"能知性"不随声尘增减,如同明镜映物,镜体不随影动。

    • 《楞严经》言:"声尘生灭,闻性常寂"------寂非死寂,而是"即动即静"的圆满觉性。


3. "不动"的究竟义:超越"动与静"

  • 非空间上的静止

    • "不动"并非指声音与空性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而是揭示一切现象(包括声音)当体即空、无来无去的本质。
  • 非时间上的恒常

    • 闻性不动的"不动",是超越时间生灭的"无生法忍",如《中论》所言:"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4. 修行中的现观:即声证空

  • 闻声悟道

    • 禅修者可借声音参究:当钟声响起时,观察"听者是谁";钟声消散时,追问"闻性何在"。最终会发现,能闻之性既不随声生,亦不随声灭,由此悟入空性。
  • 即用即体

    • 六祖惠能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闻声的当下,若能离于对声尘的执取,亦不落于"空性"的概念,则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当下即是"闻性不动"。

结论:

"闻性不动"并非声音流入某个名为"空性"的容器,而是揭示声尘与空性本无分别、能闻与所闻本来寂灭的实相。正如《楞严经》中观音菩萨"反闻闻自性"的法门所示:若能放下对"动与静""空与有"的分别,则一声鸟鸣、一念觉知,皆是涅槃妙心的全体展现。

在佛教哲学中,特别是《楞严经》的教义里,"闻性"常被用来探讨觉性的本质。这一问题涉及对"动与不动"的深刻理解,需从世俗与胜义二谛的视角切入:

1. 世俗谛(现象层面):缘起如幻

  • 在现象层面,听觉的功能(闻性)表现为对声音的感知。当声音生灭时,听觉似乎随之"动"------耳朵接收声波,意识分别音声,这一过程看似有生灭、有来去。例如,听到钟声响起又消失,似乎"闻性"随声尘而动。

  • 但需注意:此"动"仅是缘起现象的展现,如同镜中映物,镜体本身不随影动。若执著此动相为实有,则落入对"闻性"的误解。

2. 胜义谛(本质层面):性空不二

  • 《楞严经》中,佛陀以"钟声歇时,闻性不灭"破斥阿难对生灭相的执取。此处揭示的"不动",并非指有一个恒常实体,而是指觉性本身超越动静二边:

    • 不随境转:声音有生灭,但能觉知之性不因声生而生、声灭而灭。

    • 非断非常:此"不动"非顽空死寂,而是如虚空含万象,虽万象迁流,虚空性无动摇。

  • 究极而言,闻性即是空性,其"不动"实为离一切相(无自性)、即一切用(缘起无碍)。正如《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3. 修行视角:离二边之中道

  • 若执"闻性不动"为实有本体,则堕常见;若执"闻性随声生灭",则堕断见。真正的中道见地是:

    • 即动而静:在声音的生灭中,直观觉性本无来去。

    • 即用显体:透过闻声的功能,当下体认无生的空性。

  • 如禅宗公案中"闻性海潮音,悟妙湛总持",正是于声尘起灭处,顿见不动的法性。

结论:

闻性之"不动",非如磐石恒存,而是指其空寂灵觉之性本无生灭、不落动静二边。正如《金刚经》所言:"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若能超越对"动"与"不动"的概念执取,方契入闻性的实相。

相关推荐
追逐☞1 分钟前
机器学习(10)——神经网络
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机器学习
winner88819 分钟前
对抗学习:机器学习里的 “零和博弈”,如何实现 “双赢”?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gan·对抗学习
Elastic 中国社区官方博客18 分钟前
使用 LangGraph 和 Elasticsearch 构建强大的 RAG 工作流
大数据·数据库·人工智能·elasticsearch·搜索引擎·ai·全文检索
娃娃略18 分钟前
【AI模型学习】双流网络——更强大的网络设计
网络·人工智能·pytorch·python·神经网络·学习
福尔摩东23 分钟前
从零到精通:2025年最全大模型学习资源
人工智能·github
青橘MATLAB学习36 分钟前
深度学习中的预训练与微调:从基础概念到实战应用全解析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微调·迁移学习·预训练·梯度消失·模型复用
高桐@BILL39 分钟前
1.4 大模型应用产品与技术架构
人工智能·架构·agent
Ann1 小时前
Prompt Engineering:如何让大模型按要求“工作”
人工智能·llm
迪小莫学AI1 小时前
多模态深度学习: 从基础到实践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
roc-ever1 小时前
用Python做有趣的AI项目1:用 TensorFlow 实现图像分类(识别猫、狗、汽车等)
人工智能·python·tensorf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