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总体要求](#1. 总体要求)
[2. 动态驾驶任务执行](#2. 动态驾驶任务执行)
[3. 动态驾驶任务后援](#3. 动态驾驶任务后援)
[4. 人机交互(HMI)](#4. 人机交互(HMI))
[5. 说明书要求](#5. 说明书要求)
原文链接:国家标准|GB/T 44721-2024
(发布:2024-09-29;实施:2024-09-29)
一、核心框架与适用范围
-
标准目标
规范自动驾驶系统的技术要求,确保其在设计运行条件(ODC)下安全可靠地执行动态驾驶任务(DDT),涵盖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人机交互、数据记录等关键领域。
-
适用对象
-
车辆类型:M类(载客车辆)和N类(载货车辆)。
-
自动化等级:3级及以上(有条件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完全自动驾驶)。
-
二、关键技术要求
1. 总体要求
-
设计运行条件(ODC):ADS必须明确其运行边界(如道路类型、天气、速度范围等),且仅在ODC内激活。
-
安全风险控制:
-
避免不合理的安全风险(如碰撞、失控);
-
在碰撞不可避免时,需执行策略降低伤害;
-
检测到碰撞后应使车辆静止(除非声明例外)。
-
-
数据记录:强制配备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DSSAD),用于记录关键运行数据。
-
验证方法:需通过审核评估、仿真试验、场地试验、道路试验("多支柱"方法)综合验证。
2. 动态驾驶任务执行
-
感知与决策:
-
感知系统需覆盖ODC内的目标(如道路、交通标志、障碍物、天气等);
-
需处理传感器性能衰退、盲区风险、未知目标物等异常情况。
-
-
控制策略:
-
保持安全车距,应对静止目标、前方车辆减速、突然障碍物等场景;
-
禁止与无遮挡行人发生碰撞,若无法避免需主动降速。
-
3. 动态驾驶任务后援
-
驾驶员接管监测:
-
监测驾驶员在位状态(如离座超1秒、未系安全带)和执行能力(通过眼动、头部运动等至少2种指标);
-
接管请求需确保驾驶员有至少10秒响应时间,否则触发最小风险策略(MRM)。
-
-
最小风险策略(MRM):
-
触发条件包括接管超时、ODC即将失效、严重系统故障等;
-
执行时需开启危险警告信号,并在车辆静止后保持信号开启。
-
4. 人机交互(HMI)
-
激活与退出:
-
专用操纵方式防止误用,激活时需满足条件(如驾驶员在位、系统无失效);
-
退出时需通过光学、声学或触觉信号明确提示。
-
-
状态提示:
-
就绪状态、激活状态、失效、接管请求等需通过多模态信号(光、声、触觉)区分;
-
介入请求未响应时需逐步升级提示强度。
-
5. 说明书要求
- 需明确说明ADS功能、ODC范围、激活/退出方法、接管流程、MRM触发条件等,确保用户充分理解系统能力与限制。
三、附录重点
附录A(规范性)------功能安全与预期功能安全
-
安全管理体系:制造商需建立全生命周期(开发、生产、运行、报废)安全管理流程,包括危害分析、风险评估、供应商管理等。
-
验证与确认:需通过仿真、场地和道路试验验证系统安全性,重点关注感知失效、决策失效、执行失效等场景。
附录B(资料性)------试验类型对应表
-
指导条款验证方法:
-
必选试验(如4.2、4.3、4.7等):场地和道路试验为主;
-
可选试验(如4.1、4.9):根据实际场景选择仿真或道路试验。
-
四、实施意义
-
行业规范:填补国内自动驾驶系统技术标准的空白,为产品开发、测试认证提供统一依据。
-
安全保障:通过强制要求设计运行条件、数据记录、接管策略等,降低自动驾驶事故风险。
-
国际接轨:参考国际"多支柱"验证方法,推动中国标准与全球技术体系的融合。
五、挑战与建议
-
技术难点:如何精准定义"合理控制策略"及验证其有效性;复杂场景下感知系统的可靠性。
-
实施建议:
-
结合GB/T 34590(功能安全)、GB/T 43267(预期功能安全)等标准协同应用;
-
强化仿真测试能力,降低场地和道路试验成本;
-
建立动态数据反馈机制,持续优化系统性能。
-
该标准的发布标志着中国自动驾驶技术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为行业规模化落地奠定了重要基础。
如果此文章对您有所帮助,那就请点个赞吧,收藏+关注 那就更棒啦,十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