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的方程公式

平面的方程公式

  • 介绍
      • [1. **点法式方程**](#1. 点法式方程)
      • [2. **一般式方程**](#2. 一般式方程)
      • [3. **截距式方程**](#3. 截距式方程)
      • [4. **三点式方程**](#4. 三点式方程)
      • [5. **法线式方程**](#5. 法线式方程)
      • 关键点总结:

介绍

在高等数学中,平面的方程有多种表达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以下是几种主要的平面方程公式及其解释:

1. 点法式方程

  • 公式
    A ( x − x 0 ) + B ( y − y 0 ) + C ( z − z 0 ) = 0 A(x - x_0) + B(y - y_0) + C(z - z_0) = 0 A(x−x0)+B(y−y0)+C(z−z0)=0
  • 说明
    该方程表示通过点 ( x 0 , y 0 , z 0 ) (x_0, y_0, z_0) (x0,y0,z0) 且法向量为 n = ( A , B , C ) \mathbf{n} = (A, B, C) n=(A,B,C) 的平面。法向量与平面垂直,决定了平面的方向。

2. 一般式方程

  • 公式
    A x + B y + C z + D = 0 Ax + By + Cz + D = 0 Ax+By+Cz+D=0
  • 说明
    这是平面方程最通用的形式,其中 A , B , C A, B, C A,B,C 是法向量的分量,且 A , B , C A, B, C A,B,C 不同时为零。常数 D D D 决定了平面的位置。

3. 截距式方程

  • 公式
    x a + y b + z c = 1 \frac{x}{a} + \frac{y}{b} + \frac{z}{c} = 1 ax+by+cz=1
  • 说明
    该方程表示平面在 x , y , z x, y, z x,y,z 轴上的截距分别为 a , b , c a, b, c a,b,c。适用于已知平面与坐标轴交点的情况。

4. 三点式方程

  • 公式
    若平面过不共线的三点 P 1 ( x 1 , y 1 , z 1 ) , P 2 ( x 2 , y 2 , z 2 ) , P 3 ( x 3 , y 3 , z 3 ) P_1(x_1, y_1, z_1), P_2(x_2, y_2, z_2), P_3(x_3, y_3, z_3) P1(x1,y1,z1),P2(x2,y2,z2),P3(x3,y3,z3),则方程为:
    ∣ x − x 1 y − y 1 z − z 1 x 2 − x 1 y 2 − y 1 z 2 − z 1 x 3 − x 1 y 3 − y 1 z 3 − z 1 ∣ = 0 \begin{vmatrix} x - x_1 & y - y_1 & z - z_1 \\ x_2 - x_1 & y_2 - y_1 & z_2 - z_1 \\ x_3 - x_1 & y_3 - y_1 & z_3 - z_1 \end{vmatrix} = 0 x−x1x2−x1x3−x1y−y1y2−y1y3−y1z−z1z2−z1z3−z1 =0
  • 说明
    利用三点的向量共面条件,通过行列式表示平面的方程。

推导步骤:
步骤 1:构造共面向量

  • 在平面上,我们有三个已知点 P 1 , P 2 , P 3 P_1, P_2, P_3 P1,P2,P3 和一个动点 P P P。
  • 可以构造三个向量:
    • P 1 P → = ( x − x 1 , y − y 1 , z − z 1 ) \overrightarrow{P_1P} = (x - x_1, y - y_1, z - z_1) P1P =(x−x1,y−y1,z−z1) (从 P 1 P_1 P1 指向动点 P P P)
    • P 1 P 2 → = ( x 2 − x 1 , y 2 − y 1 , z 2 − z 1 ) \overrightarrow{P_1P_2} = (x_2 - x_1, y_2 - y_1, z_2 - z_1) P1P2 =(x2−x1,y2−y1,z2−z1) (从 P 1 P_1 P1 指向 P 2 P_2 P2)
    • P 1 P 3 → = ( x 3 − x 1 , y 3 − y 1 , z 3 − z 1 ) \overrightarrow{P_1P_3} = (x_3 - x_1, y_3 - y_1, z_3 - z_1) P1P3 =(x3−x1,y3−y1,z3−z1) (从 P 1 P_1 P1 指向 P 3 P_3 P3)

步骤 2:利用共面条件

  • 点 P P P 在由 P 1 , P 2 , P 3 P_1, P_2, P_3 P1,P2,P3 确定的平面上的充要条件 是:向量 P 1 P → , P 1 P 2 → , P 1 P 3 → \overrightarrow{P_1P}, \overrightarrow{P_1P_2}, \overrightarrow{P_1P_3} P1P ,P1P2 ,P1P3 共面
  • 三个向量共面的充要条件是:它们的混合积(标量三重积)为零
    P 1 P → ⋅ ( P 1 P 2 → × P 1 P 3 → ) = 0 \overrightarrow{P_1P} \cdot (\overrightarrow{P_1P_2} \times \overrightarrow{P_1P_3}) = 0 P1P ⋅(P1P2 ×P1P3 )=0
    混合积的几何意义是三个向量张成的平行六面体的体积。体积为0,说明它们"摊"在了同一个平面上。

步骤 3:写出行列式形式

  • 混合积可以用行列式来表示。所以上面的条件等价于:
    ∣ x − x 1 y − y 1 z − z 1 x 2 − x 1 y 2 − y 1 z 2 − z 1 x 3 − x 1 y 3 − y 1 z 3 − z 1 ∣ = 0 \begin{vmatrix} x - x_1 & y - y_1 & z - z_1 \\ x_2 - x_1 & y_2 - y_1 & z_2 - z_1 \\ x_3 - x_1 & y_3 - y_1 & z_3 - z_1 \end{vmatrix} = 0 x−x1x2−x1x3−x1y−y1y2−y1y3−y1z−z1z2−z1z3−z1 =0
    这个行列式就是平面的三点式方程

5. 法线式方程

  • 公式
    x cos ⁡ α + y cos ⁡ β + z cos ⁡ γ = p x \cos \alpha + y \cos \beta + z \cos \gamma = p xcosα+ycosβ+zcosγ=p
  • 说明
    其中 cos ⁡ α , cos ⁡ β , cos ⁡ γ \cos \alpha, \cos \beta, \cos \gamma cosα,cosβ,cosγ 是平面单位法向量的方向余弦, p p p 是原点到平面的距离。适用于需要直接表示距离和方向的场景。

关键点总结:

  • 法向量 :是确定平面方向的核心,一般式中的系数 ( A , B , C ) (A, B, C) (A,B,C) 即为法向量。
  • 特殊平面
    • 当 D = 0 D = 0 D=0 时,平面过原点。
    • 当 A = 0 A = 0 A=0 时,平面平行于 x x x 轴;类似地, B = 0 B = 0 B=0 或 C = 0 C = 0 C=0 时平行于对应坐标轴。
  • 转换关系:不同形式的方程可通过代数运算相互转换。
相关推荐
Godspeed Zhao9 分钟前
自动驾驶中的传感器技术74——Navigation(11)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自动驾驶
Godspeed Zhao10 分钟前
自动驾驶中的传感器技术75——Navigation(12)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自动驾驶
Brianna Home4 小时前
大模型如何变身金融风控专家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stable diffusion·1024程序员节
blammmp4 小时前
算法专题十七:穷举vs暴搜vs深搜vs回溯vs剪枝
算法·机器学习·剪枝
2401_841495648 小时前
【语音识别】混合高斯模型
人工智能·python·算法·机器学习·语音识别·gmm·混合高斯模型
明月照山海-9 小时前
机器学习周报二十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JJJJ_iii12 小时前
【机器学习12】无监督学习:K-均值聚类与异常检测
人工智能·笔记·python·学习·机器学习·均值算法·聚类
短视频矩阵源码定制12 小时前
矩阵系统软件哪家好?2025年选型指南与深度品牌剖析
线性代数·矩阵
云茧12 小时前
【数学基础(二)】向量、矩阵、行列式与线性变换
线性代数·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