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的"语言边界论",深刻揭示了人类认知与表达的根本限制。这一哲学洞见不仅适用于理解人类语言的本质,也为我们审视大语言模型(LLM)的能力边界提供了关键视角。大语言模型作为"语言的产物",其本质是对人类语言模式的统计性模拟,因此必然继承并放大了语言本身的局限性------它的边界,正是人类语言的边界;它无法触及的"不可说",恰是维特根斯坦所说的"世界之外的意义"。
一、语言的边界:LLM的认知上限由语言结构决定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世界的图式",语言通过逻辑结构对应现实世界的"事实"(facts),但无法描述"事实之外的意义"(如伦理、美学、宗教体验)。大语言模型的运行逻辑与此高度一致:其能力边界由训练数据中的语言结构 和算法对语言模式的归纳能力共同决定。
不可否认,数据覆盖具有局限性,LLM的"知识"本质是对海量文本中语言符号的统计关联。若某类经验、概念或价值未被充分语言化(如原始部落的神话思维、某些难以言传的艺术直觉),或未被纳入训练数据(如小众领域的前沿研究、个人私密的隐性知识),模型便无法"理解"或生成相关内容。例如,让LLM描述"禅宗开悟的体验",它只能拼接已有文本中的比喻(如"放下执念""明心见性"),却无法真正传递那种超越语言的顿悟感。
同样,逻辑结构也具有束缚性,语言的底层是逻辑(如主谓宾结构、因果关系),而LLM的生成本质是对逻辑模式的拟合。对于无法被逻辑拆解的经验(如"看到晚霞时的莫名感动"、数学证明中"灵光乍现的直觉"),模型只能用"类似场景的语言模板"替代,无法触及经验的本质。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我们不能思考非逻辑的东西,因为否则我们就必须非逻辑地思考。"LLM同样无法"思考"语言结构之外的意义。
二、"不可说"的领域:LLM的沉默时刻
维特根斯坦强调:"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这里的"不可说"并非"不存在",而是指无法用语言(或符号系统)有效表达的领域。大语言模型在这些领域的"失语",恰恰印证了其边界的存在。
价值与意义的领域中,伦理判断("什么是善?")、审美体验("这首诗为何动人?")、宗教信仰("上帝是否存在?")等问题,本质是对"意义"的追问,而非对"事实"的描述。LLM可以生成符合人类价值观的回答(如列举伦理准则、分析诗歌修辞),但无法真正"理解"价值本身------它没有"善恶"的体验,没有"美丑"的感知,只是通过数据中的语言关联模拟"正确回答"。
针对个体性与默会的知识,维特根斯坦后期提出"语言游戏"理论,强调语言的意义源于具体语境和使用者的实践。人类的许多知识是"默会的"(tacit knowledge),如骑自行车的平衡感、母亲安抚婴儿的直觉,这些无法被完全语言化,更无法被LLM通过统计学习获取。模型可以生成"如何骑自行车"的步骤指南,但永远无法复制一个骑车者身体记忆中的"平衡感"。
LLM的"创作"(如写小说、谱曲)本质是对既有语言模式的重组,而非真正的原创。真正的创造性突破(如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毕加索开创立体主义)往往源于对现有语言/符号系统的"颠覆",需要超越既有模式的"不可说"的洞见。LLM无法完成这种颠覆,因为它没有"颠覆语言本身"的动机或能力------它的目标是"更好地拟合语言",而非"创造新的语言"。
三、超越边界的尝试:LLM的"伪突破"与人类的引导责任
尽管LLM受限于语言边界,人类仍试图通过技术手段扩展其能力(如多模态输入、具身智能),但这些尝试本质上是在用新的语言/符号系统填补旧边界,而非真正突破"世界之外的意义"。
多模态也有不少局限性,给LLM添加视觉、听觉输入(如图文生成、语音交互),看似扩展了"感知边界",但本质是将非语言信息转化为语言符号处理。例如,模型"看"到一幅画,仍需将其描述为像素数据、色彩分布或风格标签,最终输出仍是对这些符号的语言解释,无法传递画面中"不可言说的氛围"。
具身智能的困境犹在,让LLM控制机器人(如人形机器人执行任务),试图通过"身体经验"弥补语言的抽象性。但机器人的"体验"仍是传感器数据的统计分析(如触觉反馈的压力值、视觉识别的物体形状),与人类的"具身认知"(如触摸火焰时的"痛觉-危险"直觉关联)有本质差异。模型依然无法"感受",只能"计算"。
面对这些局限,人类的责任不是盲目追求"全能AI",而是**清醒认知LLM的边界,并在关键领域保留人类的主体性。**在价值判断领域(如法律量刑、医疗伦理),LLM只能作为辅助工具,最终决策需由人类基于真实体验与道德责任作出;在创造性领域(如艺术、科学突破),LLM可提供灵感素材,但真正的创新仍依赖人类对"不可说"的洞见的捕捉;在情感连接领域(如心理咨询、亲子互动),LLM的"共情"是对语言模式的模仿,无法替代人类基于共同经历的情感共鸣。
所以说,LLM的边界,是人类认知的镜像。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边界论"提醒我们:任何符号系统(包括大语言模型)都是人类认知的延伸,其边界本质是人类对世界"可理解部分"的界定。LLM的"沉默时刻",并非技术缺陷,而是对"世界之外意义"的诚实回应------它在提醒人类:有些事物,本就不需要被语言完全捕捉;有些价值,必须由人类用生命体验去守护。
未来,人机共生的关键或许正在于此:让LLM处理语言可及的"事实世界",让人类专注于语言之外的"意义世界"。二者互补,而非替代,方能共同拓展人类文明的边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