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大模型面试题:Self-Attention 原理与多头注意力设计

大家好,最近这一两周不少公司已秋招中。

不同以往的是,当前职场环境已不再是那个双向奔赴时代了。求职者在变多,HC 在变少,岗位要求还更高了。

最近,我们又陆续整理了很多大厂的面试题,帮助一些球友解惑答疑,分享技术面试中的那些弯弯绕绕。

总结如下:

如果说 Transformer 是大模型的地基,那么 Self-Attention(自注意力机制) 就是整个地基的钢筋水泥。它不仅是面试考察的重中之重,更是问题最密集、最深入、花样最多的环节。几乎所有大厂面试官都会围着"注意力"穷追猛打,从原理到公式,从直观解释到代码实现,甚至追问到缩放因子和 Mask 的细节。今天我们就来拆开看个明白。

一、自注意力机制的核心逻辑

面试官经典开场白是:"请详细解释 Self-Attention 的原理"。

你的回答要做到三点:通俗、完整、公式准确。

1. 通俗解释 QKV

  • Query(查询):当前词想找什么信息。

  • Key(键):序列中其他词能提供的"信息标签"。

  • Value(值):这些词的实际内容。

简单来说:Query 像是在提问"我需要什么",Key 像是在举手说"我能提供什么",Value 则是实际给出的答案。通过计算 Q 和 K 的相似度,就能决定该给每个 V 多大权重。

2. 计算流程你需要能一口气把整个流程说顺:

  • 输入向量 → 线性变换得到 Q, K, V

  • 计算注意力分数:Score = Q·Kᵀ

  • 缩放:除以 √dₖ

  • Mask(可选):屏蔽 Padding 或未来信息

  • Softmax:归一化得到注意力权重

  • 加权求和:∑(weights·V),得到最终输出

3. 数学公式这一句最好能脱口而出:

Attention(Q, K, V) = softmax(QKᵀ / √dₖ) V

别小看这行公式,面试官就靠它来判断你是"背概念"还是"真的懂"。

二、多头注意力的设计

如果只会讲 Self-Attention,还不够。面试官十有八九会接着问:"为什么要用多头注意力?"

1. 动机(Why) 单头注意力,就像只用一个角度看问题;而多头注意力,允许模型在不同位置、不同子空间中同时关注信息。

  • 有的头可能专注语法结构;

  • 有的头可能专注语义关系;

  • 有的头可能捕捉长距离依赖。

2. 过程(How)

  • 输入向量经过线性投影,得到多个 Q、K、V 子空间;

  • 拆分成 h 个"头";

  • 每个头独立计算 Self-Attention;

  • 所有头的输出 concat 拼接在一起;

  • 再经过一次线性变换,得到最终结果。

3. 维度变化举个例子:

  • 输入维度 d_model = 512

  • 设有 8 个头,每个头维度 d_k = 64

  • 每个头输出 64 维,拼接后还是 512 维

  • 再通过线性层映射回 d_model

这一点很重要,面试官会抓住"维度匹配"来区分懂与不懂。

三、关键细节的深度追问

真正能区分选手水平的,是这类细节题:

1. 为什么分数要除以 √dₖ?

  • 数学原理:当 dₖ 很大时,Q·Kᵀ 的结果方差会随之增大,导致分布过于陡峭。

  • 实际效果:Softmax 会被推到饱和区,梯度接近 0,训练极不稳定。

  • 解决方法:除以 √dₖ,把方差稳定在 1 附近,保证梯度平稳。

如果你能同时说出"数学原因 + 实际效果",面试官会给你加分。

2. Mask 的作用是什么?

  • Padding Mask:忽略掉序列中的 padding token,避免无效信息干扰。

  • Causal/Look-ahead Mask:只在 Decoder 中用,防止预测当前位置时看到未来 token。

这一点是区分"会背书"和"能解释场景应用"的关键。

四、面试答题技巧

光懂原理还不够,要会答:

  1. 开场一句话总结: "Self-Attention 的核心是通过 Q、K、V 的点积计算序列内部依赖关系,输出是对所有 Value 的加权求和。"

  2. 补充公式:一边说,一边写公式。

  3. 画图解释:画出序列,箭头指来指去,让面试官直观感受到"谁在关注谁"。

  4. 延展思维:答完 Self-Attention,顺势引到 Multi-Head,说"单头可能只关注一个角度,所以用多头并行来捕捉不同关系"。

五、结语:注意力是大模型的灵魂

Transformer 的灵魂就在 Attention。能讲清楚 Self-Attention 和 Multi-Head,你的面试表现就已经比 70% 的候选人强。

别把公式当成背诵题,而要真正理解:Q 是问题,K 是标签,V 是答案。多头注意力,就是让模型从不同角度同时"看世界"。

下一次当面试官问你"为什么要除以 √dₖ",你就能笑着回答:"为了不让梯度消失。"

这才是面试官最想看到的答案。

相关推荐
安於宿命4 小时前
【machine learning】COVID-19 daily cases prediction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后端小肥肠5 小时前
【n8n入门系列】3 种方法搞定 n8n 生图!最多3步,小白也能学会的自动化教程
人工智能·openai·agent
Python算法实战5 小时前
腾讯送命题:手写多头注意力机制。。。
人工智能·算法·面试·大模型·强化学习
Rock_yzh5 小时前
AI学习日记——PyTorch深度学习快速入门:神经网络构建与训练实战
人工智能·pytorch·python·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学习
前端小刘哥5 小时前
现场直播的技术革新者:视频直播点播平台EasyDSS在现场直播场景中的技术应用
算法
violet-lz5 小时前
数据结构八大排序:堆排序-从二叉树到堆排序实现
数据结构·算法
十八岁讨厌编程5 小时前
【算法训练营 · 补充】LeetCode Hot100(上)
算法·leetcode
razelan5 小时前
第一例:石头剪刀布的机器学习(xedu,示例15)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一条星星鱼6 小时前
从0到1:如何用统计学“看透”不同睡眠PSG数据集的差异(域偏差分析实战)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概率论·归一化·睡眠p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