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二、成熟及广泛应用的 SOC 估计算法](#二、成熟及广泛应用的 SOC 估计算法)
[(一)安时积分法(Coulomb Counting)](#(一)安时积分法(Coulomb Counting))
[(二)开路电压法(Open Circuit Voltage, OCV)](#(二)开路电压法(Open Circuit Voltage, OCV))
[1. 扩展卡尔曼滤波(EKF)](#1. 扩展卡尔曼滤波(EKF))
[2. 无迹卡尔曼滤波(UKF)](#2. 无迹卡尔曼滤波(UKF))
[3. 平方根容积卡尔曼滤波(SRCKF)](#3. 平方根容积卡尔曼滤波(SRCKF))
[三、新颖 SOC 估计算法及技术突破](#三、新颖 SOC 估计算法及技术突破)
[1. 技术原理](#1. 技术原理)
[2. 性能优势](#2. 性能优势)
[3. 发展现状](#3. 发展现状)
[1. ASRCKF-EKF 联合架构](#1. ASRCKF-EKF 联合架构)
[2. 性能表现](#2. 性能表现)
[1. LSTM 神经网络算法](#1. LSTM 神经网络算法)
[2. 技术瓶颈](#2. 技术瓶颈)
[3. 融合发展趋势](#3. 融合发展趋势)
[四、主流电动汽车公司 SOC 估算技术路线](#四、主流电动汽车公司 SOC 估算技术路线)
[1. 核心算法](#1. 核心算法)
[2. 技术特色](#2. 技术特色)
[3. 创新方向](#3. 创新方向)
[1. 核心算法](#1. 核心算法)
[2. 技术特色](#2. 技术特色)
[3. 落地表现](#3. 落地表现)
[1. 核心算法](#1. 核心算法)
[2. 技术特色](#2. 技术特色)
[3. 用户价值](#3. 用户价值)
一、引言
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 SOC)作为锂电池剩余容量的核心量化指标,直接决定新能源汽车的续航显示精度与电池安全控制策略。其估算偏差超 1% 即可能导致续航虚标,而滞后性误差则可能错失电池老化预警窗口。由于锂电池存在强非线性电化学特性,且 SOC 与健康状态(SOH)深度耦合,叠加温度、充放电倍率等动态干扰,高精度 SOC 估计成为电池管理系统(BMS)的核心技术难题。本文系统梳理当前成熟应用算法、前沿新颖技术及主流车企落地实践,为行业技术选型提供参考。
二、成熟及广泛应用的 SOC 估计算法
成熟算法以工程实用性为核心,在精度、实时性与稳定性间形成优化平衡,是当前车企 BMS 的主流选择。
(一)安时积分法(Coulomb Counting)
作为最基础的 SOC 估算方法,其核心原理基于电荷守恒定律,通过对充放电电流进行时间积分计算容量变化,公式如下:
SOC(t) = SOC(0) - (1/C_n) × ∫₀ᵗ I(τ)dτ
其中 SOC (0) 为初始荷电状态,Cₙ为额定容量,I (τ) 为充放电电流。
技术特点:计算复杂度低,适配各类嵌入式硬件,响应速度快。但存在固有缺陷:初始 SOC 误差会持续累积,且易受电流传感器精度(通常要求 ±0.05% FS 级)与电池容量衰减影响。
应用场景:几乎所有电动汽车 BMS 的基础计算模块,需与其他算法结合抵消误差。
(二)开路电压法(Open Circuit Voltage, OCV)
利用 OCV 与 SOC 的强非线性对应关系实现估算,通过静置后测量的开路电压,结合预校准的 OCV-SOC 曲线反推 SOC 值。工程中常采用六次多项式拟合该曲线,拟合误差可控制在 0.027V 以内。
技术特点:静态估算精度极高,平均误差可低于 0.5%。但致命局限在于需电池静置 1 小时以上以消除极化效应,无法适应动态行驶工况。
应用场景:车辆静置时的 SOC 校准环节,如充电结束后或长时间停放后的初始值修正。
(三)卡尔曼滤波系列算法
基于模型的滤波算法是当前工程应用的核心方案,通过构建电池等效电路模型,结合状态估计实现动态误差修正。
1. 扩展卡尔曼滤波(EKF)
将非线性电池系统线性化处理,通过 "预测 - 更新" 迭代实现 SOC 估算。需建立状态方程描述电容电压与 SOC 的动态变化,以及观测方程关联终端电压与状态向量。
技术特点:实现成本低,实时性强,但线性化近似会引入固有误差,在强动态工况下精度下降明显。
2. 无迹卡尔曼滤波(UKF)
采用无味变换生成采样点近似高斯分布,无需线性化处理,能捕捉系统高阶矩信息。相较于 EKF,在 NEDC 等复杂工况下精度提升 30% 以上。
3. 平方根容积卡尔曼滤波(SRCKF)
通过乔列斯基分解将协方差矩阵转化为平方根形式,从根源避免矩阵负定等数值退化问题,稳定性显著优于传统卡尔曼滤波。
应用现状:卡尔曼滤波系列算法占据 80% 以上的车企 BMS 市场,是兼顾精度与工程可行性的最优解。
三、新颖 SOC 估计算法及技术突破
新颖算法聚焦解决传统方法的瓶颈,在模型精度、抗干扰能力与多状态协同估算方向实现突破。
(一)分数阶模型优化算法
1. 技术原理
突破传统整数阶 RC 模型局限,引入分数阶容性元件(CPE)构建等效电路模型,更精准刻画电池的记忆效应与滞后特性。结合多新息自适应技术动态调整滤波增益,适配非高斯噪声环境。
2. 性能优势
在 UDDS 城市拥堵工况下,分数阶模型的电压拟合误差较二阶 RC 模型降低 40%,为 SOC 估算提供更可靠的模型基础。
3. 发展现状
目前处于实验室验证向工程转化阶段,需解决分数阶导数计算的复杂度问题,适配汽车级微控制器算力需求。
(二)多滤波联合估算算法
1. ASRCKF-EKF 联合架构
采用 "双滤波协同 + 双向反馈" 设计:自适应平方根容积卡尔曼滤波(ASRCKF)负责 SOC 高精度追踪,通过滑动窗口实时更新噪声协方差;EKF 负责在线辨识电阻、电容及实际容量等参数,同步计算 SOH 并反馈修正 SOC 估算基准。
2. 性能表现
在三种典型工况下的测试结果显示:
- HWFET 高速巡航:SOC 平均误差 0.12%,最大误差 0.28%
- NEDC 综合路况:SOC 平均误差 0.12%,急加速段误差≤±0.35%
- UDDS 城市拥堵:SOC 平均误差 0.16%,注入 3% 传感器噪声后最大误差仍≤0.5%
相较于传统 EKF,精度提升幅度超 80%,且完全适配汽车级硬件。
(三)深度学习数据驱动算法
1. LSTM 神经网络算法
利用门控机制捕捉充放电时序数据中的长期依赖关系,输入电压、电流、温度等多维度时序特征,通过端到端学习建立 SOC 映射模型。典型流程包括数据预处理(清洗、归一化、时序重构)、网络构建(LSTM 层 + 全连接层)、模型训练与部署四大环节。
2. 技术瓶颈
依赖海量标注样本(需覆盖 - 20℃至 60℃全温度范围及 0.2C-3C 多倍率场景),泛化性不足,且缺乏物理解释导致安全验证难度大。
3. 融合发展趋势
当前主流研究方向为 "模型 + 数据驱动" 融合架构,如用 LSTM 修正卡尔曼滤波的模型误差,在保持物理可解释性的同时提升精度。
四、主流电动汽车公司 SOC 估算技术路线
车企算法选型呈现 "成熟技术落地 + 前沿技术预研" 的双线布局特征,核心差异体现在模型精度与自适应能力。
(一)特斯拉(Tesla)
1. 核心算法
采用 "安时积分 + EKF" 基础架构,结合自主研发的 11 参数等效电路模型,通过 OTA 持续优化滤波参数。
2. 技术特色
利用车端海量行驶数据训练 SOC 误差修正模型,针对不同电池批次(松下 21700、宁德时代磷酸铁锂)建立个性化 OCV-SOC 曲线,在低温工况下估算误差控制在 1.5% 以内。
3. 创新方向
预研基于 Transformer 的端到端 SOC 估算模型,计划 2026 年融入 FSD 系统实现能源管理与智驾协同优化。
(二)比亚迪(BYD)
1. 核心算法
磷酸铁锂电池采用 "UKF + 开路电压校准" 方案,三元锂电池采用 "SRCKF + 在线参数辨识" 技术,适配不同化学体系特性。
2. 技术特色
针对刀片电池开发专用分数阶简化模型,在保证精度的同时降低计算复杂度,适配自研 BMS 芯片算力(500DMIPS)。
3. 落地表现
在汉 EV 车型上实现 SOC 估算最大误差≤1.2%,续航显示偏差较老款车型降低 60%,解决磷酸铁锂电池 SOC 难估算的行业痛点。
(三)蔚来(NIO)
1. 核心算法
采用 "ASRCKF-EKF 联合滤波" 技术,直接实现 SOC 与 SOH 的协同估算,SOH 平均误差≤0.45%。
2. 技术特色
结合换电场景开发电池身份识别与参数匹配系统,每块电池均存储个性化衰减曲线,换电后 10 秒内完成 SOC 基准校准。
3. 用户价值
通过高精度 SOC 估算实现 "续航焦虑缓解",实际续航与显示值偏差≤5%,在 NEDC 工况下续航达成率行业领先。
五、技术对比与未来发展方向
(一)主流算法性能对比
|----------------|------------|--------|--------|--------|--------------|
| 算法类型 | 平均误差(MAE) | 实时性 | 抗噪声能力 | 工程成本 | 代表应用场景 |
| 安时积分法 | 2%-5% | ★★★★★ | ★☆☆☆☆ | ★☆☆☆☆ | 基础电流积分 |
| EKF | 1%-2% | ★★★★☆ | ★★☆☆☆ | ★★☆☆☆ | 经济型电动车 |
| SRCKF | 0.3%-0.8% | ★★★☆☆ | ★★★★☆ | ★★★☆☆ | 中高端电动车 |
| ASRCKF-EKF 联合 | ≤0.2% | ★★★☆☆ | ★★★★★ | ★★★★☆ | 旗舰车型 / 换电车型 |
| LSTM 神经网络 | ≤0.5% | ★★☆☆☆ | ★★★☆☆ | ★★★★★ | 预研 / 特定场景优化 |
(二)未来发展趋势
- 多物理场融合建模:结合电化学 - 热耦合模型,解决温度对 SOC 估算的干扰问题,目标在 - 30℃至 55℃全温域误差≤1%。
- 边缘智能部署:优化深度学习模型轻量化技术,如知识蒸馏将 LSTM 参数规模压缩 80%,适配车规级 MCU。
- 云边协同估算:车端实现实时 SOC 计算,云端基于海量数据训练全局误差修正模型,通过 OTA 推送优化参数。
- 多状态联合估算:深化 SOC-SOH-SOP(功率状态)协同算法,为电池健康管理与动力控制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
六、结论
锂电池 SOC 估算技术已形成 "成熟算法工程化落地、新颖算法迭代突破" 的发展格局。卡尔曼滤波系列及其改进算法仍是当前车企的主流选择,其中 ASRCKF-EKF 等联合滤波技术实现了精度与稳定性的双重突破,已在蔚来等品牌旗舰车型落地应用。分数阶模型与深度学习算法代表未来技术方向,需通过算力优化与数据积累逐步实现工程转化。
车企技术路线呈现明显差异化:特斯拉以数据驱动优化传统算法,比亚迪聚焦电池化学体系适配,蔚来则通过联合滤波技术实现高精度协同估算。未来,随着车规级算力提升与云边协同技术发展,SOC 估算将向 "全工况高精度、全生命周期自适应" 方向迈进,为新能源汽车安全与用户体验提供核心支撑。